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大腦皮質功能分區的神秘面紗

2021-01-12 麻醉MedicalGroup

來源:TurningPoint


大腦皮層,又稱為大腦皮質,或簡稱為皮質或皮層,是大腦的一個解剖結構。大腦皮層是端腦的一部分,屬於腦和整個神經系統演化史上最為晚出現、功能上最為高級的一部分。

大腦皮層分為左右兩個半球。兩側半球在功能上有分化。在大多數人類中,語言、意念、邏輯、理性主要由左腦掌管,而右腦負責形象思維和情感等。例如:科學家比較理性、有邏輯,所以左腦發達;藝術家重感性、具創造力、擅長空間和物體形狀認知,故右腦發達。連接兩側半球之間的大量軸突形成一個稱為胼胝體的解剖結構。

大腦皮質是腦的最重要部分,是高級神經活動的物質基礎。人類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大腦皮質的不同部位,逐漸形成接受某種刺激,完成某些反射活動的較集中區域,稱大腦皮質功能區,又稱為功能中樞。

第Ⅰ軀體運動區:位於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葉的前部,管理對側肢體的骨骼肌運動。身體各部代表區為倒置人形,但頭部是正的。身體各部在運動中樞代表區範圍的大小,與運動的靈巧、精細程度有關。若軀體運動區某一局部損傷,相應部位的骨骼肌運動將會發生障礙。

第Ⅰ軀體感覺區:位於中央後回和中央旁小葉的後部,接受接受對側半身淺、深感覺的纖維。身體各部在此區的投影與軀體運動區相似。身體感覺敏感的部位在投射區面積大。若軀體感覺區某一部位受損,將引起對側半身相應部位的感覺障礙。


視區:位於枕葉內側面距狀溝兩側的皮質,一側視區接受雙眼同側半視網膜的衝動。因此,一側視區損傷,可引起雙眼視野同向性偏盲。


聽區:位於顳橫回。每側聽區都接受來自兩耳的衝動。因此,一側聽區受損,不致引起全聾。

語言區:上述四個功能區不同的是,前者是先天存在的,後者是通過學習建立的,而且絕大多數人的語言區在左側半球,故左側半球被認為是語言區的「優勢半球」。臨床證明,90%以上的失語症都是左側大腦半球損傷的結果。由此推測,在大腦皮質中有與語言活動有關的代表區。


書寫中樞 是語言中樞的一部分,位於額中回的後部(8區)。此中樞損傷,會產生失寫症。

運動性語言中樞,又叫說話中樞,是語言中樞的一部分。位於額下回後部(44、45區),緊靠中央前回下部,額下回後三分之一處,又稱布若卡氏區(Broca's Area)。此處受損,病人與發音有關的肌肉雖未癱瘓,卻喪失了說話的能力,臨床上稱運動性失語症。

  布洛卡失語症的主要症狀:

·         使一個人無法講話

·         可以了解語言內容

·         無法用字詞

·         說話緩慢並且不連貫    

以下例子為布洛卡失語症者嘗試解釋他去醫院看牙醫的狀況:

是...阿...星期一...阿...父親和Peter H(他的姓名)...,

及父親....阿...醫院...及阿...星期三...星期三九點...以及,喔...星期二...十點,阿,醫生...兩個...醫生...及阿...牙齒...對的。

視覺性語言中樞,又稱為閱讀中樞,是語言中樞的一部分。

此中樞位於頂下小葉的角回(39區),靠近視覺中樞。此中樞受損後,會產生失讀症。

失讀症患者所見的文章經常呈現為文字模糊或重疊。


聽覺性語言中樞是語言中樞的一部分,位於顳上回後部(22區)。此中樞的功能是調整自己的語言和聽取、理解別人的語言。

此中樞受損後,會產生感覺性失語症。

感覺性失語症(receptive aphasia)的症狀是:聽覺正常且病人看似有講話能力,而且文法大致正確,但不能理解聽到的話的意思;對於自己講的話也同樣不能理解。

此失語症患者講的話看起來如下:

I called my mother on the television and did not understand the door.

It was too breakfast, but they came from far to near. My mother is not too old for me to be young.

我對著電視喊我母親但是門並不能理解。

它真是過於早餐,但是由遠到近。我的母親不夠老以至於我足夠年輕。


溫馨提示:本平臺已開通文章搜索功能,可關注後發送關鍵詞體驗。 

歡迎您在下方留言↓↓↓

相關焦點

  • 大腦皮質構築與功能定位
    腦表面溝回起伏使大腦皮質的面積大為擴大,人類大腦皮質總重量約600克, 總面積約為2200cm2,厚度在1.5- 4.5mm,平均厚度2.5mm。其中1/3露於表面,2/3位於溝壁和溝底。  大腦皮質由類型複雜的神經元和縱橫交錯的神經纖維組合而成,並含有大量的膠質細胞與血管。在人類大腦皮質,膠質細胞多於神經元。
  • 大腦皮質的部位及功能
    腦位於顱腔內,可以分為端腦、間腦、小腦、中腦、腦橋和延髓,端腦是腦的最高級部位,由左右大腦半球和半球間連合及其內腔構成。其中,大腦半球表面的灰質層稱大腦皮質,大腦皮質不同部位有不同功能,在事業單位的考試中,大腦皮質的功能也經常出現在考題當中。掌握好大腦皮質的功能,能夠幫助我們快速準確地做題。針對這個問題。首先我們一起看一道題目:1.
  • 大腦皮質的功能定位
    大腦皮質的功能定位:人類的大腦皮質得到高度的發展,非特化出具有定位關係的皮質功能區(即中樞),但這些皮質區只是執行某種功能的核心部分,其他皮質也有類似功能
  • 大腦皮質功能的簡要概括
    古皮質(archicortex)為種系發生學上最古老的大腦皮質。它由3個細胞層組成:多形細胞層,錐體層和分子層。古皮質僅位於海馬結構。這種皮質與邊緣系統有關,它涉及記憶過程和情緒表達。舊皮質(paleocortex)在系統發育上形成於古皮質之後,它由3至5個細胞層組成。它存在於初級嗅皮質(梨狀皮質,由外側嗅回、鉤前部和杏仁核皮質組成)和次級嗅皮質,其中包括海馬旁回的內嗅皮質。
  • 神奇的四氧化三鐵,揭開奇異現象的神秘面紗
    雖然故事眾說紛紜、誇大離奇,充滿了恐怖色彩,但我們用科學揭開奇異故事的神秘面紗,真像不僅讓我們領略了科學的魅力,而且對我們的現代生在活也有積極意義。大家可能聽說過1992年故宮的靈異事件:那是一個電閃雷鳴,風雨交加的下午,遊客們突然看到故宮的紅牆邊出現了行走的宮女,並用相機拍下了這靈異的一幕。
  • 揭開核醫學的神秘面紗
    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懷化市第一人民醫院的核醫學科,一起來揭開核醫學的這層神秘面紗。核醫學科的核,指的是放射性核素,與核磁共振的「核」不是一碼事,也不同於核武器。核醫學是安全利用核素為人類醫學健康事業做出貢獻的典範,它利用核物理、計算機成像技術,生物生化等現代科學技術對疾病進行診斷、治療及研究。那麼,核醫學科到底是幹什麼的?都有哪些診治項目?
  • 福建衛生考試醫學基礎知識:大腦皮質的部位及功能
    福建衛生考試醫學基礎知識:大腦皮質的部位及功能 【導讀】福建衛生人才網:提供2019福建醫療衛生招聘信息,如需了解關於醫療衛生招聘的報考指南、歷年試題、招聘信息等,請點擊上方連結了解更多詳情。
  • 馮國平/傅展燕/李寅青等揭開丘腦網狀核的神秘面紗
    究竟我們的大腦是靠什麼生理機制來實現這樣的功能呢?秘密就藏在丘腦網狀核(Thalamic reticular nucleus, TRN)中。丘腦是人類大腦中除嗅覺外所有感覺傳導最重要的換元站。各種感覺傳導通路要經過丘腦的接替換元後投射到大腦皮層,在丘腦與大腦皮層之間存在著一個像「閘門」一樣的核團——丘腦網狀核。
  • 揭開神秘面紗,原來你是這樣的梵淨山
    揭開神秘面紗,原來你是這樣的梵淨山 2020-12-03 09:54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造血幹細胞前體神秘面紗揭開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北京5月19日電 (記者唐先武 通訊員俞瑩)軍事醫學科學院307醫院劉兵課題組聯合北京大學湯富酬課題組、中國醫學科學院袁衛平課題組,高效捕獲稀有的造血幹細胞前體,從而在單細胞功能及分子層面揭開了其發育過程的神秘面紗。
  • 大腦地圖公布97個最新功能區
    這項發現有助於人們更好的認識大腦功能障礙,如孤獨症、精神分裂症、痴呆、癲癇等,也將大大推進關於這些疾病的研究。(可以藉此來獲得皮質架構的信息),來分析大腦不同部分的微觀結構的架構、連通性、功能和地形圖,最終把每個大腦半球都劃分為 180 個獨特的大腦皮質區域,其中有 97 個之前從未有人鑑別出來。
  • 大腦結構及功能分區(三維動畫)
    今天為大家介紹送上一則三維解剖動畫,輕鬆學習大腦結構及功能分區(本文為基礎教學篇)。注釋:cerebrum 大腦;cerebellum 小腦; Brain stem 腦幹注釋:Higher mental functions 高級情緒功能;Eye movement 眼球運動;Speech 言語;Voluntary motor function 隨意運動功能;Sensory 感覺;Hearing 聽覺
  • 大腦皮層的功能分區——《童教》
    從大的分區來看,有四大分區,分別是負責視覺的枕葉區,負責運動的頂葉區,負責語言的顳葉區,負責思考的額葉區。實際上,我們每一個重複的行為都會在大腦形成功能區,比如說,喜歡畫畫的人會在大腦形成「畫畫的功能區」,畫得越多,這個畫畫的功能區佔據的神經元會越多,這個區域的神經元細胞之間的聯繫也會越複雜。
  • 揭開帕米爾高原拜火教的神秘面紗
    2500年前,這裡曾舉行過怎樣隆重而神秘的拜火教天葬儀式,然後,誰又將他們安葬在這裡?面對著被稱為「冰山之父」的慕士塔格峰,頭枕著塔什庫爾幹河,墓主人曾將自己生前怎樣的生活,全部帶入這沉睡了數千年的墓葬中?又留下了多少未解的謎團?這一層層厚厚的神秘面紗,正隨著諸多考古、歷史、民俗專家學者的介入,一點點被揭開。
  • 2020甘肅醫療衛生招聘考試醫學基礎知識:大腦皮質的部位及功能
    2020甘肅醫療衛生招聘考試醫學基礎知識:大腦皮質的部位及功能 2020甘肅事業單位醫療衛生崗招聘考試正在緊張備考中,甘肅事業單位E類考試主要考察醫學基礎知識和招聘崗位專業知識應用能力組成,部分事業單位還會考到
  • 《葉猴王國》揭開白頭葉猴的神秘面紗
    這部長達一個小時的野生動物紀錄片帶我們進入猴子王國的腹地,追隨並拍攝到了珍稀野生動物白頭葉猴在中國美麗的喀斯特地貌山中的神秘生活。  華影青橙獲得允許進入此前一直禁止入內的地區拍攝,從而幸運地揭開了這群世界上最罕見的猴類的神秘面紗。
  • 韋伯望遠鏡將揭開銀河系黑洞的神秘面紗!
    等到它發射後,它將收集穿過塵埃為人們揭開以前所未有的銀河系中心細節。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STScI)的首席研究員Roeland van der Marel說道:「即便是來自韋伯的一張照片也將是獲得的最高質量的銀河系中心照片。」雖然地面望遠鏡和太空望遠鏡已經為人們提供了對銀河系中心居民們的誘人一瞥,但到目前為止只有最亮的恆星可以被探測到。
  • 科普:揭開細胞與氧氣「互動」的神秘面紗——解讀2019年諾貝爾生理...
    來自美國和英國的三名科學揭開了細胞如何與氧氣「互動」的神秘面紗,並因此獲得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獎委員會說,美國科學家威廉·凱林、格雷格·塞門扎以及英國科學家彼得·拉特克利夫的研究成果「揭示了生命中一個最基本的適應性過程的機制」,為我們理解氧氣水平如何影響細胞新陳代謝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礎。這一發現也為人類開發「有望對抗貧血、癌症以及許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鋪平了道路」。
  • 臺灣寫真:揭開臺灣少數民族手紋的神秘面紗
    中新社屏東12月26日電 題:揭開臺灣少數民族手紋的神秘面紗  中新社記者 史元豐 路梅  居住在臺灣南部的少數民族排灣族群,雖沒有文字,卻以紋身的方式在手上記錄家族「密碼」。如今,全臺灣仍健在的手紋老人不過十數人。中新社記者日前探訪了其中一個村落,揭開手紋的神秘面紗。
  • 揭開紅珊瑚加工的神秘面紗
    它生長在200米以下的深海之中,它是與琥珀、珍珠一樣的有機寶石,但是它的產量卻極低,形體又是極為複雜,那麼紅珊瑚從深海中打撈上來之後是如何加工成大眾所看到模樣,紅珊瑚在匠人手中又是經過了怎樣錘鍊,才得以華麗轉身,讓我們一同揭開紅珊瑚加工的神秘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