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清大發現低溫水世界 為太空細胞低溫保存提供新思路

2020-12-05 人民網

臺灣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江昀緯說,最簡單的水分子,卻有最複雜的行為。(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如果有天人類要去遙遠的星球太空旅行,需要冷凍數光年再復甦,這就需要更進步的低溫保存方式。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江昀緯實驗室利用電子自旋共振實驗技術ST-ESR,驗證水溶液降至-93℃的低溫下仍可有兩種不同液相存在,為細胞低溫保存技術的研究再推進一大步。

由江昀緯與其指導的博士生郭雲軒共同完成的論文《水分子與蛋白質的動態關聯》,揭開了水與蛋白質互動的神秘面紗,最近登上美國化學會跨領域類頂尖期刊 《ACS Central Science》,文章標題是《水「奴役」蛋白質運動嗎?》,顯示這項突破性研究成果的重要性。

江昀緯說,水在低溫下並非如大眾認知的只有結冰一種樣態,光是水結冰的結晶態到目前為止就已經被發現超過21種,還有許多神奇的臨界現象。

江昀緯團隊採用全臺灣僅有、價值四千多萬新臺幣的電子自旋共振實驗設備ST-ESR,偵測水分子在低溫下的運動,觀察到在-33℃至-93℃的低溫下會發生「液-液臨界現象」。

研究團隊還發現,調入微量甘油的水溶液在-13℃以下,就會進入「液相一」,溫度再降至-83℃「液相二」則會出現,這兩種液態相都相當穩定,但密度等性質不同,運動方式也不同。江昀緯說:「這現象似乎違反直覺,因為兩種相的組成物都一樣、都是液體,但在低溫下卻可以彼此分離,存在於蛋白質表面。」

江昀緯解釋,一般的食物水果若以低溫冷凍,一旦結冰,細胞就易脹破,也就是說,結冰的固態是最不理想的保存方式,很容易造成蛋白質的損傷。未來人類若想完成數百年的太空旅行,將人體冷凍休眠的技術是關鍵,細胞一旦結冰受損,恐怕難以回復原來功能。他們的研究成果,為細胞的低溫保存提供新的思維。(中國臺灣網 王怡然)

(責編:胡倩(實習生)、劉潔妍)

相關焦點

  • 5萬年前蠕蟲被科學家復活,低溫保存復活技術再次掀起科學界轟動
    這種能力表明更新世線蟲具有一些適應性機制,可能對相關的科學領域具有科學和實際意義,如低溫醫學,低溫生物學和天體生物學。」這兩種蠕蟲來自俄羅斯最冷的雅庫特地區的兩個地區。其中一個據信大約32,000歲,來自靠近更新世公園的永久凍土牆上的一個松鼠洞穴。另一個,大約47,000年,在2015年在Alazeya河附近的永久凍土中被發現。
  • 對話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中的美國操作者:不保證能「復活」
    兩年前,阿爾科的研究團隊稱,他們發現經低溫保存後解凍的秀麗隱杆線蟲,能保留冷凍前習得的和食物相關的行為。一年前,又有研究人員測試兔腦的低溫保存和解凍,發現回暖後的兔腦完好地保有神經元之間的單個連接。但線蟲是低等動物,人類有著複雜得多的身體結構;就算兔腦的結構可免於破壞,它的功能或可受損。「當然,這是不是在人腦上也適用,還沒有得到確認。」在列舉完這些動物實驗後,德雷克說。
  • 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滿一年 "生命延續"有何意義?
    據了解,世界上還有美國人體冷凍機構、歐洲人體冷凍組織、俄羅斯奧魯斯公司等幾大從事人體冷凍的機構。據悉,全球約有兩三百人接受人類冷凍手術。「只有不斷探索,才能實現科學的進步。」對於外界的各種不同聲音,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賈春生坦言,人體低溫保存僅僅是一項研究計劃,目前無法保證低溫保存的人體未來一定能夠復活,但這是生命科學的勇敢探索,也是低溫生物醫學領域的終極夢想。為實現這一夢想勇於開展科學嘗試,是實現科技進步的主要動力。
  • 不要用這樣的手段炒作人體低溫保存
    (新華社5月14日)人體低溫保存從創意到實施以來,就一直面對一個問題:低溫保存遺體的意義何在?這個問題不僅是專業的,也是公共的,甚至更多的是常識的。原因在於,無論是國際上還是國內的遺體低溫保存,都被賦予了一個美好的理想,期望將來有一天讓遺體解凍,死而復生!
  • 「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滿一年 日耗液氮約40升
    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13日對外公布:我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的液氨罐運行狀態良好,平均每天消耗液氮約40升。「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曾引起醫學、生物、法律、倫理等各領域專家學者和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生命延續」到底有何意義?「首例人體低溫保存」進展如何?
  • 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滿1年 「生命延續」有何意義?
    據了解,世界上還有美國人體冷凍機構、歐洲人體冷凍組織、俄羅斯奧魯斯公司等幾大從事人體冷凍的機構。據悉,全球約有兩三百人接受人類冷凍手術。「只有不斷探索,才能實現科學的進步。」銀豐研究院由銀豐生物工程集團有限公司於2015年出資成立,是一家以基因工程,幹細胞技術開發,人體細胞、組織及器官低溫保存與復甦,細胞治療及再生醫學轉化的研究機構。
  • 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執行者來青島訪問(圖)
    前不久,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在濟南完成,並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日前,著名人體低溫保存專家、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執行者之一的阿倫·德雷克(Aaron Drake)教授來到青島,訪問了齊魯醫院青島院區。  難度主要來自兩方面  據介紹,阿倫·德雷克是2015年為中國首位人體冷凍志願者執行冷凍大腦手術執行人之一。
  • 中國第一位女冷凍人,遺體低溫保存,期望50年後復活,實現了嗎?
    一、現代科技加持之下的冷凍人技術 細胞的發現是醫學史上的一個奇蹟,據說細胞最開始的時候,只是由於一位科學家閒來無事,將一段樹木的切片放在了顯微鏡下進行研究,讓他震驚的是在顯微鏡下竟然有一些微小的東西在蠕動,這也因此讓人們發現了生命的奧秘,那就是構成人體最為細微的單元,也就是細胞。
  • 首例人體低溫保存滿一年 銀豐生命延續研究計劃正式啟動
    這是桂先生今年第一次來看望他被低溫保存的妻子,與去年來的情景極為相似,只是這一次有更多的專家學者的陪同。據了解,申請人體低溫人體凍存的志願者展女士於2017年5月10日被成功轉移至零下196℃的1號液氮保存罐中進行長期超低溫保存。
  • 「喜訊」原能細胞低溫凍存技術成果發表於《Cryobiology》
    (雜誌連結,請點擊「閱讀原文」)文章主要內容摘要如下:在細胞的長期低溫存儲過程中,由於傳統的人工儲存方法使細胞在入庫和出庫過程中反覆暴露於室溫,對細胞的活性和功能有較大的損傷。為了減少環境溫度波動對存儲細胞的影響,原能生物研發設計了全自動深低溫存儲系統(BSN-500)採取全自動化單管存取細胞,實現全程樣本冷鏈管理和操作信息可追蹤性和可溯源性。
  • 國內第一家全自動深低溫細胞存儲中心 「長徵—原能細胞臨床研究...
    中心擁有國內第一家全自動深低溫細胞存儲中心,可實現活體細胞程序降溫、存儲、復甦、使用全過程的自動化控制。由於整個流程均處於精準控制的深低溫環境,從而保證細胞可以高質量長期存活,確保在使用時細胞活性完好如初。據悉,長徵醫院將依託這一先進的細胞存儲中心,開展利用細胞進行疾病預防、治療、康復及保健的臨床研究,為廣大官兵及人民大眾健康謀福祉。
  • 我國首例女冷凍人,遺體低溫保存,計劃50年後復活,真能實現嗎?
    人體冷凍技術:人體冷凍技術,是一項醫學研究實驗,把人體或動物在極低溫(攝氏零下196度以下)的情況下冷藏保存,夢想未來用先進的醫療技術將他們復活或解凍,以此實現長生不老之目的。有學者稱人體冷凍技術為"製作現代木乃伊(Modern mummies)的技術",這種說法還是比較形象的。
  • 中科博生關於幹細胞低溫保存液的研究
      具中科博生研究發現,細胞離體後,由於失去了神經和體液的調節,生理、生化代謝環境變更和活動規律變化,以及各種營養物質供應的中斷為了保持離體細胞的活力,延長其壽命,並提供其所需的營養和生活環境,人們模擬體液或胞內液,配製了各種保存液。此外,在低溫冷凍前的預處理中,通常在保存液中加入低溫保護劑,形成所需的低溫保護液濃度。中科博生。(1)保存液的組成保存液的組成,因各種細胞、組織和器官的特點的不同而不同,基本上可以分為以下3種。
  • 科學家發現一種低溫熱電材料 可用於廢熱發電冷凍裝置
    科學家發現一種低溫熱電材料 可用於廢熱發電冷凍裝置 原標題:   科技日報東京9月12日電 (記者陳超)日本科學家日前發現一種低溫熱電材料,該材料能在低溫條件下顯示出比鉍系熱電材料高出100倍以上的熱電效應。
  • 人類精子在低溫存儲過程中蛋白質的變化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為了識別人類精子細胞在低溫存儲過程中發生的潛在的蛋白質組學變化。設計:本研究中進行的比較包括有無添加蛋白冷凍保護劑的精子細胞中精子蛋白質組學的變化,以及通過冷凍、解凍和隨後檢測在兩個不同溫度(0℃及23℃)的解凍後溫育誘導的精子蛋白質組學的變化。本研究通過與液相二級質譜偶聯的串聯質量標籤肽標記方法分析蛋白質定量。
  • 國內首例人體低溫保存:倫理上有爭議,法律和醫療規範是空白
    紅星新聞記者在銀豐生命科學院官網上看到,該機構在2015年由銀豐生物工程集團投資成立,致力於開展組織、器官和人體低溫保存、復甦和器官功能維持等低溫醫學領域和生命科學的研究。 臨床死亡後迅速手術,持續降溫至零下190℃深藍色屋頂點綴著點點燈光,兩邊是一扇扇可以調節透光率的窗戶,太空艙一般的房屋造型。
  • 臺灣特種部隊「冒著零下5度低溫」學滑雪
    近日寒潮來襲,臺灣也是被低溫天氣來了個突然襲擊。由於缺乏對嚴寒天氣的準備,全臺竟然有數十人凍死。
  • 低溫等離子體 探索科學世界的「一扇窗」
    在此促進作用下,血液表面蛋白聚合形成薄膜,這與以前研究報導中低溫等離子體處理下血液表面形成的凝血塊相似;而分析凝血塊成分,發現它主要是由聚集的纖維蛋白組成。這項工作揭示了以往被忽視的低溫等離子體中血紅素促進促凝血的機制,也為該技術的實際臨床應用提供了有用信息。  世界上最薄的材料石墨烯,以其獨特的力學和電學特性,被稱為「神奇材料」。
  • 一種鐵化合物具有低溫高熱電效應
    科技日報東京9月12日電 (記者陳超)日本科學家日前發現一種低溫熱電材料,該材料能在低溫條件下顯示出比鉍系熱電材料高出100倍以上的熱電效應。實驗表明,這種鐵化合物的結晶尺寸越大,實際電熱效應就越大。熱電轉換材料能夠使電能與熱能直接轉換,可用於廢熱發電以及不使用氟利昂的冷凍裝置。
  • 瑞士科學家發現防止低溫下液態水結冰方法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據合眾國際社4月10日報導,來自瑞士的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防止水結冰的方法,這種方法甚至在極低溫度下同樣有效。該研究能夠幫助其他科學家分離、保存和研究大分子生物。科學家們發現,即使在零下的溫度下,這些薄膜內微小通道裡的水也不會結冰。在實驗中,科學家們用液氦將經過單醯甘油修飾的脂質中間相冷卻到零下263攝氏度——離絕對零度只有10攝氏度。他們注意到,在實驗中零度以下的極端溫度裡,水變成了「玻璃狀」,卻沒有出現冰晶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