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網、低成本的模塊化能源系統,可利用輻射冷卻效應在夜間發電。
美國「物理學組織」網站8月13日報導,《光學快報》發文稱,美國史丹福大學和以色列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款離網、低成本的模塊化能源系統,可以有效地在夜晚產生電能。該系統與商用技術兼容,有望滿足夜間城區和發展中國家的照明需求。
太陽能是一種綠色能源,但它的利用度與太陽光的分布密切相關。在很多地區,太陽光分布是不均衡的,而且能夠存儲日間太陽能的系統大多都很昂貴,顯著提高了太陽能的使用成本。
為了找到更廉價的替代方案,史丹福大學的Shanhui Fan等設計了一種夜間發電新技術。該技術利用空氣中吸收的熱量,以及低溫空間的輻射冷卻效應產生的溫差來發電。新技術藉助屋頂設備,在不需要電池或其他外部能源的情況下,每平方米可產生2.2瓦的功率。這大約是已報導值的120倍,足以驅動模塊式傳感器。論文第一作者Lingling Fan說:「我們正在努力開發高性能、可持續的照明發電系統,以便為所有人提供可靠的低成本照明能源。模塊化能源系統也能為其他應用中的離網傳感器供電,以及將汽車廢熱轉化為可用能量。」
熱電發電機是充分利用輻射冷卻發電最有效的方案之一。這些設備藉助熱電材料,將熱源和輻射冷卻器之間的溫差轉化成了電壓。在這項新工作中,研究人員對熱電發電的每一步都進行了優化,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屋頂設備在夜間發電。他們改進了能量收集裝置,使更多熱量從周圍空氣中流入系統;加入了新的商用熱電材料,提高了設備的能源利用效率;建立了熱損失與熱電轉換的最佳平衡點。研究人員Wei Li說:「選擇性發射器是最重要的創新點之一,它被安裝在設備的『冷側』。這優化了輻射冷卻過程,使發電機能更有效地消除餘熱。」
此外,研究人員還通過計算機建模對系統進行了模擬演示。模型忠實地重現了之前的實驗結果,並揭示了系統可以達到的最大熱電轉換效率。目前,研究人員正在研究發電系統的日夜運行情況,以擴展系統的實際應用性。
科界原創
編譯:雷鑫宇
審稿:alone
責編:Max
期刊來源:《光學快報》
期刊編號:1094-4087
原文連結:
https://phys.org/news/2020-08-efficient-low-cost-power-night.html
版權聲明:本文由科界平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