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你身體的溫差能發電?重大學子做到了

2020-11-24 澎湃新聞

【創新】你身體的溫差能發電?重大學子做到了

2020-08-30 08: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你是不是時常能感受到身體的溫差變化?你知道這個溫差能做什麼嗎?發電!

8月28日,「賽迪環保杯」第十三屆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決賽,在重慶大學拉開帷幕。重慶大學參賽選手就拿出了一件名為「一觸即發」(一種應用於人體可穿戴設備的新型柔性高效溫差發電器)的參賽作品。

比賽現場 鄒樂 攝

「我們將柔性溫差發電器利用水凝膠貼合在背部,連接可穿戴設備,皮膚與環境的溫差驅動載流子定向移動進行發電,從而為可穿戴設備持續供電。」重慶大學計算機專業大三的劉森昊表示,可穿戴設備的使用量在逐年攀升,隨之而來是鋰電池的大量使用,這樣的電池電源消耗快。他和團隊一直致力於尋找一種節能環保並且利用成本適宜的能源。這個過程中,就瞄準了人體散發出的熱能。

劉森昊說,現有的溫差發電材料普遍不具有柔性,難以運用在可穿戴設備上。國外已成型的柔性溫差發電器,主要利用噴塗工藝進行製造。這種工藝下的溫差發電器,由於電阻過大,器件材料參數難以兼顧柔性與發電效率等原因,導致實際發電功率極低,難以滿足實際可穿戴設備的用電需求,並且價格十分昂貴,難以投入市場。

所以,他們研發出一款利用機器學習算法優化器件材料及其組合參數,並且可應用於人體可穿戴設備的新型柔性溫差發電器。只需將它緊貼在背部,另一端連接著設備的指示燈便會亮起。該設備今後可用於助聽器、藍牙耳機、運動手環等。不僅如此,還可以根據未來的改進,讓發電材料面積更小,達到更多應用。

重慶大學學生設計的作品《一觸即發》 鄒樂 攝

據悉,此次競賽由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委員會主辦,重慶大學承辦,重慶賽迪熱工環保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為大賽的企業合作方。本屆競賽共有427所高校報名參加(去年410所),提交有效作品4138件,同比去年(4102件)增長0.8%。其中科技作品為3692件,佔89.28%,同比去年(3673件)增長0.51%;社會實踐與調查報告作品為443件,佔10.71%,同比去年(429件)增長3.26%,參賽學生人數超過22289人,參與高校和作品申報數量創歷史新高。

參賽作品經過專家網絡評議,共有1366件作品進入會評環節。經過專家網絡評議和專家會評,672件作品被評為第十三屆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三等獎,219件作品進入決賽。

由於疫情防控需要,本次競賽決賽採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評審專家採用線下評審方式,參賽隊員採用線上答辯方式,所有決賽參賽作品將通過「雲展廳」進行展示。這是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大賽首次採用雲展廳方式,

重慶大學副校長廖瑞金介紹,今年參賽團隊和裁判專家團隊都受到一定考驗,特別是參賽團隊,許多科技作品需要實驗條件支撐,但前期由於疫情防控需要,許多實驗室未曾開放,這對他們的實驗條件增加了難度。

防控小貼士

為避免和預防食品被新冠病毒汙染,疫情期間特別強調食品從業人員要嚴格按照相關的規範和要求進行操作,做好食品生產加工銷售環境和設施的衛生消毒。

大家都在看

來源:重慶發布

文字:黃軍

原標題:《【創新】你身體的溫差能發電?重大學子做到了》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溫差發電技術越來越成熟:能為手機充電?
    溫差發電這事兒到底誰發現的?1821 年,德國人 Seebeck 發現,在兩種不同金屬(銻與銅)構成的迴路中,如果兩個接頭處存在溫度差,其周圍就會出現磁場,又通過進一步實驗發現迴路中存在電動勢。這一效應的發現,為測溫熱電偶、溫差發電和溫差電傳感器的製作奠定了基礎。
  • 智能座椅能用人體溫差發電
    &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智能座椅能用人體溫差發電&nbsp&nbsp&nbsp&nbsp全國雙創周深圳活動寶安分會場開幕,20多項主題活動將陸續展開
  • 溫差發電技術越來越接地氣了,以後能為手機充電!
    溫差發電這事兒到底誰發現的?1821 年,德國人 Seebeck 發現,在兩種不同金屬(銻與銅)構成的迴路中,如果兩個接頭處存在溫度差,其周圍就會出現磁場,又通過進一步實驗發現迴路中存在電動勢。這一效應的發現,為測溫熱電偶、溫差發電和溫差電傳感器的製作奠定了基礎。
  • 冷知識:利用海水的溫差發電,建立海水溫差發電站
    太陽的照射可以給地球帶來極大地熱能。根據專家的測算,每天地球上所吸收太陽的熱能高達八十億千瓦。而海水就可以吸收六十到七十億千瓦。海水吸收了如此多的熱量,我們是否可以利用這一點來做些什麼呢?現在可以發電的能源有很多,有風力發電,水利發電,還有太陽能發電。根據這些我們是否可以利用海水所吸收的熱量也來進行發電呢?在1881年的時候,法國科學家就就提出了這一想法。
  • 溫差發電塗料基本原理
    只需要購買幾桶塗料,塗在屋頂、外牆或任何接觸陽光的表面,就可以將它們變成巨大的光伏電池板。現在,有一種方法可以利用免費太陽能,且不用請專家,不用花大錢購買光伏電池板。假如,只需要上商店購買一桶塗料,花一個下午自己把屋頂塗滿新買來的塗料,再請一個電工將電線連接上屋頂,就能讓你家徹底脫離電網,實現能源自給自足?這正是一種新的光伏材料許諾的美好前景。這種材料利用材料兩面的溫度差別產生電流,一度因為效率太低,造價昂貴,被認為難以用於實際應用。
  • 為什麼要發展海洋溫差發電
    目前,太陽能海洋溫差發電正在異軍突起。如果其中的45%用來加熱熱帶海洋的水層,再把熱帶海洋的一半用來進行溫差發電的話,那麼熱帶海洋的水溫降低1℃,能夠發出的電力就達600億千瓦,而到2000年時,全世界的人口總數若以60億計算,平均每人用電10千瓦,也只不過600億千瓦!海洋溫差發電的遠景是多麼的誘人啊!
  • 溫差發電原理概述
    溫差發電指利用冷、熱源之間的溫差驅動的發電,溫差發電低能級熱回收方面很有前途,如工業餘熱、汽車尾氣管排放餘熱、太陽能、地熱能和海洋溫差能等
  • 淺談溫差發電技術
    如果能對設備廢熱加以利用,既可產生新的可用能源,又可實現材料熱防護的優化。熱電轉換技術是指將熱能直接或間接轉換為電能的技術,可以為改善材料表面溫度、補設備電能提供可能的途徑。本文對比了直接循環類和溫差發電熱電轉換技術,對溫差發電技術應用前景進行了分析。
  • 半導體溫差發電裝置的製作
    半導體溫差發電不受天氣、場地的制約,日益激發著人們新的綠色慾望。筆者以蜂窩煤熱水爐的進出水為溫差源,製作了一臺半導體溫差發電裝置,原理框圖見上圖。   半導體溫差發電是一種將溫差能(熱能)轉化成電能的固體狀態能量轉化方式。發電裝置無化學反應和機械運動,無噪聲、無汙染、無磨損、壽命長。它的核心部件是半導體溫差電偶模塊(因多用於製冷,亦稱半導體致冷片,電子元器件市場大多有售)。
  • 海洋溫差發電前景廣闊
    潮汐發電作為海洋能利用中技術最成熟、規模最大的一種,已為許多人所熟知。而說起海洋溫差發電,知道的人恐怕要少得多。   海洋溫差發電主要採用開式和閉式兩種循環系統。在開式循環中,表層溫海水在閃蒸蒸發器中由於閃蒸而產生蒸汽,蒸汽進入汽輪機做功後流入凝汽器,由來自海洋深層的冷海水將其冷卻。
  • 溫差發電:不用電的「智能」風扇
    你的電腦吃的消嗎?想不想要一個只要設備發熱葉片就徐徐旋轉的小風扇這個利用熱電效應原理的溫差風力發電風扇就能滿足你快來動手實驗一下吧!「我給朋友捎了一個不耗電的ECOFan風扇(譯註:一種利用熱能發電作為能源的風扇),這個概念相當酷,所以打算自己從頭仿製一個。一個反向安裝的半導體製冷片通過溫差發電給風扇供應能源。也就是說,只要把它放在溫暖的爐子上頭,它就會吸收熱能驅動風扇轉動。」
  • 我國溫差發電效率高 海洋能源前景廣闊
    我國溫差發電效率較高  雖然海洋溫差發電在劉偉民口中顯得異常簡單,但是就在我國研製出15千瓦溫差能發電裝置之前,世界上只有美國和日本兩個國家獨立掌握海洋溫差能發電技術,為了使我國成為第三個獨立掌握該技術的國家,我國研發團隊付出了4年的艱辛。
  • 發明 風+溫差+自行車=輕鬆發電 以後停電再也不擔心了
    此時,你能想到一些妙招為自己點亮一線光亮嗎?《原來如此》的三位驗證者想出來三個發電妙招,跟著小C去看看他們是怎麼奇(nao)思(dong)妙(da)想(kai)的吧!在我國風力資源豐富的地方,都能見到巨大風力風車的身影,這些巨大的風車,能夠將風能轉化成電能。全國青年科普創新實驗大賽上,驗證者王楠發現了湖北師範學院學生設計的一個風能發電提水的裝置,他有了一個新的想法,同樣利用風能,能否把這個裝置拿去發電呢?他與同學們一起,經過換馬達、換扇葉、換環境等多次試驗,最終點亮了照明燈管。
  • 如何自製溫差發電小風扇 用熱能發電的風扇
    也就是通過溫差發電機原理製程,本文提供簡易的教程,不用花費很長時間,只需要有個周末就能完成。一個反向安裝的半導體製冷片通過溫差發電給風扇供應能源。也就是說,只要把它放在溫暖的爐子上頭,它就會吸收熱能驅動風扇轉動。 我一直想做個斯特林發動機,可惜複雜度略高。不過這個溫差發電的小風扇很簡單,適合在一個周末裡搞定。
  • 海水溫差發電超美國水下機器人業內領軍
    青島羅博飛海洋技術有限公司今年落戶藍色矽谷並投入運營,揭開了藍色矽谷內眾多高科技企業成果轉化的序章,由此,藍色矽谷核心區迎來了技術成果轉化的「爆發期」,溫差能發電項目、海水淡化企業、電驅動膜法海水淡化……「一大波」以海洋領域為主的科研技術,逐漸轉化為產品並推向市場。
  • 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科學家做了一個溫差發電電池
    實際上,趙研究的的溫差發電技術就脫胎於加州理工的NASA JPL,在2005年前後,他在NASA JPL就開始了溫差發電(TREC,The Thermal Recharging)電池技術的研究。矽谷密探獨家專訪了Seatrec的創始人兼CEO 趙,獨家揭秘這項黑科技。
  • 新型可穿戴溫差發電裝置 沒電就用體溫造
    > 通常,人類的身體為了維持自身的運轉需要大量的能量,除了不斷從食物中攝取能量,人類也可以反過來利用自身能量給電子設備充電。
  • 海洋溫差發電 夢想不會太遙遠
    海洋中大部分熱量大都存儲在距海平面100米以上的表層海水中,表層溫度可達20~28℃,而在海平面1千米以下,水溫只有4~5℃,海洋深層水溫常年保持恆定,上下水層之間溫差保持在20℃左右。利用海洋溫差進行發電這一美好設想,人們幾十年來孜孜以求,為之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 利用溫差發電,以後還能為手機充電!
    近日,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工程師們發明了一種能從空氣中產生電能的裝置。神奇是這種裝置不需要陽光、電池或風力,而是依靠溫度波動產生能量。這一效應的發現,為測溫熱電偶、溫差發電和溫差電傳感器的製作奠定了基礎。
  • 海水溫差發電是什麼?
    答:海水溫差發電法(英語:OceanThermalEnergyConversion,縮寫:OTEC)是一種可再生能源,主要是利用表層海水與深層海水的溫度不同來進行發電。  目前有封閉式循環系統、開放式循環系統、混合式循環系統等,其中以封閉式循環系統技術較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