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根:腦機接口的微創神經介入,助力癱瘓患者操作計算機

2020-11-07 陳根

文/陳根

隨著腦機接口技術的重大突破和出圈,不論是馬斯克的Neuralink還是其他全球範圍內的腦機接口公司,腦機接口的潛力和應用已越來越被人們知悉。比如其具有恢復自主運動衝動以控制數字設備的潛力,並改善因大腦、脊髓、周圍神經或肌肉功能障礙而嚴重癱瘓的患者的功能獨立性。

當前,通過讀取大腦信號來操作外部設備已經不再是什麼新鮮事,此前已有帶有金屬傳感器的腦電圖(EEG)頭帽已經被用來檢測大腦活動。通過在頭骨上開一個洞,將金屬傳感器直接植入人腦可以獲得更好的性能,這也是腦機接口的熱門研究領域。

現在,澳大利亞的一個研究團隊利用一種微創的神經介入手術,一種新型的血管內支架植入到鄰近初級運動皮質的上矢狀竇。

參與者進行了機器學習輔助訓練,並使用無線傳輸的皮層電圖信號與嘗試的動作相關聯來控制多個滑鼠點擊動作,包括縮放和左鍵點擊,展示了治療多種神經系統疾病的巨大潛力和對於神經疾病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的巨大希望。

其設備為一款被稱為Stentrode的植入物,早在2016年,Stentrode設備就曾在羊的大腦中被展示。Stentrode可以通過頸部的一個小鑰匙孔切口植入,然後通過X射線引導火柴棒大小的裝置穿過血管,直到它停留在運動皮層上。Stentrode能夠監測來自大腦的電信號,還能刺激與特定肌肉運動相對應的大腦區域,正如在綿羊身上進行的臨床前試驗所證明的那樣。

去年8月,Stentrode首次被植入一名人類患者體內,今年4月又被植入另一名患者體內。這兩名澳大利亞男子都患有MND,現在兩人都在家中使用該技術作為日常活動的一部分。

植入物記錄了他的大腦活動,並將其無線傳輸到胸前佩戴的小型接收器上,然後再傳輸到電腦上,將信號轉化為屏幕上的指令。在整個試驗過程中,兩名受試者都能用這種方式使用設備進行點擊和縮放動作,準確率超過90%。他們的打字速度也能達到每分鐘20個字符

研究人員表示,這就是重新訓練人體的大腦,讓它以不同的方式運作,令癱瘓患者能夠控制機器人外骨骼。當然接下來還將面對更多的研究,包括探索如何利用它來進行基本的計算機功能等,目前,第三個試驗參與者已經接受了這項的植入物。

相關焦點

  • 陳根:從醫學使命到現實真相,腦機接口道阻且長
    1998年則是腦機接口研究的另一大裡程碑,研究人員菲利普·甘迺迪(Philip Kennedy)首次將腦機接口裝備植入人體內,使用無線雙電極獲得了高質量數據。腦機接口因此受到了更多的關注,而其不依賴外圍神經與肌肉的參與便能實現大腦與計算機之間的通訊,則凸顯出了該技術在輔助治療腦中風、癲癇等失能患者上的價值。
  • 陳根:腦機接口安全兩難,血管支架另闢蹊徑
    文/陳根 2020年8月末,馬斯克以及其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有關腦機接口最新進展的發布會直播吸引了全球15萬人的關注,一時間,關於腦機接口的討論紛至沓來。
  • 陳根:腦機接口是與非,再談馬斯克腦機對接
    文/陳根距離馬斯克公布升級版腦機接口和進行設備植入的手術機器人已經一周有餘,但學界對於被命名為the Link v 0.9版的腦機接口討論仍在繼續。可以說,腦機接口幾次在科技界掀起軒然大波,而這次的升級版腦機接口在帶來震撼過後,討論的聲音也漸趨理性。升級版的腦機接口是「言過其實」還是「確實如此」?其又將在腦機接口的發展裡佔據怎樣的地位?
  • 機器學習+腦機接口,使四肢癱瘓患者輕鬆控制電腦光標
    它們可以長期、穩定地記錄神經活動,並已被批准用於癲癇患者的癲癇發作監測。相比之下,過去的腦機接口技術往往使用的是「針墊」式的鋒利電極陣列,這種陣列穿透腦組織能夠獲得更敏感的記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信號往往會轉移或丟失。
  • 陳根:腦機接口突破限制,即插即用?
    文/陳根近年來,「腦機接口」作為前沿科技,一直頗受業界關注。其中,將腦機接口設備以各種形式植入大腦,在先進算法的支持下,將其電信號轉化為各種設備的控制輸入以控制體外裝置,從而治療一些疑難疾病,這被視為腦機接口一個極具潛力的前景
  • 陳根:腦機接口,一個關乎「人」的終極神話
    文/陳根 2014年6月12日,聖保羅巴西世界盃的開幕式,一個下身癱瘓的巴西少年,依靠大腦控制機械骨骼的裝置,順利開球,這一全球目睹的史詩級時刻,就是腦機接口最早的真實應用。 此後,腦機接口的突破性技術開始頻繁刊載於各大學術期刊,以及各新聞的科技版面。
  • 從科幻到現實再到生活,腦機接口那些年
    在遙遠的「人機」預言實現以前,回到腦機接口技術最初的醫學使命,也將幫助我們更多地靠近腦機接口的現實真相。腦機接口那些年腦機接口作為一種不依賴於外周神經和肌肉正常傳出路徑的通訊控制系統可以採集並分析大腦生物電信號,並在計算機等電子設備與大腦之間構建交流與控制的直接路徑。
  • 首個即插即用、機器學習+腦機接口,使癱瘓患者輕鬆控制電腦光標
    它們可以長期、穩定地記錄神經活動,並已被批准用於癲癇患者的癲癇發作監測。相比之下,過去的腦機接口技術往往使用的是「針墊」式的鋒利電極陣列,這種陣列穿透腦組織能夠獲得更敏感的記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信號往往會轉移或丟失。
  • 從醫學使命到現實真相,腦機接口道阻且長
    在遙遠的「人機」預言實現以前,回到腦機接口技術最初的醫學使命,也將幫助我們更多地靠近腦機接口的現實真相。腦機接口那些年腦機接口作為一種不依賴於外周神經和肌肉正常傳出路徑的通訊控制系統可以採集並分析大腦生物電信號,並在計算機等電子設備與大腦之間構建交流與控制的直接路徑。
  • 馬斯克說的腦機接口怎麼回事?
    腦控汽車駕駛據《解放軍報》2015年6月報導,中國國防科技大學認知科學基礎研究團隊經過20多年的研究,現已實現讓機器人按照人腦的思維自由行走或執行某項操作。裝有「腦機接口」裝置的汽車,可以不通過人的肢體操作,而是通過採集腦信號,便可按照人腦的思維意識啟動、加減速或轉彎,時速可達5至10公裡。
  • UCSF研究團隊在癱瘓患者身上成功演示了ECoG腦機控制接口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的一支研究團隊,已經在癱瘓患者身上演示了首個「即插即用」的「大腦義體」。藉助機器來解碼大腦的電信號,為未來的醫學功能修復打開了更多的可能 —— 比如改善阿爾茨海默病的篩查、對內部器官的監測、以及讓癱瘓患者重新獲得對義肢的控制能力。
  • 展望未來:神經網絡外科-轉自腦機接口社區
    20世紀80年代,伴隨電子計算機X射線斷層掃描(CT)、磁共振成像(MRI)、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SPECT)及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等現代神經影像設備的應用,拓寬了神經科疾病的診治範圍
  • 腦機接口新突破:癱瘓患者成功用大腦控制電腦光標,馬斯克看了要淚目
    研究人員證明,機器學習技術幫助癱瘓患者學習用大腦來控制電腦光標,而無需大量的日常訓練,這是過去所有腦機接口(BCI)工作中的一個必備條件。2020年9月7日發表在《自然生物技術》上的新論文中,Ganguly團隊記錄了在四肢癱瘓的個體中使用ECoG電極陣列的情況。
  • 腦機接口新突破:癱瘓患者成功用大腦控制電腦光標,馬斯克看了要淚目
    研究人員證明,機器學習技術幫助癱瘓患者學習用大腦來控制電腦光標,而無需大量的日常訓練,這是過去所有腦機接口(BCI)工作中的一個必備條件。2020年9月7日發表在《自然生物技術》上的新論文中,Ganguly團隊記錄了在四肢癱瘓的個體中使用ECoG電極陣列的情況。
  • 陳根:人工突觸雜交版本,或將迎來腦機接口的無限可能
    文/陳根近年來,人工智慧和腦機接口作為前沿科技研究的熱點技術,一直頗受業界關注,不論是人工智慧還是腦機接口,這些技術的發展都基於腦科學的發展。雖然人腦看起來就像一大塊雕成核桃仁造型的豆腐,但人腦的本質,卻是一個由神經元(neuron)構成的網絡。
  • 世界首個「雙邊植入」腦機接口!癱瘓人士用「意念」操控雙機械臂吃...
    因此,能夠同時控制兩個機械臂執行日常生活基本活動,再通過植入大腦的電極從大腦兩側檢測信號輸出,完成切割糕點並將其送到嘴裡的操作,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進展,這意味著腦機接口可以實現更複雜的任務控制。
  • 無需開顱手術的腦機接口出現了
    但這仍然沒有擺脫腦機接口一直以來的一個主要缺點:對大腦的侵入性過強。在發表於《神經介入外科雜誌》(Journal of NeuroInterventional Surgery)的這篇論文中,來自澳大利亞和美國的研究人員描述了兩名因罹患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簡稱 ALS,又名漸凍症)而癱瘓的受試者如何使用這樣的設備,僅憑藉大腦控制,做到在線上發送文本、開玩笑的過程。
  • 陳根:再談馬斯克腦機對接,「言過其實」還是「確實如此」?
    文/陳根距離馬斯克公布升級版腦機接口和進行設備植入的手術機器人已經一周有餘,但學界對於被命名,也可以簡單描述為一個「腦後插管」技術,通過一臺神經手術機器人,像微創眼科手術一樣安全無痛地在腦袋上穿孔,向大腦內快速植入晶片,然後通過 USB-C 接口直接讀取大腦信號,並可以用 iPhone 控制
  • 什麼是「腦機接口」?馬斯克的「腦機接口」能幹啥?
    該功能對於允許使用該設備的人進行諸如控制假肢的操作至關重要。該接口包含慣性測量傳感器,壓力和溫度傳感器,以及一個可以「全天」持續充電和感應充電的電池,以及模擬像素,該像素在將神經信號轉換為數字位之前對其進行放大和過濾。它將通過藍牙通過皮膚與距離最遠10米的智慧型手機無線配對。植入物最終將可以通過應用程式進行配置,患者可以控制按鈕並將輸出從手機重定向到計算機鍵盤或滑鼠。
  • 2020進度條過半,馬斯克心心念的「人體腦機接口實驗」會成嗎?
    主人公尼奧通過腦後的接口與計算機相連,像下載程序一樣學會功夫、柔術等一系列技能,這一幕構成人們對腦機接口(Brain Machine BMI)最初的印象。 幾年前,來自美國俄亥俄州的癱瘓患者科切瓦.比爾藉助一項Brain Gate技術實現了腦機結合。 他的頭頂上有兩個接口。兩個阿司匹林大小的微電極陣列植入他的運動中樞,96個記錄電極穿透大腦皮層1.5毫米,孜孜不倦地捕捉神經元之間的微弱脈電衝。 他的左側是一個顯示神經活動的屏幕,前面是一個模擬手部握拳的動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