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差發電技術越來越成熟:能為手機充電?

2021-01-15 千家智客

[導讀]利用溫差發電,聽起來挺神奇的。其實科學家們已經在這個領域探索很多年了。技術也日漸成熟。

  近日,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研發出了一種工具,能夠將這種溫差轉換為電能,未來或將為傳感器或者通訊設備充電!

  科學家們研發的這個工具叫做熱諧振器(thermal resonator),它由石墨烯和一種稱為十八烷(octadecane)的特殊蠟製成,隨著溫度的升高和降低,這種蠟會在固體和液體之間轉換。

  然後熱諧振器的一端會收集熱量並傳導到另一側,當雙方試圖達到平衡時,電能就可以通過熱電過程被捕獲。

  研究人員稱,只要環境存在溫度變化,熱諧振器可以在任何類型的天氣條件下工作,甚至在陰涼處工作。

  溫差發電這事兒到底誰發現的?1821 年,德國人 Seebeck 發現,在兩種不同金屬(銻與銅)構成的迴路中,如果兩個接頭處存在溫度差,其周圍就會出現磁場,又通過進一步實驗發現迴路中存在電動勢。這一效應的發現,為測溫熱電偶、溫差發電和溫差電傳感器的製作奠定了基礎。

  溫差電技術研究始於 20 世紀 40 年代,於 20 世紀 60 年代達到高峰,並成功地在太空飛行器上實現了長時發電。

  當時美國能源部的空間與防禦動力系統辦公室給出鑑定稱,「溫差發電已被證明為性能可靠、維修少、可在極端惡劣環境下長時間工作的動力技術」。

  近幾年來,溫差發電機不僅在軍事和高科技方面,而且在民用方面也表現出了良好的應用前景。

  在遠程空間探索方面,人們從上個世紀中葉以來不斷將目標投向更遠的星球、甚至是太陽系以外的遠程空間,這些環境中太陽能電池很難發揮作用,而熱源穩定、結構緊湊、性能可靠、壽命長的放射性同位素溫差發電系統則成為理想的選擇。

  因為一枚硬幣大小的放射性同位素熱源,就能提供長達 20 年以上的連續不斷的電能,從而大大減輕了太空飛行器的負載,這項技術已先後在阿波羅登月艙、先鋒者、海盜、旅行者、伽利略和尤利西斯號宇宙飛船上得到使用。

  溫差發電用的是什麼原理?將兩種不同類型的熱電轉換材料 N 和 P 的一端結合併將其置於高溫狀態,另一端開路並給以低溫時,由於高溫端的熱激發作用較強,空穴和電子濃度也比低溫端高,在這種載流子濃度梯度的驅動下,空穴和電子向低溫端擴散,從而在低溫開路端形成電勢差。

  如果將許多對 P 型和 N 型熱電轉換材料連接起來組成模塊,就可得到足夠高的電壓,形成一個溫差發電機。

  要進行溫差發電就得用到溫差電材料。溫差電材料是指具有顯著的溫差發電或溫差電製冷效應的材料,可應用於提供太空動力等方面。

  不過,美國猶他大學卻給這種材料找一個接地氣的應用:廚具。讓你能夠在燒水煮飯的同時順便為手機等設備充電。

  為了實現這一點,研究團隊顯然無法採用常規的鎘、水銀等有毒的溫差電材料,而要讓這項技術走進千家萬戶,又必須兼顧成本和效率。幸運的是,他們已經攻克了這個難題,並帶來了高效實惠的新型無毒溫差電材料。

  至於這種新型材料的應用前景,團隊想像了其它許多種可能,比如利用身體與外界冷風的溫差為植入式醫療監測儀提供電力、利用汽車內外的溫差為汽車提供電力等。

  當然,這項技術也可以運用到發電廠或其它工廠設施,回收傳統發電方式容易損失的那部分熱量並轉為電能。

  對於溫差發電領域,科學家表示,雖然溫差發電已有諸多應用,但長久以來受熱電轉換效率和較大成本的限制,溫差電技術向工業和民用產業的普及受到很大制約。

  雖然最近幾年隨著能源與環境危機的日漸突出,以及一批高性能熱電轉換材料的開發成功,溫差電技術的研究又重新成為熱點,但突破的希望還是在於轉換效率的穩定提高。

相關焦點

  • 溫差發電技術越來越接地氣了,以後能為手機充電!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利用溫差發電,聽起來挺神奇的。其實科學家們已經在這個領域探索很多年了。技術也日漸成熟。近日,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研發出了一種工具,能夠將這種溫差轉換為電能,未來或將為傳感器或者通訊設備充電!
  • 利用溫差發電,以後還能為手機充電!
    利用溫差發電,聽起來挺神奇的。其實科學家們已經在這個領域探索很多年了。技術也日漸成熟。
  • 利用溫差電技術設計手機體溫充電系統
    目前手機都是由可充電的鋰離子電池供電,在野外或無市電的情況下,手機隨時可能沒電,這給使用者帶來許多不便。經研究人體與環境之間總是存在溫差,利用溫差電技術可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手機永不斷電。溫差電技術是綠色環保的發電技術,是一種新的能源替換方式,可將低品位熱源的熱量有效地轉化為電能,同時減少能量消耗,緩解環境汙染問題。
  • 你的體溫也能發電,為隨身電子裝置充電已無障礙
    如今,我們隨身攜帶的電子產品眾多,如手機、電腦等電子用品。我們經常外出遠行,可以帶一個充電寶之類的可攜式儲能裝置也能解決充電問題。時間一長,問題就來了。人們想到了很多利用能源的方式可以補充能源。但是,從技術上怎麼實現可是個難題。溫差發電是一種基於新材料的薄膜電池,即「柔性、可裁剪碲化鉍/纖維素複合熱電薄膜電池」。採用熱溫差發電,變形能力強。它能適應人體表面複雜的曲率變化,完全貼合,保持與周圍環境的溫差,提高熱能轉換效率。
  • 淺談溫差發電技術
    如果能對設備廢熱加以利用,既可產生新的可用能源,又可實現材料熱防護的優化。熱電轉換技術是指將熱能直接或間接轉換為電能的技術,可以為改善材料表面溫度、補設備電能提供可能的途徑。本文對比了直接循環類和溫差發電熱電轉換技術,對溫差發電技術應用前景進行了分析。
  • 逆天黑科技 溫差充電2小時充滿iPhone?
    如此看來,溫差充電寶可真是得力助手,不用外接電源就可以為手機充電,而我們手部的溫度又是比較恆定的,那麼這款充電寶就可以讓手機免於充電了。如果能將其集成在手機殼中,那麼手機的續航問題就不會在困擾用戶了。
  • 中科院研製出利用溫差發電材料 通過體溫就能為智能手錶充電
    利用溫差就可以發電?聽起來挺神奇的。其實科學家們已經在這個領域探索很多年。1821 年,德國人 seebeck 發現,在兩種不同金屬(銻與銅)構成的迴路中,如果兩個接頭處存在溫度差,其周圍就會出現磁場,又通過進一步實驗發現迴路中存在電動勢。這一效應的發現,為測溫熱電偶、溫差發電和溫差電傳感器的製作奠定了基礎。
  • 日本人的另類發明 能為手機充電的湯鍋
    當然,通訊工具可是野外生存必不可少的東東,如果手機沒電了該怎麼辦?不用著急,下面這款能充電的明火烹飪鍋就能解你的燃眉之急。近日,有媒體報導,日前一款能為手機充電的烹飪湯鍋橫空出世,該鍋自誕生之日起,立刻就遭到了尋找真相的群眾圍觀。這款能為外接設備充電的烹飪湯鍋配備了一個USB充電接口,可以方便的為外接設備進行充電。
  • 半導體溫差發電裝置的製作
    半導體溫差發電不受天氣、場地的制約,日益激發著人們新的綠色慾望。筆者以蜂窩煤熱水爐的進出水為溫差源,製作了一臺半導體溫差發電裝置,原理框圖見上圖。   半導體溫差發電是一種將溫差能(熱能)轉化成電能的固體狀態能量轉化方式。發電裝置無化學反應和機械運動,無噪聲、無汙染、無磨損、壽命長。它的核心部件是半導體溫差電偶模塊(因多用於製冷,亦稱半導體致冷片,電子元器件市場大多有售)。
  • 植物發電小花盆: 澆水後能為手機充電
    (原標題:植物發電小花盆: Bioo Lite讓你澆水後更環保地為手機充電)
  • 中國科學家利用航天「黑科技」研發為手機充電的保溫杯
    可以給手機充電的保溫杯。(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供圖)新華社北京1月11日電(記者袁全)保溫杯、充電寶,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碰撞在一起,會擦出怎樣的火花?中國的航天專家以現有充電寶技術為原型,通過航天領域高性能熱電轉化技術,經民用轉化,打造了一款水杯型手機充電器。
  • 冷知識:利用海水的溫差發電,建立海水溫差發電站
    海水中存在著巨大的溫差,比如我國的西沙群島海域,在每年五月份時30米以上的海水溫度為30度左右。當水深達到1000米以下時,水的溫度僅為5度。理論上如果冷熱水的溫差達到20度。就可以進行發電。這種利用海水溫差發電主要就是將海洋吸收的熱能轉化為電能。把深海海底的低溫海水抽到表面,利用技術手段將低溫海水與高溫海水發生汽化反應,利用蒸汽進行推動渦輪發電機發電。
  • 海洋溫差發電前景廣闊
    潮汐發電作為海洋能利用中技術最成熟、規模最大的一種,已為許多人所熟知。而說起海洋溫差發電,知道的人恐怕要少得多。   海洋溫差發電主要採用開式和閉式兩種循環系統。在開式循環中,表層溫海水在閃蒸蒸發器中由於閃蒸而產生蒸汽,蒸汽進入汽輪機做功後流入凝汽器,由來自海洋深層的冷海水將其冷卻。
  • CICC科普欄目:海洋能發電技術
    據世界能源委員會統計,全世界僅沿海地帶便於開發的波浪能就有20億kW,沿岸和近海區的潮汐能17kW。海洋能具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開發利用不汙染環境,不佔用陸地等諸多特點。目前,海洋能的開發已受到不少海洋國家的高度重視,它們投入相當大的人力、物力、財力,研究海洋能開發利用技術,其中有些技術,如風能、潮汐能都已經有成熟的商業化裝置,波浪能、溫差能正處於試驗階段。
  • 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科學家做了一個溫差發電電池
    實際上,趙研究的的溫差發電技術就脫胎於加州理工的NASA JPL,在2005年前後,他在NASA JPL就開始了溫差發電(TREC,The Thermal Recharging)電池技術的研究。矽谷密探獨家專訪了Seatrec的創始人兼CEO 趙,獨家揭秘這項黑科技。
  • 英媒:新型熱電發電機可將溫差轉化為電力
    參考消息網9月16日報導英媒稱,一種夜間利用地面輻射熱量發電的裝置可被用來為偏遠地區的燈和手機供電。據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9月12日報導,全球有超過10億人——大多生活在貧困的偏遠地區——仍然用不上電。
  • 英國科學家實現聲波發電 打電話即給手機充電
    英國瑪麗皇后學院及諾基亞的科學家利用類似技術,成功以聲波令由氧化鋅組成的納米物料受壓,從而發電。假以時日,人們有望一邊「煲電話粥」,一邊為手機充電。韓國科學家4年前提出未來手機可由聲波充電,並研發出用聲波充電技術的雛型。據報導,英國瑪麗皇后學院及諾基亞的科學家利用類似技術,成功以聲波令由氧化鋅組成的納米物料受壓,從而發電。假以時日,人們有望一邊「煲電話粥」,一邊為手機充電。
  • 海洋溫差發電 夢想不會太遙遠
    海洋中大部分熱量大都存儲在距海平面100米以上的表層海水中,表層溫度可達20~28℃,而在海平面1千米以下,水溫只有4~5℃,海洋深層水溫常年保持恆定,上下水層之間溫差保持在20℃左右。利用海洋溫差進行發電這一美好設想,人們幾十年來孜孜以求,為之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 海水溫差發電是什麼?
    答:海水溫差發電法(英語:OceanThermalEnergyConversion,縮寫:OTEC)是一種可再生能源,主要是利用表層海水與深層海水的溫度不同來進行發電。  目前有封閉式循環系統、開放式循環系統、混合式循環系統等,其中以封閉式循環系統技術較成熟。
  • [圖]充電寶遭遇勁敵 利用無線電波充電的手機殼
    此前,我們曾經報導過內置發電設備的手機殼,不過,用戶需要在手機殼的後背一直搖啊搖,雖然能夠達到充電效果,但是看起來就讓人覺得累得慌。威鋒網 5 月 5 日消息,尼古拉實驗室(Nikola Labs)於近日在紐約 TechCrunch Disrupt 大會上向外界展示了一項極為驚豔的新技術,該項技術能夠利用空氣中的無線電波為手機充電,比如藍牙、WiFi 等,簡直就是重度手機用戶的福音,對此,移動電源表示很不開心,因為它們快失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