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神奇了!利用溫差發電,以後還能為手機充電!

2021-01-19 科學傳播在線

利用溫差發電,聽起來挺神奇的。其實科學家們已經在這個領域探索很多年了。技術也日漸成熟。這項新研究發表在《自然通訊 》雜誌上,由沙烏地阿拉伯國王阿卜杜拉科學技術大學(KAUST)資助。


近日,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工程師們發明了一種能從空氣中產生電能的裝置。神奇是這種裝置不需要陽光、電池或風力,而是依靠溫度波動產生能量。

這種裝置被稱為熱諧振器,它由石墨烯和一種稱為十八烷(octadecane)的特殊蠟製成,隨著溫度的升高和降低,這種蠟會在固體和液體之間轉換。



系統的一側收集熱量,緩慢傳播到另一側,另一側滯後達到平衡。根據Strano的說法,金屬泡沫,石墨烯和十八烷的組合使其成為「迄今文獻中最高的thermal effusivity材料」。當對新材料樣品進行測試時,發現夜間和白天之間僅有10攝氏度的溫差,就可以導致材料產生350毫伏的電壓和1.3毫瓦的功率,這足以為小型通信系統或環境傳感器供電。


根據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後和這項新研究的共同研究者Volodymyr Koman的說法,這種系統可以為探索其他星球的探測器提供持久的低能源。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工程教授Kourosh Kalantar-zadeh稱這種方法為「具有美好未來的新型開發」。通過對這個概念進行更多的投資可以獲得更多的收益,這是一項有廣闊前途的技術,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有更多的用途。



1821 年,德國人 Seebeck發現,在兩種不同金屬(銻與銅)構成的迴路中,如果兩個接頭處存在溫度差,其周圍就會出現磁場,又通過進一步實驗發現迴路中存在電動勢。這一效應的發現,為測溫熱電偶、溫差發電和溫差電傳感器的製作奠定了基礎。

1821年,德國物理學家塞貝克發現,在兩種不同的金屬所組成的閉合迴路中,當兩接觸處的溫度不同時,迴路中會產生一個電勢,這就是熱電效應,也稱作「塞貝克效應(Seebeck effect)」。

溫差電技術研究始於20世紀40年代,於20世紀 60年代達到高峰,並成功地在太空飛行器上實現了長時發電。


當時美國能源部的空間與防禦動力系統辦公室給出鑑定稱,「溫差發電已被證明為性能可靠、維修少、可在極端惡劣環境下長時間工作的動力技術」。


近幾年來,溫差發電機不僅在軍事和高科技方面,而且在民用方面也表現出了良好的應用前景。


在遠程空間探索方面,人們從上個世紀中葉以來不斷將目標投向更遠的星球、甚至是太陽系以外的遠程空間,這些環境中太陽能電池很難發揮作用,而熱源穩定、結構緊湊、性能可靠、壽命長的放射性同位素溫差發電系統則成為理想的選擇


因為一枚硬幣大小的放射性同位素熱源,就能提供長達 20年以上的連續不斷的電能,從而大大減輕了太空飛行器的負載,這項技術已先後在阿波羅登月艙、先鋒者、海盜、旅行者、伽利略和尤利西斯號宇宙飛船上得到使用。



將兩種不同類型的熱電轉換材料N和P的一端結合併將其置於高溫狀態,另一端開路並給以低溫時,由於高溫端的熱激發作用較強,空穴和電子濃度也比低溫端高,在這種載流子濃度梯度的驅動下,空穴和電子向低溫端擴散,從而在低溫開路端形成電勢差。


如果將許多對P型和N型熱電轉換材料連接起來組成模塊,就可得到足夠高的電壓,形成一個溫差發電機。


要進行溫差發電就得用到溫差電材料。溫差電材料是指具有顯著的溫差發電或溫差電製冷效應的材料,可應用於提供太空動力等方面。


不過,美國猶他大學卻給這種材料找一個接地氣的應用:廚具。讓你能夠在燒水煮飯的同時順便為手機等設備充電。

為了實現這一點,研究團隊顯然無法採用常規的鎘、水銀等有毒的溫差電材料,而要讓這項技術走進千家萬戶,又必須兼顧成本和效率。幸運的是,他們已經攻克了這個難題,並帶來了高效實惠的新型無毒溫差電材料。


至於這種新型材料的應用前景,團隊想像了其它許多種可能,比如利用身體與外界冷風的溫差為植入式醫療監測儀提供電力、利用汽車內外的溫差為汽車提供電力等。


當然,這項技術也可以運用到發電廠或其它工廠設施,回收傳統發電方式容易損失的那部分熱量並轉為電能。


對於溫差發電領域,科學家表示,雖然溫差發電已有諸多應用,但長久以來受熱電轉換效率和較大成本的限制,溫差電技術向工業和民用產業的普及受到很大制約。


TechPunk等綜合整理

編輯:朱亞運

相關焦點

  • 溫差發電技術越來越接地氣了,以後能為手機充電!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利用溫差發電,聽起來挺神奇的。其實科學家們已經在這個領域探索很多年了。技術也日漸成熟。近日,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研發出了一種工具,能夠將這種溫差轉換為電能,未來或將為傳感器或者通訊設備充電!
  • 溫差發電技術越來越成熟:能為手機充電?
    [導讀]利用溫差發電,聽起來挺神奇的。其實科學家們已經在這個領域探索很多年了。
  • 利用溫差電技術設計手機體溫充電系統
    目前手機都是由可充電的鋰離子電池供電,在野外或無市電的情況下,手機隨時可能沒電,這給使用者帶來許多不便。經研究人體與環境之間總是存在溫差,利用溫差電技術可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手機永不斷電。溫差電技術是綠色環保的發電技術,是一種新的能源替換方式,可將低品位熱源的熱量有效地轉化為電能,同時減少能量消耗,緩解環境汙染問題。
  • 中科院研製出利用溫差發電材料 通過體溫就能為智能手錶充電
    利用溫差就可以發電?聽起來挺神奇的。其實科學家們已經在這個領域探索很多年。1821 年,德國人 seebeck 發現,在兩種不同金屬(銻與銅)構成的迴路中,如果兩個接頭處存在溫度差,其周圍就會出現磁場,又通過進一步實驗發現迴路中存在電動勢。這一效應的發現,為測溫熱電偶、溫差發電和溫差電傳感器的製作奠定了基礎。
  • 逆天黑科技 溫差充電2小時充滿iPhone?
    1神奇的溫差充電寶  不需要外接電源,只要握在手中就可以為手機充電,而且高效的地方在於,「手握2小時能充滿iPhone電池」。  如此看來,溫差充電寶可真是得力助手,不用外接電源就可以為手機充電,而我們手部的溫度又是比較恆定的,那麼這款充電寶就可以讓手機免於充電了。如果能將其集成在手機殼中,那麼手機的續航問題就不會在困擾用戶了。
  • 半導體溫差發電裝置的製作
    半導體溫差發電不受天氣、場地的制約,日益激發著人們新的綠色慾望。筆者以蜂窩煤熱水爐的進出水為溫差源,製作了一臺半導體溫差發電裝置,原理框圖見上圖。   半導體溫差發電是一種將溫差能(熱能)轉化成電能的固體狀態能量轉化方式。發電裝置無化學反應和機械運動,無噪聲、無汙染、無磨損、壽命長。它的核心部件是半導體溫差電偶模塊(因多用於製冷,亦稱半導體致冷片,電子元器件市場大多有售)。
  • 中國科學家利用航天「黑科技」研發為手機充電的保溫杯
    可以給手機充電的保溫杯。(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供圖)新華社北京1月11日電(記者袁全)保溫杯、充電寶,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碰撞在一起,會擦出怎樣的火花?中國的航天專家以現有充電寶技術為原型,通過航天領域高性能熱電轉化技術,經民用轉化,打造了一款水杯型手機充電器。
  • 你的體溫也能發電,為隨身電子裝置充電已無障礙
    如今,我們隨身攜帶的電子產品眾多,如手機、電腦等電子用品。我們經常外出遠行,可以帶一個充電寶之類的可攜式儲能裝置也能解決充電問題。時間一長,問題就來了。人們想到了很多利用能源的方式可以補充能源。利用太陽發電的太陽能,但沒有太陽怎麼辦;下雨的雨滴也要產生能量,可以加以利用,天不下雨又怎麼辦......後來人們想到了人的體溫也是能量之一,有生命就有體溫,有體溫就有能量,有能量就能加以利用。
  • 冷知識:利用海水的溫差發電,建立海水溫差發電站
    海水吸收了如此多的熱量,我們是否可以利用這一點來做些什麼呢?現在可以發電的能源有很多,有風力發電,水利發電,還有太陽能發電。根據這些我們是否可以利用海水所吸收的熱量也來進行發電呢?在1881年的時候,法國科學家就就提出了這一想法。海水中存在著巨大的溫差,比如我國的西沙群島海域,在每年五月份時30米以上的海水溫度為30度左右。
  • 日本人的另類發明 能為手機充電的湯鍋
    當然,通訊工具可是野外生存必不可少的東東,如果手機沒電了該怎麼辦?不用著急,下面這款能充電的明火烹飪鍋就能解你的燃眉之急。近日,有媒體報導,日前一款能為手機充電的烹飪湯鍋橫空出世,該鍋自誕生之日起,立刻就遭到了尋找真相的群眾圍觀。這款能為外接設備充電的烹飪湯鍋配備了一個USB充電接口,可以方便的為外接設備進行充電。
  • [圖]充電寶遭遇勁敵 利用無線電波充電的手機殼
    此前,我們曾經報導過內置發電設備的手機殼,不過,用戶需要在手機殼的後背一直搖啊搖,雖然能夠達到充電效果,但是看起來就讓人覺得累得慌。威鋒網 5 月 5 日消息,尼古拉實驗室(Nikola Labs)於近日在紐約 TechCrunch Disrupt 大會上向外界展示了一項極為驚豔的新技術,該項技術能夠利用空氣中的無線電波為手機充電,比如藍牙、WiFi 等,簡直就是重度手機用戶的福音,對此,移動電源表示很不開心,因為它們快失業了。
  • 牛人教你用水力發電給手機充電
    牛人教你用水力發電給手機充電 辰光 發表於 2016-08-08 11:32:10   Thomas Kim是一位Youtube播客,同時也是DIY工程師,他最近在網絡上發布了一段利用水流力量為自己的
  • 海洋溫差發電 夢想不會太遙遠
    1870年,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在《海底兩萬裡》中有這樣一段充滿想像力的描述,為人類探索海洋能源利用開啟了一扇智慧的大門,也許未來的某一天,廣闊的海洋中能夠給全世界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海洋中大部分熱量大都存儲在距海平面100米以上的表層海水中,表層溫度可達20~28℃,而在海平面1千米以下,水溫只有4~5℃,海洋深層水溫常年保持恆定,上下水層之間溫差保持在20℃左右。利用海洋溫差進行發電這一美好設想,人們幾十年來孜孜以求,為之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 植物發電小花盆: 澆水後能為手機充電
    (原標題:植物發電小花盆: Bioo Lite讓你澆水後更環保地為手機充電)
  • 非洲人如何為手機充電?
    太浪費時間,而且旅途舟車勞頓,不是長久之計,於是一個新的充電方式誕生了:太陽能。非洲最不卻的就是日照。太陽能充電站巨賺錢    大約在幾年前,美國有公司在非洲大陸推出了太陽能充電亭裝置,就像是一臺移動的販賣冰淇淋的車,這種充電亭一次可以為20部手機充電,以太陽能為供電形式。
  • 美國研發可穿戴發電器 用人體與環境溫差發電
    據外媒報導,近日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發了一款可穿戴再生發電器,利用人體與環境的溫差產生熱能發電,產生的電力可以為智能穿戴裝備充電,這款黑科技很有趣,一起來看一下吧。        【科技訊】11月24日,據外媒報導,近日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發了一款可穿戴再生發電器,利用人體與環境的溫差產生熱能發電,產生的電力可以為智能穿戴裝備充電,這款黑科技很有趣,一起來看一下吧。
  • 發明 風+溫差+自行車=輕鬆發電 以後停電再也不擔心了
    此時,你能想到一些妙招為自己點亮一線光亮嗎?《原來如此》的三位驗證者想出來三個發電妙招,跟著小C去看看他們是怎麼奇(nao)思(dong)妙(da)想(kai)的吧!全國青年科普創新實驗大賽上,驗證者王楠發現了湖北師範學院學生設計的一個風能發電提水的裝置,他有了一個新的想法,同樣利用風能,能否把這個裝置拿去發電呢?他與同學們一起,經過換馬達、換扇葉、換環境等多次試驗,最終點亮了照明燈管。
  • 利用溫差發電 杭師大學生設計的節能設備 獲得專利
    溫差發電是利用太陽能的新路徑  指導老師丁偉告訴記者,以前用的太陽能光伏發電有一些缺點,例如雖然太陽能本身是環保的綠色能源,但其換能裝置材料往往採用光電二極體等高消耗、高汙染的化學材料,而且一般來說,固定地收集光能,不利於對光能進行最大程度地利用和採集。
  • 英國科學家實現聲波發電 打電話即給手機充電
    英國瑪麗皇后學院及諾基亞的科學家利用類似技術,成功以聲波令由氧化鋅組成的納米物料受壓,從而發電。假以時日,人們有望一邊「煲電話粥」,一邊為手機充電。韓國科學家4年前提出未來手機可由聲波充電,並研發出用聲波充電技術的雛型。據報導,英國瑪麗皇后學院及諾基亞的科學家利用類似技術,成功以聲波令由氧化鋅組成的納米物料受壓,從而發電。假以時日,人們有望一邊「煲電話粥」,一邊為手機充電。
  • 這種裝置可在夜晚利用溫差發電 以作為太陽能和儲能的補充
    目前很多無電地區開始利用太陽能發電,而儲能裝置也為夜晚的供電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但僅僅在白天發電還不夠,史丹福大學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正在研究一項技術,該技術可以幫助裝置在夜晚發電,他們認為這種夜晚發電的技術或許能在未來扮演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