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醫學到腦機接口,他用實踐證明「意念」控制機器人的可能

2020-10-26 DeepTech深科技

科幻電影中的賽博格(Cyborg)技術不斷刷新著我們對「半機械人」的認知,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攻殼機動隊》、《銀翼殺手》到後來的《阿凡達》、《明日邊緣》等,各種超越思維的想像,讓人機聯動成為了可能。而在現代,面對人工智慧的來勢洶洶,很多人開始擔心未來世界會不會變成由機器人主宰。

「鋼鐵俠」馬斯克就是其中之一,他曾表示:「未來人類需要與機器合體成賽博格,才能避免被人工智慧淘汰」。為此,這位成功的企業家召集了數位在神經科學、工程學等領域各有所長的科學家,成立了 Neuralink,試圖通過腦機接口技術來避免人工智慧的威脅。

與馬斯克創辦的其它公司一樣,Neuralink 擁有瘋狂基因——希望在短期內完成看似不可能的目標。當然,其員工也有著相同的想法。

比如,Neuralink 有一位聯合創始人 Max Hodak。人如其名,他的想法也是非常 「瘋狂馬克斯」。在他的個人網頁上寫著:我相信我們這一代的基本目標之一是理解意識的物理學,並學會用它來設計。我熱切地期待著一個比特多於原子的世界。

根據 LinkedIn 我們了解到,Max 本科四年在杜克大學 Miguel Nicolelis 教授的實驗室擔任助理研究員,參與了恆河猴的腦機接口的研究。Miguel Nicolelis 教授是誰?用一句話來說,他是腦機接口的先驅人物,其研究對計算機科學、人工智慧和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的基礎和應用研究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夢起世界盃,「圓夢」世界盃

1970 年 6 月 21 日,這一天,義大利和巴西正在爭奪世界盃最後的冠軍。9 歲的 Miguel Nicolelis 坐在電視機前看著這一切。比賽結束,巴西奪冠,眾人歡呼。Miguel 只是繼續安靜地坐著,腦海裡卻在不斷重播進最後一球時候的情景:球場上,八名運動員幾乎沒有說話,也沒有眼神交流,但他們就好像是一個共同體的延伸,可以感受到彼此的想法,並展開行動。這對當時的 Miguel 來說有些深奧,但和許多其他孩子一樣,他也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成為世界盃賽場上的戰士。

2014 年,Miguel 以「另類」的方式實現了自己的願望:他為一位癱瘓少年做了一套「機械戰甲」,讓少年用大腦控制機械外肢,成功為巴西世界盃完成了開球。雖然不是真的踢世界盃,但作為神經科學家,他成為了一位為全球數以億計行動困難的人帶來希望的英雄。

圖 | 身穿「機械戰甲」的癱瘓少年為 2014 年世界盃開球

Miguel 發明的仿生外骨骼是由患者大腦控制的,受到了 1970 年世界盃巴西奪冠隊的啟發,即該外骨骼是人身體的延伸。換句話說,對癱瘓的人來說,他的大腦本質上會將外骨骼視為身體上的一條腿。這並不是什麼「神論」。多年以來,Miguel Nicolelis 在神經可塑性領域的研究表明,大腦能夠重塑自己,以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並且融入新的元素。

從醫學到腦機接口

在他杜克大學的實驗室裡,桌上放滿了仿生外骨骼的草圖,此外,還有一張一個男人抱著猴子的照片。

「這是 Jon Kaas。」 Miguel 說,「他是過去50年間,美國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也正是 Jon 在神經可塑性上的研究,為 Miguel 取得的成就奠定了基礎。「神經可塑性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基礎。Kaas 是我們的英雄。」

Kaas 進行可塑性早期研究的時候,Miguel 正就讀於聖保羅大學的醫學專業。雖然從中學開始就打算當一名神經外科醫生,但在即將完成目標的時候,他的興趣點轉向了是否可以創建大腦的 3D 地圖。在導師的建議下,Miguel 前往美國哈內曼大學,師從 John Chapin 進行博士後工作,專注於可同時讀取多個神經元的傳感器的研究。

在接下來的五年裡,他們成功開發了一款頭髮絲粗細的傳感器,將其植入大腦後,可同時閱讀數十個神經元。1994 年,Miguel 成為了杜克大學助理教授,自此開始了一系列的動物實驗,並不斷取得成績。

讓「意念」控制機械臂成為可能

1999年,Miguel 創造出了第一臺腦機接口裝置(brain-machine interface,BMI),這是一種可以讓人類大腦控制機器運動的設備。BMI 可以從神經元中讀取信號,並將其轉換為機器指令,這個過程就好比人類大腦將信號先發送到脊髓,然後再到肌肉的方式。

2000 年,其團隊成功證明貓頭鷹可以同時控制放置於不同地方的兩個機械臂;一隻成年的恆河猴可以通過腦機接口去控制視頻遊戲操縱杆;另一隻猴子還可以通過自己的「意念」控制電腦光標的移動。

2001 年,這項技術被列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10 Breakthrough Technologies)。

2004 年,腦機接口首次在人體中進行測試,參與的人包括 11 名將進行神腦刺激手術的帕金森患者,Miguel 的團隊則獲得了在手術過程中向其腦內植入傳感器的許可。通過讓患者玩視頻遊戲,然後連結腦機接口,帕金森患者們學會了用自己的大腦控制遊戲。

2008 年,是 Miguel 團隊最著名的一個實驗。他們在一隻名為 Idoya 的成年雌性恆河猴大腦中植入了一次可以讀取 250-300 個神經元信號的電極。當 Idoya 在杜克大學實驗室的跑步機上跑步時,放置於日本的人性機器人開始接收信號,不久之後也開始進行運動。Idoya 可以在跑步機的屏幕上觀看機器人運動。令人驚訝的是,機器人從 Idoya 大腦接收命令的速度要比 Idoya 的腿還快,同時,當 Idoya 的雙腿停止運動,但大腦還在思考走路的時候,機器人也還一直保持行走的狀態。

2011 年,Miguel 出版書籍 Beyond Boundaries,並推出了「重拾行走計劃」(Walk Again Project)。

2013 年,「重拾行走計劃」獲得了巴西政府的資金支持。同年,Miguel 和巴西科學家首次實現了兩隻老鼠之間的腦機接口交流。

2014 年,Miguel 成功讓一位高位截癱的男孩用自己的大腦控制機械外骨骼為巴西世界盃完成了開球。

2016 年,「重拾行走計劃」的研究成果首次發表在《自然》旗下的《科學報告上》。

所有這些看起來不可思議的舉動,都成為了現實。那麼,現在腦機接口技術究竟發展到了什麼階段?未來又將如何造福全世界數以億計的行動困難的人?腦機接口技術先驅 Miguel Nicolelis 教授以線上方式,在 EmTech China 2020 的現場,為我們帶來答案。

相關焦點

  • 非侵入腦機接口新突破!用意念控制光標,連續追蹤效果提升5倍
    卡內基梅隆大學與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在非侵入式機器人設備控制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使用非侵入式腦機接口(BCI),開發了有史以來第一個能用意念控制連續追蹤電腦光標的機械臂。侵入式需要往大腦裡植入神經晶片、傳感器等外來設備;部分侵入式一般植入到顱腔內、灰質外;非侵入式有腦電圖(EEG)、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類型,通常是通過腦電帽接觸頭皮的方式,間接獲取大腦皮層神經信號。這些不同領域的複雜程度各不相同。侵入式相對容易實現,但面臨植入流程複雜、需要專業醫療和外科知識來正確安裝和操作、植入物可能引起人體排異反應以及造成感染等問題。
  • 智能語言剛開始,「腦機接口」就已經到了,意念控制機器?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慧、特別是語言智能的發展,機器人具有了與人類交流的語言能力,逐漸進入到一些生活領域和生產行業。2017 年7 月5 日,在百度人工智慧開發者大會上,ARMOTO 兒童社交機器人亮相。近日,總是語出驚人的馬斯克宣布,自己2年前創辦的神經科學初創企業Neuralink 已經取得了第一項突破——「神經織網」,並且他希望在明年年底前就能夠將這項技術應用到人類患者身上。這是直接源自科幻小說的安全可靠且多通道高帶寬的腦機接口啊!腦機接口,常被簡稱為BCI。
  • 腦機接口先驅米格爾:馬斯克說的意念控制不可能發生
    其中,杜克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教授Miguel Nicolelis(米格爾·尼科萊利斯)在演講中介紹了腦機接口和這一技術從基礎科學到應用於神經康復的研究歷程。米格爾在腦機接口領域有38年的研究經驗,被譽為腦機接口的先驅。
  • 通過腦機接口控制意念?權威專家駁馬斯克:「營銷手段」
    特別是今年8月,現實版「鋼鐵俠」埃隆•馬斯克以Neuralink公司(其創立的腦機接口公司)創始人的身份,宣稱通過腦機接口技術可以實現「意念控制」,甚至宣揚未來利用人腦數據讀取可實現「數字永生」。《中國科學報》:腦機接口技術常常被視為「意念控制」,而且容易在傳播中被誇大,比如馬斯克就對腦機接口技術有許多超現代的斷言,比如「心靈感應」「數字永生」等等。但是我注意到科學界的共識是,腦機接口的研發仍然處於非常早期的階段,其應用也僅在幫助癱瘓病人等醫學領域。
  • ...控制腦機接口:開顱手術 10 小時植入 6 個電極,癱瘓人士用意念...
    Buz Chmielewski 藉助科技的力量,用意識同時控制了兩條機械臂,這在醫學上還是首次。首先,他控制左機械臂拿刀、右機械臂拿叉,切開盤子裡的蛋糕。接著,其中一條機械臂緩慢移動,將蛋糕送到嘴中。其實,研究團隊用在他身上的正是大眾既耳熟能詳又表示擔憂的一項技術——「侵入式腦機接口」。
  • 從醫學使命到現實真相,腦機接口道阻且長
    在遙遠的「人機」預言實現以前,回到腦機接口技術最初的醫學使命,也將幫助我們更多地靠近腦機接口的現實真相。腦機接口那些年腦機接口作為一種不依賴於外周神經和肌肉正常傳出路徑的通訊控制系統可以採集並分析大腦生物電信號,並在計算機等電子設備與大腦之間構建交流與控制的直接路徑。
  • 我們未來靠腦機接口就夠了?
    >目前腦機接口研究到一個什麼地步呢? 馬斯克說:我們可以通過這個東西,對其他物體實現意念控制,比如說意念打字、意念遊戲、意念開特斯拉… 只要想一想,就能接觸到腦電波信息。 也就是說,它能夠像一個大腦探測器一樣,時刻監督大腦中的各種變化。
  • 陳根:從醫學使命到現實真相,腦機接口道阻且長
    腦機接口的第三階段是從實驗室到市場的邁進。2006年,布朗大學研究團隊完成首個大腦運動皮層腦機接口設備植入手術,能夠用來控制滑鼠。2012年,腦機接口設備已能夠勝任更複雜和廣泛的操作,得以讓癱瘓病人對機械臂進行操控,自己喝水、吃飯、打字與人交流。
  • 腦機接口將成真?未來戰場或能用意念決勝千裡之外
    如今,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正積極開展「腦機接口」相關領域技術研發,《經濟學人》雜誌還重點介紹了通過「意念」控制機器的方法,標誌著這種「心靈感應」正在從想像變成現實。  從「善解人意」  到「腦控」成真  近日,美國國防部牽頭投資的多個研究項目,主要致力於開發高解析度腦神經接口。
  • 用意念控制萬物,這會成真嗎?腦機接口是如何實現人機互聯的?
    因為懶惰是人的天性,所以人類總是希望能夠讓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變得更加簡單,於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各種各樣的智能家電誕生了,不過大多數常見的智能家電也只是掛了一個「智能」的名頭而已,它們既不能獨立思考,也不能接受我們的意念控制。比如我們要讓掃地機器人去掃地,必須要抬起手來在遙控器上按一下,這對於一個「懶」人而言,實在是難以接受。
  • 《經濟學人》:腦機接口技術是下一個風口
    ,腦機接口技術可改變思想對於人類的意義。不過真正神奇之處不在於手臂,而在於大腦,科切瓦爾可用意念控制手臂。移動手臂的意念反應為大腦運動皮層的神經活動,這些信號被其腦部植入物探測,然後形成指令激活其手臂中的電極。這種意念解碼聽起來也許像是科幻小說的情景。不過,科切瓦爾所用BrainGate之類的腦機接口已證明意念控制是可行的。研究人員能夠僅通過神經活動便知道人所聽到的話語及看到的圖像。信息還能進行編碼用來刺激大腦。
  • 一個「腦機接口」,即可用意念控制外物
    雖然目前的腦機接口技術與科幻作品中的描述無法比擬,但通過意念簡單操縱機器,正一點一點走進現實。電影《阿凡達》中的場景離我們還有多遠? 8月初英國《每日郵報》一則報導引起軒然大波:專家警告說,黑客能監聽你的腦電波,竊取你的個人信息。
  • 精神控制?心靈感應?腦機接口技術讓科幻成為現實
    雖然目前的腦機接口技術與科幻作品中的描述無法比擬,但通過意念簡單操縱機器,正一點一點走進現實。標題:基於腦電波的腦機接口高階相關係數分析摘要:基於腦電波(EEG)的腦機接口(BCI)是一種能使人類大腦和外部設備有效溝通的方式。為了有效恢復腦電波信號中大腦皮層的動態並提高分類性能,大量的研究都集中在構造具體對象的空間和光譜過濾器,在分類精度方面許多提升了許多。
  • 馬斯克用活豬演示腦機技術:意念控制特斯拉或成真
    未來特斯拉不僅可以具備真正的自動駕駛功能,而且還可能會實現人類的意念控制,而這以前都將通過腦機技術得以實現。今日,馬斯克在腦機接口初創公司Neuralink總部用活豬演示腦機技術,展示了硬幣大小的Neuralink植入物和進行設備植入的手術機器人。
  • 用意念操控機器?未來是否可以完全實現「腦機接口」?
    Brain-Computer interface(腦機接口)腦機接口是指在人或動物的大腦中與外部設備間建立的直接通路,計算機接受腦傳來的命令,做出操作,而大腦也可以接受來自電腦的信號。如果有,那麼又研究到了哪一步?早在2001年「自然雜誌」中發表的論文就對用思想直接對機器進行控制有了重要的闡述,隨後在麻省理工學院的「21世紀能改變世界的十大技術」排行榜中排行第一位,可見此項技術的實現是足以改變世界的。人工耳蝸
  • 從科幻到現實再到生活,腦機接口那些年
    在遙遠的「人機」預言實現以前,回到腦機接口技術最初的醫學使命,也將幫助我們更多地靠近腦機接口的現實真相。腦機接口那些年腦機接口作為一種不依賴於外周神經和肌肉正常傳出路徑的通訊控制系統可以採集並分析大腦生物電信號,並在計算機等電子設備與大腦之間構建交流與控制的直接路徑。
  • 解密腦機接口:專訪CMU生物醫學工程系主任賀斌
    帶上電極帽,你可以在實驗室中用意念控制無人機飛行;在大腦皮層中植入電極,癱瘓病人能夠用意念打字或者驅動輪椅。無論是無創還是有創的腦機接口,都試圖在人類大腦與外部機器之間建立連接。過去幾十年中,腦機接口技術穩步發展,一步步從科幻走向現實,也開始從實驗室走向生活。
  • 卡耐基梅隆大學教授談馬斯克腦機接口:沒有體現神經解碼進展
    澎湃新聞記者 張唯「目前還不清楚的是,Neuralink設備是否可以用於解碼人類意圖及控制環境中的設備。據我觀察,這種能力還沒有被證明。」埃隆·馬斯克的腦機接口公司「神經連接」(Neuralink)近日再度成為全球焦點。
  • 馬斯克公布腦機接口系統:可iPhone控制,明年人體測試
    馬斯克宣布該公司已經開發出一套腦機接口系統:利用一臺神經手術機器人向大腦內植入4-6微米粗細的線,就可以直接通過USB-C接口讀取大腦信號,甚至可以通過iPhone進行控制。據介紹,該技術有望在2020年開始進行人體測試。當天,馬斯克在視頻網站Youtube上進行了直播演示,並稱「猴子已經能用大腦控制電腦了。」
  • 意念控制成現實:不開口,不動手,「癱著」就能打遊戲
    不得不說,腦機接口技術再次帶來了別樣的驚喜。如何用意念玩轉《最終幻想14》?Nathan的大腦信號會發送到一臺帶有鍵盤模擬器的電腦中,但與此同時,他也做了一些光標的控制。我要通過看電腦來控制我想操縱的東西,像機器人、光標等。當它移動到指定位置後,我會繼續考慮接下來將向哪個方向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