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科學家做了一個溫差發電電池

2020-12-05 矽谷密探

早在1989年,海洋學家亨利·斯圖梅爾(Henry Stommel)就設想了由可再生能源提供動力的水下機器人來對海洋進行勘探的美好未來。

Stommel沒有想到的是,二十多年後,Seatrec的創始人趙(Chao Yi)已經把他願景的1/2變成了現實:水下可再生能源,不過這花費了趙博士十多年的時間。

趙博士畢業於普林斯頓,在NASA JPL擔任科學家十八年。是的,就是那個錢學森參與創辦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位於加州理工學院的噴氣推進實驗室。

實際上,趙研究的的溫差發電技術就脫胎於加州理工的NASA JPL,在2005年前後,他在NASA JPL就開始了溫差發電(TREC,The Thermal Recharging)電池技術的研究。

矽谷密探獨家專訪了Seatrec的創始人兼CEO 趙,獨家揭秘這項黑科技。Seatrec目前在矽谷一家幫助深科技項目融資的金融平臺Propel(x)上進行股權眾籌,彼得.泰爾基金Peter Thiel Foundation的突圍實驗室(Breakout Labs)和Google的執行主席施密特的Schmidt海洋技術基金都參與了投資。

溫差發電?

作為星際迷航粉絲的探長,看到Seatrec首先想到的就是星際迷航(Star Trek),趙博士本人也是科幻小說迷,不知背後是不是也有海洋迷航這層意思。不過Seatrec背後的故事真的和海洋漫遊有關!

在加州理工學院的噴氣推進實驗室工作時,趙博士的工作職責之一是使用衛星研究世界海洋的流動和健康狀況。然而,隨著研究的進行,趙博士越來越憂心的卻是電池壽命。

他的團隊將電池供電的傳感器放在海洋中來檢查衛星接收到的數據。這些傳感器都靠一次性的鋰電池供電,而數以萬計的傳感器和載體在電池耗盡後被拋棄在了海底。

這是一件多麼諷刺的事情啊!為了研究海洋的健康狀況,卻同時在這個過程中製造海洋電子垃圾 -- 那些被拋棄的傳感器和載體。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趙博士和他的團隊開始了溫差發電(TREC,The Thermal Recharging)電池技術的研究。TREC電池的工作原理大致是:利用溫差使得相變材料發生相變,相變的過程將熱能變成體積變化,產生壓力差從而發電。

海洋水溫隨著深度增加而遞減,例如500米深的海水可能比水面溫度低攝氏10度,溫差發電技術是水下可再生能源的極佳選擇。

在此之前,大溫差(高於20攝氏度)的溫差發電技術早就存在,但他們首次實現了10度溫差發電下的高效率能量轉換,趙博士和他的團隊做了大量的工作,經過四年多的努力,取得了兩項專利成果。

科學驗證

2009年,趙博士及其所在加州理工的團隊需要證明他們在TREC電池原型方面的四年工作並沒有被浪費。然而把專利轉化為在海洋中測試過的真實設備也是一個真正的挑戰。

在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斯克裡普斯海洋學研究所的支持下,TREC小組在夏威夷租了一艘船,將TREC電池連接到水下機器人。被稱為「SOLO TREC」的測試目標是讓機器人連續工作三個月,完全由TREC電池供電。

這款水下機器人高約兩米、重183磅(84公斤),外觀酷似一個巨大的氧氣筒,內置計算機、GPS及衛星通訊設備,浮上水面時能自動鎖定衛星,記錄機器人的位置並傳輸數據。由於深藏水下,機器人本身是傳感及監測器,能為海底偵察及科學研究提供數據,由於是無人駕駛、零汙染、依靠海洋熱能驅動,這款機器人有極高的科研價值及軍用潛能。

當機器人從較冷水域浮到較暖水域時,體外十根管子內的蠟狀物質(相變材料)會受熱而融化膨脹,向機器人體內存儲的油狀物質加壓,定期驅動液壓發動機,給電池充電。機器人內部有兩塊充電電池,當一塊電池耗電工作時,另一塊蓄電,兩塊電池在計算機操控下可替換工作。

經過首輪3個月的海上測試,這款機器人已成功完成300多次潛水試驗。最後TREC電池持續工作時間不是3個月,而是持續了18個月,成功的完成1000多次潛水試驗。

這個試驗也讓TREC團隊(後組建了Seatrec公司)意識到TREC電池作為水下可再生能源的真正潛力。

廣闊的市場

SOLO TREC科研樣機測試成功後,Seatrec繼續開發和生產商業樣機。

目前絕大部分的海洋探測設備都是一次性的,因為他們的回收成本遠遠大於購買成本,所以延長海洋設備的壽命就意味著巨大的經濟利益。有不少公司從海面上提取再生能源,比如風能,太陽能和波浪能,但海下可再生能源的公司鳳毛麟角。

Seatrec目前的技術可以能給海上設備增加10倍以上的壽命,不僅僅意味著巨大的經濟效率,也有很大的環保價值。

另一方面,過去由於由於電池壽命原因不能做到的事情,可以利用他們的技術來實現。這意味著Seatrec不僅可用於現有的存量市場,還可用於拓展新品類。趙博士表示,他還希望通過他們的努力將海下無人機進入民用領域。

Seatrec的客戶將包括大部分要對海洋進行探測的單位,包括政府科研和國防部門,石油公司等。大部分水下設備都需要電池,而這些都是Seatrec的潛在市場。

Seatrec和海洋巨頭海鳥公司開展合作,進入水下無人機市場,提供水下無人機電池的技術授權,未來也將開展租賃和更多服務。

趙博士對矽谷密探表示,他們願景是將海洋領域的先進技術帶到民用領域,同時對地球的環境保護負責。

Seatrec的徵途是汪洋大海,去實現海洋學家亨利·斯圖梅爾(Henry Stommel)1989年設想的由可再生能源提供動力的水下機器人來對海洋進行勘探的美好未來。

緊盯全球創新趨勢

相關焦點

  • 與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CTO,聊聊「火星上的AI」
    在Amazon re: MARS 2019大會上,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IT首席技術與創新官Tom Soderstrom分享了他的見解,關於各類遠程設備如何運用AI,以及如何將AI技術應用於太空探索。Soderstrom目前的主要職責在於規劃未來任務,並根據技術發展制定相應戰略。
  • NASA 噴氣推進實驗室 Chien : 人工智慧在太空探索中的終極考驗是...
    第一,由於載人成本過高、危險係數大,宇宙探索、星球探索這類工作都在無人化傾斜;第二,NASA所做的工作中有很大一部都是對傳感器回傳圖片資料進行分析,分析圖像當然是人工智慧最擅長的工作;第三,另外就是航空、天文領域是一個數位化、信息化程度相當高的領域,適合挖掘歷史數據,訓練各種幫助科學家工作的算法模型。
  • 中科院研製出體溫電池新材料,存在溫差即可發電
    IT之家2月10日消息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10日發布消息稱,該所科研人員研製出可利用人體體溫發電的新材料,該材料只要存在溫差即可發電,人體體溫高於環境溫度或環境溫度高於人體體溫均可。
  • 溫差發電塗料基本原理
    想要減少電費,一種方法是利用無處不在的免費能源———陽光。但首先,你得拿出一大筆錢,請專家上門在你家屋頂上安裝沉重而低效率的光伏電池板。現在,有一種方法可以利用免費太陽能,且不用請專家,不用花大錢購買光伏電池板。假如,只需要上商店購買一桶塗料,花一個下午自己把屋頂塗滿新買來的塗料,再請一個電工將電線連接上屋頂,就能讓你家徹底脫離電網,實現能源自給自足?
  • NOW.SPACE女記者帶你走進美國噴氣推進實驗室
    近日,美國太空網站NOW.SPACE(http://now.space)記者希瑟·迪·安格羅(Heather D』Angelo)對位於美國加州帕薩迪納的噴氣推進實驗室(JPL)進行了一次幕後訪問,以下是她精彩的JPL之旅。
  • 中科院研製出利用溫差發電材料 通過體溫就能為智能手錶充電
    利用溫差就可以發電?聽起來挺神奇的。其實科學家們已經在這個領域探索很多年。1821 年,德國人 seebeck 發現,在兩種不同金屬(銻與銅)構成的迴路中,如果兩個接頭處存在溫度差,其周圍就會出現磁場,又通過進一步實驗發現迴路中存在電動勢。這一效應的發現,為測溫熱電偶、溫差發電和溫差電傳感器的製作奠定了基礎。
  • 半導體溫差發電裝置的製作
    半導體溫差發電不受天氣、場地的制約,日益激發著人們新的綠色慾望。筆者以蜂窩煤熱水爐的進出水為溫差源,製作了一臺半導體溫差發電裝置,原理框圖見上圖。   半導體溫差發電是一種將溫差能(熱能)轉化成電能的固體狀態能量轉化方式。發電裝置無化學反應和機械運動,無噪聲、無汙染、無磨損、壽命長。它的核心部件是半導體溫差電偶模塊(因多用於製冷,亦稱半導體致冷片,電子元器件市場大多有售)。
  • 溫差發電技術越來越成熟:能為手機充電?
    [導讀]利用溫差發電,聽起來挺神奇的。其實科學家們已經在這個領域探索很多年了。
  • 冷知識:利用海水的溫差發電,建立海水溫差發電站
    海水吸收了如此多的熱量,我們是否可以利用這一點來做些什麼呢?現在可以發電的能源有很多,有風力發電,水利發電,還有太陽能發電。根據這些我們是否可以利用海水所吸收的熱量也來進行發電呢?在1881年的時候,法國科學家就就提出了這一想法。海水中存在著巨大的溫差,比如我國的西沙群島海域,在每年五月份時30米以上的海水溫度為30度左右。
  • 淺談溫差發電技術
    本文對比了直接循環類和溫差發電熱電轉換技術,對溫差發電技術應用前景進行了分析。熱電轉換是指將熱能轉換為電能,可以是熱能直接轉換為電能,也可以是先將熱能轉換為機械能等其他形式能,再間接地轉換為電能。但對於一些設備而言,熱力循環類發電系統具有很多缺點,導致其不適合使用:1)尺寸較大。熱力循環類發電的系統中的熱機或部件例如汽輪機、內燃機、活塞氣缸等,往往具有較大的尺寸。除了熱機部件外,熱力循環發電系統還配有一個發電機,發電機也具有較大的尺寸,不利對空間利用要求高的系統使用。
  • 溫差發電技術越來越接地氣了,以後能為手機充電!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利用溫差發電,聽起來挺神奇的。其實科學家們已經在這個領域探索很多年了。技術也日漸成熟。近日,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研發出了一種工具,能夠將這種溫差轉換為電能,未來或將為傳感器或者通訊設備充電!
  • 英國科學家發明用尿液發電微生物燃料電池
    微生物燃料電池是一個能量轉換器,利用微生物的新陳代謝將有機物質直接轉換成電(圖片來源:西英格蘭大學)北京時間7月1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英國的布里斯托機器人技術實驗室的科學家找到了一種利用尿液充當燃料進行發電的方式,成功研製出世界上第一款採用這項技術的微生物燃料電池,進而讓用尿液為手機充電成為現實。
  • 利用溫差發電,以後還能為手機充電!
    利用溫差發電,聽起來挺神奇的。其實科學家們已經在這個領域探索很多年了。技術也日漸成熟。
  • 【創新】你身體的溫差能發電?重大學子做到了
    【創新】你身體的溫差能發電?你知道這個溫差能做什麼嗎?發電!8月28日,「賽迪環保杯」第十三屆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決賽,在重慶大學拉開帷幕。重慶大學參賽選手就拿出了一件名為「一觸即發」(一種應用於人體可穿戴設備的新型柔性高效溫差發電器)的參賽作品。
  • 海水溫差發電超美國水下機器人業內領軍
    海水溫差發電即將推向市場   「藍色矽谷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免費的實驗室,年底整體入住。」作為「溫差能發電」項目的領軍人、國家海洋一所研究員劉偉民介紹,目前溫差能發電項目已經完成了技術方面的積累,達到推向市場的條件。
  • 與太陽能電池板「背靠背」的夜間用溫差發電的新型發電機裝置出爐
    據外媒報導,太陽能電池板雖然環保高效,但其主要缺點是只能在白天發電,因此人們在使用的時候需要儲存多餘的能源以供夜晚使用。不過現在,來自加州洛杉磯分校的工程師們開發出了一種工作原理與之幾乎相反的原型設備--其在寒冷的夜空中收集能量進而為LED供電。
  • 利用溫差發電 杭師大學生設計的節能設備 獲得專利
    理論上,只要存在溫差,它就能發電。  這個團隊由金佳嫣、張杰、陳苑和石衛四位同學組成,由陳馳一和丁偉兩位老師指導。他們自主研發的這套「太陽能儲能發電裝置」目前已成功申報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杭師大學生團隊的發明正是從這兩方面著手的,首先改變傳統的光伏發電模式,利用新技術,就叫「溫差發電」。學生負責人金佳嫣介紹,他們研發的太陽能儲能發電裝置由半導體溫差發電片、一套透鏡聚光裝置、水冷散熱裝置等部分組成,利用溫差發電、光聚焦及水冷散熱等技術。  團隊經過實驗證明,在該設備裝置12塊發電片的作用下,利用溫差發電,最高輸出功率可達16W,完全可供小型節能燈使用。
  • NASA科學家在土衛六大氣層中發現 「奇怪」的碳基分子
    來源: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加州理工學院(JPL-Caltech)/南特大學(University of Nantes)/亞利桑那大學(University of Arizona)。 NASA的科學家在土衛六泰坦(Titan)的大氣層中發現了一種從未在其他星球大氣層中發現的分子。
  • NASA的「洞察號」火星探測器傳回照片
    Credits: NASA/JPL-Caltech 圖片來源: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加州理工來自火星的最新消息
  • NASA火星車的「雙胞胎」已「搬家」加州實驗室
    帕薩迪納的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樂觀號」(Optimism)在噴氣推進實驗室巨大的裝配室內出色地通過了首次駕駛測試。工程師們很快就會在「火星院子」(Mars Yard)裡進行測試,這是一塊布滿巖石和其他障礙物的紅土,模擬火星嚴酷的表面。儘管它不會前往火星,但樂觀號將幫助美國宇航局的工程師在二月份毅力號著陸前預測並糾正軟體和硬體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