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利用無線神經接口讓癱瘓的猴子恢復腿部運動

2020-11-24 生物谷

2016年11月11日/生物谷BIOON/--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利用一種無線的「腦-脊髓接口」來繞過一對恆河猴體內的脊髓損傷部位,讓一隻暫時癱瘓的腿部恢復有意識的行走運動。研究人員說,這是一種神經義肢首次被用來直接恢復非人靈長類動物的腿部行走運動。相關研究結果於2016年11月9日那期在線發表

Nature

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 brain–spine interface alleviating gait deficits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in primates」。

這項研究是由來自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美國布朗大學、美敦力公司(Medtronic)和德國Fraunhofer ICT-IMM的科學家們和神經工程師們開展的。他們的研究建立在布朗大學和合作研究機構開發的神經技術之上,並且在法國波爾多大學、Motac神經科學公司(Motac Neuroscience)和洛桑大學醫院的合作下開展測試。

論文共同作者、布朗大學工程學助理教授David Borton說,「我們開發出的這種腦-脊髓接口系統利用從大腦運動皮質中記錄到的信號促使脊髓中負責運動的神經遭受協調性電刺激。當這種系統開啟時,在我們研究中使用的這些動物擁有幾乎正常的運動。」

這項研究可能有助為脊髓損傷患者開發一種類似的系統。

Borton說,「有證據提示著一種大腦控制的脊髓刺激系統可能增加脊髓損傷後的康復。這是為進一步測試這種可能性而邁出的一步。」

論文通信作者、EPFL教授Grégoire Courtine在瑞士開始進行臨床試驗來測試這種腦-脊髓接口的脊髓部分。他提醒道,「仍然存在很多挑戰,而且在這種接口的所有組分能夠在人體進行測試之前,可能還需幾年的時間。」

重新建立通信

通過大腦和脊髓中的神經元之間發生複雜的相互作用,行走就有可能實現。起源自大腦運動皮質的電信號向下傳遞到下部脊髓的腰部,在那裡,它們激活協調負責伸展和彎曲腿部的肌肉移動的運動神經元。

上部脊髓遭受的損傷能夠切斷大腦和下部脊髓之間的通信。運動皮質神經元和脊髓神經元可能是功能完全性的,但是它們不能夠協調它們的活動。這項研究的目標就是重新建立一些這樣的通信。

這種腦-脊髓接口使用一種藥丸大小的植入到大腦中的電極陣列來記錄來自運動皮質的信號。這種傳感器技術是由BrainGate合作團隊開發的,部分上是為了在人體內進行試驗性使用。BrainGate合作團隊包括布朗大學、凱斯西儲大學、麻省總醫院、普羅維登斯退伍軍人醫療中心和史丹福大學。這種技術正被用於進行中的臨床預試驗,而且在此之前已被用於由布朗大學神經工程師Leigh Hochberg領導的一項研究---四肢癱瘓患者只需僅僅認為是在移動他們自己的手而能夠操作機械手臂---中。

在布朗大學Arto Nurmikko教授神經工程實驗室中,由包括Borton在內的一個團隊開發出的一種無線神經傳感器無線地發送由腦晶片收集的信號到解碼它們的計算機中,而且無線地將它們發送回到一種植入到損傷部位下方的腰椎中的電脊髓刺激器。這種電刺激在具有解碼功能的大腦的協調傳送下給控制運動的脊髓神經發送信號。

為了對腦信號的解碼進行校準,研究人員將這種腦傳感器和無限傳送器植入到健康的恆河猴體內。這種傳感器傳遞的這些信號隨後能夠被映射到這些猴子的腿部運動上。他們證實這種解碼器能夠準確地預測與腿部肌肉的伸展和彎曲相關聯的大腦狀態。

Borton說,無線傳遞腦信號的能力對這項研究而言是至關重要的。有線的腦傳感系統會限制運動的自由度,而這接著會限制研究人員能夠收集關於運動的信息。

Borton說,「無線地做到這一點能夠讓我們映射正常情形下和在自然的行為期間時的神經活動。如果我們真地想要開發有朝一日能夠被部署來幫助日常生活活動期間的病人的神經義肢(neuroprosthetics),那麼這樣的無線記錄技術將是至關重要的。」

研究人員將他們對腦信號如何影響運動的理解與Courtine實驗室開發的脊髓圖結合在一起,其中Courtine實驗室鑑定出脊髓中負責運動控制的神經熱點。這能夠讓他們鑑定出應當被這種脊髓植入物激活的神經迴路。

研究人員隨後在兩隻讓胸椎中的一半脊髓遭受損傷的恆河猴體內測試了這整個系統。遭受這種損傷的猴子一般需要大約一個月的時間重新獲得對一隻受影響的腿部的功能性控制。他們在這種損傷發生幾周內---那時仍然不能夠對這隻受影響的腿部進行意志控制---測試了這種系統。

這項研究表明當啟動這種系統時,這些猴子在跑步機上進行行走時會開始自動地移動它們的一隻腿部。當與作為對照的健康猴子進行運動比較時,研究人員發現這些遭受損傷的猴子在腦控制的電刺激下,能夠產生將近正常的運動模式。

限制和未來的研究

儘管證實這種系統在非人靈長類動物體內發揮作用是一個重要的步驟,但是研究人員強調還必需開展更多的研究方能在人體內開始測試這種系統。他們也指出這項研究存在的幾個限制。

比如,儘管在這項研究中使用的這種系統成功地傳遞來自大腦的信號到脊髓中,但是它缺乏將感覺信息傳回到大腦中的能力。研究人員也不能夠測試這些猴子能夠施加多大的壓力到它們的這隻受影響的腿部。儘管明顯地,下肢能夠承受一些體重,但是對這項研究而言,並不清楚的是,它能夠承受多少體重。

Borton說,「在一項完整的轉化研究中,我們想要對猴子在行走期間獲得多大程度的平衡進行更多的定量測定。」

儘管存在這些限制,但是這項研究為未來在靈長類動物中開展進一步研究和在某種程度上潛在地作為人體的一種康復設備奠定基礎。

Borton說,「神經科學上存在一句格言:一起放電的神經迴路串連在一起(circuits that 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在這項研究中,我們的觀點是通過讓大腦和脊髓連接在一起,我們可能能夠增強康復期間的神經迴路生長。這是這項研究的主要目標之一,而且總體上也是這個領域的一個目標。」(生物谷 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A brain–spine interface alleviating gait deficits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in primates

Marco Capogrosso, Tomislav Milekovic, David Borton, Fabien Wagner, Eduardo Martin Moraud, Jean-Baptiste Mignardot, Nicolas Buse, Jerome Gandar, Quentin Barraud, David Xing, Elodie Rey, Simone Duis, Yang Jianzhong, Wai Kin D. Ko, Qin Li, Peter Detemple, Tim Denison, Silvestro Micera, Erwan Bezard, Jocelyne Bloch & Grégoire Courtine

doi:

10.1038/nature20118

相關焦點

  • 陳根:腦機接口的微創神經介入,助力癱瘓患者操作計算機
    文/陳根隨著腦機接口技術的重大突破和出圈,不論是馬斯克的Neuralink還是其他全球範圍內的腦機接口公司,腦機接口的潛力和應用已越來越被人們知悉。比如其具有恢復自主運動衝動以控制數字設備的潛力,並改善因大腦、脊髓、周圍神經或肌肉功能障礙而嚴重癱瘓的患者的功能獨立性。當前,通過讀取大腦信號來操作外部設備已經不再是什麼新鮮事,此前已有帶有金屬傳感器的腦電圖(EEG)頭帽已經被用來檢測大腦活動。
  • 腦機接口技術在卒中後神經系統康復中的應用
    輔助BCI旨在使癱瘓的患者能夠交流或控制外部機器人設備,例如假肢;康復型BCI旨在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 在1968年,Wyrwicka等人記錄了貓的感覺運動節律,並將這些感覺運動節律轉化為感覺反饋,用於獎勵動物並增加它們的感覺運動節律。在一年後,埃伯哈特費茲(Eberhardt Fetz)有效地調節了猴子,使其根據初級運動皮層(M1)中單個神經元的發動率來移動量規,以獲得食物獎勵。 這些發現引發了對大腦生理和行為與工具學習之間聯繫的廣泛研究,並為大多數當前BCI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 嘗試用微電極植入恢復視力和治療癱瘓,另一種「腦機接口」?
    [釘科技編譯]綜合《worldhealth》和《TC》消息:墨爾本莫納什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研發一種仿生設備,結合智慧型手機式電子設備和植入大腦的微電極,旨在使視力障礙者恢復視力,植入大腦的微電極也有可能用來治療癱瘓。
  • 嘗試用微電極植入恢復視力和治療癱瘓,另一種「腦機接口」?
    [釘科技編譯]綜合《worldhealth》和《TC》消息:墨爾本莫納什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研發一種仿生設備,結合智慧型手機式電子設備和植入大腦的微電極,旨在使視力障礙者恢復視力,植入大腦的微電極也有可能用來治療癱瘓。
  • 法國科學家成功研發「腦控設備」,讓癱瘓病人恢復行走。
    2019年10月4日,法國格勒諾布爾大學的科學家們研發由大腦控制的AI外骨骼讓癱瘓的病人自主移動手臂和腿恢復行走。研究人員在癱瘓病人控制運動的腦區植入了兩個無線接收器。另一邊,腦機接口用於實時接收病人腦部信息,並由計算機讀取和處理。
  • 華山醫院團隊:神經受損上肢癱瘓,「換個大腦」有望恢復功能
    華山醫院團隊:神經受損上肢癱瘓,「換個大腦」有望恢復功能 澎湃新聞記者 陳斯斯 2017-12-21 18:02 來源
  • 腦機接口先驅尼古萊利斯:人類無法實現數字永生
    作為腦機接口技術的先驅者之一,尼古萊利斯團隊首次完成了腦機接口在靈長類動物身上的實驗,提出並證明了動物和人類受試者可以利用他們的大腦電活動,通過腦機接口(BMI)直接控制神經假體裝置。近些年來多個與腦機接口有關的著名實驗均來尼古萊利斯的團隊:2008年,他們在美國讓一隻猴子通過腦機接口,用意念「控制」了一個遠在日本的機器人走路;2014年巴西世界盃開幕式上,一名巴西癱瘓少年在腦控外骨骼的幫助下為世界盃進行了開球。此外,通過他的研究,一系列關於哺乳動物如何控制大腦迴路運作的關鍵生理學原理被發現。
  • 恢復知覺、人機交流、運動康復……腦機接口還有這麼多神奇功能
    幫助有需要的人恢復運動感知能力,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人們關於腦機接口的無限遐想,那什麼是腦機接口,未來它又能做什麼呢?中風、癲癇、癱瘓等人群復健針對因病失去運動能力的人腦機接口除了幫助日常護理外還可以進行主動康復訓練甚至重新恢復運動能力針對殘障人士腦機接口可以幫助更好地控制義肢與周圍環境交互或「意念」控制輪椅、家庭電器等4保健減壓更好地釋放身體壓力、恢復活力
  • 杜克大學VR癱瘓實驗新成果 神經系統奇蹟重生
    儘管先前被確診為不可逆的脊髓損傷,但經過一年高強度的大腦訓練後,八名截癱患者恢復了部分感覺,並能自主控制癱瘓的身體部位。參加實驗的人中有一名32歲的女人,之前已經癱瘓了13年的時間,在經過治療之後甚至可以在安全帶的幫助下自由移動雙腿。《科學報告》於上周發表了由杜克大學著名的神經工程學教授Miguel Nicolelis撰寫的一份報告。
  • 斯坦福開發腦機接口:這只能敲出莎士比亞全集的猴子,帶來了癱瘓...
    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希望用這些小猴子來測試腦電波打字技術。當屏幕上的圓圈變綠,小猴子腦電波控制的計算機光標就會擊中它。於是,當讀到《哈姆雷特》時,「T」字母的圓圈就被點亮了,隨後,"O"等字母也接連點亮。不一會兒,一句完整的臺詞就出現在屏幕上。
  • 馬斯克和他發布的腦機接口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V0.9)植入豬腦,並且實現了神經信號的讀取及寫入。Vidal首次提出了「腦機接口」的概念。腦電圖(EEG)被認為是大腦和計算機之間的第一個接口。90年代,美國神經外科醫師和發明家Phil Kennedy研發了「侵入式」人腦-計算機接口,即在大腦中植入線路並將其與電腦連接。2004年,Kennedy將電極植入一位年僅16歲因車禍導致腦幹中風的志願者的大腦中。
  • 用意念開出世界盃第一球,讓癱瘓孕婦感受胎動的喜悅
    在 2020 騰訊科學 WE 大會上,來自杜克大學醫學院的 Miguel Nicolelis 教授介紹了腦機接口和這一技術從基礎科學到應用於神經康復的研究歷程。這位腦機接口領域的權威專家在 1998 年著手研究這一技術,見證和推動了該領域的不斷進步。「我們希望將活體動物或人類的大腦與設備直接連接。比如電子的、機械的甚至是虛擬的人造設備。
  • 馬斯克說的腦機接口怎麼回事?
    Neuralink或在一年內完成人類大腦植入,原則上可以修復任何大腦問題,包括提升視力、恢復肢體功能、治療老年痴呆症等。Neuralink的腦機接口系統,是利用一臺神經手術機器人向人腦中植入被稱為「線」的專有技術晶片和信息條,然後可直接通過USB-C接口讀取大腦信號,甚至可以通過蘋果手機的應用程式進行控制。Neuralink公司已開始在老鼠身上進行測試,並與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合作用猴子試驗。 這種腦機接口系統由一個類似縫紉機的機器人和一些粗細只有4至6微米、比人類頭髮絲還細的線路組成。
  • 首個即插即用、機器學習+腦機接口,使癱瘓患者輕鬆控制電腦光標
    它們可以長期、穩定地記錄神經活動,並已被批准用於癲癇患者的癲癇發作監測。相比之下,過去的腦機接口技術往往使用的是「針墊」式的鋒利電極陣列,這種陣列穿透腦組織能夠獲得更敏感的記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信號往往會轉移或丟失。
  • 《攻殼機動隊》中的腦機接口到底能不能實現?
    起源:復健醫學和機能恢復傳感運動神經工程中心(CSNE)的研究員埃博·菲茲(Eb Fetz)是最早將機器與意識連接到一起的先驅人物之一。1969年,在個人電腦都沒被發明出來的時代,他證實,猴子可以通過放大他們的大腦信號控制錶盤上指針的運動。近期在腦機接口技術方面的大部分工作都旨在提高癱瘓或嚴重運動障礙人士的生活質量。
  • 《經濟學人》:腦機接口技術是下一個風口
    科切瓦爾騎自行車摔傷後肩部以下癱瘓,不過他已能設法自己用手進食。如此顯著進步一定程度上歸功於植入其右臂刺激肌肉收縮的電極。不過真正神奇之處不在於手臂,而在於大腦,科切瓦爾可用意念控制手臂。移動手臂的意念反應為大腦運動皮層的神經活動,這些信號被其腦部植入物探測,然後形成指令激活其手臂中的電極。這種意念解碼聽起來也許像是科幻小說的情景。
  • ...控制腦機接口:開顱手術 10 小時植入 6 個電極,癱瘓人士用意念...
    有這樣一位名為 Buz Chmielewski 的男子,曾在一次出海衝浪時不幸遭遇意外,四肢癱瘓。從正值十幾歲的大好年華到此後的 30 餘年裡,Buz Chmielewski 的手臂幾乎不能做出任何活動。
  • 腦機接口專家觀點:大腦植入晶片能否實現心靈感應?
    EDN曾經連續報導過腦機接口方面的技術,譬如《大腦植入晶片,馬斯克的 Neuralink 腦機接口距離佩戴還有多遠?》,《又一腦機接口(BCI)與癱瘓患者成功實現交互學習》等等,那麼,在大腦中植入晶片除了能進行神經方面的控制外,能否實現傳說中的心靈感應嗎?我們來看看專家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