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改進的算法,優化波浪能轉換裝置陣列,提升系統發電效率

2020-12-03 電氣新科技

天津大學電氣自動化與信息工程學院、國家電網天津市電力公司檢修公司的研究人員方紅偉、宋如楠、馮鬱竹、陳紫薇,在2019年第12期《電工技術學報》上撰文(論文標題為「基於差分進化的波浪能轉換裝置陣列優化」),針對如何有效利用波浪輻射和散射以提升波浪發電系統效率的問題,提出採用差分進化算法對波浪能轉換裝置陣列進行優化排布。

差分進化算法全局搜索能力強並且計算時間少;同時,差分進化算法在精度和收斂速度上沒法兩全且可能會陷入局部解,為了使優化結果更準確,引入了自適應變異算子的概念對差分進化算法進行改進,改進後的算法收斂速度相對較快而且結果準確度高。結合改進算法,分別針對不同浮子數目的陣列進行優化與對比分析。

仿真結果表明,陣列規模越大,浮子之間的互補作用越大,波浪能轉換裝置的效率越高,這驗證了所提陣列優化方案的有效性。

能源是地球的重要財富,地球上蘊藏著大量的能源可供人類使用,然而經過不斷的開採,石油、天然氣、煤等化石燃料逐漸衰竭,不可再生能源的減少使得可再生清潔能源的研究變得尤為重要。

據估計,可再生能源中的海洋能約佔世界能源總量的70%以上,海洋能包括潮汐能、海流能、波浪能、海水溫差能和鹽差能等。相對於海水溫差能、鹽差能以及潮汐能,波浪能和海流能所蘊含的能量密度較大。海洋波浪運動所蘊含的能量密度非常高,據估計,全世界波浪能蘊藏量約為25億kW。

早在百年之前,人類就開始探索利用波浪能進行發電的方法。法國是波浪能轉換裝置研究最早的國家。自20世紀70年代起,英國、挪威、瑞典以及日本等沿海國家均開始把目標投向蘊藏豐富的波浪能,使得波浪能發電裝置迎來首次大規模的研究,開發出了衰減式和點吸收式等多種類型的波浪能發電裝置。此外,美國、芬蘭、丹麥、加拿大等也在波浪能發電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從而推動了波浪能發電技術的快速發展。

我國作為一個海洋大國,也較早地對波浪能發電技術開展了研究並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對振蕩漂浮式和固定式波浪能轉換裝置進行研究,並獲得了較快的發展。我國主要從事波浪能發電研究的單位有十幾個,如中科院廣州能源所、國家海洋技術中心、天津大學和中國海洋大學等。

1990年,由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研製的「鷹式一號」漂浮式波浪能發電裝置在珠海市萬山群島海域的成功發電標誌著我國海洋能發電技術取得了新突破。緊隨其後,20kW岸式波浪能實驗電站,5kW波浪能發電船,8kW、30kW擺式波浪能實驗電站,100kW岸式振蕩水柱波浪能電站均取得成功。目前,波浪能發電正朝著智能化、直驅式、陣列化等新技術方向發展。

波浪能發電裝置可大致分為點吸收式、消耗式和截止式等。浮子式波浪發電系統屬於點吸收式,通過浮子的上下運動吸收波浪能從而轉化為電能,單一浮子通常不能同時吸收海面不同位置的波浪能,效率較低,而且發電不太穩定,不易於規模發電。

利用多個浮子組成陣列發電,可以使單一浮子發電的這一弊端得到改善。波浪能轉換裝置的陣列優化研究起源於1977年,Budal K. 對點吸收波浪發電裝置間的互相作用進行了簡化計算。Evans D. V. 和Falnes J. 在1980年對該方法進行了修正和完善。Ohkusu M. 將聲學背景下的多體衍射應用於水波,並被Mavrakos S. A. 和Kalofonos A. 應用於軸對稱波能轉換裝置的陣列研究。

Kagemoto H. 和Yue D. K. P. 提出了一種「直接矩陣」方法來解決多體衍射問題,能夠同時求解所有散射波的幅度而無需迭代。Yilmaz O. 和Incecik A.將Garrett的單體解決方案納入Kagemoto H. 和Yue D. K. P. 的陣列相互作用過程,並在所有物體同步移動的情況下,增加了輻射效應。

此後,有學者應用拋物線交叉法和遺傳算法對波浪能轉換裝置的陣列進行優化。Bozzi等通過耦合的流體動力學-電磁模型在時域中模擬陣列,確定了兩個和四個裝置的陣列配置。

除此以外,英國的愛丁堡大學對5個浮子陣列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在優化狀態下浮子陣列比單個浮子具有更高的波能轉換效率。比利時的Ghent大學在實驗室的造波水槽中進行了5×5浮子陣列的波能轉化實驗,重點研究了各浮子間的相互影響。挪威的奧斯陸大學開發了FO3波力發電裝置,並進行了1:20比例的造波水槽模擬實驗和1:3比例的實海況實驗。

Trident能源公司在Blyth建立的「Trident」號多浮子陣列發電測試系統,其主要特點是浮子間間隙小,並採用直線電機發電。在國內,香港大學開發了Motor Wave陣列式波浪能發電裝置;浙江海洋大學進行了「海院1號」波力發電平臺的開發,具有3個振蕩浮子;中國海洋大學開始研發4浮子波浪發電裝置。

本文研究對象是陣列式浮子式波浪能發電系統,主要貢獻在於對差分算法進行了改進,並利用其對波浪發電陣列布局進行了優化。

圖1 浮子式波浪能發電系統
圖4 改進的差分進化算法流程

總結

本文針對波浪輻射和散射對波浪發電系統效率提升影響顯著的問題,採取了差分進化算法對波能轉換裝置陣列進行優化排布。對差分進化算法中的縮放概率因子進行了優化,並引入了自適應變異因子的概念使得改進後的差分進化算法可在早期獲得較快的收斂速度,而在後期可保持較高的收斂精度。

同時,對變異操作進行了改進,使得每代種群的優化是在該代種群中最優個體的附近進行搜索,這樣保持了每代種群中最優個體的優良特性,節約了大量搜索時間,提高了運算效率。然後利用改進後的算法分別對不同波浪能發電浮子陣列進行了優化布局。

分析結果表明:當陣列規模越大時,浮子之間的影響越大,能提取的輻射和散射波浪能越多;多個浮子構成陣列提取波浪能將單個浮子作用時的總和大大提高。值得注意的是,本文是在規則波浪參數的情況下得到的,該情況下的陣列排布規律與在不規則波浪參數下的情形會有出入,但在工程上基本可以忽略或者影響不大。

相關焦點

  • 用于波浪發電裝置的永磁陣列直線電機:短行程、輸出效率高
    直驅波浪發電技術是利用直線電機將波浪能直接轉換成電能的一種發電技術,因省略中間的能量轉換裝置使波浪能與電能之間的轉換效率明顯提升。永磁直線電機具有結構簡單、能量轉換效率高、推力密度大等優點,已廣泛應用於工業自動化領域,採用永磁直線電機的直驅式波浪發電裝置也引起了國內外科學研究的重視。
  • 波浪發電裝置突破關鍵技術
    據新華社北京7月10日電 記者10日從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獲悉,中國電科38所最新研製的波浪發電裝置正式通過國家海洋局驗收。該裝置成功突破波浪能液壓轉換與控制裝置模塊及千伏級動力逆變器關鍵技術,實現波浪穩定發電,且在小於0.5米浪高的波況下仍能頻繁蓄能。這一關鍵技術的突破,為我國波浪發電工程化應用奠定了基礎。
  • 波浪能穩定發電?波浪能發電在中國前景分析
    該裝置成功突破了波浪能液壓轉換與控制裝置模塊及千伏級動力逆變器關鍵技術,實現波浪穩定發電,且在小於0.5米浪高的波況下仍能頻繁蓄能。  這一關鍵技術的突破,為我國波浪發電工程化應用奠定了基礎。  何謂「波浪能發電」?
  • 我國波浪發電裝置成功突破關鍵技術
    中國證券網訊 10日從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獲悉,中國電科38所最新研製的波浪發電裝置正式通過國家海洋局驗收。該裝置成功突破波浪能液壓轉換與控制裝置模塊及千伏級動力逆變器關鍵技術,實現波浪穩定發電,且在小於0.5米浪高的波況下仍能頻繁蓄能。這一關鍵技術的突破,為我國波浪發電工程化應用奠定了基礎。
  • 波浪也能發電 我國成功突破關鍵技術
    為利用好這一天然能源「發動機」,中國電科38所在我國海南島進行海浪發電試驗,歷經3年技術攻堅,項目組通過不斷優化和改進裝置模型,採用智能偵調綜合控制技術,提升了波能裝置的轉換效率,增強了吸能效果;首創的寬幅逆變穩定技術,實現了海洋能千伏級逆變系統的高效轉換。近3個月的海上試驗表明,該發電裝置浮體擺動正常、吸波穩定,飛輪蓄能均勻而連續,發電性能穩定。
  • 海南島3年海浪發電試驗:中國波浪發電裝置成功突破關鍵技術
    海南島3年海浪發電試驗:中國波浪發電裝置成功突破關鍵技術 海洋波浪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如何有效地利用這一清潔能源?
  • 海洋波浪也是清潔能源:我國波浪發電裝置成功突破關鍵技術
    新華社北京7月10日電(記者胡喆)海洋波浪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如何有效地利用這一清潔能源?記者10日從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獲悉,中國電科38所最新研製的波浪發電裝置正式通過國家海洋局驗收。該裝置成功突破波浪能液壓轉換與控制裝置模塊及千伏級動力逆變器關鍵技術,實現波浪穩定發電,且在小於0.5米浪高的波況下仍能頻繁蓄能。這一關鍵技術的突破,為我國波浪發電工程化應用奠定了基礎。  我國擁有綿長的海岸線,洶湧起伏的海浪蘊藏著無盡的能量。
  • 38所波浪發電裝置成功突破關鍵技術
    近日,由38所最新自主研製的波浪發電裝置正式通過國家海洋局驗收,這標誌著我國在波浪發電工程化應用方面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 逆向思維 絕處逢生——波浪能發電的應用研究
    1988年開始從事海洋波浪能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為波浪能轉換中的水動力學計算,波浪載荷研究,新型波能裝置研究,海洋波浪能獨立發電系統研究等。先後承擔了國家「九五」攻關項目4項,「十五」「863」項目一項,自然科學基金一項。1992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第二獲獎人)。 似是而非的研究方向 凡到過海邊的人都會感受到大海的力量。大海中有無窮無盡的能量。
  • 走進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舟山號」
    日前,「南海兆瓦級波浪能示範工程建設」500kW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舟山號」正式交付。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是由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的科學家研發的,用於捕獲海洋波浪能並將其轉換為電能的裝置。為什麼取名為鷹式呢?
  • 波浪能穩定發電?這已不是科學構想
    該裝置成功突破了波浪能液壓轉換與控制裝置模塊及千伏級動力逆變器關鍵技術,實現波浪穩定發電,且在小於0.5米浪高的波況下仍能頻繁蓄能。這一關鍵技術的突破,為我國波浪發電工程化應用奠定了基礎。據中國網介紹:  波浪能是指海洋表面波浪所具有的動能和勢能。
  • ...兆瓦級波浪能示範工程建設」項目首臺500kW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
    」首臺500kW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舟山號」交付儀式舉行。  自然資源部設立海洋可再生能源項目「南海兆瓦級波浪能示範工程建設」,在珠海市大萬山島開展兆瓦級波浪能示範場的建設。本次交付的500kW波浪能發電裝置是該波浪能場的首臺進場裝置,擁有中、美、英、澳四國發明專利,設計圖紙獲法國船級社認證。
  • 新型波浪能發電技術演示裝置研製成功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與傳世宇機械有限責任公司通力合作,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於近日研製成功了液態金屬磁流體波浪能直接發電的原理性演示裝置,驗證了該技術的原理可行性。 有效利用巨大的海洋波浪能資源是人類幾百年來的夢想。
  • 南海兆瓦級波浪能工程首臺500kW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舟山號交付
    6月30日,由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研發設計、招商局重工(深圳)有限公司建造的自然資源部海洋可再生能源項目「南海兆瓦級波浪能示範工程建設」首臺500kW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舟山號」交付儀式舉行。
  • 國防科大研發自適應反轉式波浪能發電裝置
    新華社長沙12月14日電(記者謝櫻、席敏)記者14日從國防科技大學獲悉,智能科學學院尚建忠教授、羅自榮教授及其博士團隊研發的自適應反轉式波浪能發電裝置,可給海洋工程裝備提供穩定、經濟的能源。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波浪能研究熱潮興起,並一直延續至今。隨著海洋戰略的實施,我國的海洋資源探測、權益維護和海洋監測等活動不斷向深海、遠海拓展,缺乏有效的能源供給成為影響各類監測裝備應用的「瓶頸」之一。尚建忠、羅自榮教授團隊研發的波浪發電技術瞄準了這一緊迫的現實需要,多年來致力尋求波浪發電的技術突破。
  • 海洋論壇▏淺析波浪能發電前景與國內外發電裝置
    ⒈ 振蕩水柱式波浪能發電裝置振蕩水柱波浪能發電裝置(Oscillating Water Column,OWC)利用一個與海水相通的氣室,波浪作用下氣室內的水柱往復運動,氣室內空氣容積發生變化,進而由空氣驅動葉輪,帶動發電機發電。優點是能量轉換裝置(氣輪機等)不與海水接觸,可靠性較高,缺點是效率較低。
  • 國產波浪能發電裝置運行
    圖:波浪能發電裝置「萬山號」 網絡圖片  【大公報訊】據中通社報導:來自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 玉山一農民發明波浪能發電裝置
    玉山訊 利用波浪能發電是許多科研人員一直都無法破解的科學難題。如今,玉山縣36歲的農民魏羽松研製出利用水波浪能量發電的設備。9月26日,魏羽松收到了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的「波浪能發電裝置」發明專利證書和實用新型專利證書。
  • 雙創播報|最新研製的波浪發電通過驗收!高新區這家企業「牛的沒發形容」!
    據了解,波浪發電是通過波浪能裝置將波浪能首先轉換為機械能(液壓能),然後再轉換成電能。我國擁有綿長的海岸線,洶湧起伏的海浪蘊藏著無盡的能量。數據顯示,我國波浪能的理論存儲量為7000萬千瓦左右。「波浪運動每秒鐘就能產生20萬千瓦的能量。」
  • 中科院漂浮式波浪能發電裝置通過驗收 可為南海島嶼提供清潔能源
    承擔波浪能電站項目的團隊負責人遊亞戈告訴記者。引路的其他海洋能科學家介紹,眼前這個「龐然大物」總重量大概350噸,長34.5米,寬12米,工作時高17.1米,放在半潛駁上高度為10米,其主要由鋼結構件、液壓轉換系統和發配電系統組成。除此裝置外,岸上還要有配電海底電纜與之相連接的電房。據專家介紹,今年4月,該裝置已進行發電,目前運行情況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