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30 08: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你是不是時常能感受到身體的溫差變化?你知道這個溫差能做什麼嗎?發電!
8月28日,「賽迪環保杯」第十三屆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決賽,在重慶大學拉開帷幕。重慶大學參賽選手就拿出了一件名為「一觸即發」(一種應用於人體可穿戴設備的新型柔性高效溫差發電器)的參賽作品。
比賽現場 鄒樂 攝
「我們將柔性溫差發電器利用水凝膠貼合在背部,連接可穿戴設備,皮膚與環境的溫差驅動載流子定向移動進行發電,從而為可穿戴設備持續供電。」重慶大學計算機專業大三的劉森昊表示,可穿戴設備的使用量在逐年攀升,隨之而來是鋰電池的大量使用,這樣的電池電源消耗快。他和團隊一直致力於尋找一種節能環保並且利用成本適宜的能源。這個過程中,就瞄準了人體散發出的熱能。
劉森昊說,現有的溫差發電材料普遍不具有柔性,難以運用在可穿戴設備上。國外已成型的柔性溫差發電器,主要利用噴塗工藝進行製造。這種工藝下的溫差發電器,由於電阻過大,器件材料參數難以兼顧柔性與發電效率等原因,導致實際發電功率極低,難以滿足實際可穿戴設備的用電需求,並且價格十分昂貴,難以投入市場。
所以,他們研發出一款利用機器學習算法優化器件材料及其組合參數,並且可應用於人體可穿戴設備的新型柔性溫差發電器。只需將它緊貼在背部,另一端連接著設備的指示燈便會亮起。該設備今後可用於助聽器、藍牙耳機、運動手環等。不僅如此,還可以根據未來的改進,讓發電材料面積更小,達到更多應用。
重慶大學學生設計的作品《一觸即發》 鄒樂 攝
據悉,此次競賽由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委員會主辦,重慶大學承辦,重慶賽迪熱工環保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為大賽的企業合作方。本屆競賽共有427所高校報名參加(去年410所),提交有效作品4138件,同比去年(4102件)增長0.8%。其中科技作品為3692件,佔89.28%,同比去年(3673件)增長0.51%;社會實踐與調查報告作品為443件,佔10.71%,同比去年(429件)增長3.26%,參賽學生人數超過22289人,參與高校和作品申報數量創歷史新高。
參賽作品經過專家網絡評議,共有1366件作品進入會評環節。經過專家網絡評議和專家會評,672件作品被評為第十三屆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三等獎,219件作品進入決賽。
由於疫情防控需要,本次競賽決賽採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評審專家採用線下評審方式,參賽隊員採用線上答辯方式,所有決賽參賽作品將通過「雲展廳」進行展示。這是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大賽首次採用雲展廳方式,
重慶大學副校長廖瑞金介紹,今年參賽團隊和裁判專家團隊都受到一定考驗,特別是參賽團隊,許多科技作品需要實驗條件支撐,但前期由於疫情防控需要,許多實驗室未曾開放,這對他們的實驗條件增加了難度。
防控小貼士
為避免和預防食品被新冠病毒汙染,疫情期間特別強調食品從業人員要嚴格按照相關的規範和要求進行操作,做好食品生產加工銷售環境和設施的衛生消毒。
大家都在看
來源:重慶發布
文字:黃軍
原標題:《【創新】你身體的溫差能發電?重大學子做到了》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