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溫差電技術設計手機體溫充電系統

2021-01-15 電子產品世界

1 引言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65583.htm

手機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通信工具。目前手機都是由可充電的鋰離子電池供電,在野外或無市電的情況下,手機隨時可能沒電,這給使用者帶來許多不便。經研究人體與環境之間總是存在溫差,利用溫差電技術可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手機永不斷電。溫差電技術是綠色環保的發電技術,是一種新的能源替換方式,可將低品位熱源的熱量有效地轉化為電能,同時減少能量消耗,緩解環境汙染問題。因此,微型溫差電器件將有美好的應用前景,手機體溫充電系統對於新能源開發必定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2 手機體溫充電的原理

2.1 人體的能量

正常情況下,人體發出的紅外波長為8~12μm,人體基礎代謝24 h內所產生的熱能為8 059.8 kJ,一個成年人的皮膚展開後其表面積約為2 m2,以每平方米體表面積為衡量標準,能量代謝在1 h內產生的平均熱量約167.9 kJ/(m2·h)。人體的主要散熱部位是皮膚,當環境溫度低於體溫時,大約70%的體熱通過皮膚的輻射、傳導和對流散熱消耗掉。四肢末稍皮膚溫度最低,越接近軀幹、頭部,皮膚溫度越高。在寒冷環境中,隨著氣溫下降,手、足的皮膚溫降低最顯著,但頭部皮膚溫度變動相對較小。可以看出,頭部皮膚溫度最高,且隨環境溫度變動相對較小。因此手機體溫充電系統適合安裝在帽子內部,可提高充電效率。

手機的鋰離子電池可通過充電或添加能量物質重複使用,其額定電壓容量一般為3.6 V(也有的為3.7 V)。如AA800 mAh的鋰離子電池平均工作電壓為3.6 V,則其能量為2.88 Wh,而人體皮膚單位面積單位時間輻射的熱量約為32.65 W/m2,由能量轉換可知,面積為1 m2的人體皮膚輻射1 h的能量約為32.65 Wh,如果以0.2 C(160 mA)的充電率給鋰離子電池充電,則需要5 h可充滿能量為2.88 Wh的鋰離子電池,其能量轉化效率的理論值約為1.76%,泰柯斯(Telkes)在1947年研製出一臺溫差發電器,其發電效率為5%。因此,該轉化效率在很久以前就可滿足要求,人體的體溫為手機充電在能量轉換方面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2.2 塞貝克效應

溫差發電可直接將熱能轉換成電能,只要存在溫差,溫差發電模塊就能產生電壓。人體與環境溫度常存在溫差,利用溫差電技術可轉化為電能為手機充電。研究發現將兩種半導體結合,並使其一端處於高溫狀態(熱源),而另一端開路並且處於低溫狀態(冷源),則在冷源端會產生開路電壓△U,稱為溫差電動勢,也稱為賽貝克電動勢,賽貝克電壓△U與熱冷兩端溫度差△T成正比:

△U=s△T=s(tH-tL) (1)

式中,s稱為塞貝克係數,其單位是V/K或μV/K。塞貝克係數由材料本身的電子能帶結構決定。

3 手機體溫充電系統

如圖1所示,手機體溫充電系統主要包括3部分:直流電產生模塊、升壓穩壓電路模塊和手機充電接口。直流電產生模塊主要利用半導體溫差電池組產生直流電能,只要環境與人體皮膚之間存在溫差,溫差電池組兩端便產生電壓。半導體溫差電池組產生的電壓較小,為了減少溫差電池的數量,擬採用升壓電路實現升壓,滿足手機充電要求。由於環境溫度不穩定,則兩者之間的溫差很難穩定,則半導體溫差電池組產生的電壓就很難穩定,不滿足鋰離子電池充電電路的要求,為此必須對電壓進行穩壓處理後才可給鋰離子電池充電電路提供電能。

3.1 直流電產生模塊

根據塞貝克效應,利用半導溫差電池組將熱能轉換成電能,產生直流電。熱電材料是一種能夠將熱能和電能相互轉換的功能材料,其參數如表1所示,選擇多晶矽材料製作熱電偶,其相對於10μm波長的光源可顯示出90%以上的高吸收率。考慮到材料優值係數對發電效率的影響至關重要,而半導體材料的溫差電優值係數最高。所以它是製造溫差電池的首選材料。最簡單的半導體溫差發電單元(圖2)由N型和P型半導體電偶臂以及負載電阻RL構成,通過金屬材料(通常是銅)相連接,工作在高溫熱源和低溫冷源之間,形成迴路後就有電流流過負載電阻。

從製造的難易程度和成本等方面考慮,半導體溫差電池組由單個發電單元構成是不合理的,這樣其輸出功率很低。通過優化設計,在相同的半導體用料情況下,用串聯方式將若干較小的N-P電偶相連接,形成如圖3所示的半導體溫差電池(熱電堆)。在溫差電池中,每個電偶對都工作在相同的溫差下,他們的作用也相同,因此整個溫差電池的輸出功率就是單個N-P電偶輸出功率乘以總的對數,一個擁有N對熱電偶的半導體溫差電池(熱電堆)的熱電電壓U為

U=Ns(tH-tL) (2)

從結構可看出,半導體熱電偶對在電路上是串聯的,但在傳熱上是並聯的。溫差電池的兩端維持在環境與人體之間的溫差下,電流就會在迴路中連續流動。

描述半導體溫差電池熱電轉換性能的主要參數有發電效率和輸出功率。當負載電阻RL和溫差電池本身的電阻R相匹配時,負載能夠從半導體溫差電池中獲得最大的輸出功率,材料的優值係數Z對於半導體溫差電池的發電效率和輸出功率都很重要,而Z主要與半導體電偶臂的性質有關,對於材料溫差電特性一定的溫差電偶,優值並不是一個常數,而是與溫差電偶的幾何尺寸有關。電偶臂的長度小於1 mm時,輸出功率和發電效率均隨電偶臂長度的增加而提高;而當其長度超過5 mm後,輸出功率和發電效率均趨於定值。用多晶矽形成熱電偶,串聯組成熱電堆,採用0.8 V低啟動電壓的升壓器件,可計算出人體體溫經該升壓器件給手機充電需要約809個熱電偶,將這些熱電偶陣列串聯組成熱電堆。假設環境與人體的溫差為9℃,轉化效率為15%,只需要面積約為0.012 721 m2的人體皮膚,即只用到人體皮膚總面積的1/158。為了滿足手機鋰離子電池的充電要求,還需進一步提高溫差產生的電壓和電流,可將半導體溫差電池進行串聯和並聯形成溫差電池組,將半導體溫差電池作為電源,其串並聯的情況與其他電源的串並聯並無本質區別。


相關焦點

  • 中科院研製出利用溫差發電材料 通過體溫就能為智能手錶充電
    溫差電技術研究始於 20 世紀 40 年代,於 20 世紀60年代達到高峰,並成功地在太空飛行器上實現了長時發電。近幾年來,溫差發電機不僅在軍事和高科技方面,而且在民用方面也表現出了良好的應用前景。這種以熱電材料為核心的熱電轉換技術可不依靠任何外力將「熱」與「電」兩種不同形態的能量直接轉換,備受科學界和工業界的廣泛關注。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日前研製出可利用人體體溫與周圍環境的溫差發電,可為藍牙耳機、健康監測器、手錶、智能手環等可穿戴電子設備供電。
  • 溫差發電技術越來越成熟:能為手機充電?
    近日,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研發出了一種工具,能夠將這種溫差轉換為電能,未來或將為傳感器或者通訊設備充電!   溫差電技術研究始於 20 世紀 40 年代,於 20 世紀 60 年代達到高峰,並成功地在太空飛行器上實現了長時發電。   當時美國能源部的空間與防禦動力系統辦公室給出鑑定稱,「溫差發電已被證明為性能可靠、維修少、可在極端惡劣環境下長時間工作的動力技術」。   近幾年來,溫差發電機不僅在軍事和高科技方面,而且在民用方面也表現出了良好的應用前景。
  • 利用溫差發電,以後還能為手機充電!
    利用溫差發電,聽起來挺神奇的。其實科學家們已經在這個領域探索很多年了。技術也日漸成熟。
  • 溫差發電技術越來越接地氣了,以後能為手機充電!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利用溫差發電,聽起來挺神奇的。其實科學家們已經在這個領域探索很多年了。技術也日漸成熟。溫差電技術研究始於 20 世紀 40 年代,於 20 世紀 60 年代達到高峰,並成功地在太空飛行器上實現了長時發電。當時美國能源部的空間與防禦動力系統辦公室給出鑑定稱,「溫差發電已被證明為性能可靠、維修少、可在極端惡劣環境下長時間工作的動力技術」。
  • 用體溫為電子設備充電是怎麼樣的體驗
    科學家用兩種不同的凝膠電解液設計出了一種可以利用人體體溫獲得能量的柔性電池
  • 你的體溫也能發電,為隨身電子裝置充電已無障礙
    如今,我們隨身攜帶的電子產品眾多,如手機、電腦等電子用品。我們經常外出遠行,可以帶一個充電寶之類的可攜式儲能裝置也能解決充電問題。時間一長,問題就來了。人們想到了很多利用能源的方式可以補充能源。它可以應用於低功耗微系統的供電技術,為智能穿戴設備的發展提供了翅膀。
  • 逆天黑科技 溫差充電2小時充滿iPhone?
    毫安時的移動電源相當,樣品熱能和電能的轉化率能達到17%,「握在手裡兩個小時蓄滿的電就可以給蘋果手機充滿電。」2工作原理理論可行  顧名思義,溫差充電寶就是利用溫度差來實現供電,也就是手部較高的溫度和移動電源內較低的溫度形成的電勢差,並將電能提供給手機,實現充電。
  • 新型可穿戴溫差發電裝置 沒電就用體溫造
    (原標題:新型可穿戴溫差發電裝置 沒電就用體溫造)
  • 中國科學家利用航天「黑科技」研發為手機充電的保溫杯
    可以給手機充電的保溫杯。(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供圖)新華社北京1月11日電(記者袁全)保溫杯、充電寶,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碰撞在一起,會擦出怎樣的火花?中國的航天專家以現有充電寶技術為原型,通過航天領域高性能熱電轉化技術,經民用轉化,打造了一款水杯型手機充電器。
  • 熱能轉電能體溫為手機充電(圖)
    熱能轉電能體溫為手機充電(圖) 2013年03月21日 16:15 來源:中新網-華文報摘 參與互動(0來源:《澳門日報》   科技逐漸改變我們的生活,現代人隨身都是電子產品,每到低電量甚至是無電時都讓人苦惱不堪。科學家最新研發了一種設備,它是能把自身的熱能轉變成電能的充電器,以後不用再擔心無處充電。  日本富士公司開發了「薄片充電器」,只要把它貼在皮膚上,就能收集使用者身體所散發的熱能,並將其轉換成電能。
  • 中科院研製出體溫電池新材料,存在溫差即可發電
    IT之家2月10日消息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10日發布消息稱,該所科研人員研製出可利用人體體溫發電的新材料,該材料只要存在溫差即可發電,人體體溫高於環境溫度或環境溫度高於人體體溫均可。
  • 新技術能用體溫為電子裝置充電
    俄羅斯國家研究型工藝技術大學開發出一種把熱轉化為電能的新熱盒裝置,藉助它可利用人體體溫為各種電子裝置充電。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可再生能源》雜誌上。利用體溫發電的想法並不新鮮,但以前的同類裝置都無法為充電裝置提供足夠的電量。俄羅斯學者們首次開發出採用氧化金屬電極和含水電解質的新型熱盒。這種解決方案有助於提高電流,降低內部電阻,與同類產品相比電能大大提高。
  • 俄羅斯新技術能用體溫為電子裝置充電
    2020-09-01 07:56:16 來源:科技日報創新連線·俄羅斯俄羅斯國家研究型工藝技術大學開發出一種把熱轉化為電能的新熱盒裝置,藉助它可利用人體體溫為各種電子裝置充電。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可再生能源》雜誌上。
  • 超高功率充電必備 雙電芯設計這樣改變了快充
    為什麼雙電芯設計會提升實際充電效率?我們不妨共同探究下。01 「雙電芯設計」最初是為了讓手機「永不斷電」「雙電芯」,可以簡單解釋為一塊電池內部有兩塊電芯。設計原型為很早之前在手機上出現過的「雙電池」。不過蘋果採用「雙電芯」設計的原因是將電芯拼接而成的L型電池,充分利用手機內部空間。現在來看,蘋果當時首發「雙電芯」的想法也很簡單,那麼「雙電芯」設計又是如何從屋裡層面提升手機充電速度的呢?02 「雙電芯」設計如何幫單電芯電池突破物理限制?
  • 手機充電太慢?試試這5個方法,讓你手機充電速度快一倍
    1、關閉藍牙和GPS智慧型手機裡面有兩個應用是比較耗電的,就是藍牙和GPS,這是手機自帶的功能,藍牙是一種短距離無線通信技術,需要文件傳輸的時候再打開它;GPS是一個定位、導航的系統,在手機設置裡面可以找到這兩個功能,充電的時候就可以關掉了,充電速度直接快一倍。
  • 線圈感應式無線充電系統設計方案
    由於這產技術相當新穎且各廠商有自己對技術的表述,所以 無線充電、感應式電力、非接觸充電、無接點充電都是泛指相同的技術,距離1mm到數公尺都是一樣是無線,供電端與受電端交互作用就稱感應,所以無線充電是廣義的名詞沒有一定的規格。
  • 利用新能源汽車為電器充電!巧解比亞迪唐220V放電系統
    (專欄作者朱玉龍)本篇文章想要系統的把傳統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的交流發電和V2H和V2G的功能梳理一下,全文主要分幾個部分來分別介紹,在汽車使用中,一種能夠將鉛酸電池電壓DC12V直流電轉換(在新能源汽車裡面就是用高壓電源)為和市電相同的AC220V交流電,供一般電器使用。
  • [圖]充電寶遭遇勁敵 利用無線電波充電的手機殼
    威鋒網 5 月 5 日消息,尼古拉實驗室(Nikola Labs)於近日在紐約 TechCrunch Disrupt 大會上向外界展示了一項極為驚豔的新技術,該項技術能夠利用空氣中的無線電波為手機充電,比如藍牙、WiFi 等,簡直就是重度手機用戶的福音,對此,移動電源表示很不開心,因為它們快失業了。
  • 高通Halo無線充電系統設計原理解析(高通Halo無線充電工作原理)
    打開APP 高通Halo無線充電系統設計原理解析(高通Halo無線充電工作原理) 發表於 2017-12-13 10:15:31
  • 能用體溫發電的薄膜了解一下?
    以熱電材料為核心的熱電轉換技術可不依靠任何外力將「熱」與「電」兩種不同形態的能量直接轉換,目前備受科學界和工業界的廣泛關注。  特別是近年來可穿戴式、植入式為代表的新一代智能微納電子系統應用廣泛,迫切需要開發微瓦-毫瓦級自供電技術代替傳統充電電池,以滿足其向微型化、高密度化、高穩定性和可靠性發展的技術需求。熱電材料因此成為可攜式智能電子器件自供電技術的有效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