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科學家成功研發「腦控設備」,讓癱瘓病人恢復行走。

2020-10-18 FanqiangMeng3

2019年10月4日,法國格勒諾布爾大學的科學家們研發由大腦控制的AI外骨骼讓癱瘓的病人自主移動手臂和腿恢復行走。

研究人員在癱瘓病人的大腦和皮膚之間的頭部的每一側植入了一個傳感器,能夠讀取並感知運動皮層中的大腦活動。

研究人員在癱瘓病人控制運動的腦區植入了兩個無線接收器。另一邊,腦機接口用於實時接收病人腦部信息,並由計算機讀取和處理。

然後,他們開始使用深度學習AI來識別、學習和增強患者用於每個動作和命令的大腦活動,從而訓練患者移動虛擬肢體,就像操作視頻遊戲一樣。

病人依靠腦電信號來控制外置的骨骼裝置,經過多次的模擬訓練和操縱,已經能夠完成基本的行走。

這種訓練通過腦機接口(brain-machine interfaces),也叫大腦埠,配合虛擬實境(VR)和機器外骨骼完成。

整個過程是這樣的,在佩戴這三種設備之後,患者通過虛擬實境場景想像行走過程,腦機接口在捕捉到神經信號之後,提取行走信號,指示機器外骨骼帶著下肢做相應的動作。

世界第一款「腦機接口」面世,2020年人類將進入腦機時代。

今年,馬斯克在舊金山「人才招聘會」上提出了「人類未來如何與AI直接對話的問題。馬斯克給出了「腦機接口」走進人類生活的時間點——2020按照他的計劃,明年年底之前可以完成首例在人類身上的臨床應用,並具備控制手機、滑鼠與鍵盤的能力。通過「接口」來向不同的腦區回傳信息,讓接受者獲得不同的感知。

比如既可以只是讓大拇指感受到壓力,也可以讓整隻手掌感到某種握感。這是目前的VR虛擬遊戲中無法獲得的一種體驗。到時,我們就需要重新思考如何來界定「真實」。

在比如,向視覺腦區回傳信號就可以直接然接收者獲得對應的清晰的成像。還記得馬斯克在設計原則中提到的「帶寬」原則麼?如果這也可以成真的話,那麼VR等穿戴設備顯然成為了一種不必要的過渡型產品。

相關焦點

  • 突破性進展:定向電脈衝療法或使癱瘓病人重新行走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法新社11月1日報導,一項突破性治療能使癱瘓病人再次行走,重新激活了神經連接,甚至為經歷事故後多年的人們也帶來了希望。該團隊包括神經外科醫生和工程師在內,使用定向電脈衝來達到這一效果,按順序觸發單個肌肉單元,如同大腦發出的信號。
  • Nature:利用無線神經接口讓癱瘓的猴子恢復腿部運動
    2016年11月11日/生物谷BIOON/--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利用一種無線的「腦-脊髓接口」來繞過一對恆河猴體內的脊髓損傷部位,讓一隻暫時癱瘓的腿部恢復有意識的行走運動。研究人員說,這是一種神經義肢首次被用來直接恢復非人靈長類動物的腿部行走運動。
  • 美國國防部腦部神經研究 可以植入記憶、腦控開飛機
    在國內媒體對這一新聞的報導大多集中在意念控制的手臂與腦控操作戰鬥機。但是觀察者網經過查閱發現,美國國防部先進研究計劃局(DARPA)的研究計劃不止於此,他們已經開始研究能對大腦輸入和輸出數據的設備。 一名四肢癱瘓女性的腦部被植入傳感器後,她就可以操縱手臂去拿起茶杯,與人握手並自己吃巧克力。利用腦控設備,僅僅利用她的意識,就在了F-35戰鬥機飛行模擬器中操縱戰鬥機。
  • "腦控"成為科技新寵 21世紀被稱"腦科學時代"
    原標題:「腦控」成為科技新寵   圖為癱瘓病人通過腦控技術操縱機械手臂給自己餵食巧克力科學家通過對大腦這一人體最重要的器官的不斷研究,開發出了多種「腦控」科技產品,充分發揮了大腦的指揮功能。   英國一名設計師日前開發出一種腦控獨輪車,工作原理是騎車者佩戴一種由腦脈衝控制的特製護目鏡,通過藍牙技術與獨輪車動力系統保持即時聯繫。一旦前方有障礙物,護目鏡檢測到腦脈衝的變化就會自動發出減速或停車指令,保證騎車者的安全。
  • 雙腿癱瘓男子遭劇毒蜘蛛咬傷後恢復行走
    美國加州曼特卡市48歲男子大衛·布蘭卡特27歲時不幸遭遇車禍,導致下半身癱瘓。但不可思議的是,去年7月大衛被一隻劇毒無比的棕色隱遁蜘蛛咬傷後,非但沒有因此喪命,反而雙腿奇蹟般地恢復了知覺。經過8個月康復治療之後,目前大衛已經可以行走。
  • 腦控體控 機器人是你自己
    在今年的巴西世界盃開幕式上,通過「腦控」以及人體外骨骼,讓一位癱瘓少年開出了第一腳球,這種可以「穿在身上」的計算機讓我們驚訝。  近日,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批准了「人體外骨骼」ReWalk上市銷售。這種設備能讓下半身癱瘓的人重新站起來。而飛利浦日前宣布將推出的「可穿戴腦波追蹤設備」更進一步開啟了「腦控」設備的市場。谷歌眼鏡也將可以用「意念」控制了—看起來和聽起來都很帥。
  • 美國男子因車禍癱瘓 被毒蜘蛛咬傷後恢復行走
    毒蜘蛛咬一口 癱瘓男下地走美國加州曼特卡市48歲男子大衛布蘭卡特27歲時不幸遭遇車禍,導致下半身癱瘓長達20年。但不可思議的是,去年7月大衛被一隻劇毒無比的棕色隱遁蜘蛛咬傷後,非但沒有因此喪命,反而雙腿竟奇蹟般地恢復了知覺。經過8個月康復治療之後,目前大衛已經可以行走自如。
  • 科學家利用電子晶片技術遙控癱瘓老鼠行走
    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已經製造出一種「遠程遙控」的老鼠,使用電子植入技術賦予了癱瘓動物行走的能力。科學家聲稱,「這項研究或許能夠幫助部分因脊椎損傷而癱瘓的人士進行康復治療,使他們行走的更加自然。」  進行試驗的老鼠背部中間脊髓已經被切斷,大腦信號傳不到下部脊髓,但是卻能通過神經外科植入物傳送電流至脊髓神經,使它們能夠在跑步機上行走。
  • 腦部移植幹細胞癱瘓病人能下地(圖)
    本報訊8月27日,幾天前還癱瘓在床的王某能自己行走了。五天前,市紅十字會醫院剛為他做了自體骨髓幹細胞腦內移植手術。近七個小時後,出血被止住……  三天後,王某脫離了危險,左半身仍癱瘓,生活不能自理。該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朱毅是瀋陽市治療該類病的專家。他經過精心準備,決定為患者實施幹細胞腦內移植術。經過一個月的準備,朱毅主任於8月22日為王某進行了自體骨髓幹細胞腦內移植手術。  手術進行了近四個小時,並取得成功。預計,經半年左右的恢復治療,患者將恢復自理能力。
  • 大學生研發腦控居家機器人 像「阿凡達」那樣操控輪椅和餐桌
    張鑫等本科生還另闢蹊徑,創新研發出了腦控智能餐桌在最近舉行的華北五省市區高校機器人大賽上,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參賽團隊的「腦控+眼控」輪椅機器人、餐桌機器人就具備了上述功能。記者了解到,腦控輪椅、餐桌機器人兩個項目的研發歷時近兩年,前後有數十名本科生、研究生參與其中。未來,研究團隊還將對兩款機器人進行完善,加入健康大數據監測、雲控制與定位、自主行駛與避障等功能,並開發周邊產品,真正打造出一個智能家居服務的機器人生態系統。
  • 西班牙科學家發明「思動椅」 助高位癱瘓病人自由行動
    據英國《每日郵報》4月30日報導,西班牙科學家近日成功研製了一種「思動椅」,坐上這種特製的輪椅,病人只要「靈機一動」就可以方便地操縱輪椅,到達他想去的地方。 報導稱,對一些高位癱瘓的病人來說,動一動普通輪椅上安裝的電子控制杆都是一件難事,為了能讓他們在房間內或較小的開闊空間裡自由行動,西班牙薩拉戈薩大學的科學家遂研製出了「思動椅」。
  • 西安交大這個創業團隊真厲害:用「意念控制」幫助癱瘓患者站起來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腦控機器人團隊的創業公司——臻泰智能已成功從西安交大孵化,入駐西安高新區。想知道「腦控」是怎麼實現的?他們的成果又是如何幫助病人的?快跟交小童一起去看看吧~該公司依託西安交通大學孵化,公司核心技術研發團隊成員為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醫工交叉研究所博碩士研究生,首席科學家為西安交大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國家863項目首席專家徐光華教授。
  • 用意念開出世界盃第一球,讓癱瘓孕婦感受胎動的喜悅
    初步實驗獲得成功。但這只是腦機接口發展之初的情況,教授介紹說。在此後 20 多年裡,他的團隊陸續製造出了很多不同種類的腦機接口,其中最複雜的一種被叫做 「腦 - 機 - 腦接口」。在一項被稱為 「觸覺識別」 的實驗中,猴子通過想像將虛擬手臂移至屏幕顯示的物體上,識別屏幕上不同物體的觸感。實驗中不涉及任何機械設備,只有一個猴子已經將其認作自己身體一部分的虛擬設備。
  • 別再期待腦控汽車了
    上周,馬斯克的腦機公司 Neuralink 對外展示了研發中的腦機交互設備。通過特製的手術機器人,大腦可以被植入硬幣大小的腦機晶片,就能感應溫度氣壓、讀取腦電波、脈搏等生理信號,支持遠程數據無線傳輸,每次無線充電之後能夠使用一天。根據馬斯克的介紹,這塊晶片被替換成頭骨的一部分之後,將有助於人類恢復肢體功能,並有助於治療腦外傷、抑鬱症以及帕金森等腦部疾病。
  • 「我們站起來了」 外骨骼機器人讓癱瘓殘疾人重拾信心
    現場,林寒熟練地操作起「機器人」,通過胸部、腹部和腿部的幾條綁紮帶,將這款設備穿在腰上,並固定好。摁下肘杖上的按鈕後,「機器人」將林寒的臀部緩緩抬起,直至其站立狀態,林寒則依靠肘杖穩穩站住。隨後,林寒摁下按鈕,右腿被緩緩抬起,往前邁出一步,緊接著,左腿被抬起,又往前邁出一步。「因為腿部沒有感覺,所以對行走已沒有概念,要保持平衡,需要肘杖及時跟上。」
  • 6截癱病人可能恢復行走能力
    醫生們成功將豬體內胚胎幹細胞植入6名截癱患者的脊骨,希望藉此恢復病人的行走能力。  這項前沿技術為上萬名類似電影《超人》男主角克里斯多福·裡夫的截癱患者帶來福音。裡夫因為一場意外事故而不幸坐上了輪椅,他一直關注著這項醫學研究,令他欣喜的是他目前身體狀況良好,可以接受治療。
  • 腦科學「從軍」會帶來什麼?
    面對戰場需求,軍事腦科學有望在新型神經再生修復技術、革新性神經調控技術、認知訓練增強方案等方面推出重要研究成果和保障措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結合新型生物傳感器研發、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技術、新型可穿戴智能防護裝備等,科學家可望在未來全面提升軍事人員的健康防護水平、增強軍事認知效能,打造「超級戰士」。
  • 創新幹細胞療法讓癱瘓患者重新恢復行走功能!
    ,他原本以為自己要被綁在輪椅上度過餘生,一項創新的幹細胞療法,讓他的脊椎得到再生與修復,現在他奇蹟般地恢復走路。漫長的復健只有很小的進步,有一天巴爾接到拜登 (Mohamad Bydon)醫師的電話,邀請他參加一個僅有10位病人的新研究。拜登領導的幹細胞團隊從巴爾的脂肪中取出幹細胞 ,注射到他的脊髓,進行再生與修復,這是以往幹細胞研究從未聽過與做過的創新療法,巴爾是接受這項手術的首位病人。
  • 癱瘓父親穿機械骨骼接女兒放學引熱議!清華新研究助力無拐杖行走
    其實,輔助復健只是機械外骨骼進行的一個步驟,這類產品的最終的目的是需要從行走不便變成行走自由,看似從0-1,只用邁一步,實際上這個步子邁得相當艱難。這也是很多下肢殘障的病人恢復正常生活中最大的障礙,消耗了自己和家人大量心力,稍微照顧不周,還很容易導致二次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