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一種低溫熱電材料 可用於廢熱發電冷凍裝置

2021-01-21 央視網
科學家發現一種低溫熱電材料 可用於廢熱發電冷凍裝置

原標題:

  科技日報東京9月12日電 (記者陳超)日本科學家日前發現一種低溫熱電材料,該材料能在低溫條件下顯示出比鉍系熱電材料高出100倍以上的熱電效應。實驗表明,這種鐵化合物的結晶尺寸越大,實際電熱效應就越大。

  熱電轉換材料能夠使電能與熱能直接轉換,可用於廢熱發電以及不使用氟利昂的冷凍裝置。熱電轉換材料中以鉍化合物較為常見,而超導材料等運行所需的極低溫熱電轉換原器件尚未實際應用,需要設計出新的低溫熱電材料。

  為解決這一問題,東京大學、名古屋大學和大阪大學的科研人員進行了聯合研究。他們發現了一種以鐵為主要成分的化合物「FeSb2」,其在零下260攝氏度的低溫環境下顯示出比鉍系熱電材料高100倍以上的熱電效應,這使得它成為備受期待的低溫電熱材料,有望為設計低溫環境下熱電轉換原器件提供新思路。

  但是,科研人員對FeSb2為何展示出巨大的熱電效應並不了解,因此無法設計出更高熱電性能的元件。為此,他們合成了超高純度的FeSb2單結晶,並使用5種不同尺寸單晶體進行了電阻率、塞貝克係數和熱導率測定。結果發現,結晶尺寸增大,熱導率和塞貝克係數也隨之增大,在最大結晶尺寸情況下實現了高熱導率。通過迴旋共振試驗,他們發現電子有效質量比自由電子的質量高出5倍。最後證實觀察到的FeSb2巨大塞貝克係數和輸出因子,是由在晶界散射的平均自由行程較長的聲子與有效質量大的電子相互作用造成的。

  相關論文發表在近日出版的《自然·通訊》雜誌上。

相關焦點

  • 一種鐵化合物具有低溫高熱電效應
    科技日報東京9月12日電 (記者陳超)日本科學家日前發現一種低溫熱電材料,該材料能在低溫條件下顯示出比鉍系熱電材料高出100倍以上的熱電效應。實驗表明,這種鐵化合物的結晶尺寸越大,實際電熱效應就越大。熱電轉換材料能夠使電能與熱能直接轉換,可用於廢熱發電以及不使用氟利昂的冷凍裝置。
  • 印度理工學院研新熱電材料 有效將廢熱轉化為電能
    ,因為工業、發電廠、家用電器和汽車等領域的人類活動會產生大量的熱能,而大部分的此類熱能都被浪費掉了。近年來,人們對開發能夠從環境中動態獲取能源,並將其轉化為電能的技術非常感興趣,此類未來技術將太陽能、熱能和機械能都視為可持續能源。 位於喜馬偕爾邦IIT曼迪校區的副教授Ajay Soni表示:「熱電材料的工作原理是塞貝克效應(Seebeck effect),即由於兩種不同電導體或半導體的溫度差異而引起兩種物質間的電壓差的熱電現象。
  • 柔性超長透明熱電纖維,廢熱發電不是夢!
    熱電材料,即能將熱能和電能相互轉換的一種功能材料,其主要原理是當這種材料受熱
  • 松下改進低溫廢熱應用技術,發電能力翻倍
    如果實現實用化,就可以有效利用此前被廢棄掉的小規模低溫廢熱。  這款會發電的配管「熱發電管」將鉍碲(Bi-Te)類熱電轉換材料和鎳(Ni)沿著軸方向交替層疊並形成管狀(圖1)。在管內流過熱水、外側用冷水冷卻後,就可以通過內外的溫差來發電。特點是將Bi-Te和Ni傾斜層疊,軸方向會產生電動勢。  將Bi-Te類熱電轉換材料和Ni層疊,形成管狀。
  • 湖南大學製備出最新熱電材料:體溫發電或成現實
    央廣網長沙9月12日消息(記者鄧文輝 通訊員李妍蓉)體溫發電?開水的熱量也可發電?湖南大學物理與微電子科學學院副教授黃暉輝首次製備出一種新型的熱電材料——1T相二維二硫化鉬柔性熱電材料,能夠利用體溫等人們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廢熱來發電,人體「永動機」或成現實。  熱電材料,就是利用材料兩面的溫差來發電,如環境溫度和人體溫度之間有差異,就能產生電。
  • 什麼是熱電材料呢?
    如果能將這些熱能善加利用,即可成為再次使用的能源;電能是最廣泛使用的能源形式,但是目前發電的主要形式還是化石能源,這些能源的使用在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全球關注的環境問題;現代製冷技術給人們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但是氟裡昂製冷劑所帶來的環境問題卻不容忽視。熱電材料以其獨特的性能成為一種很有發展前途的功能材料, 它的應用包括溫差發電和溫差製冷。什麼是熱電材料呢?
  • Science:熱電新突破,廢熱可驅動電子器件工作!
    實現了一種廢熱驅動的自旋探測器。電子器件中的廢熱問題自旋電子器件中的有源元件必須按比例縮小到越來越小的尺寸,從而產生更高的電荷和自旋電流密度。同時,產生大量對電器件有害的廢熱。近來,實驗和理論研究表明,廢熱未來可以用於節能設備中,譬如利用廢熱發電,傳感或計算。 什麼是塞貝克效應談到熱電轉換,就不得不提到塞貝克效應。塞貝克效應又稱為「第一熱電效應」,是指由於兩種不同電導體或半導體的溫度差異而引起兩種物質間的電壓差的熱電現象。月球上的玉兔二號在沒有太陽的時候,就是基於這種熱電轉換效應來供電。
  • 在強磁場作用下,新材料顯著提升熱電轉化效率!
    說起熱電材料,必須先介紹一種物理現象,也就是「熱電效應」。熱電效應並不是什麼新生事物,約兩百多年前,德國科學家 Thomas J. Seebeck 就發現了這種效應。簡單說,它是指在特殊的熱電材料中,由於溫度差異產生電壓的過程。
  • 科學家發現了一系列有前景的新的熱電材料
    總部位於佛羅裡達州立大學的美國國家強磁場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在其他科學家忽視的材料區間,發現了一類名為「1-2-20s」的材料,具有非常較好的熱電特性,為進一步研究這些材料打開了一扇大門。該研究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
  • 大幅提高熱電轉換效率!南科大團隊在熱電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相關成果以《在n型Bi2Te3基熱電材料中實現創紀錄的高性能》為題在能源和環境領域頂級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在線發表。這是何佳清團隊繼今年1月發表「基於低成本PbS基熱電材料實現高效廢熱發電」的研究工作後,再次在該期刊上發表最新成果。&nbsp&nbsp&nbsp&nbsp目前,能源利用體系中超過60%的能量以廢熱的形式排放到環境中,其中50%以上的廢熱屬於難以回收利用的低溫(<600K)、低品質廢熱。
  • 廢熱回收:摻雜改變熱膨脹係數,推動GeTe熱電材料實際應用
  • 中科院研製出利用溫差發電材料 通過體溫就能為智能手錶充電
    利用溫差就可以發電?聽起來挺神奇的。其實科學家們已經在這個領域探索很多年。1821 年,德國人 seebeck 發現,在兩種不同金屬(銻與銅)構成的迴路中,如果兩個接頭處存在溫度差,其周圍就會出現磁場,又通過進一步實驗發現迴路中存在電動勢。這一效應的發現,為測溫熱電偶、溫差發電和溫差電傳感器的製作奠定了基礎。
  • 科學:冷中子用於追求更好的熱電材料
    導語:熱電裝置具有高度通用性,能夠將熱量轉化為電能,將電能轉化為熱能。它們體積小,重量輕,而且非常耐用,因為它們沒有活動部件,這就是為什麼它們被用來為NASA太空飛行器提供長期任務,包括1977年發射的旅行者太空探測器。
  • 有發現稱,拓撲半金屬材料在強磁場中可以將熱電轉換效率提升5倍
    試想一下,如果汽車引擎的廢熱能有很大一部分轉換為電能用來推進汽車、房屋散發的廢熱可以用來發電,那麼這將是能源效率的一大飛躍,而實現這個飛躍,必須依靠能將熱能轉化為電能的熱電材料。60 年前,科學家就開始研究各種材料將熱能轉化為電能的效率。然而,直到今天,大多數材料的熱電轉換效率遠遠不能滿足大規模應用的需求。
  • 具有自調節載流子濃度特性的n型Bi2(TeSe)3-SiC納米複合熱電材料
    當下社會,約60%的能源在使用過程中正以廢熱的形式流失,而其中低溫區100-300 ºC的廢熱佔到了50%的比例,並難以在工業中回收利用。
  • 我國工業餘熱利用現狀分析|鍋爐|蒸汽|換熱器|廢熱|熱泵_網易訂閱
    目前美國、法國等國的餘熱發電技術的最低溫度是80℃,我國自主研發的低溫發電機組,通過提升熱電轉換介質的性能,已經實現了最低發電溫度為60℃能實現穩定發電。目前, 氣-氣熱管換熱器、熱管蒸汽發生器等熱管節能產品已廣泛用於冶金、石油、化工、動力及陶瓷等工業領域。  6.其他  6.1 斯特林熱氣機循環發電系統  斯特林熱氣機循環發電系統是利用低溫餘熱發電的廢熱回收裝置,可回收100℃至300℃的廢熱,能達到20%的發電效率。
  • 南科大團隊在熱電材料領域取得重要新進展
    目前的能源利用體系中超過60%的能量以廢熱的形式排放到環境中,其中50%以上的廢熱屬於難以回收利用的低溫(<600K)、低品質廢熱。熱電材料由於其可將熱能和電能直接轉換的特性,能有效回收和利用體系中的低品質廢熱,從而受到人們廣泛關注。在實際應用中,需要p型和n型兩種熱電半導體材料來組成熱電器件,這兩種熱電半導體的匹配度越好,理論上由其製成的熱電器件的熱電轉換效率越高。
  • 有機朗肯循環低溫餘熱發電技術分析及應用
    1、有機朗肯循環基本原理有機朗肯循環(OrganicRankine Cycle,簡稱ORC),又稱雙循環,是一種新型環保型的發電技術。有機朗肯循環的基本原理與常規的朗肯循環類似。兩者最大的區別是有機朗肯循環的工質是低沸點、高蒸汽壓的有機工質,而不是水。有機朗肯循環系統由蒸發器、膨脹機、冷凝器和工質泵組成,如下圖所示。
  • 《自然—材料》:拓撲相變用於提高熱電優值—新聞—科學網
    或為解決手機發熱帶來曙光
  • 高出兩個數量級,23歲中國博士生「輻射製冷」發電取得新突破
    範汕洄團隊於2013年提出了一種「輻射製冷」技術,這是一種無需任何電力輸入即可進行冷卻的被動製冷策略。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集成光子太陽反射器和熱發射體組成的7層材料薄膜,把這種薄膜置於建築物屋頂,就能讓建築物內部的熱輻射遠紅外光(8-13微米)散發出去,同時還能反射外部太陽光。實驗證明,在直射陽光下,輻射冷卻材料能實現低於周圍空氣溫度近5攝氏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