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海洋溫差能發電

2021-01-19 UniEco聯優

自從克勞德在1930年首次在古巴嘗試OTEC(海洋熱能轉換)技術的可行性,80多年的經驗積累和大量的資金投入,以工程數據的形式提供了設備的研發,環境研究,及初步設計的技術資料,為建立一個商業性的海洋熱能轉換工廠提供基礎。現在OTEC系統大多偏向於採用低沸點工質有機朗肯循環(ORC)系統,循環工質的選擇會極大地影響有機朗肯循環的性能。

在OTEC過程所需要的熱交換器這一領域已做了廣泛的研究和開發,MINI-OTEC和OTEC-1為發展商業規模的熱交換器的設計方法提供了基礎。由於商業規模的OTEC工廠需要大型的熱交換器(熱能轉化過程需要大量的水),設計和選擇應基於兩個因素:高傳熱效率和低成本(緊湊的尺寸),材料的選擇耐久性、與工作液的相容性。依據這些標準,最佳選擇是不鏽鋼板和鋁釺焊式熱交換器。換熱器設計和製造的最新進展,鋁釺焊式(Al-BZ)熱交換器允許在OTEC平臺尺寸,相比與板式換熱器它具有更緊湊的配置和更高的換熱效率。在20世紀70年代,海洋生物附著OTEC熱交換器被認為是實現OTEC商業化潛在的障礙。因為海洋生物的附著可以顯著的降低海洋熱能轉換過程中的效率。美國阿貢國家實驗發現在工廠持續運行過程中間歇性低劑量的加入氧化劑可以有效控制生物體附著。

OTEC商業工廠選擇一個浮動平臺引起了一些關於它的建設和運營方面的問題,幸好已有令人滿意的答覆.。

1平臺本身的設計需要解決相關的海上設施的建設、運行和維護的問題。在船舶和海洋工程鋼筋後張預應力混凝土或鋼製成的駁船技術被用於構建和部署石油行業。現有的技術和施工工藝可以構建一座至少100MW容量的OTEC浮動平臺。1979年的MINI-OTEC和後來的OTEC-1表明OTEC工廠可以從一個移動的浮動平臺來經營,並且平臺設計有30年的運行壽命和承受嚴重風暴的能力。2一個平臺需要合適的管道技術給OTEC循環過程提供必需的深層冷海水。MINI-OTEC和OTEC-1驗證了懸吊冷水管在OTEC浮動平臺中應用的可行性。重量輕,柔性接頭和玻璃纖維增強塑料混凝土被認為是可行的方案,也滿足商業100MW容量的OTEC所需的冷水管的長度和直徑。3OTEC工廠電能傳輸到岸上的海底電力電纜的技術,是目前世界各地的多數網站使用的。交聯聚乙烯電纜用於額定400kV的交流電力輸送,已被證明在技術上和經濟上是可行的。4浮動平臺所需要的錨固定系統、冷水管和海底電力電纜所需要的系泊及錨固系統,目前這些系統正被應用於海上石油鑽井行業,在市面上都有銷售。


因此,只要具有標準的電力模塊設計,緊湊型不鏽鋼或鋁釺熱交換器,和其他關鍵部件像冷水管和海底電纜,一個50~100MW的OTEC商業工廠便能以一個符合成本效益的方式進行設計、建造、部署和運作。

相關焦點

  • 海洋溫差發電前景廣闊
    潮起潮落,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海洋蘊藏的巨大能量吸引著人們去探索、去開發。潮汐發電作為海洋能利用中技術最成熟、規模最大的一種,已為許多人所熟知。而說起海洋溫差發電,知道的人恐怕要少得多。   海洋溫差發電主要採用開式和閉式兩種循環系統。
  • 海洋溫差發電 夢想不會太遙遠
    海洋中大部分熱量大都存儲在距海平面100米以上的表層海水中,表層溫度可達20~28℃,而在海平面1千米以下,水溫只有4~5℃,海洋深層水溫常年保持恆定,上下水層之間溫差保持在20℃左右。利用海洋溫差進行發電這一美好設想,人們幾十年來孜孜以求,為之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 為什麼要發展海洋溫差發電
    目前,太陽能海洋溫差發電正在異軍突起。如果其中的45%用來加熱熱帶海洋的水層,再把熱帶海洋的一半用來進行溫差發電的話,那麼熱帶海洋的水溫降低1℃,能夠發出的電力就達600億千瓦,而到2000年時,全世界的人口總數若以60億計算,平均每人用電10千瓦,也只不過600億千瓦!海洋溫差發電的遠景是多麼的誘人啊!
  • 我國溫差發電效率高 海洋能源前景廣闊
    我國溫差發電效率較高  雖然海洋溫差發電在劉偉民口中顯得異常簡單,但是就在我國研製出15千瓦溫差能發電裝置之前,世界上只有美國和日本兩個國家獨立掌握海洋溫差能發電技術,為了使我國成為第三個獨立掌握該技術的國家,我國研發團隊付出了4年的艱辛。
  • 海洋溫差發電:讓大海變為穩定的巨型發電站
    其賣點在於發電功率穩定。海洋或許會成為自然能源的新主角。 久米島坐落在衝繩本島以西100公裡處。9月,在陽光的炙烤下,記者從機場出發,穿過甘蔗田,驅車15分鐘左右,就來到了一望無際的大海邊。 將手伸進綠寶石般的大海。感覺溫暖而舒適。久米島的年均海水表面溫度為26度。根據太陽照射情況的不同,夏季會升至29度,冬季也能保持在23度。
  • 走進深藍|海洋溫差能除了發電,還能做化妝品、護膚品
    齊魯網5月15日訊 山東是一個能源消費大省,既面臨節能減排和環境治理的壓力,又擁有海洋可再生能源資源開發利用的巨大潛力加強技術儲備、推動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不僅能夠促進海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也是實現社會經濟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的重要選擇。海洋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接收器。資料顯示,海洋表層水溫約為20℃,而在1000米深度的海水溫度會下降到5℃以下。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工程院總工程師劉偉民帶領團隊經過多年攻關,成功掌握了利用水溫差來驅動熱力發電機的技術。
  • 海洋溫差能:涼熱之間電流生
    我科學家建成15千瓦溫差能發電系統本報記者 廖洋 實習生 楊錫暢 趙燕在尋找新能源的道路上,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把目光投向了海洋。近年來,有關潮汐能、波浪能、海流及潮流能、海洋溫差能和海洋鹽度差能的研究屢見不鮮。
  • 【資源拓展】——海洋溫差發電技術的現狀及商業化可行性探討
    這一動向,使得海洋溫差發電再次受到學界的青睞,因其在可再生能源領域中如同地熱發電一般具有「穩定性」是主要原因。而且,作為海洋溫差發電的特點之一,「高稼動率」結合海洋深層水的「複合利用」甚至可以產生兆瓦級的規模經濟。此外,2011年韓國為了建立海洋溫差發電的國際標準,在國際電工委員會(IEC)的IEC/TC114上,提出了「海洋溫差發電」的標準提案。
  • 溫差發電原理概述
    溫差發電指利用冷、熱源之間的溫差驅動的發電,溫差發電低能級熱回收方面很有前途,如工業餘熱、汽車尾氣管排放餘熱、太陽能、地熱能和海洋溫差能等
  • 華彬進軍海洋溫差發電 明年6月或籤首例合同
    海洋溫差發電首個項目明年啟動    「如果把海洋溫差能量利用起來,將是現在發電量的2倍。」 華彬集團副總裁劉少華對本報記者表示。    所謂海洋溫差發電是指,利用熱帶及亞熱帶海洋表層和深層海水間存在的溫差發電。作為清潔可做再生能源,該領域前景十分誘人。
  • 【日本海洋能源開發】(4)全球唯一處於運轉狀態的海洋溫差發電設備
    海洋溫差發電(OTEC:Ocean Thermal Energy Conversion)就是利用海洋表面25℃~30℃的高溫與深層5℃~6℃的低溫之間的溫差,以沸點較低的氨等為介質,旋轉蒸汽渦輪進行發電。 這也是所謂的雙循環發電,但與利用地熱、生物質及工廠廢熱等相比,溫差較小。並且與普通的雙循環發電不同的是,存在汲取深層水的工序。
  • 冷知識:利用海水的溫差發電,建立海水溫差發電站
    太陽的照射可以給地球帶來極大地熱能。根據專家的測算,每天地球上所吸收太陽的熱能高達八十億千瓦。而海水就可以吸收六十到七十億千瓦。海水吸收了如此多的熱量,我們是否可以利用這一點來做些什麼呢?現在可以發電的能源有很多,有風力發電,水利發電,還有太陽能發電。根據這些我們是否可以利用海水所吸收的熱量也來進行發電呢?在1881年的時候,法國科學家就就提出了這一想法。
  • 海洋能發電:種類眾多 精彩紛呈
    地球上的海洋面積佔地球總面積約71%,海洋是個巨大的蓄能庫,蘊藏著豐富的資源與能量。海洋能包括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溫差能和鹽差能,除潮汐能和潮流能是由月球和太陽引潮力的作用產生外,其他種類的海洋能均由太陽輻射產生。海洋能具有開發潛力大、可持續利用、綠色清潔等優勢。但是,海洋能利用存在開發難度較大、能量密度不高、穩定性較差、分布不均勻等不足。
  • CICC科普欄目:海洋能發電技術
    海洋溫差發電是利用熱帶及亞熱帶海洋表層和深層海水間存在的溫差進行發電。在低緯度的海域,比如我國的南海和東海的一部分海域,海洋表層海水的溫度可以高達25℃以上,而海面以下500米的海水溫度卻只有4℃~5℃,二者存在20℃以上的溫差。
  • 淺談溫差發電技術
    如果能對設備廢熱加以利用,既可產生新的可用能源,又可實現材料熱防護的優化。熱電轉換技術是指將熱能直接或間接轉換為電能的技術,可以為改善材料表面溫度、補設備電能提供可能的途徑。本文對比了直接循環類和溫差發電熱電轉換技術,對溫差發電技術應用前景進行了分析。
  • 海洋論壇▏海洋能發電技術發展現狀及發展路線圖
    波浪能能量分布的特點決定了其適合於密集大規模開發,國際上也逐步加強對負荷較大地區波浪能發電技術的研究,尤其是英國、丹麥、挪威等國家,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距離波浪能發電商業化應用仍需一段時間。潮流能發電裝置結構較為簡單,但渦輪機通常位於海水中,存在易受海水腐蝕、投資成本高、安裝維護困難等問題。大型潮流發電設備的商業化和產業化逐漸成為海洋能利用發展新思路, 英國、加拿大、韓國、紐西蘭等國家都在著手興建大型潮流發電站。世界上首個實現商業化併網試驗運行的潮流能發電系統為北愛爾蘭「SeaGen」,位於斯特蘭福特灣,裝機容量1.2MW,通過第一代產品「Seaflow」演化而來。
  • 新能源黑科技,清潔能源革命——溫差發電漂浮板
    目前比較成熟的清潔能源有水利發電,光伏發電,風能發電等。對於浩瀚的海洋資源探測開發利用不足5%。高效,可持續利用海洋能源 松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研發團隊經過四年研發,開發出可以漂浮在水面上的溫差發電系統。產品效率高,成本低(光伏發電的30%),漂浮在水面上,不佔用土地,拆裝方便,可隨時移動等優勢。目前該技術已經取得中國,美國等國家的多項發明專利,掌握溫差發電的核心技術!
  • 海水溫差發電超美國水下機器人業內領軍
    青島羅博飛海洋技術有限公司今年落戶藍色矽谷並投入運營,揭開了藍色矽谷內眾多高科技企業成果轉化的序章,由此,藍色矽谷核心區迎來了技術成果轉化的「爆發期」,溫差能發電項目、海水淡化企業、電驅動膜法海水淡化……「一大波」以海洋領域為主的科研技術,逐漸轉化為產品並推向市場。
  • 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科學家做了一個溫差發電電池
    實際上,趙研究的的溫差發電技術就脫胎於加州理工的NASA JPL,在2005年前後,他在NASA JPL就開始了溫差發電(TREC,The Thermal Recharging)電池技術的研究。矽谷密探獨家專訪了Seatrec的創始人兼CEO 趙,獨家揭秘這項黑科技。
  • 波浪發電設備促進海洋能產業發展
    ——宋少如設計聚能型浪湧水流發電裝置□  潘鋒/文    海洋能指海洋中所蘊藏的可再生自然能源,主要為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潮流能)、海水溫差能和海水鹽差能。廣義的海洋能源還包括海洋上空的風能、海洋表面的太陽能以及海洋生物質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