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溫差能:涼熱之間電流生

2021-01-15 和訊科技

  我科學家建成15千瓦溫差能發電系統

本報記者 廖洋 實習生 楊錫暢 趙燕

在尋找新能源的道路上,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把目光投向了海洋。近年來,有關潮汐能、波浪能、海流及潮流能、海洋溫差能和海洋鹽度差能的研究屢見不鮮。

日前,記者從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獲悉,由該所

劉偉

民研究員承擔的「十一五」國家

科技

支撐計劃15千瓦溫差能發電裝置研究及試驗項目日前通過驗收。

15千瓦溫差能發電系統成功運行,標誌著我國海洋溫差能發電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海洋裡各種能源之首

經過長期觀測計算,科學家發現到達水面的太陽輻射能大約有60%透射到1米的水深處,有18%可以到達海面以下10米深處,少量的太陽輻射能甚至可以透射到水下100米的深處。在低緯度海域,海水溫度隨水深而變化,一般深海區大致可以分為三層:第一層是從海面到深度約60米左右的地方,稱為表層,該層海水一方面吸收著太陽的輻射能,一方面受到風浪的影響使海水互相混合,海水溫度變化較小,約在25~27℃;第二層水深60~300米,海水溫度隨著深度加深急劇遞減,溫度變化較大,稱為主要溫躍層;第三層深度在300米以下,海水因為受到從極地流來的冷水的影響,溫度降低到4℃左右。表層海水和深層海水之間存在著20℃以上的溫差,是巨大的能量來源。

據測算,全球熱帶海洋的水溫只要下降1℃,就能釋放出1200億千瓦的能量,實際上,海洋的溫差能居於海洋裡各種能源之首。

海水溫差發電裝置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構成發電循環的設備,如蒸發器、冷凝器、汽輪發電機、循環泵和輔助設備等;另一部分是海洋結構物,如海洋結構物主體、冷水取水設備、溫水取水設備和電站定位設備等。海水溫差發電一般是用氨或氟利昂等低沸點物質作為介質、吸收表層海水的熱量而在蒸發器中蒸發成氣體,出來推動汽輪發電機。做完功後的氣體進入冷凝器,由深層海水冷凝,然後再由循環泵將介質送至蒸發器用表層海水使其蒸發,推動汽輪發電機發電。

四年建成實驗基地

歷時四年,劉偉民帶領課題組,經過夜以繼日的研究試驗,終於圓滿完成課題任務。

根據溫差能循環發電裝置的輸出功率,課題組完成了溫差能發電裝置的設計。考慮到溫差能利用的特殊性,課題組還搭建了多能互補獨立電站系統和溫差能海水淡化測試臺。

課題組還成功研製了15千瓦微型氨透平(又被稱為渦輪),根據溫差能發電裝置的技術需求,他們選擇雙機頭透平,減少了單機頭透平軸向推力對透平效率的影響。此外,課題組還對適用於海水溫差能裝置的低成本高效換熱器進行了研發。

另外,根據裝機容量設計溫差能發電系統,課題組對系統運行過程中工質的進出口溫度、壓力值進行數值模擬和優化設計。經過研究試驗,課題組完成了氨水熱物性模擬、朗肯循環系統熱力過程分析、上原循環熱力過程分析以及新熱力循環方式的研究。在上原循環研究的基礎上,從節能的途徑考慮,減少了一級循環泵,增加了一級熱回收,使新的熱力循環效率比上原循環效率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最後是系統運行工質的選擇和系統可靠性設計。根據海水溫差屬於低焓差的特點,課題組首先確定了工質選擇的標準,同時考慮到成本和清潔性,最終採用氨作為運行工質。在系統設計方面,考慮到系統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課題組採取了泥沙過濾、氨液緊急排空系統、氨系統洩漏安全防護等措施。

經過不懈努力,課題組完成了任務並實現了研究目標。在課題完成的過程中共獲得授權的發明專利2項和實用新型專利3項。課題組共發表論文13篇,EI收錄6篇,其中英文論文5篇。科研組培養碩士5人,並建成了容量為15千瓦的海洋溫差能實驗基地。

有助於屯海戍疆

據介紹,該15千瓦海洋溫差能發電系統的成功運行對於我國海洋溫差能的開發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有助於解決我國沿海島嶼用電問題。

我國溫差能資源蘊藏量大,這些資源主要分布在南海海域,尤其是南海中部的西沙群島海域,該海區具有日照強烈,溫差大且穩定,全年可開發利用,冷水層與岸間距離小,近岸海底地形陡峻等優點,開發利用條件良好。由於海洋上下層溫差較穩定,沒有周期性波動,因此發電負荷穩定,同時溫差發電系統可以放置在岸上,而不是建設在海洋中,因此抗颱風能力較強,維修方便。

利用深層冷海水冷凝熱海水的蒸汽產生冷凝水,系統運行過程中,不耗費其他能源,就能附帶產出大量的冷凝水。冷凝的淡水可以用於生活及種植。溫差能在能源供給的同時,還可以提供相應的居住和生產環境條件,特別適用於屯海戍疆的綜合開發應用。

海洋溫差能發電系統可以從海底抽吸大量的冷水,可以為海水養殖和大棚蔬菜種植提供營養物質和冷源。冷海水還可以作為冷源為日常工作、旅遊和居住提供舒適的環境溫度,另外,還可利用冷海水種植反季節蔬菜。深層冷海水富含生物質,因可與常溫海水混合開展海水養殖,具有經濟價值。因此,海洋溫差能有著極高的發展利用前景。

劉偉民表示,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尚有不足之處。因此,還需進一步提高發電規模和效率,並完善產學研聯合機制,加速實現該系統的產業化進程。

《中國科學報》 (2012-12-18 第4版 綜合)

(責任編輯: HN666)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要發展海洋溫差發電
    目前,太陽能海洋溫差發電正在異軍突起。如果其中的45%用來加熱熱帶海洋的水層,再把熱帶海洋的一半用來進行溫差發電的話,那麼熱帶海洋的水溫降低1℃,能夠發出的電力就達600億千瓦,而到2000年時,全世界的人口總數若以60億計算,平均每人用電10千瓦,也只不過600億千瓦!海洋溫差發電的遠景是多麼的誘人啊!
  • 海洋溫差發電 夢想不會太遙遠
    「就人類信仰而言,全世界最大的能量是光與愛;而就無限能源而言,非『海洋能』莫屬!」1870年,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在《海底兩萬裡》中有這樣一段充滿想像力的描述,為人類探索海洋能源利用開啟了一扇智慧的大門,也許未來的某一天,廣闊的海洋中能夠給全世界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
  • 海洋溫差發電前景廣闊
    潮起潮落,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海洋蘊藏的巨大能量吸引著人們去探索、去開發。潮汐發電作為海洋能利用中技術最成熟、規模最大的一種,已為許多人所熟知。而說起海洋溫差發電,知道的人恐怕要少得多。   海洋溫差發電主要採用開式和閉式兩種循環系統。
  • 我國溫差發電效率高 海洋能源前景廣闊
    所謂海洋溫差發電是利用海洋中受太陽能加熱的溫度較高的表層海水與較冷的深層海水之間的溫差進行發電。在低緯度的海域,比如我國的南海和東海的一部分海域,海洋表層海水的溫度可以高達25攝氏度以上,而海面以下500米的海水溫度卻只有4攝氏度—5攝氏度,二者存在20攝氏度以上的溫差。
  • 海洋溫差發電:讓大海變為穩定的巨型發電站
    海洋或許會成為自然能源的新主角。 久米島坐落在衝繩本島以西100公裡處。9月,在陽光的炙烤下,記者從機場出發,穿過甘蔗田,驅車15分鐘左右,就來到了一望無際的大海邊。 將手伸進綠寶石般的大海。感覺溫暖而舒適。久米島的年均海水表面溫度為26度。根據太陽照射情況的不同,夏季會升至29度,冬季也能保持在23度。 而深海的溫度基本不隨季節變化。
  • 走進深藍|海洋溫差能除了發電,還能做化妝品、護膚品
    齊魯網5月15日訊 山東是一個能源消費大省,既面臨節能減排和環境治理的壓力,又擁有海洋可再生能源資源開發利用的巨大潛力加強技術儲備、推動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不僅能夠促進海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也是實現社會經濟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的重要選擇。海洋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接收器。資料顯示,海洋表層水溫約為20℃,而在1000米深度的海水溫度會下降到5℃以下。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工程院總工程師劉偉民帶領團隊經過多年攻關,成功掌握了利用水溫差來驅動熱力發電機的技術。
  • 【資源拓展】——海洋溫差發電技術的現狀及商業化可行性探討
    這一動向,使得海洋溫差發電再次受到學界的青睞,因其在可再生能源領域中如同地熱發電一般具有「穩定性」是主要原因。而且,作為海洋溫差發電的特點之一,「高稼動率」結合海洋深層水的「複合利用」甚至可以產生兆瓦級的規模經濟。此外,2011年韓國為了建立海洋溫差發電的國際標準,在國際電工委員會(IEC)的IEC/TC114上,提出了「海洋溫差發電」的標準提案。
  • 【日本海洋能源開發】(4)全球唯一處於運轉狀態的海洋溫差發電設備
    【日本海洋能源開發】(2)奪回技術失地,新項目紛紛上馬 始終致力於海洋溫差發電的佐賀大學的實力 100米左右的海洋表層能夠存儲太陽熱能。另一方面,在極地冷卻的海水會隨著海洋環流向低緯度地區移動,沉入600米~1000米的海洋深處。
  • 華彬進軍海洋溫差發電 明年6月或籤首例合同
    海洋溫差發電首個項目明年啟動    「如果把海洋溫差能量利用起來,將是現在發電量的2倍。」 華彬集團副總裁劉少華對本報記者表示。    所謂海洋溫差發電是指,利用熱帶及亞熱帶海洋表層和深層海水間存在的溫差發電。作為清潔可做再生能源,該領域前景十分誘人。
  • 「藍」能可貴的海洋能
    海洋能是蘊藏在海洋中的可再生能源的統稱。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潮流能(海流能),溫差能和鹽差能等,廣義的海洋能還包括海上風能和太陽能。潮汐能和潮流能來源於月球和太陽對地球的萬有引力變化,其他各種能量是太陽輻射產生的。海洋能可以看作是自然界多種能源的富集,開發海洋能比開發那些能源密度低的能源更有效率。
  • 溫差發電原理概述
    溫差發電指利用冷、熱源之間的溫差驅動的發電,溫差發電低能級熱回收方面很有前途,如工業餘熱、汽車尾氣管排放餘熱、太陽能、地熱能和海洋溫差能等
  • 冷知識:利用海水的溫差發電,建立海水溫差發電站
    太陽的照射可以給地球帶來極大地熱能。根據專家的測算,每天地球上所吸收太陽的熱能高達八十億千瓦。而海水就可以吸收六十到七十億千瓦。海水吸收了如此多的熱量,我們是否可以利用這一點來做些什麼呢?現在可以發電的能源有很多,有風力發電,水利發電,還有太陽能發電。根據這些我們是否可以利用海水所吸收的熱量也來進行發電呢?在1881年的時候,法國科學家就就提出了這一想法。
  • CICC科普欄目:海洋能發電技術
    據世界能源委員會統計,全世界僅沿海地帶便於開發的波浪能就有20億kW,沿岸和近海區的潮汐能17kW。海洋能具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開發利用不汙染環境,不佔用陸地等諸多特點。目前,海洋能的開發已受到不少海洋國家的高度重視,它們投入相當大的人力、物力、財力,研究海洋能開發利用技術,其中有些技術,如風能、潮汐能都已經有成熟的商業化裝置,波浪能、溫差能正處於試驗階段。
  • 海洋論壇▏海洋能發電技術發展現狀及發展路線圖
    潮流能發電裝置結構較為簡單,但渦輪機通常位於海水中,存在易受海水腐蝕、投資成本高、安裝維護困難等問題。大型潮流發電設備的商業化和產業化逐漸成為海洋能利用發展新思路, 英國、加拿大、韓國、紐西蘭等國家都在著手興建大型潮流發電站。世界上首個實現商業化併網試驗運行的潮流能發電系統為北愛爾蘭「SeaGen」,位於斯特蘭福特灣,裝機容量1.2MW,通過第一代產品「Seaflow」演化而來。
  • 海洋能發電:種類眾多 精彩紛呈
    地球上的海洋面積佔地球總面積約71%,海洋是個巨大的蓄能庫,蘊藏著豐富的資源與能量。海洋能包括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溫差能和鹽差能,除潮汐能和潮流能是由月球和太陽引潮力的作用產生外,其他種類的海洋能均由太陽輻射產生。海洋能具有開發潛力大、可持續利用、綠色清潔等優勢。但是,海洋能利用存在開發難度較大、能量密度不高、穩定性較差、分布不均勻等不足。
  • 【116】海洋溫差能發電
    自從克勞德在1930年首次在古巴嘗試OTEC(海洋熱能轉換)技術的可行性,80多年的經驗積累和大量的資金投入,以工程數據的形式提供了設備的研發,環境研究,及初步設計的技術資料,為建立一個商業性的海洋熱能轉換工廠提供基礎。現在OTEC系統大多偏向於採用低沸點工質有機朗肯循環(ORC)系統,循環工質的選擇會極大地影響有機朗肯循環的性能。
  • 在未來或許可以利用海水溫差,給人類提供所需要的能源!
    利用海水溫差發電的探索,為人類向海洋發展描繪了美好的前景。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隱藏在海洋中的能量可以供給世界運轉所需的能源。早在1870年,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就在《海底兩萬裡》中有這樣一段充滿想像力的描述:「就人類信仰而言,全世界最大的能量是光與愛;而就無限能源而言,非『海洋能』莫屬!」何謂「海洋溫差發電」?
  • 什麼是海洋能?
    原標題:什麼是海洋能?   海洋能是海水運動過程中產生的可再生能,主要包括溫差能、潮汐能、波浪能、潮流能、海流能、鹽差能等。潮汐能和潮流能源自月球、太陽和其他星球引力,其他海洋能均源自太陽輻射。   海水溫差能是一種熱能。
  • 日本開發出世界首個利用海洋溫差發電系統
    據日本NHK網站9月11日報導,日本開發出世界首個利用海洋淺層及深層溫度差進行發電、即「海洋溫差發電」的系統。「海洋溫差發電」的原理是將淺層溫度較高的海水中的液態氨蒸發,利用蒸汽使渦輪機旋轉發電後,再利用深海提取的冷海水冷卻蒸汽重複發電。此種發電方式不受天氣影響,比較穩定,作為一種新型可再生資源受到矚目。
  • 半導體溫差發電裝置的製作
    半導體溫差發電不受天氣、場地的制約,日益激發著人們新的綠色慾望。筆者以蜂窩煤熱水爐的進出水為溫差源,製作了一臺半導體溫差發電裝置,原理框圖見上圖。   半導體溫差發電是一種將溫差能(熱能)轉化成電能的固體狀態能量轉化方式。發電裝置無化學反應和機械運動,無噪聲、無汙染、無磨損、壽命長。它的核心部件是半導體溫差電偶模塊(因多用於製冷,亦稱半導體致冷片,電子元器件市場大多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