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長治興寶鋼鐵有限公司軋鋼生產線乏汽發電項目已連續運行1年、8000多個小時,共發電150萬千瓦時。興寶鋼鐵公司上馬的這套功率250千瓦、壓力0.5公斤的乏汽發電機組,是山西易通環能科技集團與天津大學合作研發的雙循環低溫餘熱發電技術,該技術填補了我國工業餘熱回收利用領域技術空白,具有我國獨立智慧財產權,科技含量達世界領先水平。
如何利用全省轉型綜改試驗區建設的「先行先試」權,突破對煤炭資源過多依賴的經濟發展瓶頸,加快產業結構轉型,變初級轉型為高精尖升級,是長治縣落實省市精神、率先全面小康的戰略重點。
山西易通環能科技集團是長治縣首批轉型企業之一。創建伊始,該集團即以生產高科技釹鐵硼磁材及相關應用產品成為長治市推進工業新型化的示範企業。2012年,易通集團搶抓轉型綜改機遇,與天津大學達成了科技成果轉讓與研發戰略協議,建立了低溫餘熱綜合利用技術與裝備博士工作站,成為國家「973」科技項目課題示範單位。
2012年10月16日,全國首臺工業餘熱全天候低溫發電機組在易通集團下線,標誌著易通集團與天津大學合作研製的天易系列工業餘熱全天候低溫發電機組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並形成一定生產能力。
「低溫餘熱發電技術解決了我國鋼鐵、冶金、煉油、石化、化工、建材、地熱、光熱生產過程中餘熱排放量巨大,低品位餘熱(60 ~150 )由於技術裝備缺乏而無法回收利用、資源浪費且造成巨大環境壓力的難題。」易通集團項目負責人介紹說,該技術採用自主研發的有機工質,實現了目前最低的發電溫度(60 ),開發出單機發電功率50~500千瓦的系列產品。
易通集團掌舵人趙保明細數這一技術的優勢所在:「一是發電溫度要求低,具有更寬的應用領域。目前美國、法國這一技術的發電溫度是80 ,國內為數不多的同類產品均要求在90 以上,只能用於回收蒸汽發電。二是自主開發四重密封結構,使機構運行穩定性更好。三是技術目前處於國際、國內領先水平,擁有9項國家專利,經有關部門批准發布了產品的山西省地方標準,正在申請國家標準。」
2013年6月,作為全市2013年轉型綜改行動計劃30項重大項目之一,易通集團計劃總投資4.6億元的300兆瓦雙循環低溫餘熱發電成套設備製造項目正式開工。該項目設計生產規模為2000臺(套)/年,總裝機發電容量300兆瓦,建設有生產車間、加工中心、研發試驗檢測中心、物流倉儲中心及附屬配套設施。項目全部投產達效後可實現年銷售收入35億元、利稅7.8億元。
「首臺低溫發電機組剛下線不到3個月,就接到天津、北京、山東等地的訂單十餘份,如果市場環境好,預計僅發電機這一項每年就可以為企業帶來上億元利潤。」家有梧桐樹,引得鳳凰來。易通環能科技集團項目負責人對項目的發展充滿信心。
據專家預測,未來10年,工業餘熱利用行業將進入黃金髮展時期。工業餘熱中,低溫餘熱佔到50%左右,其中一半以上可以通過雙循環低溫發電技術回收利用,易通集團研發的雙循環低溫餘熱發電裝備必將在工業項目上大量配套安裝。同時,我國將在2016年全面啟動碳排放交易市場,屆時全國低溫餘熱回收領域將形成2500億元以上的市場規模。
2014年以來,易通集團積極推進低溫餘熱發電技術應用示範項目建設,先後完成了水、乏汽、煙道氣3種熱源形態的工業化應用示範項目,在天津、山東和長治市分別建成了國內唯一的80 以下熱水、0.5公斤乏汽、150 煙氣3個穩定運行的示範項目。其中,天津天河文體小區發電項目裝機功率100千瓦,熱水溫度80 ,目前已連續運行2個採暖季、7000多個小時,共發電55萬千瓦時,設備運行良好。
依託全球最先進的低溫發電技術,易通集團通過建設「零能工廠」、「零能建築」、「零能園區」、「餘熱發電站」、「地熱發電站」等示範工程,推動國家、地區節能降耗水平提高的項目發展,最終形成年產總裝機發電量5000兆瓦的生產能力,年產單機容量1000千瓦以下機組10000臺,在穩固國內龍頭企業地位、保持市場佔有率65%以上的同時進軍國際市場,形成低溫發電裝備的「矽谷」效應。
把「煤炭資本」與「高新技術」高端對接,易通集團通過自主研發,成功邁上了低溫發電設備製造這一新型高端產業,顛覆了外界對「煤老闆」、「黑大粗」的傳統印象,為長治縣煤企成功轉型樹立了標杆,成為該縣實施「科技強縣」部署,堅持「以煤為基、多元發展」、「轉型上高端」的一個範例。(本版稿件由本報記者馮毅松 通訊員郭向明 牛曉婉採寫)
(原標題:從「黑大粗」邁向高精尖—— 易通集團低溫餘熱發電技術深受市場青睞)
(原標題:從「黑大粗」邁向高精尖—— 易通集團低溫餘熱發電技術深受市場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