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酷」的能源:利用海水溫差提供不竭電力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最「酷」的能源

  一項巧妙利用海水上下層溫差的技術將為全世界提供取之不竭的清潔電力

  ★ 文/呂靜

  主營火箭科技的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最近竟然關注起管道工程了。在過去的一年中,這一航空巨子一直讓它的工程師們專心設計非常長的玻璃纖維管道——這是因為他們瞄準了海洋熱能變換(OTEC)這一技術,而普通的管子不能成為其組成材料。

  OTEC又被稱為海洋溫差能,是一種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它有潛力將日下依賴石油的經濟解放出來。 早在1970年,負責主管美國聯邦海洋熱能源項目的羅伯特·科恩就曾經說過:「這種能源將有可能成為世界上可再生能源的最大來源。」

  老調重彈

  由於化石燃料價格的高漲,從夏威夷到日本,很多私人公司都在競相建設商業化的OTEC工廠。這項技術的特點就是開發利用表層海水和深層海水之間的溫差。

  首先,用溫暖的表層水加熱一種低沸點的液體,如氨或氨水。當液體沸騰時,會產生氣體,這些氣體所產生的壓力足以推動一個渦輪機發電。之後氣體被冷卻,重新變成液體再次使用。冷卻過程是通過由玻璃纖維製成的管子吸上海洋深處的冷水來完成的,這些玻璃纖維的管子可能長達1000米,直徑為27米,能以每秒1000噸的速度吸取冷水。完成冷卻任務後,這些水將重新被放回深海。科恩解釋說:「這就像常規的發電廠燒煤產生蒸汽一樣。」

  最早提出利用海洋溫差發電理論的人是法國物理學家戴松法耳,不過,這一想法在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前一直沒有得到太多關注。1979年,由美國政府支持的包括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在內的合股項目,在夏威夷鋪設了一條冷水管,它服務於一個發電50千瓦的OTEC系統。兩年之後,一個日本研究小組也在南太平洋島國諾魯建設了一個發電能力為120千瓦的試驗工廠。

  還沉浸在初戰告捷的興奮之中,美國能源部就開始計劃在夏威夷建一個4萬千瓦的試驗工廠。可是,1981年,海洋熱能技術的投資開始縮減,到1995年石油價格開始下跌,最終跌到20美元一桶的時候,這部分投資就完全取消了。

  如今,燃料價格的上漲使得人們恢復了對這一被忽視技術的興趣。今年9月,為獎勵洛克希德馬丁公司1979年首次成功建設OTEC系統,美國能源部給予該公司60萬美元的投資用來研製新一代冷水管。

  科恩認為,依靠漂浮在海中的平臺,通過海底電纜向陸地電網輸電,最終能建成50萬千瓦的OTEC發電廠,這種飄搖的船上電廠仿佛就是在開闊的海洋中為發電而「放牧」一般。

  比潮汐能更有希望

  洛克希德的第一個目標是安裝上所有的設備並試運營。該公司已經開始與夏威夷萬瑪納魯的麥凱海洋工程公司合作建設一個發電1萬~2萬千瓦的電廠,這個新工廠將用1000米長的管子,有些管子的直徑將達到4米,所發的電將通過海底電纜直接供給島上的電力網,預計將在4~6年內建成並開始運營。

  就在洛克希德加緊測試其設備的時候,美國軍方的一家電廠甚至更快上線,設於火奴魯魯的海洋工程與能源系統(OCEES)國際公司正在完成一項海洋熱能設備的設計,這一設備將被安裝在印度洋迪戈加西亞島上的一個較大的美軍軍事基地。

  這一電廠將提供8000千瓦的電力,還能為每天淡化500萬升的海水供電。OCEES表示,這一工程將於2011年底前安裝和運營。

  眼下,迪戈加西亞島全部用柴油發電,基地的長官看到海洋熱能可以作為一種獨立能源方式。OCEES的傑克森說:「這在印度洋中央是個戰略軍事裝置,他們不想依靠其他的供能方式。」

  比爾·泰勒是美國海軍海岸能源辦公室的主任,他認為OTEC比波浪浮筒或潮汐能更有潛力快速開發出能源。他說:「產生8000到10000千瓦的電力, 需要用很多浮筒。我們對潮汐發電和海洋溫差發電都很期待,但我們更寄希望於OTEC。」

  另外,兩個研究小組都在著手解決如何將漂浮擺動的平臺和固定的海底電纜連接起來的問題。熱交換器還需設計得能夠防止海藻、藤壺或其他海洋生物入侵和阻塞系統。

  如果試驗工廠獲得成功,那麼更大的商業規模發電廠就能改變夏威夷的能源構成,目前,夏威夷77%的電是燃油發電。洛克希德的合作者,麥凱海洋工程公司的貝靈格說,如果OTEC能達到10萬千瓦的發電能力,那麼,不僅對夏威夷,對世界上的其他地方,都將成為一個巨大的能源支持。

  尚未成熟的技術

  然而,要達到10萬千瓦的發電水平,就需要直徑30米、長度達1000米的管子。這可不是輕而易舉的小挑戰,貝靈格解釋:這些龐大的結構都要垂直漂浮於海洋之中,來自海流和漂浮平臺的晃動都會對平臺表面造成很大的壓力和張力——人們如何錨定和安裝這種平臺呢?

  小規模的設計已經遇到了問題。2003年,印度工程師在建設一個1000千瓦的海洋熱能發電廠時,試圖從孟加拉灣的一艘駁船上將一根800米長的冷水管放到海中。結果,管子最後掉在了海底。印度國家海洋技術研究所主任凱斯羅利認為,以目前的知識,人類還沒有能力建造5000~10000千瓦的海洋溫差發電廠。

  不過,假如這項技術對綠色能源市場產生了顯著影響的話,它就可能擴大規模。克羅克從1980年起,就一直為夏威夷大學、美國能源部或其他部門從事OTEC的設計。他說:「試點測試已經成功,這不是設計的問題,而是經濟合算的問題。」

  克羅克於1988年籌建了OCEES公司,最近,他離開了OCEES,開始組建能源收穫系統公司,該公司有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在印度尼西亞的海岸建成一個發電10萬千瓦的OTEC電廠。所發的電力將用來制氫,氫是綠色燃料,用在汽車上是零碳排放的。克羅克表示,他已經為這一將耗資8億美元的工廠投資,一旦敲定建設合同,該工廠將於2年內建成並運營。

  對於已經苦等了幾十年,希望海洋熱能變為現實的科恩來說,如此龐大的工廠似乎野心太大,特別是又加上了氫氣生產,因為到目前為止,氫的配送結構在很大程度上還沒有開發出來。

  科恩警告說:「過快地擴大規模可能是有風險的。我也願意看到海洋熱能快速發展,但我們還是謹慎為妙。」

  冷水變空調

  正當全世界各國政府和私人公司忙於為海洋熱能投資的時候,該技術的一項分支已經開始安裝並運營了。這一技術不是為了發電而駕馭冰冷的深海水,加拿大的多倫多市利用來自安大略湖底的水來為城中建築降溫。夏威夷萬瑪納魯的麥凱海洋工程公司最近幫助建設了這一城市冷水空調系統,當該系統全部接通市中心的建築物時,將節省6萬千瓦的電力。這個系統通過三條5公裡長的管道將水深80米的4℃湖水泵入城市中的建築物內,這些冷水可當作空調使用。

  麥凱在夏威夷的火奴魯魯也用了類似的冷水空調系統。麥凱公司的貝靈格說:「海洋熱能是大獎,但冷水空調也能在削減能源需求上起很大作用,而且現在就能做到。」★

相關焦點

  • 在未來或許可以利用海水溫差,給人類提供所需要的能源!
    利用海水溫差發電的探索,為人類向海洋發展描繪了美好的前景。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隱藏在海洋中的能量可以供給世界運轉所需的能源。早在1870年,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就在《海底兩萬裡》中有這樣一段充滿想像力的描述:「就人類信仰而言,全世界最大的能量是光與愛;而就無限能源而言,非『海洋能』莫屬!」何謂「海洋溫差發電」?
  • 冷知識:利用海水的溫差發電,建立海水溫差發電站
    而海水就可以吸收六十到七十億千瓦。海水吸收了如此多的熱量,我們是否可以利用這一點來做些什麼呢?現在可以發電的能源有很多,有風力發電,水利發電,還有太陽能發電。根據這些我們是否可以利用海水所吸收的熱量也來進行發電呢?在1881年的時候,法國科學家就就提出了這一想法。海水中存在著巨大的溫差,比如我國的西沙群島海域,在每年五月份時30米以上的海水溫度為30度左右。
  • 我國溫差發電效率高 海洋能源前景廣闊
    所謂海洋溫差發電是利用海洋中受太陽能加熱的溫度較高的表層海水與較冷的深層海水之間的溫差進行發電。在低緯度的海域,比如我國的南海和東海的一部分海域,海洋表層海水的溫度可以高達25攝氏度以上,而海面以下500米的海水溫度卻只有4攝氏度—5攝氏度,二者存在20攝氏度以上的溫差。
  • 新能源黑科技,清潔能源革命——溫差發電漂浮板
    世界各國對能源需求的不斷增長和環境保護的日益加強,清潔能源的推廣應用已成必然趨勢。清潔能源的權重比例在不斷擴大。目前比較成熟的清潔能源有水利發電,光伏發電,風能發電等。對於浩瀚的海洋資源探測開發利用不足5%。
  • 海水溫差發電是什麼?
    答:海水溫差發電法(英語:OceanThermalEnergyConversion,縮寫:OTEC)是一種可再生能源,主要是利用表層海水與深層海水的溫度不同來進行發電。  目前有封閉式循環系統、開放式循環系統、混合式循環系統等,其中以封閉式循環系統技術較成熟。
  • 【日本海洋能源開發】(4)全球唯一處於運轉狀態的海洋溫差發電設備
    【日本海洋能源開發】(2)奪回技術失地,新項目紛紛上馬 始終致力於海洋溫差發電的佐賀大學的實力 100米左右的海洋表層能夠存儲太陽熱能。另一方面,在極地冷卻的海水會隨著海洋環流向低緯度地區移動,沉入600米~1000米的海洋深處。
  • 海水溫差發電超美國水下機器人業內領軍
    青島羅博飛海洋技術有限公司今年落戶藍色矽谷並投入運營,揭開了藍色矽谷內眾多高科技企業成果轉化的序章,由此,藍色矽谷核心區迎來了技術成果轉化的「爆發期」,溫差能發電項目、海水淡化企業、電驅動膜法海水淡化……「一大波」以海洋領域為主的科研技術,逐漸轉化為產品並推向市場。
  • 為什麼海水「冷熱不均」也能被利用?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航行的足跡幾乎到達所有海域,也測出了海洋的深度——全球海洋的平均深度大約為3680米,最深處位於太平洋的馬裡亞納海溝,竟達到11?034米。儘管如此,人類對於佔地球表面積約70%的海洋的認識還遠遠不夠,對於海洋深處的了解還需不斷增加,對於海洋資源的利用更是任重而道遠。
  • 海洋溫差發電 夢想不會太遙遠
    「就人類信仰而言,全世界最大的能量是光與愛;而就無限能源而言,非『海洋能』莫屬!」1870年,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在《海底兩萬裡》中有這樣一段充滿想像力的描述,為人類探索海洋能源利用開啟了一扇智慧的大門,也許未來的某一天,廣闊的海洋中能夠給全世界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
  • 這種裝置可在夜晚利用溫差發電 以作為太陽能和儲能的補充
    據了解,全世界仍有超過17億人沒有可靠的電力供應。目前很多無電地區開始利用太陽能發電,而儲能裝置也為夜晚的供電起到了一定的保障。該裝置被稱為熱傳導發電機(thermoelectric generator),通過塞貝克效應(Seebeck effect),利用兩塊金屬板之間的溫差發電。溫差越大,產生的功率越大。我們已經將這項技術用來轉化工業機械和汽車發動機等來源的廢熱。而這項新研究採用了同樣的技術來控制兩種空氣之間的溫差。這種設備如何實現?
  • 海洋能源|我們日常在海邊看到的自然現象居然可以利用發電?
    每當我們去海邊總是可以看到海水潮漲潮落,有風時還會看到波浪滾滾,......。現在才知道這些自然現象都是可以開發利用的可再生清潔能源。這些所謂的海洋可再生清潔能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潮流能、海水溫差能、鹽差能、海洋風能等。
  • 基於海洋能的海水資源綜合利用研究
    上述狹義或廣義海洋能均為可再生的清潔能源。然而,在海水中還蘊含了數量巨大的「海洋(水)化學能」。有效利用這種特殊的能量並將海量的海水「資源化」,是本文擬提出的研究新領域、技術新問題。具體而言,本文將著重討論一個有研究價值的海洋能、海水淡化、海水資源綜合利用新方案,即通過海洋能發電進行海水淡化,在獲得寶貴淡水資源的同時,進一步利用海洋能轉化的電力完成制淡副產品濃鹽水的電解制氫、制鹼工藝,從海水中直接獲取氫氣、氯氣、純鹼、燒鹼等化學製品,從而完成向大海要能源、向大海要淡水、向大海要資源的全過程
  • 美軍工巨頭與中國合作建造海水溫差發電站
    來自美國的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簡稱:洛馬)雖然是一間以航空器設計以及研發其它高精尖技術為主的科技公司,但洛馬公司為人所熟知卻是由於其為美國防部最重要的軍火供應商。據國外媒體報導,洛馬公司旗下開展的業務多種多樣,其中也包括綠色能源技術的研發。
  • 【資源拓展】——海洋溫差發電技術的現狀及商業化可行性探討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潛能較高的海域僅限日本南部海域,距離日本電力需求地較遠。並且,海洋溫差發電在發電的同時還可複合性地進行持續性海水淡化、生產氫、回收鋰等等許多工作,如圖2所示。海洋溫差能作為來自佔據地球三分之二面積的海水的能源,它的量是龐大的,但與化石燃料相比,能源密度很小,因此對該能源的複合利用便十分重要。
  • 華彬進軍海洋溫差發電 明年6月或籤首例合同
    海洋溫差發電首個項目明年啟動    「如果把海洋溫差能量利用起來,將是現在發電量的2倍。」 華彬集團副總裁劉少華對本報記者表示。    所謂海洋溫差發電是指,利用熱帶及亞熱帶海洋表層和深層海水間存在的溫差發電。作為清潔可做再生能源,該領域前景十分誘人。
  • 利用海水「滲透壓」發電
    日本自去年核電站發生事故後,就一直在努力探索新的更為安全的發電方式,利用海水「滲透壓」發電即是新近推出的一種。據悉,此新技術其實是利用了液體的滲透原理。當淡水和海水在一起時,由於淡水的鹽度大大低於海水,兩者就會發生物理滲透反應,即淡水向海水滲透,從而可能產生巨大的海水滲透壓,最後通過特別的設備即可形成水流推動水輪或渦輪機發出電力。
  • 海洋溫差能:涼熱之間電流生
    表層海水和深層海水之間存在著20℃以上的溫差,是巨大的能量來源。據測算,全球熱帶海洋的水溫只要下降1℃,就能釋放出1200億千瓦的能量,實際上,海洋的溫差能居於海洋裡各種能源之首。海水溫差發電裝置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構成發電循環的設備,如蒸發器、冷凝器、汽輪發電機、循環泵和輔助設備等;另一部分是海洋結構物,如海洋結構物主體、冷水取水設備、溫水取水設備和電站定位設備等。
  • 中電觀察丨「一帶一路」帶動海洋能源開發
    ,優化港區能源利用結構,利用風電、光伏發電、海洋能等為港區提供清潔能源,打造生態宜居的港口環境。」  張佔海認為,「港口的能源利用應逐步增加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比例,圍繞綜合循環利用來發力。」大型港口都是綜合性功能、多樣化發展的。從新能源的角度來說,可以為港口提供清潔能源,既節約資源,又減少汙染,發展前程廣闊。  「海產品的工業化養殖是產業轉型升級的方向,可以將光伏或風力發電與海水養殖結合起來,推進循環型經濟發展新模式,實現效益最大化。
  • 韓國擬進軍海水電池能源存儲系統市場
    (觀察者網訊)海水電池作為代替充電電池主流鋰電池的新動力源而備受矚目。海水電池從在海上使用電力的產品到生產儲存大規模電力的發電站已完成示範測試,正在為實現商用化而努力。圖為開發出世界首個ESS海水電池的UNIST能源和化學工程系金永植(音,左)教授。
  • 電力科普丨打開眼界,奇特的發電方式
    最常用的是火電和水電。,配合水輪發電機產生電力,也就是利用水的位能轉為水輪的機械能,再以機械能推動發電機,而得到電力。科學家們以此水位落差的天然條件,有效的利用流力工程及機械物理等,精心搭配以達到最高的發電量,供人們使用廉價又無汙染的電力。水力發電綠色環保,節約能源。水能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再生的清潔能源。對環境衝擊較小。除可提供廉價電力外,還能控制洪水泛濫、提供灌溉用水、改善河流航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