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改進低溫廢熱應用技術,發電能力翻倍

2020-11-26 OFweek

  松下公司開發出了「熱水流過即可發電的配管」,並從2013年3月起,在位於京都市左京區的垃圾處理設施「東北部清潔中心」開始實施實證試驗,以調查設備的性能和耐久性(注1)。該公司R&D本部尖端技術研究所山田由佳稱,計劃以此次實證試驗為契機,「在2018年實現商業化」。如果實現實用化,就可以有效利用此前被廢棄掉的小規模低溫廢熱。

  這款會發電的配管「熱發電管」將鉍碲(Bi-Te)類熱電轉換材料和鎳(Ni)沿著軸方向交替層疊並形成管狀(圖1)。在管內流過熱水、外側用冷水冷卻後,就可以通過內外的溫差來發電。特點是將Bi-Te和Ni傾斜層疊,軸方向會產生電動勢。

  將Bi-Te類熱電轉換材料和Ni層疊,形成管狀。照片中試製品的長度為100mm,外徑為14mm,內徑為10mm。要想有效利用熱量,這款熱發電管最合適。

圖1:熱發電管

    此次實證試驗在東北部清潔中心設置了由多根熱發電管構成的熱發電單元(圖2)。利用此前在該中心沒有用處的140℃左右蒸汽生成約90℃的熱水,然後使其流入該單元內的熱發電管裡。而冷水則採用了該中心冷卻塔中使用的10℃純水。

圖2:驗證試驗中使用的熱發電單元

  溫差為80℃時,內置10根200mm長熱發電管的一個熱發電單元,估計可產生50W左右的電力。

  該單元可最多內置10根外徑14×內徑10×長200mm的熱發電管,單位體積的發電能力在400W/m3以上,高達π型熱電轉換元件(注2)的八倍左右。驗證試驗中嘗試連接多個熱發電單元,共產生了100~200W左右的電力。

  密度提高,實現均質化

  目前熱發電管的發電能力與發布這項技術的2011年6月時相比已經大幅提高。長度為200mm的熱發電管,每根可通過80℃的溫差輸出5W左右的電力。以前只能輸出2.6W左右的電力。

  發電能力提高近一倍的原因是改進了製造方法。以前是將Bi-Te和Ni分別鑄造成環狀,然後通過焊錫膏將其接合。而現在則是將Bi-Te和Ni的粉末材料分別壓縮並預製成環狀,然後通過放電等離子燒結法(注3)進行燒制。施加壓力邊在500℃的溫度下燒結約20分鐘,由此兩種材料緊密貼合,從而製造出尺寸精度出色的配管。除了材料密度得到提高外,還實現了均質化,因此發電能力得到提高。

  注1:實證試驗預定作為新能源產業技術綜合開發機構(NEDO)的委託業務「節能革新技術開發業務」在2013年度底之前實施。

  注2:π型熱電轉換元件將p型和n型熱電轉換材料大量交替排列後連接而成。

  注3:放電等離子燒結法將粉末或固體放入模子裡施加壓力,同時流過脈衝狀的直流電流,通過壓力和焦耳熱進行加熱並燒結的方法。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一種低溫熱電材料 可用於廢熱發電冷凍裝置
    科學家發現一種低溫熱電材料 可用於廢熱發電冷凍裝置 原標題:   科技日報東京9月12日電 (記者陳超)日本科學家日前發現一種低溫熱電材料,該材料能在低溫條件下顯示出比鉍系熱電材料高出100倍以上的熱電效應。
  • 有機朗肯循環低溫餘熱發電技術分析及應用
    北極星環保網訊:節能減排是緩解能源及環境危機的重要舉措,大量工業過程產生的低溫餘熱資源不能被有效地回收利用,不僅浪費了能源,還使得熱汙染成為了嚴重的環境問題,餘熱回收、太陽能及生物質能的高效利用是節能減排的重要環節。使用有機朗肯循環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它可以用有機工質將低溫餘熱回收後進行發電,成為回收低品位熱能的有效技術途徑。
  • 松下熱電轉換元件新製法,單位面積發電量升至4倍
    與以往的普通模塊(照片右側)相比,以1/4的面積即可實現相同的發電能力,高度也降至原產品的1/3左右,可實現小型、薄型化。 以配置256個元件的20mm見方、1.2mm高的試製模塊為例,約100℃的溫差可獲得1W左右的電力。而且,加工時的材料浪費也很少,能把材料成本降到1/3,這也是新製法的一個特點。
  • 轉型跨越新動力創新·低碳·攻關:工業廢熱60℃就可轉化為電能
    原標題:轉型跨越新動力創新·低碳·攻關:工業廢熱60℃就可轉化為電能  由天津大學與山西易通合作開發,科技含量世界領先   本報訊 (記者沈佳)工業廢熱不再直接排入空氣中,而是回收利用轉化為電能,補給到企業生產用電中。
  • 溫差發電關鍵指標翻倍,有望解鎖廣闊應用
    然而,這種優點多多、潛力巨大的發電技術,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陷——效率太低。現有最好的溫差發電材料,其效率只有常規火力發電廠的一半不到,用它給智能手錶這樣的可穿戴設備供電也一直是痴心妄想。不過,近日,一篇發表在 Nature 上的論文,給溫差發電帶來全新的應用遐想。
  • 我國工業餘熱利用現狀分析|鍋爐|蒸汽|換熱器|廢熱|熱泵_網易訂閱
    中高溫回收技術主要有三種技術:餘熱鍋爐、燃氣輪機、高溫空氣燃燒技術。低溫回收技術主要有有機工質朗肯循環發電、熱泵技術、熱管技術、溫差發電技術、熱聲技術。  從目前工業餘熱現狀來看,高溫餘熱回收技術已經在我國的鋼鐵、水泥、冶金等行業廣泛應用。
  • 中低溫地熱發電關鍵技術開發與應用研討會在京舉行
    「十二五」中國中低溫地熱發電關鍵技術開發與應用前景研討會於11月23日上午在北京舉行。本次會議由中科院廣州能源所和天津大學聯合主辦,邀請來自全國地熱領域相關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的院士、專家及代表參會,會議重點研討了我國中低溫地熱發電技術的研究進展,提出應加快開發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地熱能發電成套設備並率先在我國油田區實施中低溫地熱發電示範工程。科技部高新司、高技術中心相關領域負責同志也出席了本次會議。
  • 印度理工學院研新熱電材料 有效將廢熱轉化為電能
    ,因為工業、發電廠、家用電器和汽車等領域的人類活動會產生大量的熱能,而大部分的此類熱能都被浪費掉了。近年來,人們對開發能夠從環境中動態獲取能源,並將其轉化為電能的技術非常感興趣,此類未來技術將太陽能、熱能和機械能都視為可持續能源。 位於喜馬偕爾邦IIT曼迪校區的副教授Ajay Soni表示:「熱電材料的工作原理是塞貝克效應(Seebeck effect),即由於兩種不同電導體或半導體的溫度差異而引起兩種物質間的電壓差的熱電現象。
  • 淺談溫差發電技術
    如果能對設備廢熱加以利用,既可產生新的可用能源,又可實現材料熱防護的優化。熱電轉換技術是指將熱能直接或間接轉換為電能的技術,可以為改善材料表面溫度、補設備電能提供可能的途徑。本文對比了直接循環類和溫差發電熱電轉換技術,對溫差發電技術應用前景進行了分析。
  • 中國低溫餘熱發電技術突破 最低溫度降至60℃
    中國低溫餘熱發電技術突破 最低溫度降至60℃ 來源: 新華網      日期:14.06.03        60℃以上的工業餘熱就能穩定發電。近日,由天津大學和山西易通環能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低溫餘熱發電機組經過一年多的工藝改進,實現產品大型化生產。
  • 高效而且成本低,新技術沒有太陽的夜裡也能發電
    該系統與商用技術兼容,有望滿足夜間城區和發展中國家的照明需求。太陽能是一種綠色能源,但它的利用度與太陽光的分布密切相關。在很多地區,太陽光分布是不均衡的,而且能夠存儲日間太陽能的系統大多都很昂貴,顯著提高了太陽能的使用成本。為了找到更廉價的替代方案,史丹福大學的Shanhui Fan等設計了一種夜間發電新技術。
  • 低溫餘熱資源的利用方式和技術
    北極星環保網訊:隨著節能工作的不斷深入,低溫餘熱資源的利用日益成為節能工作的一個熱點和難點,本文分析了低品味餘熱資源的特點,總結了目前的利用方式和技術進展。1、餘熱資源等級劃分工業餘熱主要指工業企業熱能轉換設備及用能設備在生產過程中排放的廢熱、廢水、廢氣等低品位能源。利用餘熱回收技術將這些低品位能源加以回收利用,是節能的重要手段之一。
  • 研究|高效率垃圾焚燒發電技術分析和應用
    研究|高效率垃圾焚燒發電技術分析和應用北極星垃圾發電網訊:摘要:垃圾不能稱為垃圾,只是放錯地方的寶物,要正確認識垃圾的作用,充分利用生活垃圾的價值,使其變廢為寶,通過焚燒垃圾進行生物發電是對生活垃圾最大的最尊重與利用,但在焚燒垃圾時更要注重垃圾燃燒時所產生的有害氣體,
  • 研究人員設計了高效、低成本的夜間發電系統
    該系統與商用技術兼容,有望滿足夜間城區和發展中國家的照明需求。太陽能是一種綠色能源,但它的利用度與太陽光的分布密切相關。在很多地區,太陽光分布是不均衡的,而且能夠存儲日間太陽能的系統大多都很昂貴,顯著提高了太陽能的使用成本。為了找到更廉價的替代方案,史丹福大學的Shanhui Fan等設計了一種夜間發電新技術。
  • 中科院研製出利用溫差發電材料 通過體溫就能為智能手錶充電
    溫差電技術研究始於 20 世紀 40 年代,於 20 世紀60年代達到高峰,並成功地在太空飛行器上實現了長時發電。近幾年來,溫差發電機不僅在軍事和高科技方面,而且在民用方面也表現出了良好的應用前景。將兩種不同類型的熱電轉換材料 N 和 P 的一端結合併將其置於高溫狀態,另一端開路並給以低溫時,由於高溫端的熱激發作用較強,空穴和電子濃度也比低溫端高,在這種載流子濃度梯度的驅動下,空穴和電子向低溫端擴散,從而在低溫開路端形成電勢差。這種以熱電材料為核心的熱電轉換技術可不依靠任何外力將「熱」與「電」兩種不同形態的能量直接轉換,備受科學界和工業界的廣泛關注。
  • 華科大《Science》:將廢熱用來發電,刷新世界紀錄
    目前的能源回收技術是不經濟的,熱電裝置的性能評估主要是分析設備的品質因數(Z = Se2σ/κ),可以看出,這取決於塞貝克係數(Se),電導率(σ),和熱導率(κ)。在熱電材料中,傳統的固態熱電電池是研究最深入的。然而,其效率在室溫附近一直僅略有進展。另外,液態熱電電池(LTC)提供更多的方法來解除σ與κ之間的相互制約關係。
  • 研究人員設計了高效、低成本的夜間發電系統
    該系統與商用技術兼容,有望滿足夜間城區和發展中國家的照明需求。太陽能是一種綠色能源,但它的利用度與太陽光的分布密切相關。在很多地區,太陽光分布是不均衡的,而且能夠存儲日間太陽能的系統大多都很昂貴,顯著提高了太陽能的使用成本。為了找到更廉價的替代方案,史丹福大學的Shanhui Fan等設計了一種夜間發電新技術。
  • 應用改進的算法,優化波浪能轉換裝置陣列,提升系統發電效率
    差分進化算法全局搜索能力強並且計算時間少;同時,差分進化算法在精度和收斂速度上沒法兩全且可能會陷入局部解,為了使優化結果更準確,引入了自適應變異算子的概念對差分進化算法進行改進,改進後的算法收斂速度相對較快而且結果準確度高。結合改進算法,分別針對不同浮子數目的陣列進行優化與對比分析。
  • 從「黑大粗」邁向高精尖—— 易通集團低溫餘熱發電技術深受市場青睞
    去年以來,長治興寶鋼鐵有限公司軋鋼生產線乏汽發電項目已連續運行1年、8000多個小時,共發電150萬千瓦時。興寶鋼鐵公司上馬的這套功率250千瓦、壓力0.5公斤的乏汽發電機組,是山西易通環能科技集團與天津大學合作研發的雙循環低溫餘熱發電技術,該技術填補了我國工業餘熱回收利用領域技術空白,具有我國獨立智慧財產權,科技含量達世界領先水平。
  • ORC低溫餘熱發電技術讓300度以下工業餘溫不再浪費
    北極星環保網訊:由陝西博爾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ORC低溫餘熱發電技術在經過一年多的試車與改進後,昨天在這家公司的生產車間裡,這一技術首次向公眾展示。上午,記者來到了陝西省臨潼區博爾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車間裡記者見到了ORC低溫餘熱發電技術的發電機組,這個新設備是在一代的基礎上最新研發出的磁懸浮一體化二代ORC發電機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