新藥物有望恢復脊髓損傷者運動能力

2020-12-06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華盛頓7月19日電(記者周舟)美國《細胞》雜誌19日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一種小分子藥物可使癱瘓的小鼠重新行走,這項成果為脊髓損傷患者的康復帶來新希望。

  美國波士頓大學兒童醫院何志剛團隊發現,使用這種藥物後,80%脊髓損傷但脊髓沒有完全斷裂的實驗小鼠恢復了行走能力。

  此前,研究人員採用硬膜外電擊法刺激脊髓受傷處以下部分,配合恢復性訓練,使部分患者恢復運動功能,他們認為這表明硬膜外電刺激影響了神經元興奮性。但停止刺激後,效果消失。

  研究負責人何志剛說,他們改而嘗試使用藥物刺激方法。他們從已知可改變神經元興奮性且能透過血腦屏障的藥物中遴選出一種叫CLP290的藥物。結果顯示,經過四到五周的CLP290藥物腹腔注射治療後,脊髓嚴重損傷的小鼠恢復了行走功能。

  研究發現,停止治療兩周後,小鼠的行走能力仍高於使用傳統治療方法的對照組小鼠,且副作用很小。

  何志剛說,受傷脊髓中的抑制性神經元對運動功能恢復至關重要。脊髓損傷後,抑制性神經元產生的一種叫KCC2的蛋白質大幅減少,無法對大腦的抑制性信號產生反應,使來自大腦的運動命令無法傳導。CLP290可激活這種叫KCC2的蛋白質。

  研究人員認為,配合硬膜外電刺激,這類藥物有望更好地恢復脊髓損傷患者的運動功能。

相關焦點

  • 一種試驗性藥物 有助於修復脊髓損傷
    原標題:一種試驗性藥物 有助於修復脊髓損傷   新華社倫敦電 (記者劉石磊)英國《自然》雜誌4日報導說,動物實驗顯示,一種新藥可使受傷脊柱中的脊髓神經細胞重新生長,並修復損傷,受試實驗鼠的運動能力和小便控制能力都有所恢復。
  • 寶山區殘聯舉行「愛心飛揚,讓脊髓損傷者生活更美好」捐贈儀式
    本報訊 日前,寶山區殘聯舉行「愛心飛揚,讓脊髓損傷者生活更美好」——脊髓損傷患者輔助用品捐贈儀式。市殘聯黨組書記、市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理事長葉興華,中共寶山區委常委、副區長丁大恆出席捐贈儀式。捐贈儀式上,杭州喬資紙業有限公司主管沈先華作了捐贈發言,他表示企業要肩負起社會責任,扶助殘疾人這個特殊困難群體。40名脊髓損傷患者和家屬接受捐贈。
  • 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能促進脊髓損傷後運動功能的恢復
    來自中國溫州醫科大學的張宏宇團隊最新研究發現,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能夠通過調節自噬流來促進內皮細胞的修復,改善血脊髓屏障的功能,減輕脊髓損傷後運動功能的障礙。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是貯存於血小板α顆粒中的一種鹼性蛋白質,具有促進血管內皮細胞增殖和遷移,現在已經作為一種臨床治療帕金森疾病的潛在藥物。在以往的研究中,張宏宇等已證實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能夠有效的恢復血脊髓屏障,但尚未深入探索其研究。此次實驗發現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可通過調節自噬流來促進內皮細胞的修復。
  • 脊髓損傷後神經修復研究進展
    、腫瘤或炎症等因素導致的脊髓完整性和連續性受到破壞,從而引起機體運動、感覺及自主功能障礙的疾病。同時,細胞瘢痕周圍出現許多反應性細胞,包括少突膠質細胞、小膠質細胞等,這些細胞與脊髓損傷後的神經修復密切相關。在它們的作用下,損傷組織邊緣大量突觸丟失,新突觸形成,這些突觸可來源於尚存活的組織或由較遠的軸突出芽形成。突觸重建和神經環路形成有助於斷裂軸突處上下端組織的神經聯繫,有利於神經電信號傳導的恢復。
  • 研究證明擴展訓練有助於脊髓損傷癱瘓者神經恢復
    新華社北京11月1日電 一名完全性脊髓損傷患者在癱瘓6年後,通過長期擴展康復訓練和硬膜外脊髓電刺激療法,最終重新站立並恢復了雙腿移動能力。這一研究證明擴展訓練能幫助神經系統在長期癱瘓後進行恢復。  發表在英國《科學報告》雜誌上的這項新研究稱,美國路易斯維爾大學研究人員對4名脊髓損傷患者進行了康復訓練,並輔助進行了硬膜外脊髓電刺激。他們對一名叫安德魯·米斯的患者康復情況進行了記錄。  研究人員為米斯設置的初始訓練內容包括每天藉助硬膜外脊髓電刺激進行1小時康復訓練、站立和邁步。結束長達9個月的實驗室訓練後,米斯回到家中繼續練習站立。
  • 建立利於脊髓損傷後運動功能重建的脊髓電刺激定位
    來自中國南通大學的沈曉燕團隊最新研究發現,脊髓損傷後,控制大鼠下肢運動的運動功能核心區域會發生遷移,並繪製出了適用於椎管內微刺激的運動功能圖譜,這將為運動功能重建研究中的電極精確定位提供指導,以更接近生理狀況的方式、以有限的刺激電極數目更有效地進行運動功能的重建,從電子
  • 急性脊髓損傷(ASCI)小鼠模型的建模方法
    然後採用脊髓打擊器,於暴露脊髓處施加 90 kilodynes 的力造成挫傷型脊髓損傷,SCI 後連續 10 天每天肌肉注射慶大黴素(8mg/kg)防止術後感染,並每天兩次人工膀胱按壓擠尿直至恢復自主膀胱活動為止(防止尿瀦留)。
  • 神經幹細胞移植治療脊髓損傷的研究進展
    藥物、手術等治療方式均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神經再生的問題,近年來,具有自我複製能力和多向分化潛能的神經幹細胞(NSCs)成為研究的焦點,有望為SCI的治療帶來新的希望。現就NSCs移植在脊髓損傷治療中的應用做一綜述。
  • 幹細胞可幫助修復受損脊髓
    核心提示:斯德哥爾摩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研究人員8日報告說,他們研究發現一類名為室管膜細胞的幹細胞不僅可幫助生成更多新的脊髓細胞,還能幫助恢復脊髓功能。這一成果將有助於研究人員尋找治療人類各種脊髓損傷的新療法。
  • 重度脊髓損傷患者首次恢復觸覺
    北京時間4月24日上午消息,據外媒報導,巴特爾研究中心和俄亥俄州立大學微克斯納醫學中心的一組研究人員近日在《細胞》雜誌上發表文章稱,他們可以使用腦機交互(BCI)系統,來恢復脊髓嚴重損傷的研究參與者的手部知覺。
  • 脊髓損傷新藥!美國FDA授予艾伯維RGMa靶向抗體elezanumab孤兒藥...
    2020年09月29日訊 /生物谷BIOON/ --艾伯維(AbbVie)近日宣布,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已授予elezanumab(ABT-555)孤兒藥資格(ODD)和快速通道資格(FTD),該藥是一種治療脊髓損傷患者的在研療法。
  • 創傷性脊髓損傷後脊髓微環境失衡的研究進展
    將小鼠LTB4基因敲除或BLT1抑制劑可減輕炎症反應、神經元凋亡,促進運動功能恢復等。但也有研究表明,中性粒細胞可促進SCI的修復。Kong等研究表明,與小膠質細胞相比,巨噬細胞有著較強的吞噬能力,SCI後早期損傷部位存在的大量髓鞘碎片主要由巨噬細胞所清除;而將小鼠敲除巨噬細胞清道夫受體1(MSR1)基因後進行SCI造模,脊髓組織損傷範圍變小,運動功能恢復較好。
  • Nature:利用無線神經接口讓癱瘓的猴子恢復腿部運動
    2016年11月11日/生物谷BIOON/--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利用一種無線的「腦-脊髓接口」來繞過一對恆河猴體內的脊髓損傷部位,讓一隻暫時癱瘓的腿部恢復有意識的行走運動。研究人員說,這是一種神經義肢首次被用來直接恢復非人靈長類動物的腿部行走運動。
  • 脊髓損傷後大腦運動皮質的重塑在何處發生?
    來自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的張科學團隊使用磨薄小鼠顱骨結合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研究發現,脊髓損傷小鼠的上遊神經中樞大腦運動皮質在突觸水平發生重塑,且重塑主要發生在突觸的後組成部分而非前組成部分
  • 日本批准誘導多能幹細胞治療脊髓損傷人體臨床計劃
    18日,日本厚生勞動省(日本政府醫療技術主管部門)的專門會議批准了慶應大學使用ips細胞(誘導多能幹細胞)治療脊髓損傷的臨床研究計劃。這將成為全球首例向患者移植使用ips細胞(誘導多能幹細胞)製成的神經幹細胞,改善運動機能的臨床研究。預計最早將於2019年夏季啟動。
  • 中醫怎麼恢復馬尾神經損傷,聽說過生經益氣湯嗎?
    馬尾神經的解剖位置一直是處於比較特殊的位置,位於脊髓和周圍神經之間。我們正常的脊髓是在脊柱椎管內,由於脊髓比脊柱短,脊髓的末端一般位於第二腰椎水平,脊髓末端連結馬尾神經,也正是因為這段神經形狀和馬的尾巴相似,所以被稱為馬尾神經。
  • 日本批准使用iPS幹細胞治療脊髓損傷的試驗
    北京時間2月18日消息,在日本,每年大約有5000人遭受脊髓損傷,而患有某種脊髓相關損傷的人數估計超過10萬人。對此,日本厚生省批准世界首例使用iPS幹細胞治療脊髓損傷的試驗,使得這項研究有望於造福這些患者。據報導,日本厚生省(衛生部)當地時間2月18日,批准了世界上通過人造幹細胞治療脊髓損傷病人的首例臨床試驗。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向日本厚生省提出了這項試驗的申請,他們將把從所謂的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中產生的神經細胞注入四名在運動或交通事故中受傷的患者體內。
  • 脊髓空洞症是罕見疾病,其症狀有許多,主要的症狀有這幾種
    03脊髓空洞症需要及時治療,發現該病後,醫生會採取這幾種治療方式1、 藥物治療藥物治療有神經營養藥物和止疼藥,使用神經營養藥物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營養患者的神經,雖然效果不是特別地好,但是副作用也比較小,所以通常可以用於患者治療,醫生會給患者使用常用的藥物
  • 世界首例:日本批准使用 iPS 幹細胞治療脊髓損傷的試驗
    北京時間2月18日消息,在日本,每年大約有5000人遭受脊髓損傷,而患有某種脊髓相關損傷的人數估計超過10萬人。對此,日本厚生省批准世界首例使用iPS幹細胞治療脊髓損傷的試驗,使得這項研究有望於造福這些患者。
  • 基因修飾白細胞濃縮液有望用於脊髓損傷的治療
    Rizvanov等將基因修飾的臍帶血單個核細胞靜脈注射到轉基因的肌萎縮性側索硬化小鼠模型中,並鞘內注射離體基因修飾的臍帶血單個核細胞幹預腦卒中和脊髓挫傷動物模型。這些研究確立了使用白細胞靶向遞送編碼治療分子的重組基因用於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治療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