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發展海洋溫差發電

2020-12-05 冷知識大學問

目前,太陽能海洋溫差發電正在異軍突起。有人做了計算,太陽不停地向宇宙空間放射著熱量,其中只有二十億分之一的熱量達到地球外面包著的一層大氣層上,然後經過大氣層的吸收和反射,

到達地面上的太陽能仍然高達80億千瓦,這相當於每秒鐘燃燒550萬噸煤所產生的熱量。如果其中的45%用來加熱熱帶海洋的水層,再把熱帶海洋的一半用來進行溫差發電的話,那麼熱帶海洋的水溫降低1℃,

能夠發出的電力就達600億千瓦,而到2000年時,全世界的人口總數若以60億計算,平均每人用電10千瓦,也只不過600億千瓦!海洋溫差發電的遠景是多麼的誘人啊!

海洋溫差發電比起陸上的太陽能熱力發電設施來,還具有一些獨特的優點,首先,它不需要耗費巨大投資的採能設備,因為海洋本身便是一個天然的採能設備;

其次,由於海洋水溫晝夜之間的變化不大,因此無論是在白天或夜晚,它都可以照常地運行;

而陸上的太陽能熱力發電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增加一套白天將能量貯存起來,以供晚間使用的貯能裝置,此外,它不需要佔用大量的土地面積。所有這一切,使它顯得更具有廣闊的發展前途。

我們偉大的祖國地處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遼闊的領土分布在熱帶、亞熱帶溫帶之間。

沿海島嶼星羅棋布,擁有廣闊的領海。不僅如此,太平洋北赤道海流的主流也就是世界著名的「黑潮」暖流(又稱臺灣暖流),終年流經臺灣以東的海域,然後分成兩股,一股北上流入東海,一股南下進入南海。

南海是我國最大的領海,它的面積約為360萬平方公裡,等於渤海、黃海、東海的總面積的3倍,這裡的表層水溫年平均在27℃以上,最高水溫可達36℃以上,最低水溫亦在17℃以上,因此有著優越的海洋溫差發電的自然條件。

相關焦點

  • 海洋溫差發電前景廣闊
    潮起潮落,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海洋蘊藏的巨大能量吸引著人們去探索、去開發。潮汐發電作為海洋能利用中技術最成熟、規模最大的一種,已為許多人所熟知。而說起海洋溫差發電,知道的人恐怕要少得多。   海洋溫差發電主要採用開式和閉式兩種循環系統。
  • 海洋溫差發電 夢想不會太遙遠
    海洋蘊含的能量巨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不會汙染環境,不會排放溫室氣體,被人們寄予厚望,利用海水的溫差進行發電進入人們探索海洋能的視野。大家知道,火力發電和核能發電是以熱能使水沸騰,利用蒸汽帶動渦輪機發電,同樣,海洋溫差發電也是運用渦輪機,不過用的工質不是水,而是氨水和水的混合液。
  • 海洋溫差發電:讓大海變為穩定的巨型發電站
    也就是說,在久米島,海面的表層水與深海的深層水之間,存在著年均20度左右的溫差。而溫差保持不變正是高效實現「海洋溫差發電」的條件。所以,地處南國的久米島非常適宜海洋溫差發電。 在衝繩縣海洋深層水研究所的一角坐落著高8米的設備,關注著海水溫度變化給發電量帶來的影響。 為什麼溫差能夠發電? 驗證設備首先抽取海面溫熱的表層水,經管道輸送到設備中。管道內流通著低沸點的氯氟烴替代物。在名為蒸發器的設備內,氯氟烴替代物在溫熱表層水的加溫下沸騰形成蒸氣,體積膨脹。
  • 【資源拓展】——海洋溫差發電技術的現狀及商業化可行性探討
    在日本,2010年7月,新能源產業技術綜合開發機構(NEDO)發表了日本首個真正的《可再生能源技術白皮書》,展現了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的技術課題、未來發展規劃圖和展望。在這些可再生能源中,海洋溫差發電、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均有所介紹。並且2011年,NEDO發表了包含海洋溫差發電在內的海洋可再生能源5年內的研究計劃《海洋能源技術研究開發》。
  • 華彬進軍海洋溫差發電 明年6月或籤首例合同
    華彬集團稱,在長城腳下的華彬莊園已發展成以綠色生態產業為基礎,以高端運動產業為動力,以健康產業為支持,以文化產業為創新的高品質生活平臺。目前,華彬集團規劃在雲南、湖北等地打造七大生態示範園區。    海洋溫差發電首個項目明年啟動    「如果把海洋溫差能量利用起來,將是現在發電量的2倍。」 華彬集團副總裁劉少華對本報記者表示。
  • 我國溫差發電效率高 海洋能源前景廣闊
    海洋溫差發電的原理是利用蒸汽推動汽輪機旋轉發電。但是水的沸點相對較高,表層海水的溫度不足以使水沸騰氣化,因此科學家選擇利用液氨進行海洋溫差發電。與水相比,液氨的沸點較低,很容易沸騰氣化。  海洋溫差發電的過程其實並不複雜。
  • 海洋論壇▏海洋能發電技術發展現狀及發展路線圖
    潮流渦輪機在退潮和漲潮周期內往複流動,一般設計為雙向發電。依據轉換裝置運行原理不同,可分為軸流式渦輪機、橫流式渦輪機和往復式裝置。潮流能發電裝置結構較為簡單,但渦輪機通常位於海水中,存在易受海水腐蝕、投資成本高、安裝維護困難等問題。大型潮流發電設備的商業化和產業化逐漸成為海洋能利用發展新思路, 英國、加拿大、韓國、紐西蘭等國家都在著手興建大型潮流發電站。
  • 溫差發電原理概述
    溫差發電指利用冷、熱源之間的溫差驅動的發電,溫差發電低能級熱回收方面很有前途,如工業餘熱、汽車尾氣管排放餘熱、太陽能、地熱能和海洋溫差能等
  • 【日本海洋能源開發】(4)全球唯一處於運轉狀態的海洋溫差發電設備
    海洋溫差發電(OTEC:Ocean Thermal Energy Conversion)就是利用海洋表面25℃~30℃的高溫與深層5℃~6℃的低溫之間的溫差,以沸點較低的氨等為介質,旋轉蒸汽渦輪進行發電。 這也是所謂的雙循環發電,但與利用地熱、生物質及工廠廢熱等相比,溫差較小。並且與普通的雙循環發電不同的是,存在汲取深層水的工序。
  • 走進深藍|海洋溫差能除了發電,還能做化妝品、護膚品
    齊魯網5月15日訊 山東是一個能源消費大省,既面臨節能減排和環境治理的壓力,又擁有海洋可再生能源資源開發利用的巨大潛力加強技術儲備、推動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不僅能夠促進海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也是實現社會經濟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的重要選擇。海洋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接收器。資料顯示,海洋表層水溫約為20℃,而在1000米深度的海水溫度會下降到5℃以下。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工程院總工程師劉偉民帶領團隊經過多年攻關,成功掌握了利用水溫差來驅動熱力發電機的技術。
  • 淺談溫差發電技術
    2)系統複雜。熱力循環類發電系統包含很多模塊,從熱源到熱機之間存在蒸汽或氣體迴路,熱機和發電機之間要依靠軸來連接,整個系統複雜度高。除循環類發電技術外,近年來,直接轉換類發電技術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例如半導體溫差發電技術、熱離子發電技術、鹼金屬熱電轉換技術和磁流體發電技術等。其中,半導體溫差發電技術已經在空間衛星等領域得到了很好的驗證。
  • 冷知識:利用海水的溫差發電,建立海水溫差發電站
    現在可以發電的能源有很多,有風力發電,水利發電,還有太陽能發電。根據這些我們是否可以利用海水所吸收的熱量也來進行發電呢?在1881年的時候,法國科學家就就提出了這一想法。海水中存在著巨大的溫差,比如我國的西沙群島海域,在每年五月份時30米以上的海水溫度為30度左右。當水深達到1000米以下時,水的溫度僅為5度。理論上如果冷熱水的溫差達到20度。
  • 海洋溫差能:涼熱之間電流生
    我科學家建成15千瓦溫差能發電系統本報記者 廖洋 實習生 楊錫暢 趙燕在尋找新能源的道路上,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把目光投向了海洋。近年來,有關潮汐能、波浪能、海流及潮流能、海洋溫差能和海洋鹽度差能的研究屢見不鮮。
  • 海水溫差發電超美國水下機器人業內領軍
    青島羅博飛海洋技術有限公司今年落戶藍色矽谷並投入運營,揭開了藍色矽谷內眾多高科技企業成果轉化的序章,由此,藍色矽谷核心區迎來了技術成果轉化的「爆發期」,溫差能發電項目、海水淡化企業、電驅動膜法海水淡化……「一大波」以海洋領域為主的科研技術,逐漸轉化為產品並推向市場。
  • 波浪發電設備促進海洋能產業發展
    ——宋少如設計聚能型浪湧水流發電裝置□  潘鋒/文    海洋能指海洋中所蘊藏的可再生自然能源,主要為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潮流能)、海水溫差能和海水鹽差能。廣義的海洋能源還包括海洋上空的風能、海洋表面的太陽能以及海洋生物質能等。
  • 新能源黑科技,清潔能源革命——溫差發電漂浮板
    目前比較成熟的清潔能源有水利發電,光伏發電,風能發電等。對於浩瀚的海洋資源探測開發利用不足5%。高效,可持續利用海洋能源 松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研發團隊經過四年研發,開發出可以漂浮在水面上的溫差發電系統。產品效率高,成本低(光伏發電的30%),漂浮在水面上,不佔用土地,拆裝方便,可隨時移動等優勢。目前該技術已經取得中國,美國等國家的多項發明專利,掌握溫差發電的核心技術!
  • 溫差發電塗料基本原理
    光-電轉化的效率非常低,最成功的一次實驗轉化率僅有1%。這和當時的矽太陽能電池板的效率相差並不多。然而,到上世紀50年代末,矽太陽能電池的效率提高了兩倍,達到6%-8%。而太陽能溫差發電材料的效率依然保持在1%。因此,新生的太陽能光伏產業迅速拋棄了這種技術,大力發展矽光伏電池板。上世紀70至80年代,矽太陽能光伏電池板開始大批出現在屋頂上。
  • 海洋能發電:種類眾多 精彩紛呈
    中國儲能網訊:海洋中蘊藏著豐富的資源,海洋能具有開發潛力大、可持續利用、綠色清潔、開發難度較大、能量密度不高等特點。我國擁有長達1.8萬千米的大陸海岸線和1.4萬千米的島嶼海岸線,1萬多個大大小小的海島和島礁。開發海洋能資源,發展海洋能發電,為邊遠海島提供充足、穩定的能源具有重要意義。什麼是海洋能發電?
  • CICC科普欄目:海洋能發電技術
    海洋溫差發電是利用熱帶及亞熱帶海洋表層和深層海水間存在的溫差進行發電。在低緯度的海域,比如我國的南海和東海的一部分海域,海洋表層海水的溫度可以高達25℃以上,而海面以下500米的海水溫度卻只有4℃~5℃,二者存在20℃以上的溫差。
  • 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科學家做了一個溫差發電電池
    實際上,趙研究的的溫差發電技術就脫胎於加州理工的NASA JPL,在2005年前後,他在NASA JPL就開始了溫差發電(TREC,The Thermal Recharging)電池技術的研究。矽谷密探獨家專訪了Seatrec的創始人兼CEO 趙,獨家揭秘這項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