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溫差發電,聽起來挺神奇的。其實科學家們已經在這個領域探索很多年了。技術也日漸成熟。這項新研究發表在《自然通訊 》雜誌上,由沙烏地阿拉伯國王阿卜杜拉科學技術大學(KAUST)資助。
近日,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工程師們發明了一種能從空氣中產生電能的裝置。神奇是這種裝置不需要陽光、電池或風力,而是依靠溫度波動產生能量。
這種裝置被稱為熱諧振器,它由石墨烯和一種稱為十八烷(octadecane)的特殊蠟製成,隨著溫度的升高和降低,這種蠟會在固體和液體之間轉換。
系統的一側收集熱量,緩慢傳播到另一側,另一側滯後達到平衡。根據Strano的說法,金屬泡沫,石墨烯和十八烷的組合使其成為「迄今文獻中最高的thermal effusivity材料」。當對新材料樣品進行測試時,發現夜間和白天之間僅有10攝氏度的溫差,就可以導致材料產生350毫伏的電壓和1.3毫瓦的功率,這足以為小型通信系統或環境傳感器供電。
根據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後和這項新研究的共同研究者Volodymyr Koman的說法,這種系統可以為探索其他星球的探測器提供持久的低能源。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工程教授Kourosh Kalantar-zadeh稱這種方法為「具有美好未來的新型開發」。通過對這個概念進行更多的投資可以獲得更多的收益,這是一項有廣闊前途的技術,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有更多的用途。
1821 年,德國人 Seebeck發現,在兩種不同金屬(銻與銅)構成的迴路中,如果兩個接頭處存在溫度差,其周圍就會出現磁場,又通過進一步實驗發現迴路中存在電動勢。這一效應的發現,為測溫熱電偶、溫差發電和溫差電傳感器的製作奠定了基礎。
1821年,德國物理學家塞貝克發現,在兩種不同的金屬所組成的閉合迴路中,當兩接觸處的溫度不同時,迴路中會產生一個電勢,這就是熱電效應,也稱作「塞貝克效應(Seebeck effect)」。
溫差電技術研究始於20世紀40年代,於20世紀 60年代達到高峰,並成功地在太空飛行器上實現了長時發電。
當時美國能源部的空間與防禦動力系統辦公室給出鑑定稱,「溫差發電已被證明為性能可靠、維修少、可在極端惡劣環境下長時間工作的動力技術」。
近幾年來,溫差發電機不僅在軍事和高科技方面,而且在民用方面也表現出了良好的應用前景。
在遠程空間探索方面,人們從上個世紀中葉以來不斷將目標投向更遠的星球、甚至是太陽系以外的遠程空間,這些環境中太陽能電池很難發揮作用,而熱源穩定、結構緊湊、性能可靠、壽命長的放射性同位素溫差發電系統則成為理想的選擇。
因為一枚硬幣大小的放射性同位素熱源,就能提供長達 20年以上的連續不斷的電能,從而大大減輕了太空飛行器的負載,這項技術已先後在阿波羅登月艙、先鋒者、海盜、旅行者、伽利略和尤利西斯號宇宙飛船上得到使用。
將兩種不同類型的熱電轉換材料N和P的一端結合併將其置於高溫狀態,另一端開路並給以低溫時,由於高溫端的熱激發作用較強,空穴和電子濃度也比低溫端高,在這種載流子濃度梯度的驅動下,空穴和電子向低溫端擴散,從而在低溫開路端形成電勢差。
如果將許多對P型和N型熱電轉換材料連接起來組成模塊,就可得到足夠高的電壓,形成一個溫差發電機。
要進行溫差發電就得用到溫差電材料。溫差電材料是指具有顯著的溫差發電或溫差電製冷效應的材料,可應用於提供太空動力等方面。
不過,美國猶他大學卻給這種材料找一個接地氣的應用:廚具。讓你能夠在燒水煮飯的同時順便為手機等設備充電。
為了實現這一點,研究團隊顯然無法採用常規的鎘、水銀等有毒的溫差電材料,而要讓這項技術走進千家萬戶,又必須兼顧成本和效率。幸運的是,他們已經攻克了這個難題,並帶來了高效實惠的新型無毒溫差電材料。
至於這種新型材料的應用前景,團隊想像了其它許多種可能,比如利用身體與外界冷風的溫差為植入式醫療監測儀提供電力、利用汽車內外的溫差為汽車提供電力等。
當然,這項技術也可以運用到發電廠或其它工廠設施,回收傳統發電方式容易損失的那部分熱量並轉為電能。
對於溫差發電領域,科學家表示,雖然溫差發電已有諸多應用,但長久以來受熱電轉換效率和較大成本的限制,溫差電技術向工業和民用產業的普及受到很大制約。
TechPunk等綜合整理
編輯:朱亞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