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熱電轉換元件新製法,單位面積發電量升至4倍

2020-12-03 人民網財經頻道

【新聞連結】

瑞薩中國區掌門人緹敏之:今後的核心是汽車和工業半導體

「只要摸得著」,就用觸摸板(下)

劍橋大學查明鋰電池使用矽納米線負極實現高容量的反應機理

「只要摸得著」,就用觸摸板(中)

不用磁鐵的揚聲器是怎樣發出聲音的?

 

松下開發出了熱電轉換元件的新製造技術。雖然材料使用的是熱電轉換元件常用的鉍(Bi)碲(Te)類,但因元件本身既小又薄,所以能在狹小的面積上排列大量元件。因此,製成熱電轉換模塊後,與使用傳統方法製成的同等性能的產品相比,面積可削減至1/4,高度可降至1/3(圖1)。

圖1:松下開發的π型熱電轉換模塊

照片左側為新開發的試製品。與以往的普通模塊(照片右側)相比,以1/4的面積即可實現相同的發電能力,高度也降至原產品的1/3左右,可實現小型、薄型化。

以配置256個元件的20mm見方、1.2mm高的試製模塊為例,約100℃的溫差可獲得1W左右的電力。而且,加工時的材料浪費也很少,能把材料成本降到1/3,這也是新製法的一個特點。

為了在2014年度內使該技術形成業務,松下已開始進行實證試驗,在自己的工廠裡設置了這種熱電轉換模塊,將其用作目視檢查用照明電力來源。

利用極細的玻璃管生成晶體

松下開發新製法的原因是,「通過開發全新的材料來提高發電性能、降低成本非常困難。因此,首先就著眼於形狀開發了新製法,由此提高了性能」(松下製造本部熱電轉換項目高級工程師前島聰)。

普通的π型熱電轉換模塊是在陶瓷基板上大量串聯採用Bi-Te類材料的很小的熱電轉換元件來獲得電動勢。而松下採用的方法是縮小元件尺寸以更多地排列元件,從而增加單位面積的發電量。

新製法是將Bi-Te類材料加熱到600℃左右進行熔融攪拌,然後再吸到直徑0.8mm、長250mm的極細耐熱玻璃管中進行冷卻使晶體生長(圖2)。具體做法是,使耐熱玻璃管穿過由冷卻單元和隔熱板組成的局部冷卻單元,於此同時將其上拉升,從而使玻璃管中的材料凝固(圖3)。凝固後,把每個玻璃管中的Bi-Te類晶體材料切成薄片,並加工成元件,然後安裝到基板上串聯起來。

圖2:熱電轉換元件的製法

對Bi-Te類材料進行熔融攪拌後,吸入玻璃管中,邊上拉玻璃管邊冷卻。連同玻璃管一起切割,製造元件。

圖3:製造裝置的冷卻部

為使玻璃管的軸向形成溫差,慢慢上拉。這樣,晶體就沿著軸向生長。

以往的熱電轉換模塊為了確保強度,必須使用陶瓷基板,而採用新製法製作的元件被玻璃包覆,不易破損,使基板的自由度也更高。實際上,圖1的試製品就是在採用聚醯亞胺的3層柔性基板上利用貼片機安裝了元件。

普通的π型熱電轉換模塊的元件是把利用區熔法*1製作的Bi-Te類晶體材料的鑄錠切割成正方體製造而成的。但該方法只能在有限的範圍內削減元件尺寸。因為Bi-Te類材料的解理性高,所以難以切割成小尺寸。而且,切割時需要三次切削,材料損耗多,成品率低。據介紹,75%的材料都會變成粉末。

*1 區熔法:對鑄錠的局部進行帶狀加熱使之融化,然後移動融化部分,使雜質集中到融化部分以獲得高純度材料的方法。

新製法不但元件小,而且只需沿著與玻璃管的軸垂直的方向切割一次即可製造出元件,因此材料損耗少。另外,因為有玻璃保護,解理性高的Bi-Te類材料也不容易損壞,擁有模塊厚度方向強度高的優點。

此外,松下還改進了材料的組成。為了獲得更大的電動勢,運用第一性原理計算*2進行模擬,由此探明了最佳載流子密度和載流子密度的控制因子。以此為基礎,根據使用溫度範圍設計了材料。

*2 第一性原理計算:以電子之間、原子核之間、電子與原子核之間的相互作用等量子力學原理為基礎,計算物質特性等的方法。

一次處理16根玻璃管

實現以極細的玻璃管為單位製作元件這種新創意主要得益於以下兩點。

一是對於晶體生長的控制。這種製法是使晶體沿玻璃管的軸向生長,為此,必須要嚴格控制玻璃管的上拉速度和冷卻條件等。Bi-Te類材料的塞貝克效應具有各向異性,在晶體的生長方向形成溫差能發揮更高的電動勢。溫差相同時,晶體生長方向的發電能力高達垂直方向的2.4倍左右。

另一點是生產效率的提高。因為切割一根玻璃管只能製造一個元件,生產效率較差。

因此,松下開發出了可優化上拉速度和冷卻效果的專用製造裝置。由此控制了元件的結晶狀態和載流子密度。另外,該裝置一次可批量處理16根玻璃管。這樣一來,產能就有望達到1萬模塊/月。為了實現業務化,「目標是把成本降到數百日元」(前島)。

將來還可用於車載用途

對於這種技術的應用,松下目前瞄準的是在100℃左右低溫區域工作的發電器件。前島表示,「打算作為能量採集的關鍵技術之一擴大影響力,用於傳感器網絡系統的局部分散型電源用途」。

不過,將來還打算用於300~500℃的高溫區域,松下寄予厚望的是車載領域。由於可實現小而薄的熱電轉換模塊,因此對配備空間有限的汽車來說非常理想。關於耐振動和耐衝擊性能,試製品已經通過了該公司的車載產品試驗,今後將測評耐高溫性等,探索作為車載元件的可能性。除此之外,還設想用於工廠的廢熱再利用用途等。

松下正在為了將新技術用於高溫領域而推進材料開發。面向低溫區域可以使用Bi-Te類材料,但在高溫區域就必須使用其他材料。

鉛(Pb)-Te類材料被視為高溫區域的有力候選,不過松下為了減輕對環境的負荷,正在和大學共同開發不使用鉛的新材料。「計劃用於發電量為KW、MW級的高溫區域」(前島)。(作者:吉田 勝,日經技術在線!供稿) 

相關焦點

  • 歐工有話說:熱電偶溫度測量儀表中常用的測量元件
    其實,測問元件在用我們的行話來說,就是「熱電偶」。熱電偶」是可以直接測量溫度,並把溫度信號轉換成熱電動勢信號,通過電氣儀表(二次儀表)轉換成被測介質的溫度。各種熱電偶的外形常因需要而極不相同,但是它們的基本結構卻大致相同,通常由熱電極、絕緣套保護管和接線盒等主要部分組成,通常和顯示儀表、記錄儀表及電子調節器配套使用。
  • 我國科學家創新光能利用方法 提升光伏電池發電量4至5倍
    新華社記者 胥金章 攝  新華社珠海5月10日電(記者胥金章)記者10日從國家太陽能光伏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獲悉,珠海新概念航空太空飛行器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李曉陽帶領的創新團隊,首創光能利用新方法,創造出超鏡電工業產品並完成實驗室和戶外自然環境持續應用測試認證,使普通晶矽光伏電池的發電量提升4至5倍,相對大幅減少光伏電池用量,降低光伏發電成本,減少碳排放,提高光伏產業的綜合環保效益。
  • 適用於K型熱電偶的集成熱電偶至數字轉換器
    這兩款IC 都能夠將一個K 型熱電偶輸出轉換成數字數據。這些調理器IC 對熱電偶輸出電壓進行放大和數字轉換,並將本地溫度疊加到上述結果,提供冷端補償。MAX6675 以12 位(0.25°C)解析度測量從0°C 至+1023.75°C 的K 型熱電偶溫度。MAX6674 具有10 位(0.125°C) 解析度,測量從0°C 至+127.875°C 的熱電偶溫度。
  • 松下貼片機有哪些型號_松下貼片機型號大全
    松下貼片機有哪些型號 NPM系列 松下貼片機NPM高速模塊化貼片機特點:通過綜合實裝生產線(印刷、實裝、檢查)實現高度單位面積生產率 客戶可以自由選擇實裝生產線 通過系統軟體實現生產線·生產車間·工廠的整體管理。NPM是Panasonic新推出的緊隨貼片工藝變化的新理念設備。
  • 松下改進低溫廢熱應用技術,發電能力翻倍
    松下公司開發出了「熱水流過即可發電的配管」,並從2013年3月起,在位於京都市左京區的垃圾處理設施「東北部清潔中心」開始實施實證試驗,以調查設備的性能和耐久性(注1)。該公司R&D本部尖端技術研究所山田由佳稱,計劃以此次實證試驗為契機,「在2018年實現商業化」。
  • 方糖大小可發電490mW,美大學振動發電技術提高輸出1000倍
    【新聞連結】 弗勞恩霍夫光通量2090lm的LED燈泡,將 GaN用於控制電路 松下有機EL照明的發光效率超過130lm/W 日產新技術,可直接觀察鋰離子電池的電子運動 用SAW元件分離輸入輸出,從反射率推斷傳感器狀態變化
  • 【熱電資訊】新一代小型熱電轉換效率測量系統Mini-PEM成功落戶...
    作為一種綠色能源技術和環保型製冷技術熱電轉換技術受到學術界和工業界的廣泛關注。熱電轉換技術是利用材料的塞貝克效應與帕爾貼效應將熱能和電能進行直接轉換的技術,包括熱電發電和熱電製冷。這種技術具有系統體積小、可靠性高、不排放汙染物、適用溫度範圍廣等特點。
  • 國家能源集團福建晉江熱電公司年發電量突破4億千萬時
    國家能源集團福建晉江熱電公司年發電量突破4億千萬時 發布時間: 2020-11-30 10:16:53   來源:中國電力網  作者:鄭清霞
  • 「熱門文章」熱電元件與電極間的界面研究
    由南方科技大學劉瑋書教授和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所柏勝強研究員發表了這篇關於熱電元件和電極之間界面研究的綜述:通過過去幾年觀察,熱電材料在應用比例上有了明顯的提高。由於高ZT值的熱電材料在餘熱回收中的廣泛應用,使得熱電器件前景十分廣闊。然而,簡化的熱電材料的性能規模也將熱電能量轉換技術的重點從與器件相關的開發轉移到了材料層面的工作。
  • ADVANCE RIKO全自動熱電測量走進中國
    1、 大氣環境下熱電材料性能評估系統F-PEM   F-PEM系統可以在大氣環境下,實現對負荷溫差的熱電材料產生的發電量和熱流量進行測量,熱電轉換效率可以通過最大發電量和熱流量計算出。同時,該系統還可以長時間運行熱循環測試,運用於熱電新材料的開發,以及商用組件在負載和溫度下的耐久性測試。
  • 青島單位GDP能耗下降5% 風力發電增1.2倍
    2014年天然氣消費4.8億立方米,比2010年增長1.4倍,年均增長25%    2014年風力發電量9.4億千瓦時,比2010年翻了3.5番,年均增長1.2倍    2    變化在身邊 亮點    單位GDP電耗年均下降5.9%
  • 熱電堆測溫儀工作原理以及使用方法
    Gorczynski教授在修改了Moll-Gorczynski熱電堆後,構造了一個日射強度計和一個日向溼度計。熱電堆特性可確保小型,輕巧和低成本的儀器產生連續的電壓輸出信號。這樣的儀器避免了對控制系統或任何外部電源的需要。隨著這些原型的成功,Kipp&Zonen於1924年成為總輻射表製造商。本文詳細介紹了熱電堆總輻射表的工作原理。
  • 有發現稱,拓撲半金屬材料在強磁場中可以將熱電轉換效率提升5倍
    試想一下,如果汽車引擎的廢熱能有很大一部分轉換為電能用來推進汽車、房屋散發的廢熱可以用來發電,那麼這將是能源效率的一大飛躍,而實現這個飛躍,必須依靠能將熱能轉化為電能的熱電材料。然而,直到今天,大多數材料的熱電轉換效率遠遠不能滿足大規模應用的需求。如今,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在《科學·前沿》(Science Advances)上發文稱:他們從理論上設計了一種新方法,這種方法的熱電轉換效率可達現有最好熱電材料的 5 倍,最終的能量輸出能力是之前的 2 倍。
  • 一種鐵化合物具有低溫高熱電效應
    科技日報東京9月12日電 (記者陳超)日本科學家日前發現一種低溫熱電材料,該材料能在低溫條件下顯示出比鉍系熱電材料高出100倍以上的熱電效應。實驗表明,這種鐵化合物的結晶尺寸越大,實際電熱效應就越大。熱電轉換材料能夠使電能與熱能直接轉換,可用於廢熱發電以及不使用氟利昂的冷凍裝置。
  • QUANTUM DESIGN CHINA獨家代理日本ADVANCE RIKO公司熱電材料測試...
    小型熱電轉換效率測量系統mini-pem小型熱電轉換效率測量系統mini-pem可以通過自動測量熱流量和發電量來獲得熱電轉換效率,電量是通過四探針法獲得;熱流是通過熱流計獲得。mini-pem體積更為小巧,操作更為簡單,集成化設計可實現對小型材料塊體2-10mm2 x 1-20mmh精準測量。
  • 五十年熱技術研發歷史,ADVANCE RIKO全自動熱電測量走進中國
    1、 大氣環境下熱電材料性能評估系統F-PEM    F-PEM系統可以在大氣環境下,實現對負荷溫差的熱電材料產生的發電量和熱流量進行測量,熱電轉換效率可以通過最大發電量和熱流量計算出。小型熱電轉換效率測量系統Mini-PEM    Mini-PEM可以通過自動測量熱流量和發電量來獲得熱電轉換效率,電量是通過四探針法獲得;熱流是通過熱流計獲得。
  • 基於Cortex-M3的微控制器熱電偶測量系統
    在該電路中,ADuCM360連接到一個T型熱電偶和一個100 Ω鉑電阻溫度檢測器(RTD)。RTD用於冷結補償。低功耗Cortex-M3內核將ADC讀數轉換為實際溫度值。支持的T型溫度範圍是200°C至+350°C,而此溫度範圍所對應的輸出電流範圍是4 mA至20 mA.
  • 翻譯之「單位轉換」篇
    很多人一看到數字,就頭疼,看到數字後的英制單位,比如英尺、英寸、英畝,就更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英文中的單位轉換是翻譯中的細節問題,往往被大家所忽視。下面就簡單總結這些翻譯中常遇到的單位轉換的問題。在閱讀翻譯英美報刊時,經常會遇到英制單位的表達,比如英尺、英畝、盎司,大多數國人對於這些單位是沒有確切概念的。
  • 「電子三明治」:使熱電轉換能力加倍!
    然而,目前阻礙熱電材料大規模實際應用的關鍵瓶頸之一就是:熱電轉換效率太低。為此,筆者曾介紹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物理學家們報告的一種提高熱電轉換效率的方法,即在強磁場作用下加熱拓撲半金屬。(圖片來源:北海道大學)技術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通過將電子限制在狹窄空間中的方法來改善熱電轉換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