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跨越新動力創新·低碳·攻關:工業廢熱60℃就可轉化為電能

2020-11-26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原標題:轉型跨越新動力創新·低碳·攻關:工業廢熱60℃就可轉化為電能

  由天津大學與山西易通合作開發,科技含量世界領先

  本報訊 (記者沈佳)工業廢熱不再直接排入空氣中,而是回收利用轉化為電能,補給到企業生產用電中。由天津大學與山西易通集團合作開發的天易系列化低溫雙循環全流發電機組通過一年工藝改進,日前實現了產品大型化生產。藉助這一發電機組,廢熱幾十度的生產企業將能完成高效的低溫餘熱發電,實現從「用能大戶」到「產能先鋒」的轉變。該項技術填補了我國在該領域中的技術空白,具有獨立智慧財產權,標誌著我國在工業餘熱回收領域又取得一項重大技術突破,科技含量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山西易通環能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在被排放掉的能源中,有一半是低品位的中低溫熱源,即200℃以下的煙道氣和100℃以下的水、乏汽,包括電廠的冷卻塔、鋼廠的軋鋼水、化工廠的冷卻水等。由於缺乏技術、設備,長期以來,大量中低溫熱源被浪費。

  「降低發電溫度,是獲取工業餘熱利用最大化的關鍵。」天津大學熱能學科帶頭人、博士生導師張於峰說,發電溫度越低,餘熱利用越充分,發電量也就越大,經濟效益越明顯。目前,美國、法國等國餘熱發電技術的最低溫度為80℃。天津大學和山西易通集團自主研發的低溫餘熱發電機組,通過提升熱電轉化介質的性能,將發電最低溫度降至60℃,是目前最低的能源品位轉化的技術成果。不僅如此,自主研發的天易系列低溫發電機組不僅發電溫度低,而且對冶金、礦山、石化、建材等幾乎所有耗能行業都適用。

  長治華南紙業有限公司是長治縣非煤產業發展的重點企業,是全省最大的包裝紙生產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熱氣排放量巨大,主要用於紙張烘乾,每日紙張烘乾量達到300多噸。然而,烘乾紙張所用的熱氣僅僅是溫度在110℃~150℃之間的熱蒸汽,低於110℃的蒸汽白白揮發到空氣中。在實現節能減排、企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如何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率,進而降低生產成本,實現企業的「綠色發展」始終是個難題。2013年7月,企業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率先安裝了一臺100kW的天易系列低溫發電機組,節能效果出乎意料。「輸入發電機組時是以前被我們當廢物的乏汽,發出的是源源不斷的生產用電和可繼續用於生產的高質凝結水。」據企業負責人介紹,這套機組不僅可以每小時發電100千瓦時,而且每小時可轉化再生水4噸,真正實現了水電兩利用,一年能節省70多萬元水電費。

  據了解,該項目是天津大學積累了多年的技術成果,也是科技部多年立項連續支持並取得成果的科技項目,得到過國家「973」課題、國家攻關項目等多項資助。天津大學與易通集團籤訂協議後,合作雙方完成後續研發與生產聯合體,2012年10月,全國首臺工業餘熱全天候低溫發電機組下線後,通過一年工藝改進,日前實現了產品大型化生產。

(來源:山西日報)

相關焦點

  • 香港大學科學家發明可以將廢熱轉化為電能的回收裝置
    這項技術充分利用了回收低品位熱量作為能源的巨大潛力,該熱量可以在全世界範圍內使用,並有助於減少整體工業排放。最終,DTCC是可以幫助加速世界向低碳經濟過渡的急需解決方案的眾多解決方案之一,尤其是在氣候危機繼續升級的情況下。
  • 印度理工學院研新熱電材料 有效將廢熱轉化為電能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印度理工學院(the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IIT)曼迪校區的研究人員正在研發新型熱電材料,以有效將熱能轉化為電能。
  • 華中科技大學發明能源清道夫:可將冰箱等設備的廢熱轉化為電能
    理論上,這些廢熱可以轉化為電能,就像發電廠、汽車發動機和其它高熱源一樣。問題是:這些低級熱源發出的熱量太少,現有技術無法很好地進行轉換。現在,中國科學家已經創造了一種利用液體來有效地將低品位的熱量轉化為電能的裝置。這一技術有朝一日可能會點亮傳感器和燈光,甚至為電池充電。
  • 《中國加速低碳進程》:加速電氣化與可再生電力可助中國邁向碳中和...
    央廣網上海12月2日消息(記者林馥榆)昨天,彭博新能源財經在上海峰會上發布了《中國加速低碳進程》。報告詳細討論中國邁向碳中和目標的可能路徑,其中包括中國工業和公路交通等領域加速電氣化,並加速部署可再生電源等零碳電源。 「中國經濟騰飛的同時,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也應承擔更多的責任。
  • 5G為全球數位化轉型注入新動力
    廣東省省長馬興瑞表示,加快5G產業創新發展,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也是促進產業數位化轉型升級、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廣東將充分發揮5G對新經濟發展的先導帶動作用,聚焦關鍵領域強化5G技術攻關和標準制定,加快5G基礎設施規模化建設,推動5G在工業、教育、醫療、農業等領域深度融合應用,全面提升全產業鏈體系化能力,努力打造世界級5G產業集聚區和融合應用區。  科學技術部副部長相裡斌在致辭中表示,全球正積極開展5G融合應用探索,呈現出消費者市場、垂直行業市場齊頭並進的發展態勢。
  • ...生態環境保護總抓手 為我國低碳轉型畫出路線圖(科技日報)
    我國未來的低碳轉型之路怎麼走?它將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哪些影響?實現碳中和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措施「中國新氣候目標的提出,對國內疫情後加速低碳轉型和長期低碳發展戰略的實施,以及推進全球氣候治理進程都會產生重要指引作用。」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何建坤教授解釋說,碳達峰、碳中和,實際上是兩個階段的奮鬥目標。
  • 科學家發明量子隧穿效應裝置,能把地球熱能轉化為電能
    最近,來自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的科學家設計出了一種獨特的裝置,它能夠通過量子隧穿效應,把地球的紅外輻射以及工業過程中的廢熱轉化為電能。地球每天24小時釋放出紅外熱,只要我們有辦法利用這種熱量,我們就能源源不斷地從地球那裡獲取有用的能量。科學家提出一種方法,把紅外線熱能以及工業廢熱調節成高頻電磁波。
  • 降碳成為「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總抓手,為我國低碳轉型畫出路線圖
    杜祥琬強調,蘭考的案例說明,我國中部和東部地區雖不如西北地區的可再生能源豐富,但本地也有足夠利用的可再生能源資源。特別是隨著我國可再生能源開發技術的提高、成本下降,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的前景越來越明晰。  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長魏偉說,工業是經濟發展的根本,我國有著強大的工業體系,需要尋找適合我國工業發展的低碳路徑或脫碳路徑。
  • 我省發布《2017-2018年江蘇省低碳發展報告》
    王華介紹,目標設定上,我省要爭取「十四五」末、確保2030年實現總體達峰,確保比全國提前,為中西部發展預留空間;路徑安排上,要在「十三五」爭取高耗能行業碳排放達到峰值,有效推動煤炭減量行動;「十四五」期間推動工業整體達峰,適度控制建築和交通領域碳排放增長;2030年後確保碳排放總量逐步削減、最終實現經濟增長與碳排放完全脫鉤。
  • 一種將熱能轉化成電能的薄膜
    美國每年 70%的電能最後都變成熱量而被浪費掉。為了提升能源效率,利用熱釋電薄膜將廢熱轉化為電能是備選方案之一。
  • 新型紅外線發射器:由超穎材料製成,可利用廢熱!
    技術關鍵字超材料、負折射率、光學隱身鬥篷、廢熱背景知識為了更好的閱讀文章和理解這項前沿創新技術,John 先帶大家認識一下核心的背景知識。當前該隱形鬥篷僅是顯微等級,未來可進一步隱形較大體積的物體。(圖片來源於:伯克利實驗室)當然,關於隱形鬥篷還有更多的相關研究,這裡就不詳細介紹了,留日後和大家探討。廢熱所謂「廢熱」,顧名思義,就是浪費掉的熱量,即工業生產或交通運輸中排出的溫度較高的廢氣、廢液含有大量熱能,以往多不加利用,故習慣上稱廢熱,也稱餘熱。
  • 能源清潔低碳轉型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二是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產業體系,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數字產業和高新科技產業。三是建立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包括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天然氣生產能力,推動太陽能多元化利用,推進水電綠色發展。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能源生產方式要革命,自身效率要提高、能源要多級利用,要發展循環經濟,發展分布式能源,大力發展儲能,提供其他社會服務功能等。
  • 電力系統低碳轉型關鍵在於消納高比例新能源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我國稍早前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加快能源轉型提供了方向指引。
  • 國務院關於印發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的通知
    「十二五」時期推動工業轉型升級,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把工業發展建立在創新驅動、集約高效、環境友好、惠及民生、內生增長的基礎上,不斷增強我國工業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 工業網際網路創新驅動千行百業數位化轉型
    儘管超強寒潮影響下上海電網故障報修量有所增加,但電力部門在工業網際網路賦能下及時完成搶修,數位化轉型的作用正在各行各業顯現。  昨天舉行的2021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促經濟數位化轉型大會,打響了2021年上海經濟數位化轉型的「發令槍」。
  • 「十三五」期間四川低碳轉型成效顯著 人均碳排放在全國經濟體量最...
    三是能源低碳轉型成效明著。烏東德水電站首批機組投產發電,全省水電裝機量穩居全國第一,可再生能源電力裝機量、發電量佔比均達80%以上,基本建成全國最大清潔能源基地。四川電網跨省最大外送能力居全國第一,近五年年均外送綠色電能約1400億千瓦時,1998年以來累計外送電能突破1萬億千瓦時,相當於為長江中下遊地區減少4億噸電煤消耗、減排10億噸二氧化碳和800萬噸二氧化硫。
  • 山東晨陽大力推動炭素行業轉型升級
    山東晨陽新型碳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東晨陽」)積極樹立發展新理念,堅持人才引領,強化創新驅動,大力推進工藝技術和產品革新,搭上了新舊動能轉換發展的快車,在促進產品轉型升級、管理提質增效、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走出了一條創新驅動改革發展的新道路,開創了炭素行業新舊動能轉換發展新模式。
  • 科技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是戰勝困難的有力武器。「十三五」開局,中國石油就把「創新」納入集團公司發展總體戰略。科技創新也成為「十三五」期間,中國石油不斷突破發展瓶頸、破解新問題新挑戰的制勝法寶。
  • 新經濟 新業態 新能源 新材料
    打造千億元鋰電產業基地、建全國有影響力光伏產業基地、創新驅動生物產業駛入快車道……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核心的產業轉型升級、結構調整正在西寧落地開花!按照西寧市「12315」總目標,全市以生態保護優先理念協調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在追求綠色低碳循環的道路上時刻將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等「新元素」納入產業轉型升級和城市轉型升級中。
  • 我國工業餘熱利用現狀分析|鍋爐|蒸汽|換熱器|廢熱|熱泵_網易訂閱
    2.工業餘熱利用技術  工業餘熱資源來源於工業生產中各種爐窖、餘熱利用裝置和化工過程中的反應等。這些餘熱能源經過一定的技術手段加以利用,可進一步轉換成其他機械能、電能、熱能或冷能等。國外有機朗肯循環低溫熱發電技術主要應用於地熱發電,但未來可能應用於太陽能熱電、工業餘熱、生物質能和海洋溫差能等。  目前美國、法國等國的餘熱發電技術的最低溫度是80℃,我國自主研發的低溫發電機組,通過提升熱電轉換介質的性能,已經實現了最低發電溫度為60℃能實現穩定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