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差發電原理概述

2021-01-19 熱管理聯盟

        溫差發電指利用冷、熱源之間的溫差驅動的發電,溫差發電低能級熱回收方面很有前途,如工業餘熱、汽車尾氣管排放餘熱、太陽能、地熱能和海洋溫差能等。主流的溫差發電方式有透平發電方式和半導體溫差發電方式。

        以海洋溫差能發電為例,溫差透平發電系統可分為開式、閉式和混合式發電系統,如圖1所示。開式系統直接利用海洋表層溫海水在閃蒸器中閃蒸,閃蒸產生的氣體驅動汽輪機發電;閉式系統利用海洋表層溫海水作為熱源在蒸發器中加熱氣化低沸點工質後,驅動透平機組發電,作功後的低壓氣體則進入冷凝器中通過深層冷海水冷凝,冷凝後的液體通過工質泵送入蒸發器進行下一次循環;混合式系統是在閉式循環的基礎上結合開式循環改造而成的,能夠同時實現海洋溫差發電和海水淡化。現有的海洋溫差發電示範工程多是採用閉式循環系統。針對閉式朗肯循環系統,1981年卡琳娜最先提出採用氨水混合工質的改進的朗肯循環系統,蒸汽通過氣液分離器分離成為富氨蒸汽和富水溶液,富氨蒸汽進入膨脹機作功,富水溶液通過高溫回熱器回收熱量後進入吸收器吸收透平乏汽。卡琳娜循環由於氨水混合工質相變過程溫度滑移現象使得換熱過程與冷熱源有較好的匹配關係,減少了溫差換熱不可逆損失,其循環熱效率可達4%;1994年,日本佐賀大學的上原春男教授提出上原循環,上原循環採用兩級透平和中間抽氣回熱器,其循環熱效率可達4.97%[1];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提出國海循環,將高溫回熱器置於中間抽氣回熱器之前。

 

        圖1 溫差發電熱力循環圖

        半導體溫差發電(如圖二所示)是利用材料的熱電效應進行熱電轉換的。1821德國物理學家塞貝克發現兩種不同金屬所組成的閉合迴路中,當兩接觸處的溫度不同是,迴路中產生電勢,此所謂「塞貝克效應」,熱電偶測溫即是基於此原理。將兩種不同類型的熱電轉換材料N和P的一端通過金屬材料連接並將其置於高溫狀態,另一端開路置於低溫狀態,由於高溫端的熱激發作用較強,空穴和電子濃度比低溫端高,在這種載流子濃度梯度的驅動下,空穴和電子向低溫端擴散,從而在低溫開路端形成電勢差。將許多對P型和N型材料連接起來組成模塊就可以得到足夠高的電壓,形成溫差發電器。半導體溫差發電具有的最大發電效率如下:

 


        上式,右邊第一項即為工作在熱源溫度Th和冷源溫度Tc的卡諾循環效率,第二項與熱電轉換材料性能有關, 為材料的優值係數,優值係數越大,發電器發電效率越大,已有材料優值係數不超過4。針對熱源溫度28℃,冷源溫度5℃的海洋溫差能,其卡諾循環的效率為7.64%,即使材料的優值係數達到4,半導體溫差發電效率也不到3%。

圖二 半導體溫差發電

        總之,基於朗肯循環的透平發電設備龐大,初期投資高,適用於大型化發電,其攻略越大,系統經濟性越好;半導體溫差發電重量輕,結構簡單,便於小型化,但是其發電效率受制與熱電轉換材料性能。


參考資料

[1] Bai O , Nakamura M , Ikegami Y , et al. A Simulation Model for Hot Spring Thermal Energy Conversion Plant With Working Fluid of Binary Mixtures[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 Gas Turbines and Power, 2004, 126(3):445.


相關焦點

  • 溫差發電塗料基本原理
    假如,只需要上商店購買一桶塗料,花一個下午自己把屋頂塗滿新買來的塗料,再請一個電工將電線連接上屋頂,就能讓你家徹底脫離電網,實現能源自給自足?這正是一種新的光伏材料許諾的美好前景。這種材料利用材料兩面的溫度差別產生電流,一度因為效率太低,造價昂貴,被認為難以用於實際應用。但新研究發現,溫差發電材料可拯救太陽能光伏產業,解決光伏電池板致命的光-電轉化效率低的問題。
  • 淺談溫差發電技術
    本文對比了直接循環類和溫差發電熱電轉換技術,對溫差發電技術應用前景進行了分析。熱電轉換是指將熱能轉換為電能,可以是熱能直接轉換為電能,也可以是先將熱能轉換為機械能等其他形式能,再間接地轉換為電能。除循環類發電技術外,近年來,直接轉換類發電技術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例如半導體溫差發電技術、熱離子發電技術、鹼金屬熱電轉換技術和磁流體發電技術等。其中,半導體溫差發電技術已經在空間衛星等領域得到了很好的驗證。
  • 冷知識:利用海水的溫差發電,建立海水溫差發電站
    現在可以發電的能源有很多,有風力發電,水利發電,還有太陽能發電。根據這些我們是否可以利用海水所吸收的熱量也來進行發電呢?在1881年的時候,法國科學家就就提出了這一想法。海水中存在著巨大的溫差,比如我國的西沙群島海域,在每年五月份時30米以上的海水溫度為30度左右。當水深達到1000米以下時,水的溫度僅為5度。理論上如果冷熱水的溫差達到20度。
  • 半導體溫差發電裝置的製作
    半導體溫差發電不受天氣、場地的制約,日益激發著人們新的綠色慾望。筆者以蜂窩煤熱水爐的進出水為溫差源,製作了一臺半導體溫差發電裝置,原理框圖見上圖。   半導體溫差發電是一種將溫差能(熱能)轉化成電能的固體狀態能量轉化方式。發電裝置無化學反應和機械運動,無噪聲、無汙染、無磨損、壽命長。它的核心部件是半導體溫差電偶模塊(因多用於製冷,亦稱半導體致冷片,電子元器件市場大多有售)。
  • 溫差發電:不用電的「智能」風扇
    想不想要一個只要設備發熱葉片就徐徐旋轉的小風扇這個利用熱電效應原理的溫差風力發電風扇就能滿足你快來動手實驗一下吧!「我給朋友捎了一個不耗電的ECOFan風扇(譯註:一種利用熱能發電作為能源的風扇),這個概念相當酷,所以打算自己從頭仿製一個。一個反向安裝的半導體製冷片通過溫差發電給風扇供應能源。也就是說,只要把它放在溫暖的爐子上頭,它就會吸收熱能驅動風扇轉動。」
  • 如何自製溫差發電小風扇 用熱能發電的風扇
    打開APP 如何自製溫差發電小風扇 用熱能發電的風扇 發表於 2018-01-24 16:23:24 如何自製一個利用熱能發電作為能源的風扇?
  • 海洋溫差發電:讓大海變為穩定的巨型發電站
    也就是說,在久米島,海面的表層水與深海的深層水之間,存在著年均20度左右的溫差。而溫差保持不變正是高效實現「海洋溫差發電」的條件。所以,地處南國的久米島非常適宜海洋溫差發電。 為什麼溫差能夠發電? 驗證設備首先抽取海面溫熱的表層水,經管道輸送到設備中。管道內流通著低沸點的氯氟烴替代物。在名為蒸發器的設備內,氯氟烴替代物在溫熱表層水的加溫下沸騰形成蒸氣,體積膨脹。然後利用此時產生的膨脹力驅動渦輪旋轉,實現發電。 蒸氣帶動渦輪旋轉的原理與一般的煤炭火力發電和核電相同。
  • 海洋溫差發電前景廣闊
    潮汐發電作為海洋能利用中技術最成熟、規模最大的一種,已為許多人所熟知。而說起海洋溫差發電,知道的人恐怕要少得多。   海洋溫差發電主要採用開式和閉式兩種循環系統。在開式循環中,表層溫海水在閃蒸蒸發器中由於閃蒸而產生蒸汽,蒸汽進入汽輪機做功後流入凝汽器,由來自海洋深層的冷海水將其冷卻。
  • 我國溫差發電效率高 海洋能源前景廣闊
    海洋溫差發電的原理是利用蒸汽推動汽輪機旋轉發電。但是水的沸點相對較高,表層海水的溫度不足以使水沸騰氣化,因此科學家選擇利用液氨進行海洋溫差發電。與水相比,液氨的沸點較低,很容易沸騰氣化。  海洋溫差發電的過程其實並不複雜。
  • 溫差發電技術越來越成熟:能為手機充電?
    溫差發電這事兒到底誰發現的?1821 年,德國人 Seebeck 發現,在兩種不同金屬(銻與銅)構成的迴路中,如果兩個接頭處存在溫度差,其周圍就會出現磁場,又通過進一步實驗發現迴路中存在電動勢。這一效應的發現,為測溫熱電偶、溫差發電和溫差電傳感器的製作奠定了基礎。
  • 海水溫差發電是什麼?
    答:海水溫差發電法(英語:OceanThermalEnergyConversion,縮寫:OTEC)是一種可再生能源,主要是利用表層海水與深層海水的溫度不同來進行發電。  目前有封閉式循環系統、開放式循環系統、混合式循環系統等,其中以封閉式循環系統技術較成熟。
  • 溫差發電技術越來越接地氣了,以後能為手機充電!
    溫差發電這事兒到底誰發現的?1821 年,德國人 Seebeck 發現,在兩種不同金屬(銻與銅)構成的迴路中,如果兩個接頭處存在溫度差,其周圍就會出現磁場,又通過進一步實驗發現迴路中存在電動勢。這一效應的發現,為測溫熱電偶、溫差發電和溫差電傳感器的製作奠定了基礎。
  • 海水溫差發電超美國水下機器人業內領軍
    青島羅博飛海洋技術有限公司今年落戶藍色矽谷並投入運營,揭開了藍色矽谷內眾多高科技企業成果轉化的序章,由此,藍色矽谷核心區迎來了技術成果轉化的「爆發期」,溫差能發電項目、海水淡化企業、電驅動膜法海水淡化……「一大波」以海洋領域為主的科研技術,逐漸轉化為產品並推向市場。
  • 利用溫差發電 杭師大學生設計的節能設備 獲得專利
    理論上,只要存在溫差,它就能發電。  這個團隊由金佳嫣、張杰、陳苑和石衛四位同學組成,由陳馳一和丁偉兩位老師指導。他們自主研發的這套「太陽能儲能發電裝置」目前已成功申報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溫差發電是利用太陽能的新路徑  指導老師丁偉告訴記者,以前用的太陽能光伏發電有一些缺點,例如雖然太陽能本身是環保的綠色能源,但其換能裝置材料往往採用光電二極體等高消耗、高汙染的化學材料,而且一般來說,固定地收集光能,不利於對光能進行最大程度地利用和採集。
  • 【資源拓展】——海洋溫差發電技術的現狀及商業化可行性探討
    這一動向,使得海洋溫差發電再次受到學界的青睞,因其在可再生能源領域中如同地熱發電一般具有「穩定性」是主要原因。而且,作為海洋溫差發電的特點之一,「高稼動率」結合海洋深層水的「複合利用」甚至可以產生兆瓦級的規模經濟。此外,2011年韓國為了建立海洋溫差發電的國際標準,在國際電工委員會(IEC)的IEC/TC114上,提出了「海洋溫差發電」的標準提案。
  • 太陽能熱發電基本原理
    太陽能熱發電概述   太陽能熱發電是利用太陽能聚光器先將太陽輻射能轉化為熱能,然後經過各種方式轉換為電能的技術形式。   太陽能熱發電包括: 聚光太陽能熱發電(CSP)、太陽能半導體溫差發電、太陽能煙囪發電、太陽池發電和太陽能熱聲發電等。
  • 海洋溫差發電 夢想不會太遙遠
    海洋中大部分熱量大都存儲在距海平面100米以上的表層海水中,表層溫度可達20~28℃,而在海平面1千米以下,水溫只有4~5℃,海洋深層水溫常年保持恆定,上下水層之間溫差保持在20℃左右。利用海洋溫差進行發電這一美好設想,人們幾十年來孜孜以求,為之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 為什麼要發展海洋溫差發電
    目前,太陽能海洋溫差發電正在異軍突起。如果其中的45%用來加熱熱帶海洋的水層,再把熱帶海洋的一半用來進行溫差發電的話,那麼熱帶海洋的水溫降低1℃,能夠發出的電力就達600億千瓦,而到2000年時,全世界的人口總數若以60億計算,平均每人用電10千瓦,也只不過600億千瓦!海洋溫差發電的遠景是多麼的誘人啊!
  • 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科學家做了一個溫差發電電池
    實際上,趙研究的的溫差發電技術就脫胎於加州理工的NASA JPL,在2005年前後,他在NASA JPL就開始了溫差發電(TREC,The Thermal Recharging)電池技術的研究。矽谷密探獨家專訪了Seatrec的創始人兼CEO 趙,獨家揭秘這項黑科技。
  • 這種裝置可在夜晚利用溫差發電 以作為太陽能和儲能的補充
    目前很多無電地區開始利用太陽能發電,而儲能裝置也為夜晚的供電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但僅僅在白天發電還不夠,史丹福大學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正在研究一項技術,該技術可以幫助裝置在夜晚發電,他們認為這種夜晚發電的技術或許能在未來扮演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