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學習+腦機接口,使四肢癱瘓患者輕鬆控制電腦光標

2020-09-10 知道丶朝歌文化

9 月 7 日,影響因子比主刊 Nature 還高的《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發表了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一項突破性進展。
加州大學舊金山威爾研究所的神經科學研究人員通過一個人腦控制假肢的研究證明,機器學習技術可以幫助癱瘓患者通過大腦活動學習控制電腦光標,而不需要大量的日常再訓練。
這項可以讓大腦和機器學習系統隨著時間推移建立穩定「夥伴關係」的「即插即用」技術的成功,正是過去所有腦機接口(BCI)研究工作一直追求的目標。



「腦機接口領域近年來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由於現有的系統每天都要重新設置和校準,它們還不能進入大腦的自然學習過程。這就像讓一個人從頭開始一遍又一遍地學習騎自行車。」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神經學系副教授、研究資深作者、醫學博士 Karunesh Ganguly 說,「讓人工學習系統適應大腦複雜的長期學習模式,這在癱瘓患者身上是前所未有的。」


ECoG 電極陣列


皮層腦電圖(ECoG)陣列包括一個便利貼大小的電極墊,通過手術放置在大腦表面。它們可以長期、穩定地記錄神經活動,並已被批准用於癲癇患者的癲癇發作監測。
相比之下,過去的腦機接口技術往往使用的是「針墊」式的鋒利電極陣列,這種陣列穿透腦組織能夠獲得更敏感的記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信號往往會轉移或丟失。

為了證明了 ECoG 電極陣列在腦機接口應用中的價值,Ganguly 研究團隊獲得了在癱瘓患者中長期慢性植入 ECoG 陣列設備的批准,以測試其作為長期、穩定的 BCI 植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這項最新研究論文中,Ganguly 的團隊記錄了在四肢癱瘓患者身上使用 ECoG 電極陣列的情況。受試者還參與了一項臨床試驗,該試驗旨在測試使用 ECoG 陣列來讓癱瘓患者控制假肢手臂和手,不過在這篇新論文中,參與者使用植入物實現的是控制屏幕上的電腦光標。
此外,研究人員還開發了一種腦機接口算法,利用機器學習將 ECoG 電極記錄的大腦活動與用戶所需的光標移動相匹配。最初,研究人員遵循每天重置算法的標準做法。參與者首先想像特定的脖子和手腕動作,同時看著光標在屏幕上移動。
漸漸地,計算機算法開始自我更新,使光標的運動與由此產生的大腦活動相匹配,有效地將光標的控制權轉交給用戶。
由於患者每天都要開始這個過程,就會給在可以達到的控制水平上設置一個嚴格的限制。因為掌握設備的控制可能需要幾個小時,有時參與者甚至不得不完全放棄。



然後,研究人員切換到允許算法繼續更新以匹配參與者的大腦活動,而不用每天重新設置它。他們發現,大腦信號和機器學習增強算法之間的持續相互作用,會在許多天內導致性能的持續改善。最初,每天都有一些需要彌補的損失,但很快參與者就能夠立即達到頂級水平的表現。


「即插即用」的腦機接口


「我們認為這是試圖在大腦和計算機這兩個學習系統之間建立夥伴關係,最終讓人工界面成為用戶的延伸,就像他們自己的手或手臂一樣。」
研究人員表示,隨著時間的推移,參與者的大腦能夠放大神經活動模式,它可以利用 ECoG 陣列最有效地驅動人工接口,同時消除不太有效的信號,而這一過程很像大腦學習複雜任務的過程。
他們觀察到,參與者的大腦活動似乎形成了一種根深蒂固的、一致的大腦「模式」來控制腦機接口,這種情況在日常的重置和重新校準中從未發生過。
經過幾周的持續學習,當界面重新設置時,參與者迅速重新建立起控制設備的相同的神經活動模式——有效地將算法重新訓練到原來的狀態。



「一旦用戶建立了控制界面的解決方案的持久記憶,就不需要重新設置,」Ganguly 說。「大腦很快就會匯聚到同一個解決方案上。」
研究表明,他們可以完全停止算法的自我更新,參與者可以簡單地每天開始使用界面,而不需要再培訓或重新校準。在沒有再訓練的 44 天裡,表現沒有下降,參與者甚至可以連續幾天不練習,表現也幾乎沒有下降。
「我們一直注意到,我們需要設計出一種技術,它不會被束之高閣,而是能夠切實改善癱瘓患者的日常生活。」Ganguly 說,這些數據表明,基於 ECoG 的腦機接口可以作為此類技術的基礎。



而這種即時「即插即用」的腦機接口技術一直是該領域的重要挑戰,因為大多數研究人員使用的「針形」電極往往會隨時間移動,從而改變每個電極所捕獲的信號。而且,由於這些電極穿透腦組織,免疫系統往往會排斥它們,逐漸削弱它們的信號。
ECoG 陣列雖然比傳統植入物的敏感度低,但其長期穩定性似乎彌補了這一缺陷。ECoG 記錄的穩定性對於更複雜的機器人系統(如假肢)的長期控制可能更為重要,這也是Ganguly 研究下一階段的關鍵目標。

相關焦點

  • 首個即插即用、機器學習+腦機接口,使癱瘓患者輕鬆控制電腦光標
    加州大學舊金山威爾研究所的神經科學研究人員通過一個人腦控制假肢的研究證明,機器學習技術可以幫助癱瘓患者通過大腦活動學習控制電腦光標,而不需要大量的日常再訓練。為了證明了 ECoG 電極陣列在腦機接口應用中的價值,Ganguly 研究團隊獲得了在癱瘓患者中長期慢性植入 ECoG 陣列設備的批准,以測試其作為長期、穩定的 BCI 植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腦機接口新突破:癱瘓患者成功用大腦控制電腦光標,馬斯克看了要淚目
    近日,加州大學舊金山威爾神經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用大腦控制假肢方面取得重大進展。研究人員證明,機器學習技術幫助癱瘓患者學習用大腦來控制電腦光標,而無需大量的日常訓練,這是過去所有腦機接口(BCI)工作中的一個必備條件。
  • 腦機接口新突破:癱瘓患者成功用大腦控制電腦光標,馬斯克看了要淚目
    近日,加州大學舊金山威爾神經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用大腦控制假肢方面取得重大進展。研究人員證明,機器學習技術幫助癱瘓患者學習用大腦來控制電腦光標,而無需大量的日常訓練,這是過去所有腦機接口(BCI)工作中的一個必備條件。2020年9月7日發表在《自然生物技術》上的新論文中,Ganguly團隊記錄了在四肢癱瘓的個體中使用ECoG電極陣列的情況。
  • 非侵入腦機接口新突破!用意念控制光標,連續追蹤效果提升5倍
    卡內基梅隆大學與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在非侵入式機器人設備控制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使用非侵入式腦機接口(BCI),開發了有史以來第一個能用意念控制連續追蹤電腦光標的機械臂。在這項新研究出現前,用非侵入式腦機接口控制的機械臂一直以不穩定、不連續的方式跟隨電腦上光標的移動,看起來就好像屏幕卡頓了一樣,延遲問題非常明顯。
  • UCSF研究團隊在癱瘓患者身上成功演示了ECoG腦機控制接口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的一支研究團隊,已經在癱瘓患者身上演示了首個「即插即用」的「大腦義體」。藉助機器來解碼大腦的電信號,為未來的醫學功能修復打開了更多的可能 —— 比如改善阿爾茨海默病的篩查、對內部器官的監測、以及讓癱瘓患者重新獲得對義肢的控制能力。
  • 首個腦機接口即插即用設備誕生
    與非網 9 月 15 日訊,最近,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一項新研究發現,通過將機器學習技術應用於腦機接口系統,癱瘓者的大腦可以記住操控電腦光標的感覺,即使不再進行日常訓練腦機接口設備因此可實現 「即插即用」 效果。一枚小小的植入晶片可以讓癱瘓的人恢復觸覺 、操控假肢 、使用平板電腦 。近年來,多項植入式腦機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系統研究給了癱瘓者便利生活的希望。但以往實驗中,癱瘓者的操控能力往往隔一段時間就會 「格式化」,需要重新訓練大腦來習得這種能力。
  • 首個即插即用腦機接口系統誕生,不再擔心「記憶」被格式化
    近年來,多項植入式腦機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系統研究給了癱瘓者便利生活的希望。但以往實驗中,癱瘓者的操控能力往往隔一段時間就會 「格式化」,需要重新訓練大腦來習得這種能力。實際應用中,大量的日常訓練會磨損癱瘓者的耐心,腦機接口設備的實用性也大打折扣。
  • 癱瘓患者演示首個「即插即用」的大腦假體
    技術可以幫助癱瘓患者學習使用大腦活動來控制計算機的光標,而不再需每天進行大量的訓練。而這種訓練,對於過去所有腦機接口技術(BCI)是必須的。該研究於當地時間9月7日發表於《自然生物技術》雜誌。文章作者、醫學博士、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神經學系副教授Karunesh Ganguly說:「近年來,腦機接口技術領域取得了很大進展,但由於現有系統每天都要重新設置、校準,它們無法利用大腦的自然學習過程。
  • 像霍金一樣實現人腦思維對機器人的直接控制,腦機接口爆發還有多遠?
    運動皮質和手之間是通過神經傳遞信息的,而腦機接口則是運動皮質和計算機之間傳遞信息的介質,這種方式需要把一塊含有 100 個電極的多電極陣列植入患者的運動皮質。這依然是個問題。 二、腦機接口是大有可為還是大有可「畏」。
  • 陳根:腦機接口突破限制,即插即用?
    其中,將腦機接口設備以各種形式植入大腦,在先進算法的支持下,將其電信號轉化為各種設備的控制輸入以控制體外裝置,從而治療一些疑難疾病,這被視為腦機接口一個極具潛力的前景藉助於腦機接口和機械臂,讓他們能實現生活自理。儘管腦機接口領域取得了很大進展,但由於現有系統每天都要重新設置和重新校準,它們無法利用大腦的自然學習過程。
  • 科技日曆丨比馬斯克腦機接口早21年,世界上就有人能用思想控制計算機
    科技日曆丨比馬斯克腦機接口早21年,世界上就有人能用思想控制計算機  Emma Chou • 2019-10-26 15:
  • 腦機接口到底發展到什麼程度?未來人人都是超級計算機?
    腦機接口的研究已經40多年了,領域相關的成長也在不斷報導。比如在2014年6月12日聖保羅舉行的巴西世界盃開幕式上,一名巴西癱瘓少年在腦控外骨骼的幫助下開球。2017年史丹福大學電氣工程教授Krishna Shenoy和神經外科教授Jaimie Henderson成功讓三名受試癱瘓者通過簡單的想像精準地控制電腦屏幕的光標,這三名癱瘓患者成功通過想像在電腦屏幕上輸入了他們想說的話,其中一名患者可以在1分鐘之內平均輸入39個字母等等。
  • 斯坦福開發腦機接口:這只能敲出莎士比亞全集的猴子,帶來了癱瘓...
    ——其實,這是它用腦電波控制計算機光標完成的。當然了,小猴子並不是在抄襲莎士比亞,它對哈姆雷特的經典獨白也沒有什麼深刻印象。J 和它的夥伴 L 都只是被訓練用自己的腦電波來識別屏幕上的圓圈,從而完成輸入任務。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希望用這些小猴子來測試腦電波打字技術。當屏幕上的圓圈變綠,小猴子腦電波控制的計算機光標就會擊中它。
  • 四肢癱瘓患者用「大腦意念」操控機械臂
    來自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JHM)和該校應用物理實驗室(APL)的研究人員已把更強力的腦機接口技術用在了人身上。  不僅如此,在最近的演示中,他們使四肢癱瘓的殘疾人能夠用自己的「大腦意念」同時控制兩支機械臂,拿起餐刀、餐叉切下一塊蛋糕,然後把蛋糕送到自己的口中。
  • 陳根:腦機接口的微創神經介入,助力癱瘓患者操作計算機
    文/陳根隨著腦機接口技術的重大突破和出圈,不論是馬斯克的Neuralink還是其他全球範圍內的腦機接口公司,腦機接口的潛力和應用已越來越被人們知悉。比如其具有恢復自主運動衝動以控制數字設備的潛力,並改善因大腦、脊髓、周圍神經或肌肉功能障礙而嚴重癱瘓的患者的功能獨立性。當前,通過讀取大腦信號來操作外部設備已經不再是什麼新鮮事,此前已有帶有金屬傳感器的腦電圖(EEG)頭帽已經被用來檢測大腦活動。
  • 世界首個「雙邊植入」腦機接口!癱瘓人士用「意念」操控雙機械臂吃...
    不僅如此,在最近的演示中,他們使四肢癱瘓的殘疾人能夠用自己的「大腦意念」同時控制兩支機械臂,拿起餐刀、餐叉切下一塊蛋糕,然後把蛋糕送到自己的口中。 因此,能夠同時控制兩個機械臂執行日常生活基本活動,再通過植入大腦的電極從大腦兩側檢測信號輸出,完成切割糕點並將其送到嘴裡的操作,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進展,這意味著腦機接口可以實現更複雜的任務控制。
  • ...控制腦機接口:開顱手術 10 小時植入 6 個電極,癱瘓人士用意念...
    有這樣一位名為 Buz Chmielewski 的男子,曾在一次出海衝浪時不幸遭遇意外,四肢癱瘓。從正值十幾歲的大好年華到此後的 30 餘年裡,Buz Chmielewski 的手臂幾乎不能做出任何活動。
  • 世界首個雙邊植入腦機接口!四肢癱瘓者用意念吃蛋糕
    他們將腦機接口技術應用在一位四肢癱瘓的人身上,讓他能夠用自己的「大腦意念」同時控制兩支機械臂,拿起餐刀、餐叉切下一塊蛋糕,然後把蛋糕送到自己的口中。什麼是腦機接口?所謂腦機接口,就是在大腦和假肢等外部設備之間建立一條直接傳輸大腦指令的通道,實現在脊髓及運動神經通路損壞但大腦皮層功能尚健全的情況下,腦部的信號也能通過計算機解讀,直接控制外部設備。
  • 用意念控制假肢不是夢,斯坦福腦機交互研究新突破
    原創 StanfordMedicine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來自專輯星辰大海多年來,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一直在研發一種技術,以便幫助癱瘓的人恢復四肢的能力,並使截肢者能夠利用意念來控制假肢。
  • 從醫學到腦機接口,他用實踐證明「意念」控制機器人的可能
    發明的仿生外骨骼是由患者大腦控制的,受到了 1970 年世界盃巴西奪冠隊的啟發,即該外骨骼是人身體的延伸。讓「意念」控制機械臂成為可能1999年,Miguel 創造出了第一臺腦機接口裝置(brain-machine interface,BMI),這是一種可以讓人類大腦控制機器運動的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