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根:從醫學使命到現實真相,腦機接口道阻且長

2020-10-13 陳根

文/陳根

不論是馬斯克「腦機接口」(BCI)技術的重大突破,包括其設備獲得FDA「突破性設備計劃」許可的消息,還是全球範圍內以Neuralink、Mind Maze、Neuro Pace、BrainCo等為代表的腦機接口公司的頻現,都昭示著曾經被視為科幻的腦機接口如今已照進現實的事實。

腦機接口的熱議似乎也走向了賽博朋克裡關於「人機」的預言,即所謂的「自由個人」終將成為一個虛構的故事,轉而變為生化算法的組合。而此前,無論是《黑鏡》還是《黑客帝國》都曾從「反烏託邦」的視角討論過「腦機」存在的未來意義。

當然,對於腦機接口未來意義的討論是必要的,這關乎人類文明的生長和社會整體秩序的更新,但事實上,大多數腦機接口技術最初其實是作為醫療應用而被開發。在遙遠的「人機」預言實現以前,回到腦機接口技術最初的醫學使命,也將幫助我們更多地靠近腦機接口的現實真相。

腦機接口那些年

腦機接口作為一種不依賴於外周神經和肌肉正常傳出路徑的通訊控制系統可以採集並分析大腦生物電信號,並在計算機等電子設備與大腦之間構建交流與控制的直接路徑。

儘管腦機接口在近年來才成為前沿科技研究的熱點技術,但著眼更長的時域會發現,腦機接口研究的整體歷史更漫長且複雜得多

首先,腦機接口的第一階段為腦結構的理論理解。1924年,德國神經科學家漢斯·伯傑(Hans Berger)首次記錄到了人類大腦的電活動,並於1927年發表了關於人類腦電波(Electroencephalogram,即EEG)的開創性著作。作為腦機接口技術的第一種常用方法,EEG神經反饋已經被使用了幾十年。

簡單來說,當腦神經開始處理信息,就會產生相應的電磁信號。而電磁型號的變化,則反映出當前皮層區域的活躍程度。這些信號經過放大,編譯變成了包含信息的信號。這樣研究人員就可以進行數據分析,用算法推測出大腦想表達的東西。

對於這些腦電波(EEG),最初人們對其在時域上的波形進行分析(尖峰分析法),之後研究者使用傅立葉變換或小波變換分析EEG信號在頻域上的能量分布(能量譜分析法,可以將腦波分成阿爾法,貝塔,伽馬及德爾塔波)。

自上世紀中後期以來,混沌動力學興起,人們發現由於腦神經天然的複雜度,腦波更具有不穩定及非線性的特性,所以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用混沌動力學的研究方法分析腦波及腦皮質結構。其中分形維數(FD)就是混沌動力學在腦波分析用到的工具之一。

腦電波的第二階段是大腦信號的解碼應用。1970年,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啟動了使用EEG探索大腦交流的計劃。

1976年,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雅克·維達爾(Jacques J. Vidal)發表了有關「直接腦機交流」的開創性理論和技術建議,創造性給出了腦機接口沿用至今的標準定義,並將腦機接口研究與開發的重點放在輔助患者恢復受損視力、聽力及運動的神經修復之上。

隨著技術的進展,第一批人類用神經修復設備在90年代中期出現。1998年則是腦機接口研究的另一大裡程碑,研究人員菲利普·甘迺迪(Philip Kennedy)首次將腦機接口裝備植入人體內,使用無線雙電極獲得了高質量數據。

腦機接口因此受到了更多的關注,而其不依賴外圍神經與肌肉的參與便能實現大腦與計算機之間的通訊,則凸顯出了該技術在輔助治療腦中風、癲癇等失能患者上的價值。

腦機接口的第三階段是從實驗室到市場的邁進。2006年,布朗大學研究團隊完成首個大腦運動皮層腦機接口設備植入手術,能夠用來控制滑鼠。2012年,腦機接口設備已能夠勝任更複雜和廣泛的操作,得以讓癱瘓病人對機械臂進行操控,自己喝水、吃飯、打字與人交流。

2014年巴西世界盃開幕式,高位截癱青年Juliano Pinto在腦機接口與人工外骨骼技術的幫助下開出一球;2016年,Nathan Copeland用意念控制機械手臂和美國總統歐巴馬握手。

2017年,BrainGate 團隊實現了通過植入式腦機接口控制植入式功能性電刺激裝置,相當於在原本神經迴路的斷口處利用外接計算機進行修復連接,使得脊髓損傷病人可以通過大腦活動控制自己的手臂,自主進行一些日常活動。

至此,這種閉環的腦機接口操縱才在本質上接近了人們過去在科幻作品中看到的未來感形象,腦機接口作為人類器官的延伸成為人類自然身體一部分的想法才真正成為可能。

從醫學使命到現實生活

隨著技術的發展與市場需求的逐步擴大,腦機接口技術由最初僅為完全沒有活動能力的患者提供輔助治療,拓展到拼寫、控制指針運動應用。同時,具有控制神經假體功能的各種腦機接口系統、信號處理技術也在此基礎上開始發展。

醫療康復是腦機接口技術應用最主要的方面。腦機接口可通過與環境的交互實現重症癱瘓患者多種功能的替代,也可促進大腦重塑以恢復運動功能,減輕殘疾程度以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比如,重度運動障礙患者可以在腦機接口技術幫助下,藉助意念控制機械臂操作完成一些複雜運動,包括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脊髓損傷及其他殘疾患者,利用腦機接口機械假肢或腦機接口電動輪椅等以補償部分功能。而運動功能喪失患者則有望藉助腦機接口技術利用自身腦電圖操控輪椅或機器人,以輔助一些基本運動功能。

另一方面,研究已經證實腦機接口技術對腦卒中所致四肢癱瘓患者,尤其是閉鎖症候群患者也有一定改善效果,腦機接口技術也可以刺激暫時性植物人患者腦部以恢復部分腦功能。這也顯示出了腦機接口在大腦可塑性方向上的巨大前景。

在8月27日的Neuralink發布會上,馬斯克就表示,未來人人都可以在腦部植入一個晶片,解決從記憶力喪失到聽力喪失、失明、癱瘓、抑鬱、失眠、焦慮、中風、腦部損害等一系列問題以改善嚴重神經系統疾病患者的生活質量。

而基於使用腦神經的信號控制體外裝置,滿足特殊需求的初級腦機接口的更多了解,直接讓我們更深刻體會到腦機接口的現實,和其現階段面臨的落地困境——無論是醫療康復還是腦疾治療,都需要克服對腦電信號的解碼困境。

以馬斯克 Neuralink 的腦機接口項目為例,事實上,除了他的設備能夠實現電極數目更多、電極更柔軟以及設備微型化,本質上並沒有對腦電信號解碼的突破

人的語言是一個極具創造性的系統,其使用在語法規則外沒有任何限制。也就是說,進化數百萬年來,現實中的對話已經是一個集合了聲音、符號、手勢、表情在內的成熟的交流體系,並且這個體系仍然在日新月異的不斷完善中,而僅僅依賴腦電波信號一種維度來解碼這個複雜體系,其難度可想而知。

人腦是一個一直在運行的器官,其腦電信號是持續不止的,尤其是在現實中,人腦常常是在執行聽說功能的同時,還在進行觸覺、視覺、味覺、嗅覺以及運動等多種功能的運行。

但事實上,到目前為止,當前科學僅僅知道人的語言功能與大腦分區有關,並不知道數百億神經元中的映射機制,也並不清楚不同功能腦區相互幹擾的具體情況。

語言的解碼不僅限於聽說帶來的聲波信號,每個詞彙和句子還會給人一種語義,而這個語義就會對每個人的反饋不一樣

比如,全世界有上萬種語言和方言,那麼對於同一個語義,不同語言和方言對應腦電信號都可能有差異,甚至對於不同環境成長的同一語言人群以及同一個人在不同年齡段和不同情緒狀態下的腦電信號都可能不同。還有,對於同一時間的同一個人,同一個詞彙可能都會引起不同刺激程度的腦電信號。

同時,語言之外更有意識,說出來的語言和聽到的語言有聲波的物理性質,這些物理信號是確定的刺激信號,而意識則擁有更大的模糊不確定性

在遙遠的「人機」預言實現以前,回到腦機接口技術最初的醫學使命,也將幫助我們更多地靠近腦機接口的現實真相。顯然,相較於人體其他組織,人類大腦亦擁有更為精妙的結構,要想破解人類大腦的「秘密」還需要更多的探索,而距離成熟的腦機接口技術興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相關焦點

  • 從醫學使命到現實真相,腦機接口道阻且長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丨陳根不論是馬斯克「腦機接口」(BCI)技術的重大突破,包括其設備獲得FDA「突破性設備計劃」許可的消息,還是全球範圍內以Neuralink、Mind Maze、Neuro Pace、BrainCo等為代表的腦機接口公司的頻現,都昭示著曾經被視為科幻的腦機接口如今已照進現實的事實。
  • 從科幻到現實再到生活,腦機接口那些年
    在遙遠的「人機」預言實現以前,回到腦機接口技術最初的醫學使命,也將幫助我們更多地靠近腦機接口的現實真相。腦機接口那些年腦機接口作為一種不依賴於外周神經和肌肉正常傳出路徑的通訊控制系統可以採集並分析大腦生物電信號,並在計算機等電子設備與大腦之間構建交流與控制的直接路徑。
  • 陳根:腦機接口是與非,再談馬斯克腦機對接
    文/陳根距離馬斯克公布升級版腦機接口和進行設備植入的手術機器人已經一周有餘,但學界對於被命名為the Link v 0.9版的腦機接口討論仍在繼續。現代醫學對一些疾病了解還不夠深,所以即使現在已經做好了植入系統的硬體、軟體和 FDA 的許可,但依舊不能解決最根本的問題,而只有在神經科學或者研究到位下才能真正做到。腦機接口前路何在?
  • 陳根:腦機接口安全兩難,血管支架另闢蹊徑
    文/陳根 2020年8月末,馬斯克以及其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有關腦機接口最新進展的發布會直播吸引了全球15萬人的關注,一時間,關於腦機接口的討論紛至沓來。
  • 陳根:馬斯克「半機械人」再進一步,腦機接口人體實驗在即
    文/陳根通過在腦後插入一根線纜,我們就能夠暢遊計算機世界;只需一個意念我們就能改變「現實」;學習知識不再需要通過書本、視頻等媒介,也不需要>再花費大量時間,只需直接將知識傳輸到大腦當中即可——科幻電影裡的經典場景,如今已經走向了現實。
  • 陳根:人工突觸雜交版本,或將迎來腦機接口的無限可能
    文/陳根近年來,人工智慧和腦機接口作為前沿科技研究的熱點技術,一直頗受業界關注,不論是人工智慧還是腦機接口,這些技術的發展都基於腦科學的發展。雖然人腦看起來就像一大塊雕成核桃仁造型的豆腐,但人腦的本質,卻是一個由神經元(neuron)構成的網絡。
  • 陳根:腦機接口突破限制,即插即用?
    文/陳根近年來,「腦機接口」作為前沿科技,一直頗受業界關注。其中,將腦機接口設備以各種形式植入大腦,在先進算法的支持下,將其電信號轉化為各種設備的控制輸入以控制體外裝置,從而治療一些疑難疾病,這被視為腦機接口一個極具潛力的前景
  • 陳根:腦機接口參與抑鬱診斷,將大有裨益
    文/陳根心理健康已經成為社會的一個身體關切。我國抑鬱症患者9500萬,不再是一個小眾群體,WHO預測,到2020年抑鬱症將會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第2大類疾病。然而,心理健康測量仍然是一個尚未解決的問題。由於血液檢測查不出抑鬱症,腦部掃描也沒法提前檢查出焦慮症,活組織檢查更不可能診斷出自殺的念頭,在醫學領域中,沒有任何可靠的生物標記可以用來診斷精神疾病。而近日,Alphabet 實驗性的研發實驗室 X 詳細介紹了Amber 項目,它旨在使腦電波像血糖一樣容易解釋,以開發針對抑鬱和焦慮的客觀測量方法,並用於診斷和治療。
  • 陳根:腦機接口,一個關乎「人」的終極神話
    文/陳根 2014年6月12日,聖保羅巴西世界盃的開幕式,一個下身癱瘓的巴西少年,依靠大腦控制機械骨骼的裝置,順利開球,這一全球目睹的史詩級時刻,就是腦機接口最早的真實應用。 此後,腦機接口的突破性技術開始頻繁刊載於各大學術期刊,以及各新聞的科技版面。
  • 陳根:腦機接口的微創神經介入,助力癱瘓患者操作計算機
    文/陳根隨著腦機接口技術的重大突破和出圈,不論是馬斯克的Neuralink還是其他全球範圍內的腦機接口公司,腦機接口的潛力和應用已越來越被人們知悉。通過在頭骨上開一個洞,將金屬傳感器直接植入人腦可以獲得更好的性能,這也是腦機接口的熱門研究領域。
  • 陳根:再談馬斯克腦機對接,「言過其實」還是「確實如此」?
    文/陳根距離馬斯克公布升級版腦機接口和進行設備植入的手術機器人已經一周有餘,但學界對於被命名其又將在腦機接口的發展裡佔據怎樣的地位?藉助於腦機接口和機械臂,讓他們能實現生活自理。這項技術的終極目的,正是通過腦機接口技術,把大量的信息和資料傳輸到大腦裡,或把大腦的意識上傳到計算機,最終實現人類意識合記憶在計算機世界的永生。當腦機接口下潛至深層時,則真正達到了馬斯克所構想的人機結合。
  • 從醫學到腦機接口,他用實踐證明「意念」控制機器人的可能
    根據 LinkedIn 我們了解到,Max 本科四年在杜克大學 Miguel Nicolelis 教授的實驗室擔任助理研究員,參與了恆河猴的腦機接口的研究。Miguel Nicolelis 教授是誰?用一句話來說,他是腦機接口的先驅人物,其研究對計算機科學、人工智慧和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的基礎和應用研究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 獨家|腦機接口的科幻表象與科學真相
    腦機接口最近很火。這要拜科技狂人馬斯克入局所賜,當然 Facebook 的加入也讓這把火越燒越旺。學術界有不少進展。至此想必很多人會有疑問:大腦語言信號解碼研究的現實意義有多大?語言信號解碼能實現到什麼程度?腦機革命要來了嗎?科幻片裡的意識交流會實現嗎?本文希望探討這些問題。語言解碼的一大步圖 | 大腦的語言功能區、嘴唇運動控制區和聽覺皮層是 Edward Chang 研究的重點。
  • 人工突觸雜交版本,或將迎來腦機接口的無限可能
    人工突觸雜交版本,或將迎來腦機接口的無限可能 2020-06-18 11: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馬斯克宣布在腦機接口重大突破!稱正為首次植入人腦做準備
    去年腦機接口晶片(來源:Neuralink 發布會)在介紹完晶片和手術機器人之後,馬斯克開始現場「遛豬」。豬腦植入晶片後,其大腦的信號能夠被捕捉到。從演示中可以觀察到,外界能夠通過腦機接口檢測豬大腦的信號,並且預測其關節的運動。
  • 現實版《攻殼機動隊》?周鴻禕:馬斯克的腦機接口就如打開「潘多拉...
    說到埃隆馬斯克也許有些小夥伴會感到陌生,但提到特斯拉估計很多男生應該會知道,畢竟在能源汽車上面,特斯拉算是頂級的存在,在小編眼裡馬斯克真的算是一個天才,不僅僅在能源汽車領域,他還發展航天事業,可以說他每一個項目都會非常優秀,被西方媒體譽為現實版的「鋼鐵俠」!
  • 什麼是「腦機接口」?馬斯克的「腦機接口」能幹啥?
    他表示:「腦機接口可以解決失明,可以解決癱瘓,可以解決聽力,控制智能設備,僅通過與皮層接口就可以解決很多問題。」不過這個「腦機接口」並沒有那麼神奇,這個技術早就出現了,腦機接口的研究根據作用方式不同,可以分為非侵入式和侵入式兩種。
  • 基因編輯與腦機接口,科技和人類的邊界在哪?
    但DNA雙鏈斷裂之後的修復過程主要是非同源末端連接(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 NHEJ),HR 發生的機率較低,便導致基因編輯的效率極低,且引入的外源 DNA 序列會隨機整合到基因組其他位置,造成脫靶效應。
  • 腦機接口技術:正從科幻逐步走向現實
    這些確實是非常的科幻,現在隨著腦機接口技術的發展,科幻有可能變為現實嗎?(腦外)、侵入式(通過手術等方式直接將電極植入到大腦皮層)和半侵入式(將腦機接口植入到顱腔內,但是在大腦皮層之外)。相比之下,侵入式的腦機接口門檻較高,但是信號的清晰度也更高。Space X及特斯拉創始人埃隆·馬斯克旗下的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選擇的就是侵入式腦機接口技術。其最新的技術是利用一臺神經手術機器人向人腦中植入數十根直徑只有4-6微米的「線」以及專有技術晶片,然後可以直接通過無線的形式讀取大腦信號。
  • 解密腦機接口:專訪CMU生物醫學工程系主任賀斌
    無論是無創還是有創的腦機接口,都試圖在人類大腦與外部機器之間建立連接。過去幾十年中,腦機接口技術穩步發展,一步步從科幻走向現實,也開始從實驗室走向生活。2019年7月,埃隆·馬斯克旗下 Neuralink 公司發布了一款縫紉機式的外科機器人,它可以在頭骨上打洞,並將3072個微電極置入大腦皮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