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來或許可以利用海水溫差,給人類提供所需要的能源!

2021-01-16 宇宙的狂想曲

利用海水溫差發電的探索,為人類向海洋發展描繪了美好的前景。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隱藏在海洋中的能量可以供給世界運轉所需的能源。

早在1870年,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就在《海底兩萬裡》中有這樣一段充滿想像力的描述:「就人類信仰而言,全世界最大的能量是光與愛;而就無限能源而言,非『海洋能』莫屬!」

何謂「海洋溫差發電」?

19世紀工業革命,西方國家完成了從工廠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機器逐漸取代了人力,把人類推向了嶄新的「蒸汽時代」。21世紀,潛藏在海洋中的巨大能量成為人類熱切關注的對象。人們似乎將要迎來前所未有的「海洋蒸汽時代」。那麼,凡爾納一百多年前的構想,如今能否走向現實呢?

理論上講,海洋溫差發電(也稱海洋熱能轉換)能夠提供相當於全世界人類所消耗電力的4千倍。利用海洋溫差發電這個設想相當宏大,既不會汙染環境又不會排放溫室氣體,被人們寄予厚望。然而,回到現實中,該設想卻因諸多難題而被擱置多年。

2016年,全球各地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了眾多與之相關的項目,而項目執導者們都是精明能幹的實用主義者。究竟發生了什麼?

「海洋溫差發電」這一點子,極有可能是凡爾納為了解決尼摩船長的難題而想出來的。尼摩船長是凡爾納筆下的一位主人公,他迫切需要電力在深海中驅動他的鸚鵡螺號潛艇。那是「海洋溫差發電」這個名詞首次出現。尼摩船長告訴他的水手:「將『兩根』電線伸入不同深度,形成電路,便有可能通過溫度的差異來獲得電能。」該書出版11年之後,法國物理學家雅克·阿瑟·阿松瓦爾首次提出利用海水溫差發電這一設想,不過該設想被埋沒了近半世紀。他認為,採用管道而非電纜,利用深海的冷水和溫暖的表層海水之間的溫差來產生蒸汽能量,從而實現熱力循環。

這絕對是一個高明的想法。因為海洋是一個巨大且不斷吸收太陽能的存儲介質,海洋中蘊藏著豐富的熱能。太陽每年供應給海洋的熱能大約有60多萬億千瓦,這樣龐大的能量,除了一部分轉變為海流的動能和水蒸氣的循環外,都直接以熱能的形式儲存在海水中,主要表現為海水錶層和深層之間的溫差。通常情況下,大部分熱量都存儲在距海平面100米以上的表層海水中,海水錶層溫度可達20~28℃,而在海平面1千米以下,水溫卻只有4~5℃。深海洋流以及暗流等使深層水溫常年保持恆定。這樣來看,上下水層之間溫差保持在20℃左右,說明「海洋溫差發電」這一設想的確極具潛力。

目前,全世界幾乎所有的核電站和燃煤電廠都離不開渦輪蒸汽機驅動。火力發電和核能發電是以熱能使水沸騰,利用蒸汽帶動渦輪機,然後發電。但其產生的蒸汽要麼靠燃燒汙染大氣的煤,要麼會產生可怕的核廢料。相比之下,海洋溫差發電提供的蒸汽能量最為清潔且在理論上是沒有上限的。

那麼,海洋溫差發電具體是如何運作的呢?在海洋溫差發電中,巧妙運用到了氨水和水的混合液。水的沸點是100℃,而氨水的沸點是零下33℃,相比之下後者更容易沸騰。為了從溫度差中獲取能量,工程師將溫暖的表層海水加入內層裝有氨水等低沸點液體的管道。氨水沸騰後,其蒸汽推動渦輪機,即可發電。之後,工程師再將深層冰冷的海水泵入蒸汽管道進行冷卻,導致氨蒸氣冷凝回液體狀態,進入下一個溫度循環。

難度超乎想像

100多年前,人們就開始利用潮汐發電。近幾年來,利用海浪、洋流發電的技術也開始被採用。然而,人們的探索並不滿足於此,海洋溫差發電技術如果能夠成功運用,估計至少能滿足全世界對能源需求的20%左右。

赤道地區(包括熱帶和亞熱帶)擁有建造海洋溫差發電的良好條件,因為赤道地區海洋的溫差更為明顯。在太陽的強烈照射下,熱帶地區表層海水均溫可達30℃,而深層海水均溫大約為5~10℃。這種終年形成的20℃以上的垂直海水溫差可以很輕鬆地實現熱力循環並發電,因此海洋溫差發電項目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最為適用。

由於發電介質是海水,燃料費用幾乎為零,這項新技術似乎不久即可達到實用階段。然而,工程師進行電腦模擬發現,由於海水之間的溫差至少要達到20℃才能使發電過程運轉起來。要達到這個要求,需要長達1000多米的巨型管道,管道需要足夠粗,同時還能承受住海流的影響。所以,海洋溫差發電設備的規模必須造得很龐大才能獲得足夠的電力,同時,大量資金需要預先投入,因此海洋溫差發電的成本不一定比火電站和核電站低。另外,海洋溫差發電的能量密度低,其效率僅為3%~6%,比火力發電的40%要低得多。

儘管面臨諸多困難,工程師們還是不斷努力,希望海洋溫差發電能夠達到實用階段。其中最雄心勃勃的一次嘗試是在20世紀70年代。當時石油危機爆發,美國總統吉米·卡特籤署了一項命令:在1999年之前,務必採用海洋溫差發電技術生產高達1萬兆瓦的電力。但後來,由於石油價格一降再降,替代石油的「海洋溫差發電」方案再次被無限期擱置。

成為主流指日可待

長遠來看,由於石油等全球不可再生能源對氣候和環境產生的不良影響,使得可再生能源受到各國的普遍重視。但是,大多數可再生能源(如風能和太陽能)也不是無限制的,因為它們只在有風和有陽光的條件下才能產生電力。相比之下,海洋溫差發電卻可24小時全天候運作。海洋溫差發電這個19世紀的構想也許能成為21世紀可再生能源的有力「候補成員」。

近海油氣工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1000多米的深海操作在該行業已經司空見慣。幾十年前,美國一家公司將橋梁技術和渦輪機製造技術融合在一起——兩者都採用先進的、超輕超強的玻璃纖維和樹脂複合材料——設計出價格低廉、強度和靈活性足以承受洋流壓力和張力的超級管道。更重要的是,這些管道能夠在海面浮動平臺上組裝,避免了大型裝置遠距離運輸的風險,這為海洋溫差發電的開發前景鋪平了道路。

美國負責研究海洋溫差發電的路易斯·維加估算道:「海洋溫差發電的技術在不斷進步,現在建造一座100兆瓦的海洋溫差發電場大約需要花費7.9億美元。如果把建造費用和運行成本都計算在內,電費大約為每度18美分。這與美國能源部門估算的煤炭和太陽能電費相差不大,前者為每度14美分,後者為每度14~16美分。

1930年,阿松瓦爾的學生克勞德在古巴海濱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海水溫差發電站。2013年,一座50千瓦的海洋溫差發電站在日本久米島開始運作。同年,美國夏威夷也建好了一座100千瓦的實驗電站。2014年,荷蘭開始在加勒比海的庫拉索島建造一座500千瓦的電站。由此看來,較小的島嶼有幸成為了第一批海洋溫差發電站的「寵兒」,因為它們十分依賴進口燃料並苦於其高昂的價格。這些進展使得海洋溫差發電有望成為主流發電方式之一。目前,海洋溫差發電站已經出現在世界各地。日本、法國、比利時等國都已經建成了海洋溫差發電站,功率從100千瓦到5000千瓦不等,上萬千瓦的電站也正在籌建之中。

技術創新意義重大

目前,各國多個研究小組正在研究將海洋溫差發電與太陽能相結合的可能性。義大利的保拉·蓬巴模擬出了一款熱能轉換裝置,它先利用太陽能將海水溫度提高,再蒸發液體氨。她發現,即使是低成本的太陽能集熱器,也可以將電站白天的發電量提高到原先的3倍。

類似的新技術還可以幫助到北半球一些能源匱乏的國家。在夏季,韓國周邊海水表面和深層海水之間的溫差超過了20℃。但在冬季,情況就不同了。因此,要讓海洋溫差發電站終年運轉,韓國海洋研究與發展研究所的高城郡教授改造了一座20千瓦的電站,他讓表層海水在遇到氨水之前,先利用來自太陽能、風電場和垃圾焚燒發電廠產生的電能提前對它進行預熱,以保持它與深層海水之間的溫度差。

另一個好辦法是將海洋溫差發電與地熱能源相結合。韓國海洋研究院的賢菊和他的同事正在尋找合適的地熱能源,希望利用地下深處源源不斷的熱能,將表層海水加熱,以保持溫差。這一創新舉措能夠大大擴展適合建造海洋溫差發電的區域。

鑑於該項目的迅速發展,海洋溫差發電受到各國的普遍重視。但環保人士還是憂心忡忡:富含無機營養成分的深層海水被引到上層水域時,是否會導致海中的藻類瘋狂繁殖?但具計算機模型顯示,只要深層海水被泵出的深度仍在水深60米以下,藻類大量繁殖的風險可以說幾乎為零。但是,為了消除哪怕一點點可能會面臨的風險,而採取的措施都是值得的。為此,英國的一家能源公司用獨特的設計方案解決了這一問題,並為此申請了專利。在該公司設計建造的電站中,改變了把深層海水泵入海洋表層作為冷卻水的做法,而是直接將蒸發出來的氨蒸氣輸送到海洋深層進行冷凝。這意味著,營養豐富的深層海水將永遠不需要被泵送到表面了。

另外一個之前研究的問題是,海洋溫差發電是否會對當地環境和全球產生影響,比如導致氣候變暖?

令人欣慰的是,研究表明,我們能夠在不影響海洋的情況下提高海洋溫差發電的產能。美國研究者對海洋溫差發電站可能導致的影響建立了模型,其中包括全球溫鹽環流(溫鹽環流是指依靠海水溫度和含鹽度驅動的全球洋流循環系統)。實驗發現,電站可以安全地獲取7太瓦(1太瓦等於1012瓦特)的電力,相當於全球能源消費量的一半,而且並不會對海洋溫度造成任何顯著的影響。然而論文作者也承認,很難就海洋溫差發電站對環境的影響作出明確的結論。

發電船隻敬請期待

建造地點離海岸越遠,發電場的造價就會越昂貴,而建造成本低廉的船則不受此約束。在美國休斯敦召開的海洋專題研討會上,一家能源公司公布,他們正在研發設計10兆瓦海洋溫差發電船。海洋溫差發電船可以在海上四處尋找具有最佳溫度差的海域,利用海底電纜向海岸輸送電力。事實上,許多研究者都相信,徜徉在天海之間尋找電能的發電船才代表了該技術的未來。為了解決通過海底電纜向海岸輸電的問題,發出的電能可以在原地將海水電解為氫和氧,然後把氫存儲到燃料電池中運往全世界使用。一艘10兆瓦的海洋溫差發電船每小時可以生產1.3噸的液態氫,儘管目前成本還是生產一桶原油的3倍。但技術的進步能進一步降低成本,而且氫是完全綠色可持續利用的能源。

對於海水溫差發電的探索,為人類向海洋發展描繪了美好的前景。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隱藏在海洋中的能量將能供給全世界運轉所需的能源。

相關焦點

  • 最「酷」的能源:利用海水溫差提供不竭電力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最「酷」的能源  一項巧妙利用海水上下層溫差的技術將為全世界提供取之不竭的清潔電力  ★ 文/呂靜  主營火箭科技的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最近竟然關注起管道工程了。
  • 冷知識:利用海水的溫差發電,建立海水溫差發電站
    太陽的照射可以給地球帶來極大地熱能。根據專家的測算,每天地球上所吸收太陽的熱能高達八十億千瓦。而海水就可以吸收六十到七十億千瓦。海水吸收了如此多的熱量,我們是否可以利用這一點來做些什麼呢?現在可以發電的能源有很多,有風力發電,水利發電,還有太陽能發電。根據這些我們是否可以利用海水所吸收的熱量也來進行發電呢?在1881年的時候,法國科學家就就提出了這一想法。
  • 新能源黑科技,清潔能源革命——溫差發電漂浮板
    世界各國對能源需求的不斷增長和環境保護的日益加強,清潔能源的推廣應用已成必然趨勢。清潔能源的權重比例在不斷擴大。目前比較成熟的清潔能源有水利發電,光伏發電,風能發電等。對於浩瀚的海洋資源探測開發利用不足5%。
  • 我國溫差發電效率高 海洋能源前景廣闊
    所謂海洋溫差發電是利用海洋中受太陽能加熱的溫度較高的表層海水與較冷的深層海水之間的溫差進行發電。在低緯度的海域,比如我國的南海和東海的一部分海域,海洋表層海水的溫度可以高達25攝氏度以上,而海面以下500米的海水溫度卻只有4攝氏度—5攝氏度,二者存在20攝氏度以上的溫差。
  • 海洋能源|我們日常在海邊看到的自然現象居然可以利用發電?
    每當我們去海邊總是可以看到海水潮漲潮落,有風時還會看到波浪滾滾,......。現在才知道這些自然現象都是可以開發利用的可再生清潔能源。這些所謂的海洋可再生清潔能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潮流能、海水溫差能、鹽差能、海洋風能等。
  • 海水溫差發電超美國水下機器人業內領軍
    海水溫差發電即將推向市場   「藍色矽谷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免費的實驗室,年底整體入住。」作為「溫差能發電」項目的領軍人、國家海洋一所研究員劉偉民介紹,目前溫差能發電項目已經完成了技術方面的積累,達到推向市場的條件。
  • 海水溫差發電是什麼?
    答:海水溫差發電法(英語:OceanThermalEnergyConversion,縮寫:OTEC)是一種可再生能源,主要是利用表層海水與深層海水的溫度不同來進行發電。  目前有封閉式循環系統、開放式循環系統、混合式循環系統等,其中以封閉式循環系統技術較成熟。
  • 【日本海洋能源開發】(4)全球唯一處於運轉狀態的海洋溫差發電設備
    【日本海洋能源開發】(2)奪回技術失地,新項目紛紛上馬 始終致力於海洋溫差發電的佐賀大學的實力 100米左右的海洋表層能夠存儲太陽熱能。另一方面,在極地冷卻的海水會隨著海洋環流向低緯度地區移動,沉入600米~1000米的海洋深處。
  • 海洋溫差發電 夢想不會太遙遠
    「就人類信仰而言,全世界最大的能量是光與愛;而就無限能源而言,非『海洋能』莫屬!」1870年,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在《海底兩萬裡》中有這樣一段充滿想像力的描述,為人類探索海洋能源利用開啟了一扇智慧的大門,也許未來的某一天,廣闊的海洋中能夠給全世界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
  • 為什麼海水「冷熱不均」也能被利用?
    僅以海洋深度而言,它在數據上雖然「可測」了,但是幾千米甚至上萬米深的海水中所蘊含的奧秘,仍然可以用「不可測」來形容。陽光只能照射到海水的表面,隨著海水深度的增加,透過的陽光卻在減少,陽光不能到達的深海區域是一片黑暗的海洋世界。由此形成了表層海水溫度與深海海水溫度間的很大差異。比如,波斯灣和紅海的海面水溫可達35℃,而在水下500~1000米深處,海水溫度卻只有3~6℃。
  • 美軍工巨頭與中國合作建造海水溫差發電站
    來自美國的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簡稱:洛馬)雖然是一間以航空器設計以及研發其它高精尖技術為主的科技公司,但洛馬公司為人所熟知卻是由於其為美國防部最重要的軍火供應商。據國外媒體報導,洛馬公司旗下開展的業務多種多樣,其中也包括綠色能源技術的研發。
  • 海洋溫差能:涼熱之間電流生
    日前,記者從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獲悉,由該所劉偉民研究員承擔的「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15千瓦溫差能發電裝置研究及試驗項目日前通過驗收。15千瓦溫差能發電系統成功運行,標誌著我國海洋溫差能發電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 基於海洋能的海水資源綜合利用研究
    一、研究背景海洋能根據存在形式的不同,可以分為潮汐能、潮(洋)流能、波浪能、鹽差能、溫差能等,這些狹義海洋能的理論儲量高達 2.1×106 TWh/a [1],大大超出了目前人類利用各種能量(功率)的總和。此外還有廣義的海洋能,如海上風能、海洋生物質能、海洋地熱能等。
  • 海水制氫:重啟藍色能源的傳說—新聞—科學網
    「這種新型電催化劑不僅解決了海水電解制氫的工程化問題,也提示了未來從海水中同時製備氫氣、氧氣、鹽的可能性。」該論文第一作者、北京化工大學化工能源有效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軟物質科學與工程高精尖創新中心副教授鄺允告訴《中國科學報》。
  • 中電觀察丨「一帶一路」帶動海洋能源開發
    ,優化港區能源利用結構,利用風電、光伏發電、海洋能等為港區提供清潔能源,打造生態宜居的港口環境。」從新能源的角度來說,可以為港口提供清潔能源,既節約資源,又減少汙染,發展前程廣闊。  「海產品的工業化養殖是產業轉型升級的方向,可以將光伏或風力發電與海水養殖結合起來,推進循環型經濟發展新模式,實現效益最大化。目前國內已經有了風力發電與海水淡化結合的實踐,效果很好。」
  • 人造「能量島」將成為未來能源生產平臺
    ,有望取代人類對石油資源的使用。邁克利斯稱,這樣的一個六邊形的能量島可生成250兆瓦電能(足以供給一座小城市的用電量),如果在某個港灣建造多個能量島,不僅可以提供更多的能量,還可以為植物生長提供溫室環境,作為船隻停泊的港口或者是觀光旅遊的賓館。 為了吸引更多的投資者,能量島設計小組將於本周在中國上海召開的「中美綠色科技峰會」(U.S. China GreenTech Summit)上討論發布。
  • 這種裝置可在夜晚利用溫差發電 以作為太陽能和儲能的補充
    目前很多無電地區開始利用太陽能發電,而儲能裝置也為夜晚的供電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但僅僅在白天發電還不夠,史丹福大學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正在研究一項技術,該技術可以幫助裝置在夜晚發電,他們認為這種夜晚發電的技術或許能在未來扮演重要的角色。
  • 「人造太陽」人類的未來能源
    眾所周知太陽是通過核聚變產生能量,太陽的光芒和熱量維持著地球上的生命使人類得以延續。這個項目的原理就是通過模仿太陽的核聚變過程,以達到產生能量的目的。核聚變不同於目前對於核能的利用,它是清潔、可靠的能源,並且不產生碳排放。核聚變也是安全的,因為它只需要少量的燃料,並且物理上不存在因熔毀而發生洩漏事故的可能。
  • 華彬進軍海洋溫差發電 明年6月或籤首例合同
    海洋溫差發電首個項目明年啟動    「如果把海洋溫差能量利用起來,將是現在發電量的2倍。」 華彬集團副總裁劉少華對本報記者表示。    所謂海洋溫差發電是指,利用熱帶及亞熱帶海洋表層和深層海水間存在的溫差發電。作為清潔可做再生能源,該領域前景十分誘人。
  • 【資源拓展】——海洋溫差發電技術的現狀及商業化可行性探討
    2008年原油價格超過140美元/桶,隨著油價高企而來的能源和環境問題愈加顯著化,成為了全球矚目的課題。近年來以美國和法國為首開展了10 MW級商用設備研發工作。這一動向,使得海洋溫差發電再次受到學界的青睞,因其在可再生能源領域中如同地熱發電一般具有「穩定性」是主要原因。而且,作為海洋溫差發電的特點之一,「高稼動率」結合海洋深層水的「複合利用」甚至可以產生兆瓦級的規模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