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低溫餘熱發電技術突破 最低溫度降至60℃

2021-01-15 中國電力新聞網
中國低溫餘熱發電技術突破 最低溫度降至60℃

來源: 新華網      日期:14.06.03      

  60℃以上的工業餘熱就能穩定發電。近日,由天津大學和山西易通環能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低溫餘熱發電機組經過一年多的工藝改進,實現產品大型化生產。專家稱,這一產品技術填補了國際上60-70℃的餘熱發電空白,具有巨大節能潛力和應用前景。

  數據顯示,中國總體能源利用率只有33%左右,單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9倍、發達國家的3倍至4倍,約67%的能源在工業生產中被直接排放。

  山西易通環能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趙保明說,在被排放掉的能源中,有一半是低品位的中低溫熱源,即200℃以下的煙道氣和100℃以下的水、乏汽,包括電廠的冷卻塔、鋼廠的軋鋼水、化工廠的冷卻水等。由於缺乏技術、設備,長期以來,大量中低溫熱源被浪費。

  「降低發電溫度,是獲取工業餘熱利用最大化的關鍵。」天津大學熱能學科帶頭人、博士生導師張於峰說,發電溫度越低,餘熱利用越充分,發電量也就越大,經濟效益就越明顯。目前,美國、法國等國餘熱發電技術的最低溫度為80℃。天津大學和山西易通集團自主研發的低溫餘熱發電機組,通過提升熱電轉化介質的性能,將發電最低溫度降至60℃,填補了中國在該領域中的技術空白。

  據了解,這一技術是天津大學承擔的國家「九七三」項目的研究成果,現已進入產業化階段,單機規模最高500千瓦。張於峰說,低溫餘熱用來發電,可為企業節省電耗、變廢為寶,在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是降低綜合能耗、解決環境熱汙染的主要途徑。

  據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測算,如果這項技術得到廣泛推廣,全國的工業餘熱都被有效利用,中國的綜合能耗率有望下降5個百分點,相當於節約3億噸標煤。

  以華北油田為例,目前華北油田在產油井共1470口,油井在枯油期需要注水擠油,每天都有大量的水排放。受地熱影響,2000米深採出的油水分離後,水溫在80℃左右,除回灌一部分之外,每天都有大量低溫井水被排放。在這項技術支撐下,每口油井可裝機100千瓦,整個華北油田可裝機約15萬千瓦,每年增加收入約3億元。

  然而,部分單位安裝這一發電設備後,卻遭遇併網難,部分機組甚至被迫空轉。趙保明說,他曾為東部沿海城市的一處地熱井安裝過100千瓦的低溫餘熱發電設備,利用80℃的水溫發電,排出65℃的水溫用於居民取暖。但由於併網批覆緩慢,發電機組無法正常工作。供暖季到來後,當地被迫提出「不用發電了,讓機器空轉給水降溫就行」的要求。

  「低溫餘熱發電項目投資回收期一般在3年左右,且初始投資額較大,一般幾千萬甚至上億元,龐大的一次性投資對餘熱發電推廣形成阻力。」趙保明說,隨著國家節能減排政策的推進,高耗能產業和企業對節能裝備和技術利用的重視程度越來越深。政府應積極落實節能環保的各項優惠政策,加大對企業低溫餘熱利用項目的金融支持,確保節能補貼發放到位,解決低溫餘熱發電併網難題。

責任編輯:廖紅興   投稿郵箱:網上投稿

相關新聞

相關焦點

  • 從「黑大粗」邁向高精尖—— 易通集團低溫餘熱發電技術深受市場青睞
    2012年,易通集團搶抓轉型綜改機遇,與天津大學達成了科技成果轉讓與研發戰略協議,建立了低溫餘熱綜合利用技術與裝備博士工作站,成為國家「973」科技項目課題示範單位。2012年10月16日,全國首臺工業餘熱全天候低溫發電機組在易通集團下線,標誌著易通集團與天津大學合作研製的天易系列工業餘熱全天候低溫發電機組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並形成一定生產能力。
  • 鋼鐵、化工、建材行業純低溫煙氣餘熱利用—ORC餘熱發電
    北極星環保網訊:1、鋼鐵行業ORC純低溫餘熱發電行業概況鋼鐵冶金行業是能源消耗大戶,佔全國總能源消耗量的15%~16%。2014年中國粗鋼產量8.22億噸,噸鋼綜合能耗在600千克標煤/噸左右。鋼鐵聯合企業的能量損失一般約佔總輸入能量的66%,其中廢氣佔13%,冷卻水佔16%,固體顯熱佔13%,散熱損失佔24%,鋼鐵冶金行業餘熱利用潛能巨大。
  • ORC低溫餘熱發電技術讓300度以下工業餘溫不再浪費
    北極星環保網訊:由陝西博爾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ORC低溫餘熱發電技術在經過一年多的試車與改進後,昨天在這家公司的生產車間裡,這一技術首次向公眾展示。上午,記者來到了陝西省臨潼區博爾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車間裡記者見到了ORC低溫餘熱發電技術的發電機組,這個新設備是在一代的基礎上最新研發出的磁懸浮一體化二代ORC發電機組。
  • 有機朗肯循環低溫餘熱發電技術分析及應用
    北極星環保網訊:節能減排是緩解能源及環境危機的重要舉措,大量工業過程產生的低溫餘熱資源不能被有效地回收利用,不僅浪費了能源,還使得熱汙染成為了嚴重的環境問題,餘熱回收、太陽能及生物質能的高效利用是節能減排的重要環節。使用有機朗肯循環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它可以用有機工質將低溫餘熱回收後進行發電,成為回收低品位熱能的有效技術途徑。
  • 專訪翁志遠:15度低溫餘熱發電 原理是什麼呢?
    專訪翁志遠:15度低溫餘熱發電 原理是什麼呢?北極星環保網訊:「設備入口為>50℃熱水,設備輸出口為≤15℃的低溫冷水,同時該低溫餘熱發電設備還能夠輸出冷熱水溫差所產生的電能。」翁志遠介紹說,這是超低溫深層餘熱發電的基本原理。近日,投融界就該項目採訪了翁志遠。
  • 深耕工業節能 布局低溫餘熱發電 ——訪北京華航盛世能源技術有限...
    我國工業用能中將近60-65%的能源轉化為餘熱資源,其中溫度低於250℃以下的低溫餘熱,約佔餘熱總量的50%以上,而我國在餘熱回收領域的能源利用率僅為30%。可見,若對這些能源合理利用,可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能源生產過程中的環境汙染。但由於這部分餘熱品位較低,目前國內在這方面的技術應用還比較少。
  • 2020-2026年中國ORC低溫餘熱發電系統行業全面調研與發展趨勢報告
    截至**,我國出現了大批ORC低溫餘熱發電系統成果,有些成果已經實現了投產,並取得了良好的運行效果。進入**年,我國相關方面的研究成果更多的湧現了出來,中船重工第七一二研究所研製出大功率ORC低溫餘熱回收發電裝置,並掌握了核心技術和智慧財產權。
  • 轉型跨越新動力創新·低碳·攻關:工業廢熱60℃就可轉化為電能
    由天津大學與山西易通集團合作開發的天易系列化低溫雙循環全流發電機組通過一年工藝改進,日前實現了產品大型化生產。藉助這一發電機組,廢熱幾十度的生產企業將能完成高效的低溫餘熱發電,實現從「用能大戶」到「產能先鋒」的轉變。該項技術填補了我國在該領域中的技術空白,具有獨立智慧財產權,標誌著我國在工業餘熱回收領域又取得一項重大技術突破,科技含量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 飽和蒸汽餘熱發電技術的應用現狀
    北極星環保網訊:根據飽和蒸汽膨脹做功特點,分別介紹了單級汽輪機、多級除溼汽輪機、機內再熱除溼汽輪機及螺杆膨脹機等四種適於飽和蒸汽餘熱發電的技術,並通過實際工程表明,此類技術可靠,節能效果顯著,經濟效益可觀,適合於在鋼鐵、化工及玻璃等存在大量飽和蒸汽餘熱資源的行業中廣泛應用。
  • 2014年中國十大餘熱發電公司排名
    北極星環保網訊:我國餘熱發電主要在水泥行業應用,但開始玻璃、鋼鐵、化工、有色等多個行業進行推廣,形成了一定的發電規模。目前,我國有50%左右的工業能耗沒有被利用,餘熱資源平均回收利用率只有30%左右。2012年5月,《「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提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點方向和主要任務:節能環保產業要突破能源高效與梯次利用、汙染物防治與安全處置、資源回收與循環利用等關鍵核心技術,發展高效節能、先進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的新裝備和新產品,推行清潔生產和低碳技術,加快形成支柱產業。
  • 低溫餘熱資源的利用方式和技術
    比較典型的低品位餘熱資源有:①鍋爐(加熱爐)等排放的煙氣,一般在140~180℃;②高爐渣、煉鋼渣的衝渣水,溫度在60~9 0℃;③循環冷卻水,大部分在30~50℃;油田採出水,在30~60℃。3.1直接熱利用熱交換技術設備對低溫餘熱的利用是通過換熱設備將餘熱能量直接傳給自身工藝的耗能過程,是餘熱回收直接高效的方法之一。由於低溫餘熱資源溫度較低,需要找到合適的利用場合,還要考慮輸送過程中的損耗因素。比較常見的有:循環水用於採暖供熱、鍋爐煙氣用於餘熱空氣、加熱爐煙氣餘熱用於加熱物料等。
  • 天加發布中國熱電效率最高的低溫發電系統
    該發電系統的核心部件——膨脹發電機,採用美國聯合技術公司(簡稱 UTC)旗下的普惠公司的成熟透平技術及集成控制系統,熱電效率遠高於同類的螺杆膨脹機,是目前中國熱電效率最高的低溫發電系統。  據悉,天加與UTC在2015年建立了全球戰略合資合作。UTC將其Pure Cycle -ORC低溫發電產品及技術全部轉移至天加,相關技術領先國內同行30年。
  • 水煤漿裝置餘熱發電挖潛
    水煤漿裝置餘熱發電挖潛 2019-01-18 08: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仟億達節能水泥窯純低溫餘熱發電主要採取EPC與EMC兩種模式
    仟億達節能水泥窯純低溫餘熱發電主要採取EPC與EMC兩種模式北極星環保網訊:北京仟億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仟億達,是以節能減排、新能源利用、能源循環利用技術為基礎,集設計、研發、安裝與工程總承包為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
  • 高出兩個數量級,23歲中國博士生「輻射製冷」發電取得新突破
    範鈴羚及其研究團隊利用「輻射製冷」的原理,提出了一種高效發電系統,這套系統可以實現每平米超過2W至3W左右的功率密度,比此前業界報導的相同原理的實驗結果高出兩個數量級,是該領域的巨大突破。目前,該系統足以為一些LED照明器件、模塊化傳感器等持續供電。未來,該技術或可與太陽能發電相結合,為諸如移動通信基站、衛星等設備的低功耗傳感器24小時提供電能。
  • 工業低溫循環水餘熱回收技術的開發與應用
    工業低溫循環水餘熱回收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摘 要:鋼鐵企業低溫循環水餘熱資源豐富,但利用率低,而熱泵技術在這方面具有很大潛力。目前高效熱泵回收循環水餘熱技術應用於冶金企業冬季供暖的較少,這項技術不僅能大幅度提高一次能源利用效率,而且具有汙染物零排放的特點。因此,高效熱泵節能技術的開發與應用,無論是對於北方地區的冬季供暖,還是工業的中低溫餘熱利用都意義重大。
  • 技經觀察|23歲中國博士生「輻射製冷」發電取得新突破
    範鈴羚及其研究團隊利用「輻射製冷」的原理,提出了一種高效發電系統,這套系統可以實現每平米超過2W至3W左右的功率密度,比此前業界報導的相同原理的實驗結果高出兩個數量級,是該領域的巨大突破。目前,該系統足以為一些LED照明器件、模塊化傳感器等持續供電。未來,該技術或可與太陽能發電相結合,為諸如移動通信基站、衛星等設備的低功耗傳感器24小時提供電能。
  • 技經觀察 | 23歲中國博士生「輻射製冷」發電取得新突破
    範鈴羚及其研究團隊利用「輻射製冷」的原理,提出了一種高效發電系統,這套系統可以實現每平米超過2W至3W左右的功率密度,比此前業界報導的相同原理的實驗結果高出兩個數量級,是該領域的巨大突破。目前,該系統足以為一些LED照明器件、模塊化傳感器等持續供電。未來,該技術或可與太陽能發電相結合,為諸如移動通信基站、衛星等設備的低功耗傳感器24小時提供電能。
  • 熱管的原理及熱管技術在餘熱回收中的實際應用
    根據調查,各行業的餘熱總資源約佔其燃料消耗總量的17%~67%,可回收利用的餘熱資源約為餘熱總資源的60%。二、熱管簡介:熱管是一種具有特高導熱性能的新穎傳熱元件。熱管起源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國,1967年一根不鏽鋼——水熱管首次被送入地球衛星軌道並運行成功,熱管理論一經提出就得到了各國科學家的高度重視,並展開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使得熱管技術得以很快發展。
  • 環保風暴倒逼鋼企加碼自發電 5000億低溫餘能有望變廢為寶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告訴上證報記者,國內鋼鐵企業自發電比例目前參差不齊,先進的已達80%至90%以上,差的50%還不到,提升空間還非常大。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雖然鋼材價格在上漲,但銷售利潤率依然很低,企業經營壓力未減。通過研發應用先進的節能減排工藝技術,進一步挖掘餘熱餘壓發電潛力,尤其是開發低溫餘熱餘壓,將是鋼企未來提高盈利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