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寫真:揭開臺灣少數民族手紋的神秘面紗

2021-01-12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屏東12月26日電 題:揭開臺灣少數民族手紋的神秘面紗

  中新社記者 史元豐 路梅

  居住在臺灣南部的少數民族排灣族群,雖沒有文字,卻以紋身的方式在手上記錄家族「密碼」。如今,全臺灣仍健在的手紋老人不過十數人。中新社記者日前探訪了其中一個村落,揭開手紋的神秘面紗。

阿嫲如今已近90歲,得知記者來訪,堅持「盛裝」出席。如今,臺灣屏東縣佳興村的排灣族手紋老人僅有3人在世。

中新社

記者 史元豐 攝

  臺灣少數民族的16個族群總計約五六十萬人,排灣族是第二大族群,人口約10萬。從屏東城區出發,向東驅車一小時,穿過高山、河流,到達中央山脈的末端。霧靄蒼茫的山坡上,一個小村落映入眼帘,排灣人的一支世代生活於這個名叫佳興村的地方。

  致力於臺灣少數民族文化保護的排灣族教師邱霄鳳帶記者拜訪了手紋老人。她介紹,排灣族沒有文字,但從人們手指和手掌上獨特的紋身圖案就可讀出家族歷史。臺灣少數民族另一族群魯凱族也有手紋習俗,而排灣族的獨特在於,用百步蛇、酒甕、太陽等的紋樣展示繼承制度和聯姻之後身份地位的變化。

圖為致力於臺灣少數民族文化保護的排灣族教師邱霄鳳(右)向記者介紹排灣族手紋的含義。

中新社

記者 史元豐 攝

  邱霄鳳介紹,按照傳統,排灣人會在女子的手部和男子的軀幹紋特殊圖樣,不只為了美觀,更重要的是展示紋身人所屬的社會階序。例如一個部落的最高領導者會在大拇指紋上「當家人形圖」、手上紋有「掛鈎圖」意味著家族擁有狩獵區等等。

  「從手紋中可以看到系譜關係、親屬關係、遷徙變化甚至和相鄰部落的關係,是我們放在手上的族譜,當遇到有相同手紋的人,會知道來自同一個家族。」邱霄鳳說,「通過留存下來的紋身圖案,可以看到原有的社會樣貌。」

圖為族中的「老公主」如今已88歲,拇指上的人形特殊圖案,記錄了她曾經是這個部落的「當家人」,手背的太陽紋則代表了她是「太陽的孩子」,以展示她在族中至高的權位,而手臂上的格子和曲線則代表了家族擁有的土地與河流。

中新社

記者 史元豐 攝

  族中的「老公主」如今已88歲,拇指上的人形圖案,記錄了她曾經是這個部落的「領導者」,手背的太陽紋則代表她是「太陽的孩子」,以展示她在族中至高的權位,手臂上的格子和曲線則代表家族擁有的土地與河流。

  邱霄鳳說,這些圖案是在阿嫲們幼年時先用山中柚子的刺在手上慢慢掇刺紋樣,再用鍋底黑灰用力抹進去著色,紋好一隻手需要一整天的時間,過程非常疼痛,稍有不慎手就會腫成「饅頭」。

位於臺灣屏東縣佳興村的排灣族落裡,兩位有手部紋身的老阿嫲如今都已年近90歲,坐在右邊的阿嫲曾經是這個部落的「公主」。

中新社

記者 史元豐 攝

  隨著時代變遷,年輕的族人已經不再紋手,佳興村仍在世的排灣族手紋老人僅有3位。但邱霄鳳認為,少數民族文化是人類文明演進的一部分,排灣族文化不應該在歷史中消失。她在佳興村出生、長大,完成學業後又回到山裡,為保護族群文化做了許多事。

  邱霄鳳每周都會到臺灣各地學校講授介紹排灣人文化的課程。近日,她策展的「佳興·排灣人紋樣故事」特展在臺北舉辦。她說,希望讓人們更多了解排灣人的文化,讓後代子孫記得一條「回家的路」,使少數民族特有的文化在歷史上不要缺頁。(完)

相關焦點

  • 臺灣寫真:百年文物返鄉 助臺灣少數民族文化傳承
    臺灣寫真:百年文物返鄉 助臺灣少數民族文化傳承 2015-12-07 21:12:5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蔡英文凱道見臺灣地區少數民族 少數民族"立委"肯定
    原標題:蔡英文凱道見臺灣地區少數民族 少數民族"立委"肯定華夏經緯網 2016-08-04 09:22:54華夏經緯網8月4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國民黨臺灣地區少數民族「立委」鄭天財與民進黨臺灣地區少數民族「立委」陳瑩,對蔡英文到凱道與臺灣地區少數民族見面表示肯定,但鄭天財質疑,蔡英文是否有把要求民進黨團審查臺灣地區少數民族轉型正義條例的訴求聽進去。
  • 古代墓葬文化:帶你揭開懸棺葬的神秘面紗!
    一說起懸棺葬,不少人對它的印象是:神秘!尤其是近幾年《盜墓筆記》等類似題材的電視劇盛行,使得一些傳統墓葬文化變得玄之又玄,一提起古墓有關的詞,就讓人倍感神秘,甚至望而生畏。筆者據所掌握的文獻了解,我國兩湖兩廣(湖南、湖北、廣州、廣西)地區,及四川雲貴、福建、安徽、江西、浙江等地,還有臺灣和陝西南部,或多或少均有懸棺葬或者巖棺的遺蹟。棺材的形式也不是單一的,它的形式比較豐富,例如福建地區崇安武夷山的白巖和觀音巖,當地懸棺葬的棺材形狀和船一樣,用整塊木鑿刻成舟狀,統稱「船棺」。
  • 臺灣寫真:探秘飛魚的故鄉蘭嶼
    中新社蘭嶼8月5日電 題:探秘飛魚的故鄉蘭嶼  中新社記者 李欣 路梅  蘭嶼是距離臺灣臺東縣陸地90公裡太平洋海域上一座面積約46平方公裡的小島。島上生活的達悟人是臺灣唯一居住在離島的海洋少數民族,保留著很多古老神秘的習俗。  飛魚登上《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使蘭嶼在大陸聲名鵲起。
  • 臺灣寫真:探秘飛魚的故鄉蘭嶼-中新網
    中新社蘭嶼8月5日電 題:探秘飛魚的故鄉蘭嶼中新社記者 李欣 路梅蘭嶼是距離臺灣臺東縣陸地90公裡太平洋海域上一座面積約46平方公裡的小島。島上生活的達悟人是臺灣唯一居住在離島的海洋少數民族,保留著很多古老神秘的習俗。飛魚登上《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使蘭嶼在大陸聲名鵲起。記者近日來到蘭嶼,探秘飛魚的故鄉。飛魚擁有如滑翔翼般的胸鰭,依靠尾部的迅速擺動,可以蹦出海面、展「翅」滑行。每年2-6月飛魚魚汛是蘭嶼達悟人的飛魚季,也是一年中最神聖、禁忌最多的時候。
  • 臺灣寫真:一夢微雕迷蝴蝶
    7月初,在新北市新店區的毫芒雕刻館,臺灣知名微雕家陳逢顯向中新社記者講述其奇特的創作生涯。中新社記者 歐陽開宇 攝  中新社新北7月9日電 題:臺灣寫真:一夢微雕迷蝴蝶  中新社記者 歐陽開宇 張子胥  在臺灣知名微雕家陳逢顯的藝術世界裡,每完成一個「超級小工程」,都仿佛是一場破繭成蝶的夢。  「蝴蝶最美的時候,不是於花間飛舞、凌空暢遊,而是破繭而出的那一刻。不經過破繭的掙扎,絕不會有傲人的魅力。」
  • 臺灣青年寫真:「無殼蝸牛」的煩惱
    原標題:臺灣青年寫真:「無殼蝸牛」的煩惱   房價高漲不落,是許多都市年輕族群揮之不去的煩惱,臺北也不例外,「無殼蝸牛」的生活令青年倍感壓力。  高中教師:我想有個家  「我想有個家,一個不需要華麗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時候,我會想到它。
  • 揭開神秘面紗,原來你是這樣的梵淨山
    揭開神秘面紗,原來你是這樣的梵淨山 2020-12-03 09:54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神奇的四氧化三鐵,揭開奇異現象的神秘面紗
    雖然故事眾說紛紜、誇大離奇,充滿了恐怖色彩,但我們用科學揭開奇異故事的神秘面紗,真像不僅讓我們領略了科學的魅力,而且對我們的現代生在活也有積極意義。大家可能聽說過1992年故宮的靈異事件:那是一個電閃雷鳴,風雨交加的下午,遊客們突然看到故宮的紅牆邊出現了行走的宮女,並用相機拍下了這靈異的一幕。
  • 【教育+校本課程】寶島臺灣 海上明珠——「經緯中華情」課程紀實(二)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臺灣的美有目共睹。在學生的世界裡,臺灣是朦朧的,實驗學校的經緯中華情課程中,講師們帶領學生走進並了解這座令人著迷的島嶼,多角度揭開寶島臺灣"神秘"的面紗。方雪老師從宏觀的角度跟孩子們一起感受臺灣,了解臺灣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四面環海的美麗景色,感受這座寶島的人傑地靈。
  • 「無殼蝸牛」的煩惱——「臺灣青年寫真」組稿之五
    原標題:「無殼蝸牛」的煩惱——「臺灣青年寫真」組稿之五  新華網臺北10月31日電(記者杜斌 陳鍵興)房價高漲不落,是許多都市年輕族群揮之不去的煩惱,臺北也不例外,「無殼蝸牛」的生活令青年倍感壓力。   臺灣政治大學碩士畢業的黃益中在臺北打拼了10年,目前在一所公立高中任教。「每天早出晚歸,辛苦工作,但存錢的速度永遠追不上房價的高漲。」黃益中說,比起剛入職場的人,工作多年的他收入並不低,但臺北市房價連漲超過10年,買房難上加難。
  • 臺灣開打「女巫搶救戰」 接受男學員(圖)
    臺灣《中國時報》圖中新網9月17日電 臺灣也有女巫,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在臺灣少數民族地區有崇高地位的靈媒(女巫)階級,隨著外來宗教入侵及部落與生活習慣改變,這特有文化幾乎消失,僅留下破碎凌亂記載。擔心神秘的靈媒角色未來無法完整呈現,屏東春日鄉正發起搶救女巫大作戰。
  • 大陸新娘臺灣印象-「阿里山姑娘」好鬱悶
    《大陸新娘臺灣日記》刊出以來,受到廣大讀者的關注,我接到不少讀者的信件,有鼓勵也有建議。有位讀者建議我多寫寫與民生有關的內容,大陸與臺灣有何不同;還有位讀者在信中寫道:「多寫寫我們所不知道的臺灣與臺灣人,寫出大陸人對臺灣的錯誤概念,這樣有矛盾有衝突,文章才好看。」
  • 臺灣中天電視臺記者赴旅順蛇島探秘
    因其遠離大陸,遊客罕至,令其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引起世人的關注。經與大連市環保局和旅順蛇島管理處協調,近日,臺灣中天電視臺專題攝製組一行四人,做為首次登島的臺灣媒體記者,在遼寧省臺辦和大連市臺辦工作人員陪同下,「義無反顧」地登上了蛇島。
  • 揭開核醫學的神秘面紗
    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懷化市第一人民醫院的核醫學科,一起來揭開核醫學的這層神秘面紗。核醫學科的核,指的是放射性核素,與核磁共振的「核」不是一碼事,也不同於核武器。核醫學是安全利用核素為人類醫學健康事業做出貢獻的典範,它利用核物理、計算機成像技術,生物生化等現代科學技術對疾病進行診斷、治療及研究。那麼,核醫學科到底是幹什麼的?都有哪些診治項目?
  • 揭開帕米爾高原拜火教的神秘面紗
    2500年前,這裡曾舉行過怎樣隆重而神秘的拜火教天葬儀式,然後,誰又將他們安葬在這裡?面對著被稱為「冰山之父」的慕士塔格峰,頭枕著塔什庫爾幹河,墓主人曾將自己生前怎樣的生活,全部帶入這沉睡了數千年的墓葬中?又留下了多少未解的謎團?這一層層厚厚的神秘面紗,正隨著諸多考古、歷史、民俗專家學者的介入,一點點被揭開。
  • 《葉猴王國》揭開白頭葉猴的神秘面紗
    這部長達一個小時的野生動物紀錄片帶我們進入猴子王國的腹地,追隨並拍攝到了珍稀野生動物白頭葉猴在中國美麗的喀斯特地貌山中的神秘生活。  華影青橙獲得允許進入此前一直禁止入內的地區拍攝,從而幸運地揭開了這群世界上最罕見的猴類的神秘面紗。
  • 臺灣清大發現低溫水世界 為太空細胞低溫保存提供新思路
    臺灣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江昀緯說,最簡單的水分子(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如果有天人類要去遙遠的星球太空旅行,需要冷凍數光年再復甦,這就需要更進步的低溫保存方式。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江昀緯實驗室利用電子自旋共振實驗技術ST-ESR,驗證水溶液降至-93℃的低溫下仍可有兩種不同液相存在,為細胞低溫保存技術的研究再推進一大步。
  • 韋伯望遠鏡將揭開銀河系黑洞的神秘面紗!
    等到它發射後,它將收集穿過塵埃為人們揭開以前所未有的銀河系中心細節。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STScI)的首席研究員Roeland van der Marel說道:「即便是來自韋伯的一張照片也將是獲得的最高質量的銀河系中心照片。」雖然地面望遠鏡和太空望遠鏡已經為人們提供了對銀河系中心居民們的誘人一瞥,但到目前為止只有最亮的恆星可以被探測到。
  • 揭開紅珊瑚加工的神秘面紗
    它生長在200米以下的深海之中,它是與琥珀、珍珠一樣的有機寶石,但是它的產量卻極低,形體又是極為複雜,那麼紅珊瑚從深海中打撈上來之後是如何加工成大眾所看到模樣,紅珊瑚在匠人手中又是經過了怎樣錘鍊,才得以華麗轉身,讓我們一同揭開紅珊瑚加工的神秘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