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屏東12月26日電 題:揭開臺灣少數民族手紋的神秘面紗
中新社記者 史元豐 路梅
居住在臺灣南部的少數民族排灣族群,雖沒有文字,卻以紋身的方式在手上記錄家族「密碼」。如今,全臺灣仍健在的手紋老人不過十數人。中新社記者日前探訪了其中一個村落,揭開手紋的神秘面紗。
阿嫲如今已近90歲,得知記者來訪,堅持「盛裝」出席。如今,臺灣屏東縣佳興村的排灣族手紋老人僅有3人在世。
中新社記者 史元豐 攝
臺灣少數民族的16個族群總計約五六十萬人,排灣族是第二大族群,人口約10萬。從屏東城區出發,向東驅車一小時,穿過高山、河流,到達中央山脈的末端。霧靄蒼茫的山坡上,一個小村落映入眼帘,排灣人的一支世代生活於這個名叫佳興村的地方。
致力於臺灣少數民族文化保護的排灣族教師邱霄鳳帶記者拜訪了手紋老人。她介紹,排灣族沒有文字,但從人們手指和手掌上獨特的紋身圖案就可讀出家族歷史。臺灣少數民族另一族群魯凱族也有手紋習俗,而排灣族的獨特在於,用百步蛇、酒甕、太陽等的紋樣展示繼承制度和聯姻之後身份地位的變化。
圖為致力於臺灣少數民族文化保護的排灣族教師邱霄鳳(右)向記者介紹排灣族手紋的含義。
中新社記者 史元豐 攝
邱霄鳳介紹,按照傳統,排灣人會在女子的手部和男子的軀幹紋特殊圖樣,不只為了美觀,更重要的是展示紋身人所屬的社會階序。例如一個部落的最高領導者會在大拇指紋上「當家人形圖」、手上紋有「掛鈎圖」意味著家族擁有狩獵區等等。
「從手紋中可以看到系譜關係、親屬關係、遷徙變化甚至和相鄰部落的關係,是我們放在手上的族譜,當遇到有相同手紋的人,會知道來自同一個家族。」邱霄鳳說,「通過留存下來的紋身圖案,可以看到原有的社會樣貌。」
圖為族中的「老公主」如今已88歲,拇指上的人形特殊圖案,記錄了她曾經是這個部落的「當家人」,手背的太陽紋則代表了她是「太陽的孩子」,以展示她在族中至高的權位,而手臂上的格子和曲線則代表了家族擁有的土地與河流。
中新社記者 史元豐 攝
族中的「老公主」如今已88歲,拇指上的人形圖案,記錄了她曾經是這個部落的「領導者」,手背的太陽紋則代表她是「太陽的孩子」,以展示她在族中至高的權位,手臂上的格子和曲線則代表家族擁有的土地與河流。
邱霄鳳說,這些圖案是在阿嫲們幼年時先用山中柚子的刺在手上慢慢掇刺紋樣,再用鍋底黑灰用力抹進去著色,紋好一隻手需要一整天的時間,過程非常疼痛,稍有不慎手就會腫成「饅頭」。
位於臺灣屏東縣佳興村的排灣族落裡,兩位有手部紋身的老阿嫲如今都已年近90歲,坐在右邊的阿嫲曾經是這個部落的「公主」。
中新社記者 史元豐 攝
隨著時代變遷,年輕的族人已經不再紋手,佳興村仍在世的排灣族手紋老人僅有3位。但邱霄鳳認為,少數民族文化是人類文明演進的一部分,排灣族文化不應該在歷史中消失。她在佳興村出生、長大,完成學業後又回到山裡,為保護族群文化做了許多事。
邱霄鳳每周都會到臺灣各地學校講授介紹排灣人文化的課程。近日,她策展的「佳興·排灣人紋樣故事」特展在臺北舉辦。她說,希望讓人們更多了解排灣人的文化,讓後代子孫記得一條「回家的路」,使少數民族特有的文化在歷史上不要缺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