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溫差發電技術

2021-01-19 瀋陽所揚州院

日常生活中很多設備在使用過程中表面會具有較高的溫度,為了不使表面材料超過許用溫度,往往需要對高溫壁面進行熱防護或者冷卻,這部分熱能以廢熱的形式被排走。如果能對設備廢熱加以利用,既可產生新的可用能源,又可實現材料熱防護的優化。

熱電轉換技術是指將熱能直接或間接轉換為電能的技術,可以為改善材料表面溫度、補設備電能提供可能的途徑。

本文對比了直接循環類和溫差發電熱電轉換技術,對溫差發電技術應用前景進行了分析。


熱電轉換是指將熱能轉換為電能,可以是熱能直接轉換為電能,也可以是先將熱能轉換為機械能等其他形式能,再間接地轉換為電能。

目前常見的熱電轉換方式熱力循環類發電,即依靠換熱工質在熱源和熱機之間完成熱力循環,熱機帶動發電機產生電能,主要包括斯特林循環發電、閉式布雷頓循環發電和朗肯循環發電。

熱力循環類發電系統的效率在20%~40%之間,目前廣泛應用於火電廠、核電廠和船舶發電等領域。

但對於一些設備而言,熱力循環類發電系統具有很多缺點,導致其不適合使用:

1)尺寸較大。熱力循環類發電的系統中的熱機或部件例如汽輪機、內燃機、活塞氣缸等,往往具有較大的尺寸。除了熱機部件外,熱力循環發電系統還配有一個發電機,發電機也具有較大的尺寸,不利對空間利用要求高的系統使用。

如表中所示,為不同熱電轉換方式所佔體積的初步對比分析,體積計算方式為包含熱電轉換全部裝置的最小圓柱體。從表中可以看出,當轉換的功率相同時,溫差發電佔用的體積更小。

2)系統複雜。熱力循環類發電系統包含很多模塊,從熱源到熱機之間存在蒸汽或氣體迴路,熱機和發電機之間要依靠軸來連接,整個系統複雜度高。

3)生存力挑戰。發電系統存在很多活動部件,例如發電機的軸,液體工質需要工質泵,氣體工質需要壓氣機,這些活動部件需要較高的設計要求,高可靠性質量。此外,泵和汽輪機的啟動需要額外能源。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發電系統中的電機軸、汽輪機軸等活動部件,在使用過程中由於摩擦也會產生熱量,這時就需要對摩擦部位的滑油進行冷卻,還需提供額外的能源。

除循環類發電技術外,近年來,直接轉換類發電技術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例如半導體溫差發電技術、熱離子發電技術、鹼金屬熱電轉換技術和磁流體發電技術等。其中,半導體溫差發電技術已經在空間衛星等領域得到了很好的驗證。

半導體溫差發電技術的基本原理是熱電材料的塞貝克(Seebeck)效應,即處在溫差環境中的兩種具有不同自由電子密度的金屬導體(或半導體)相互接觸時,接觸面上的電子從高濃度向低濃度擴散,且電子的擴散速率與接觸區的溫度差成正比。因此,只要保持兩接觸導體間的溫差,電子就能持續擴散,兩種導體之間就會形成穩定的電壓場,通過冷、熱源之間存在的溫差完成了將熱源端的熱能直接轉化成電能的過程。


溫差發電材料主要使用半導體材料,分為P型半導體和N型半導體。P型半導體材料的載流子主要為帶正電的空穴,N型半導體材料的載流子主要為帶負電的自由電子。由於載流子極性不同,因此在相同溫度梯度的作用下,P型半導體材料和N型半導體材料將產生極性相反的電勢差。利用此特性,將一定數量的P型半導體和N型半導體交替連接構成熱電轉換模塊。

熱電發電的效率主要是由材料的無量綱值(ZT)所決定:


式中,Th和Tc分別熱電模塊工作時熱端和冷端的溫度。<ZT>為從Tc到Th溫度區間的ZT平均值。當無量綱值ZT趨近於無窮大時,熱電發電模塊的發電效率無限逼近於卡諾效率。

ZT與材料的塞貝克係數S、電導率σ、熱導率K(主要由電子熱導率與晶格熱導率之和構成)及溫度T相關。

熱電材料主要分為常用類和新型類兩大種類。常用類主要是指Bi2Te3系列、PbTe系列和SiGe系列等;而新型類主要是指低維熱、納米結構、聲子玻璃和超晶格等熱電材料。

溫差發電技術在航天領域有較多應用的案例,發電系統的高溫端採用同位素電池或核反應堆,低溫端採用輻射散熱板,將廢熱輻射到太空中。

溫差發電和熱力循環發電技術參數對比如下表所示,其中s代表太空,G代表地面。


溫差發電技術相比於傳統的熱力循環發電技術,雖然發電效率低,但是溫差發電系統結構簡單,沒有旋轉、活動部件,系統複雜程度低;不需要再配備發電機,系統所佔空間小,有利於小體積空間布置,為空間尺寸要求高的系統廢熱利用提供了可能的途徑,也為電能產生提供了新的方案選擇,可應用於航空、海洋、極地等多個領域。但是溫差發電技術的高效應用還用需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多種材料組合

溫差發電系統主要由高溫端、冷端和熱電材料組成,熱端材料布置在高溫壁面,但是有些情況下壁面的溫度超過目前熱電材料熱端承受最高溫度1300K,因此需要優化系統布局,高溫端材料與熱防護材料、燒蝕材料組合使用,使發電系統在溫度允許的情況達到最優。

2)高效熱管理

無論是溫差發電系統還是熱力循環發電系統,有效的熱沉是最重要的,如果沒有熱沉,這些系統都難以達到效果。因此需要對整個系統進行高效熱管理設計,多方案對比熱沉利用,在不影響其他設備和系統冷卻效果的情況下,使溫度發電系統冷端溫度儘量低,有效提高發電系統效率。

3)新型熱電材料

溫差發電技術的缺點是功率質量比計較小,和其他發電方式相比,發出同等的電功率,需要更大的系統質量。而溫差發電系統功率質量比較小,是因為發電效率較低。從發電效率公式中可以看出,ZT值是影響發電效率的關鍵,它和材料的溫度以及本身的屬性有關,需要發展新型熱電材料,提高系統效率。此外,還需要開發耐高溫熱電材料,以更好的適應更加嚴苛的高溫熱環境,減少熱防護材料給溫差發電系統帶來的重量,降低系統設計複雜度。


溫差發電技術憑藉結構簡單、體積小、系統複雜度低等優點,具有廣闊的前景,但目前距離更高效使用還有一段距離,至少需要解決材料的選取和熱沉優化利用的問題。隨著新型熱電材料的出現,溫差發電技術將具備更大的優勢,為多個領域系統、設備的高效熱管理和能源優化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


主要參考文獻

[1] 任志鋒, 劉瑋書. 熱電材料研究的現狀與發展趨勢[J]. 西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3, 032(003):1-9.

[2] 趙新兵. 熱電材料與溫差發電技術[J]. 現代物理知識, 2013(03):42-46.



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

版權所有,違者必究





相關焦點

  • 溫差發電技術越來越成熟:能為手機充電?
    溫差發電這事兒到底誰發現的?1821 年,德國人 Seebeck 發現,在兩種不同金屬(銻與銅)構成的迴路中,如果兩個接頭處存在溫度差,其周圍就會出現磁場,又通過進一步實驗發現迴路中存在電動勢。這一效應的發現,為測溫熱電偶、溫差發電和溫差電傳感器的製作奠定了基礎。
  • 【資源拓展】——海洋溫差發電技術的現狀及商業化可行性探討
    在日本,2010年7月,新能源產業技術綜合開發機構(NEDO)發表了日本首個真正的《可再生能源技術白皮書》,展現了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的技術課題、未來發展規劃圖和展望。在這些可再生能源中,海洋溫差發電、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均有所介紹。並且2011年,NEDO發表了包含海洋溫差發電在內的海洋可再生能源5年內的研究計劃《海洋能源技術研究開發》。
  • 溫差發電技術越來越接地氣了,以後能為手機充電!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利用溫差發電,聽起來挺神奇的。其實科學家們已經在這個領域探索很多年了。技術也日漸成熟。溫差電技術研究始於 20 世紀 40 年代,於 20 世紀 60 年代達到高峰,並成功地在太空飛行器上實現了長時發電。當時美國能源部的空間與防禦動力系統辦公室給出鑑定稱,「溫差發電已被證明為性能可靠、維修少、可在極端惡劣環境下長時間工作的動力技術」。
  • 冷知識:利用海水的溫差發電,建立海水溫差發電站
    現在可以發電的能源有很多,有風力發電,水利發電,還有太陽能發電。根據這些我們是否可以利用海水所吸收的熱量也來進行發電呢?在1881年的時候,法國科學家就就提出了這一想法。海水中存在著巨大的溫差,比如我國的西沙群島海域,在每年五月份時30米以上的海水溫度為30度左右。當水深達到1000米以下時,水的溫度僅為5度。理論上如果冷熱水的溫差達到20度。
  • 海洋溫差發電前景廣闊
    潮汐發電作為海洋能利用中技術最成熟、規模最大的一種,已為許多人所熟知。而說起海洋溫差發電,知道的人恐怕要少得多。   海洋溫差發電主要採用開式和閉式兩種循環系統。在開式循環中,表層溫海水在閃蒸蒸發器中由於閃蒸而產生蒸汽,蒸汽進入汽輪機做功後流入凝汽器,由來自海洋深層的冷海水將其冷卻。
  • 溫差發電塗料基本原理
    光-電轉化的效率非常低,最成功的一次實驗轉化率僅有1%。這和當時的矽太陽能電池板的效率相差並不多。然而,到上世紀50年代末,矽太陽能電池的效率提高了兩倍,達到6%-8%。而太陽能溫差發電材料的效率依然保持在1%。因此,新生的太陽能光伏產業迅速拋棄了這種技術,大力發展矽光伏電池板。上世紀70至80年代,矽太陽能光伏電池板開始大批出現在屋頂上。
  • 溫差發電原理概述
    溫差發電指利用冷、熱源之間的溫差驅動的發電,溫差發電低能級熱回收方面很有前途,如工業餘熱、汽車尾氣管排放餘熱、太陽能、地熱能和海洋溫差能等
  • 海水溫差發電是什麼?
    答:海水溫差發電法(英語:OceanThermalEnergyConversion,縮寫:OTEC)是一種可再生能源,主要是利用表層海水與深層海水的溫度不同來進行發電。  目前有封閉式循環系統、開放式循環系統、混合式循環系統等,其中以封閉式循環系統技術較成熟。
  • 海洋溫差發電 夢想不會太遙遠
    海洋中大部分熱量大都存儲在距海平面100米以上的表層海水中,表層溫度可達20~28℃,而在海平面1千米以下,水溫只有4~5℃,海洋深層水溫常年保持恆定,上下水層之間溫差保持在20℃左右。利用海洋溫差進行發電這一美好設想,人們幾十年來孜孜以求,為之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 半導體溫差發電裝置的製作
    半導體溫差發電不受天氣、場地的制約,日益激發著人們新的綠色慾望。筆者以蜂窩煤熱水爐的進出水為溫差源,製作了一臺半導體溫差發電裝置,原理框圖見上圖。   半導體溫差發電是一種將溫差能(熱能)轉化成電能的固體狀態能量轉化方式。發電裝置無化學反應和機械運動,無噪聲、無汙染、無磨損、壽命長。它的核心部件是半導體溫差電偶模塊(因多用於製冷,亦稱半導體致冷片,電子元器件市場大多有售)。
  • 我國溫差發電效率高 海洋能源前景廣闊
    海洋溫差發電的原理是利用蒸汽推動汽輪機旋轉發電。但是水的沸點相對較高,表層海水的溫度不足以使水沸騰氣化,因此科學家選擇利用液氨進行海洋溫差發電。與水相比,液氨的沸點較低,很容易沸騰氣化。  海洋溫差發電的過程其實並不複雜。
  • 新能源黑科技,清潔能源革命——溫差發電漂浮板
    目前比較成熟的清潔能源有水利發電,光伏發電,風能發電等。對於浩瀚的海洋資源探測開發利用不足5%。高效,可持續利用海洋能源 松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研發團隊經過四年研發,開發出可以漂浮在水面上的溫差發電系統。產品效率高,成本低(光伏發電的30%),漂浮在水面上,不佔用土地,拆裝方便,可隨時移動等優勢。目前該技術已經取得中國,美國等國家的多項發明專利,掌握溫差發電的核心技術!
  • 海洋溫差發電:讓大海變為穩定的巨型發電站
    也就是說,在久米島,海面的表層水與深海的深層水之間,存在著年均20度左右的溫差。而溫差保持不變正是高效實現「海洋溫差發電」的條件。所以,地處南國的久米島非常適宜海洋溫差發電。但在通常情況下,發電使用的是沸點為100度的水,如果不通過燃燒等方式升溫,水無法變成蒸氣。使用低沸點的氯氟烴替代物和氨氣是海洋溫差發電的一項技術突破。 冰涼的南國深層水 完成發電後,蒸氣通過冷凝器重新變為液態。耳朵貼近連通冷凝器的管道,會聽到「咚、咚、咚」的低沉聲響。裡面流通的便是深層水。 手指觸碰深層水,涼得令人吃驚。
  • 利用溫差發電,以後還能為手機充電!
    通過對這個概念進行更多的投資可以獲得更多的收益,這是一項有廣闊前途的技術,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有更多的用途。1821 年,德國人 Seebeck發現,在兩種不同金屬(銻與銅)構成的迴路中,如果兩個接頭處存在溫度差,其周圍就會出現磁場,又通過進一步實驗發現迴路中存在電動勢。這一效應的發現,為測溫熱電偶、溫差發電和溫差電傳感器的製作奠定了基礎。
  • 為什麼要發展海洋溫差發電
    目前,太陽能海洋溫差發電正在異軍突起。如果其中的45%用來加熱熱帶海洋的水層,再把熱帶海洋的一半用來進行溫差發電的話,那麼熱帶海洋的水溫降低1℃,能夠發出的電力就達600億千瓦,而到2000年時,全世界的人口總數若以60億計算,平均每人用電10千瓦,也只不過600億千瓦!海洋溫差發電的遠景是多麼的誘人啊!
  • 海水溫差發電超美國水下機器人業內領軍
    青島羅博飛海洋技術有限公司今年落戶藍色矽谷並投入運營,揭開了藍色矽谷內眾多高科技企業成果轉化的序章,由此,藍色矽谷核心區迎來了技術成果轉化的「爆發期」,溫差能發電項目、海水淡化企業、電驅動膜法海水淡化……「一大波」以海洋領域為主的科研技術,逐漸轉化為產品並推向市場。
  • 溫差發電:不用電的「智能」風扇
    想不想要一個只要設備發熱葉片就徐徐旋轉的小風扇這個利用熱電效應原理的溫差風力發電風扇就能滿足你快來動手實驗一下吧!「我給朋友捎了一個不耗電的ECOFan風扇(譯註:一種利用熱能發電作為能源的風扇),這個概念相當酷,所以打算自己從頭仿製一個。一個反向安裝的半導體製冷片通過溫差發電給風扇供應能源。也就是說,只要把它放在溫暖的爐子上頭,它就會吸收熱能驅動風扇轉動。」
  • 利用溫差發電 杭師大學生設計的節能設備 獲得專利
    理論上,只要存在溫差,它就能發電。  這個團隊由金佳嫣、張杰、陳苑和石衛四位同學組成,由陳馳一和丁偉兩位老師指導。他們自主研發的這套「太陽能儲能發電裝置」目前已成功申報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溫差發電是利用太陽能的新路徑  指導老師丁偉告訴記者,以前用的太陽能光伏發電有一些缺點,例如雖然太陽能本身是環保的綠色能源,但其換能裝置材料往往採用光電二極體等高消耗、高汙染的化學材料,而且一般來說,固定地收集光能,不利於對光能進行最大程度地利用和採集。
  • 如何自製溫差發電小風扇 用熱能發電的風扇
    打開APP 如何自製溫差發電小風扇 用熱能發電的風扇 發表於 2018-01-24 16:23:24 如何自製一個利用熱能發電作為能源的風扇?
  • 華彬進軍海洋溫差發電 明年6月或籤首例合同
    海洋溫差發電首個項目明年啟動    「如果把海洋溫差能量利用起來,將是現在發電量的2倍。」 華彬集團副總裁劉少華對本報記者表示。    所謂海洋溫差發電是指,利用熱帶及亞熱帶海洋表層和深層海水間存在的溫差發電。作為清潔可做再生能源,該領域前景十分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