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能量島」將成為未來能源生產平臺

2021-01-19 科學網

能量島的設計藍圖

能量島生產能量過程的示意圖 

據美國生活科學網報導,海洋表面具有大量的風能、海浪動能和太陽能資源,目前,這些能源都可以通過「能量島」來實現,這種漂浮在海面上的裝置能夠全年每天24小時製造能量,有望取代人類對石油資源的使用。

 

漂浮在海面上的能量島是由發明家多米尼克·邁克利斯(Dominic Michaelis)發明設計的,設計的初衷是他不滿意當前海洋熱量轉換(OTEC)技術的緩慢進程,該技術是從海洋深處抽吸冷水,循環產生電能。邁克利斯說,「海洋熱能轉換並沒有新的發展,為什麼我們不考慮採用其他的海洋能源製造技術呢?」

 

據悉,能量島是由邁克利斯和他兒子共同設計完成的,在能量島中心位置有一個海洋熱能轉換發電站,它還裝配著一個2000英尺寬的風力渦輪和太陽能製造平臺,此外,海浪能量轉換器和水流渦輪機能夠捕捉到該裝置周圍海浪形成的動能。邁克利斯稱,這樣的一個六邊形的能量島可生成250兆瓦電能(足以供給一座小城市的用電量),如果在某個港灣建造多個能量島,不僅可以提供更多的能量,還可以為植物生長提供溫室環境,作為船隻停泊的港口或者是觀光旅遊的賓館。

 

為了吸引更多的投資者,能量島設計小組將於本周在中國上海召開的「中美綠色科技峰會」(U.S. China GreenTech Summit)上討論發布。

 

海洋熱量轉換系統:冰冷海水蒸發冷凝處理

 

邁克利斯這項設計的工作原理是建造能量島從而獲得海洋熱量轉換,他在接受美國生活科學網記者採訪時說,「海洋熱量轉換技術能夠超過其他能量製造的優勢在於它具有持久性,能夠全年每天24小時連續工作。」這是由於海洋熱量轉換並不是基於太陽能、風能或海浪動能,而是基於海底深處冰冷海水與受太陽光加熱的海水表面之間的溫差。據悉,最大的海水溫差存在於熱帶海洋,熱帶海洋的水溫大約為25攝氏度。

 

溫暖的海水從能量島附近抽吸,用於形成蒸汽推動渦輪運行產生電能。為了確保蒸汽能夠返回至液態,從海平面0.5英裡以下抽吸溫度較低的海水(大約5攝氏度)用於冷卻蒸汽。冷凝過程形成的的壓力下降可幫助通過渦輪葉片抽吸更多的蒸汽。相同的基本原理出現於燃煤發電站和核能發電站,但是這些發電站的水加熱和冷卻塔之間的溫差要高於海洋熱量轉換系統。

 

第一個海洋熱量轉換系統建造於1930年,位於古巴海岸,可生產22千瓦電能。迄今全球範圍內僅建造了少數的海洋熱量轉換發電站(其中包括海面漂浮和陸地基礎結構),最大的海洋熱量轉換發電站試驗基地位於美國夏威夷,其他的該類型發電站目前沒有運行。

 

目前,海洋熱量轉換系統最主要的缺點在於較小溫度差異使能量轉換無效,難以生產電能,事實上,許多早期海洋熱量轉換系統設計所消耗的能源遠大於它們製造的能量。一個海洋熱量轉換系統需要大量的能量以循環大量的水,比如能量島每秒需要10加侖的冷海水抽吸量。這就是為什麼邁克利斯的能量島設計中加入了其他海洋能量製造技術,這可以幫助基本的海洋熱量轉換系統維持運行的能量。

 

能量島帶來複合型能源生產

 

由能量島生成的廉價能量將通過海下管道傳輸至海岸,或所生成的能量用於分離水中的氫,這些氫燃料可通過船隻運到陸地上,用於生產燃料電池。邁克利斯稱,能量島產生的每度電所需成本為9—13美分,具體主要依賴於該項目的投資狀況。預計單個能量島的成本費用為6億美元。

 

然而,能量島並不僅僅提供電能,如果海水作為海洋熱能轉換系統的工作液體,它將通過蒸發和冷凝循環脫去其中的鹽分。邁克利斯指出,生產每兆瓦電量,海洋熱能轉換系統發電站將每天供給30萬加侖新鮮海水。此外,從海底抽吸的冰冷海水含有大量的營養物質,可用於供給養魚場和一些水產業。

 

更多閱讀

 

 

 

 

相關焦點

  • 人造太陽必將成為未來新型能源!
    事實上地球絕大多數能量就來源於這顆燃燒了50億年之久的恆星,可以說沒有太陽就不會有地球上繁榮的生命。諸如煤炭、石油、天然氣這些不可再生能源,雖然為我們人類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但終有一天將會耗盡,人類始終都面對著不可迴避的問題,那就是能源危機。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就在於尋找新能源,可控核能技術理所當然的成為了各國研究的對象。
  • 「人造太陽」人類的未來能源
    &34;計劃已經歷經14年,人造太陽其實就是一個可控核聚變裝置,該裝置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裝置。這是一個國際項目有35個國家合作實施這一計劃,該裝置在法國的南部目前已經開始組裝,而中國也參加了這一項計劃,中國為該項目提供磁體饋線、極向場線圈等重要部件。
  • 人類能製造出能源永動機,生產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嗎?
    ITER的研究活動對於未來推進聚變科學和聚變電廠的建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確保了基於聚變的電力生產所需要的技術、材料和設備的功能的先進性和可用性。它將是世界上第一個持續產生淨能量的聚變設備。科學家根據太陽的動能原理想到了一個辦法,就是把一團上億攝氏度的等離子體火球,用磁場將其懸浮起來,與周圍的容器保持距離,從而對其進行加熱, 控制,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太陽」。ITER的託卡馬克能產生的等離子量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生產機器的10倍,我們一起來看看它到底能夠實現什麼?
  • 探秘「人造太陽」,照亮終極能源夢想
    提起清潔能源,我們首先映入腦海的自然就是風力發電、水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這三種發電方式是現在世界上比較主流的清潔能源獲取方式。但是我們可能不知道的是,還有一種方式是核聚變發電,這種被稱為近乎無限能源的核聚變發電,可能是未來主流的發電方式。如果核聚變發電成為現實,那麼世界上能源問題將會永遠解決。
  • 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人造太陽」,它還遙遠嗎?
    什麼是「人造太陽」?人類對能源的探索就一直沒有停過。從古代人利用木材、柴薪作燃料燒烤食物和燒制陶器,到17世紀中葉,工業革命的興起,開始使用煤炭,再到19世紀的石油時代。可以總結為:人類能源工業的發展經過由薪柴到煤炭,再由煤炭向油氣的轉變。
  • 未來能源的選擇將何去何從?氫能極大概率將成為能源的終極之路
    高效就意味著能量密度高,尋蹤能源發展史不難發現每次能源的更迭都是在向更高的能量密度發展。 由此來看,目前所知的燃料中能量密度最高就是氫氣,同時它還具備清潔和可持續的優勢,因此氫能極大概率將成為能源的終極之路。 核心觀點 1.氫能儲量大汙染小效率高,有望取代傳統能源,市場直逼4萬億美元。 氫是最理想的替代能源。
  • 製造終極能源,人造太陽這事能成嗎?
    ITER的研究活動對於未來推進聚變科學和聚變電廠的建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確保了基於聚變的電力生產所需要的技術核聚變世界記錄的保持者是歐洲託卡馬克JET,1997年,JET從24兆瓦的總輸入加熱功率中產生了16兆瓦的聚變功率(Q = 0.67),然而人造太陽將旨在產生10倍的能源回報,也就是說輸入50兆瓦的總輸入加熱功率將產出500兆瓦的聚變功率(Q = 10),因此它是歷史上第一個能產生淨能量的機器。第二,它是一個聚變電站的試點,為未來的發電站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持。
  • 中國在這個高精尖領域獲重大突破 未來或將改變能源市場格局
    它的建設和運行中,自主發展出了68項關鍵技術,形成了多個重大創新點,如大型超導磁體、超高真空、偏濾器、超導導體生產等,相關技術填補相關國內空白並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一些獨創的技術得到了國際同行的讚賞和借鑑。  EAST物理實驗先後創造多項託卡馬克運行的世界紀錄,成為國際上穩態磁約束聚變研究的重要實驗平臺。
  • 核聚變將最終成為未來的能源嗎?
    按目前世界能量的消耗率估計, 地球上蘊藏的核聚變能可用100億年以上。因此從原理上講, 聚變能可以成為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實際情況真的如此嗎?人類離可控核聚變還有多遠?《科學通報》發表中國原子能研究院研究員陳永靜撰寫的「核聚變將最終成為未來的能源嗎?」一文,介紹了核聚變基礎知識和可控核聚變的發展及現狀。
  • 人造生命
    今年7月8日,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納耶尼亞教授發表論文,宣布成功地將人胚胎幹細胞誘導為「人造精子」。一個多月後,美國生物學家克雷格.文特爾宣布,如果不出差池,「人造生命」年底就將誕生。  人類對於生命起源、生命的秘密始終充滿好奇。繼克隆之後,「人造生命」已經成為人類最關注的話題。而與克隆不同的是,「人造生命」採用的是合成生物學的方法。
  • 科學家利用人造葉綠體把陽光變成糖,合成生命科學將改變未來
    他們有效地創造了一種人造葉綠體,菠菜葉綠體膜利用陽光在合成的CETCH循環酶過程中能夠分解CO2,酶又把CO2變成一種叫做乙醇酸的分子,可用於製造有用的有機產品原料。「這是一個深刻的發現,」保羅·金(PaulKing)說,他是科羅拉多州黃金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的物理生物化學家,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
  • 江西「人造太陽」重大實驗平臺建成啟用
    可控核聚變裝置俗稱「人造太陽」,其能量產生原理與太陽相似,是人類理想的能源之一。昨日,記者獲悉,有著「人造太陽」之稱的NCST球形託卡馬克重大實驗平臺已在南昌大學磁約束聚變聯合實驗室如期建成啟用,填補了我省在磁約束聚變基礎試驗研究領域的空白。
  • 人造太陽的意義【睿智生活傳媒平臺】
    如按照塔爾達佘夫劃分的,宇宙有七級文明,那麼我們掌握了人造太陽的核聚變,我們就能達到一級文明,毫不誇張的說,離星際旅行就更近了一步。所以,那些默默無聞的科學家,才是我們應該崇拜的偶像。人造太陽,聽起來是一個非常高端的名詞。那麼,人類要造出什麼樣的「太陽」?人造太陽究竟有何意義呢?在氣候日益惡化的今天,節能減排已經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 中國的人造太陽世界矚目,美國重返月球想要控制未來的能源?
    月球由於沒有大氣所以成為很好的氦3「收集器」,在月球誕生的45億多年的時間裡不停地收集著氦3。所以,月球表面存在著大量的氦3,估計儲量有100萬噸。核聚變,是太陽和恆星的能量來源。核聚變概念的出現可以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此後科學家們一直在這一領域不斷深入探索。
  • 能源革命來臨:掌握可控核聚變後人造星系將成現實!
    就在大家將核聚變的重點放在能源方向的時候我卻在偶然間意識到這件事遠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可控核聚變是人類能源應用過程中一次革命,更是人類實現星際航行的基礎,可控核聚變技術成熟之後人造星系將成為現實。其實這種理論早在1960年就由物理學家弗裡曼·戴森提了出來,在弗裡曼·戴森的理論中人類可以建造一個天體將太陽包裹起來以便最大限度吸收太陽的能量供人類使用。因此人們也習慣將這種人造天體稱為「戴森球」,只不過此前由於技術限制「戴森球」始終只能處於想像階段,而今人們正式向可控核聚變技術的門檻發起了實質上的衝擊,那麼突破可控核聚變技術也只是時間問題了。
  • 中國「人造太陽」橫空出世,核心溫度達2億度,未來或將造福世界
    ,我們感受到的溫度、白天黑夜的變化也與太陽有關,隨著科技的進步,中國將製造「人造太陽」。而在很多人的印象裡,太陽是為地球提供熱量的,如果又多了一個人造太陽,那豈不是會使地球的溫度更高?但事實上,人造太陽為我們提供的是巨大的能量,而非熱量。在生產和生活中都離不開各種自然資源,資源是發展的基礎,我國本身國土面積就比較遼闊,再加上各個地區有很大差異,各種資源也相對比較豐富且儲量比較大。
  • 中國「人造太陽」橫空出世,核心溫度達2億度,未來或將造福世界
    都說水是生命之源,沒有了水生命就無法存活,但如果沒有了陽光,生物也無法生存,在地球上能有這麼多的生命,這其中離不開太陽為我們提供的能量,不僅如此,我們感受到的溫度、白天黑夜的變化也與太陽有關,隨著科技的進步,中國將製造「人造太陽」。
  • 有太陽,為什麼還要人造「太陽」?
    有沒有可能在地球上造出一個「人造太陽」,它能給人類帶來什麼?春節前夕記者走基層,不僅走進田間地頭、廠礦車間,也走進科技自立自強的大基層,來到建有「人造太陽」大科學裝置的合肥科學島,一探究竟。  高約11米,直徑約8米,重400餘噸,看上去像一個巨大的「罐子」,頂部飄揚著五星紅旗——這就是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
  • 最大「人造太陽」在法國組裝,它的出現,將意味著化石能源被淘汰
    在揭開太陽內部的奧秘之後,有科學家提出仿照太陽內部核聚變反應來建造人造能源裝置,從而為社會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目前核聚變技術多用於氫彈製造,因為氫彈點燃之後的爆炸是不可控的,因此科學家們認為希望能夠將氫彈不可控的能量轉變變成可控的。而核裂變反應則可用於核電站的建立,因此要利用核聚變反應來產生穩定的能源,就要掌握控制這種反應的技術。
  • 燃料酒精和甲醇是否可以成為未來能源、植物也能生產石油嗎
    大家好,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過價值人生,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燃料酒精和甲醇是否可以成為未來能源、植物也能生產石油嗎。「綠色油田」是不是人類的夢想「綠色油田」是人們對燃料酒精的讚譽之詞,這是因為這種燃料來源於綠色植物。各種草類、木片、秸稈、糧食、甘蔗、水果以及其他許多含纖維素的原料,都可提取酒精(乙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