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溫差發電:讓大海變為穩定的巨型發電站

2020-11-24 人民網財經頻道

【相關新聞】

「反可再生能源」在全球擴大的深層原因

馬來西亞「智慧城」依斯幹達:低碳化與經濟發展雙管齊下

【挑戰直接回收利用】服裝篇:九成舊衣可重複或再生利用

旭硝子攜手浙大舉辦研討會,探討中國產業升級與環境治理

【挑戰直接回收利用】飲料篇:「瓶to瓶」開發「城市油田」

 

全球第一個利用海面與深海溫差發電的試驗已經在日本展開。倘若能夠實用,約佔地球面積7成的大海將成為一座巨型發電站。其賣點在於發電功率穩定。海洋或許會成為自然能源的新主角。

久米島坐落在衝繩本島以西100公裡處。9月,在陽光的炙烤下,記者從機場出發,穿過甘蔗田,驅車15分鐘左右,就來到了一望無際的大海邊。

將手伸進綠寶石般的大海。感覺溫暖而舒適。久米島的年均海水表面溫度為26度。根據太陽照射情況的不同,夏季會升至29度,冬季也能保持在23度。

而深海的溫度基本不隨季節變化。深海的深層水在2000年的漫長時光中緩慢循環。600米以下水深的平均水溫約為8度。因為不受陽光影響,所以全年溫度基本恆定。

也就是說,在久米島,海面的表層水與深海的深層水之間,存在著年均20度左右的溫差。而溫差保持不變正是高效實現「海洋溫差發電」的條件。所以,地處南國的久米島非常適宜海洋溫差發電。

從4月開始,作為衝繩縣的委託業務,以商用化為目標的世界首套驗證設備在久米島東部投入了運營。參與實驗的3家民營企業分別是得到韓國浦項制鐵公司出資的環境風險企業Xenesys公司、橫河電機公司及IHI集團下屬的IHI設備建設公司。

在衝繩縣海洋深層水研究所的一角坐落著高8米的設備,關注著海水溫度變化給發電量帶來的影響。

為什麼溫差能夠發電?

驗證設備首先抽取海面溫熱的表層水,經管道輸送到設備中。管道內流通著低沸點的氯氟烴替代物。在名為蒸發器的設備內,氯氟烴替代物在溫熱表層水的加溫下沸騰形成蒸氣,體積膨脹。然後利用此時產生的膨脹力驅動渦輪旋轉,實現發電。

蒸氣帶動渦輪旋轉的原理與一般的煤炭火力發電和核電相同。但在通常情況下,發電使用的是沸點為100度的水,如果不通過燃燒等方式升溫,水無法變成蒸氣。使用低沸點的氯氟烴替代物和氨氣是海洋溫差發電的一項技術突破。

冰涼的南國深層水

完成發電後,蒸氣通過冷凝器重新變為液態。耳朵貼近連通冷凝器的管道,會聽到「咚、咚、咚」的低沉聲響。裡面流通的便是深層水。

手指觸碰深層水,涼得令人吃驚。5秒的時間,手指便會凍僵喪失知覺。

使蒸氣狀態的氯氟烴替代物經冷卻返回液態,靠的就是這些冰冷的深層水。利用海面的溫水沸騰,完成發電後利用冰冷的深層水返回液態——通過反覆這樣的步驟,就能夠實現連續發電。

在發電時不排放二氧化碳的清潔自然能源為數眾多。但舉例來說,在使用海浪和風力時,發電的功率容易隨自然情況產生劇烈波動。

與之相比,海洋溫差發電的特點是功率變化小,設備利用率高。有數據顯示,在久米島的實驗中,設備有望不分季節,實現全天24小時穩定運轉。

衝繩縣產業政策課表示:「夏季的發電效率略高於當初的設想。我們希望逐一克服每一個細小的問題,使發電功率趨於穩定。」

在當地開展發電設備的設計製造與維護檢查的Xenesys的代理部長岡村盡則頗有成就感地表示:「得到的性能超出預期。我們逐秒採集數據,從數據來看,運行狀況可以說十分穩定」。

其實,在相同海域利用海面與深海的溫差發電的設想早已有之。

原理在19世紀末誕生於法國。在1970年代爆發石油危機後,日本和美國等開始著手摸索實用化的可能性。

當時,日美建設了小型的實驗設備,但隨著石油等能源價格回落,開發遭到了擱置。

然而,在日本國內,佐賀大學還在堅持研發,並向此次驗證試驗提供了協助。東日本大地震後民眾對於自然能源關注度的提升也成為了實現商用化的原動力。

現在,海洋溫差發電驗證設備的發電功率極小,僅為50千瓦。今後,針對商用化,大型化的相關探討也將展開。

相關焦點

  • 冷知識:利用海水的溫差發電,建立海水溫差發電站
    就可以進行發電。這種利用海水溫差發電主要就是將海洋吸收的熱能轉化為電能。把深海海底的低溫海水抽到表面,利用技術手段將低溫海水與高溫海水發生汽化反應,利用蒸汽進行推動渦輪發電機發電。在1930年時法國科學家用成功的實驗,驗證了海水溫差發電原理的可行性。但是當時的實驗顯示,發電所消耗的電量和生產的電量並不成正比。這個實驗僅僅證明可行性,但是技術並不成熟。
  • 海洋溫差發電 夢想不會太遙遠
    海洋中大部分熱量大都存儲在距海平面100米以上的表層海水中,表層溫度可達20~28℃,而在海平面1千米以下,水溫只有4~5℃,海洋深層水溫常年保持恆定,上下水層之間溫差保持在20℃左右。利用海洋溫差進行發電這一美好設想,人們幾十年來孜孜以求,為之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 海洋溫差發電前景廣闊
    潮起潮落,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海洋蘊藏的巨大能量吸引著人們去探索、去開發。潮汐發電作為海洋能利用中技術最成熟、規模最大的一種,已為許多人所熟知。而說起海洋溫差發電,知道的人恐怕要少得多。   海洋溫差發電主要採用開式和閉式兩種循環系統。
  • 我國溫差發電效率高 海洋能源前景廣闊
    海洋溫差發電的原理是利用蒸汽推動汽輪機旋轉發電。但是水的沸點相對較高,表層海水的溫度不足以使水沸騰氣化,因此科學家選擇利用液氨進行海洋溫差發電。與水相比,液氨的沸點較低,很容易沸騰氣化。  海洋溫差發電的過程其實並不複雜。
  • 美軍工巨頭與中國合作建造海水溫差發電站
    據悉,該公司自70年代便開始涉足海水溫差發電技術的研究,並於數年前在夏威夷Oahu島建一座實驗性的海水溫差發電站。現在,有消息表明洛馬公司正計劃建造一座擁有10兆瓦發電能力的海水溫差發電站,但此次選址並不在美國領土,而是來到了中國南方沿海地區,項目合作夥伴則是以開發高端度假村和豪華社區為主營業務的私營公司華彬集團。
  • CICC科普欄目:海洋能發電技術
    海洋溫差發電是利用熱帶及亞熱帶海洋表層和深層海水間存在的溫差進行發電。在低緯度的海域,比如我國的南海和東海的一部分海域,海洋表層海水的溫度可以高達25℃以上,而海面以下500米的海水溫度卻只有4℃~5℃,二者存在20℃以上的溫差。
  • 【資源拓展】——海洋溫差發電技術的現狀及商業化可行性探討
    這一動向,使得海洋溫差發電再次受到學界的青睞,因其在可再生能源領域中如同地熱發電一般具有「穩定性」是主要原因。而且,作為海洋溫差發電的特點之一,「高稼動率」結合海洋深層水的「複合利用」甚至可以產生兆瓦級的規模經濟。此外,2011年韓國為了建立海洋溫差發電的國際標準,在國際電工委員會(IEC)的IEC/TC114上,提出了「海洋溫差發電」的標準提案。
  • 華彬進軍海洋溫差發電 明年6月或籤首例合同
    海洋溫差發電首個項目明年啟動    「如果把海洋溫差能量利用起來,將是現在發電量的2倍。」 華彬集團副總裁劉少華對本報記者表示。    所謂海洋溫差發電是指,利用熱帶及亞熱帶海洋表層和深層海水間存在的溫差發電。作為清潔可做再生能源,該領域前景十分誘人。
  • 新能源黑科技,清潔能源革命——溫差發電漂浮板
    目前比較成熟的清潔能源有水利發電,光伏發電,風能發電等。對於浩瀚的海洋資源探測開發利用不足5%。高效,可持續利用海洋能源 松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研發團隊經過四年研發,開發出可以漂浮在水面上的溫差發電系統。產品效率高,成本低(光伏發電的30%),漂浮在水面上,不佔用土地,拆裝方便,可隨時移動等優勢。目前該技術已經取得中國,美國等國家的多項發明專利,掌握溫差發電的核心技術!
  • [舟山]風力發電潮汐發電 舟山利用海洋資源向大海要能源
    [舟山]風力發電潮汐發電 舟山利用海洋資源向大海要能源 2009年10月06日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
  • 海洋論壇▏海洋能發電技術發展現狀及發展路線圖
    中國波浪能發電以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為代表,1996年將珠海市萬山島3kW振蕩水柱波浪能電站改建為20kW,2011年在廣東省汕尾市遮浪建成100kW岸式振蕩水柱裝置,實現初步應用示範。⒊潮流能發電潮流能是指海水流動的動能,主要指海底水道和海峽中較為穩定的流動以及由於潮汐導致的有規律的海水流動。
  • 為什麼要發展海洋溫差發電
    目前,太陽能海洋溫差發電正在異軍突起。如果其中的45%用來加熱熱帶海洋的水層,再把熱帶海洋的一半用來進行溫差發電的話,那麼熱帶海洋的水溫降低1℃,能夠發出的電力就達600億千瓦,而到2000年時,全世界的人口總數若以60億計算,平均每人用電10千瓦,也只不過600億千瓦!海洋溫差發電的遠景是多麼的誘人啊!
  • 走進深藍|海洋溫差能除了發電,還能做化妝品、護膚品
    齊魯網5月15日訊 山東是一個能源消費大省,既面臨節能減排和環境治理的壓力,又擁有海洋可再生能源資源開發利用的巨大潛力加強技術儲備、推動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不僅能夠促進海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也是實現社會經濟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的重要選擇。海洋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接收器。資料顯示,海洋表層水溫約為20℃,而在1000米深度的海水溫度會下降到5℃以下。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工程院總工程師劉偉民帶領團隊經過多年攻關,成功掌握了利用水溫差來驅動熱力發電機的技術。
  • 【日本海洋能源開發】(4)全球唯一處於運轉狀態的海洋溫差發電設備
    海洋溫差發電(OTEC:Ocean Thermal Energy Conversion)就是利用海洋表面25℃~30℃的高溫與深層5℃~6℃的低溫之間的溫差,以沸點較低的氨等為介質,旋轉蒸汽渦輪進行發電。 這也是所謂的雙循環發電,但與利用地熱、生物質及工廠廢熱等相比,溫差較小。並且與普通的雙循環發電不同的是,存在汲取深層水的工序。
  • 神奇海洋的超能量
    也可以建設兩個相鄰的水庫,水輪發電機組放在兩個水庫之間,一個水庫負責漲潮時進水,另一個水庫只負責落潮時放水,這樣就可以使發電站全天發電。 人類一直在努力探索自然溫差能源的可利用性,1933年,科學家在法國的一個實驗室裡利用30℃溫差推動小型發動機發電,幾個小燈泡被點亮了,從而證實了自然溫差作為能源的可能性。海洋是一個的「儲熱庫」,它能吸收大量的太陽能,海洋的體積如此之大,所以海水容納的熱量是巨大的。
  • 在未來或許可以利用海水溫差,給人類提供所需要的能源!
    這種終年形成的20℃以上的垂直海水溫差可以很輕鬆地實現熱力循環並發電,因此海洋溫差發電項目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最為適用。由於發電介質是海水,燃料費用幾乎為零,這項新技術似乎不久即可達到實用階段。然而,工程師進行電腦模擬發現,由於海水之間的溫差至少要達到20℃才能使發電過程運轉起來。要達到這個要求,需要長達1000多米的巨型管道,管道需要足夠粗,同時還能承受住海流的影響。
  • 溫差發電原理概述
    溫差發電指利用冷、熱源之間的溫差驅動的發電,溫差發電低能級熱回收方面很有前途,如工業餘熱、汽車尾氣管排放餘熱、太陽能、地熱能和海洋溫差能等
  • 海洋溫差能:涼熱之間電流生
    我科學家建成15千瓦溫差能發電系統本報記者 廖洋 實習生 楊錫暢 趙燕在尋找新能源的道路上,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把目光投向了海洋。近年來,有關潮汐能、波浪能、海流及潮流能、海洋溫差能和海洋鹽度差能的研究屢見不鮮。
  • 淺談溫差發電技術
    本文對比了直接循環類和溫差發電熱電轉換技術,對溫差發電技術應用前景進行了分析。熱電轉換是指將熱能轉換為電能,可以是熱能直接轉換為電能,也可以是先將熱能轉換為機械能等其他形式能,再間接地轉換為電能。除循環類發電技術外,近年來,直接轉換類發電技術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例如半導體溫差發電技術、熱離子發電技術、鹼金屬熱電轉換技術和磁流體發電技術等。其中,半導體溫差發電技術已經在空間衛星等領域得到了很好的驗證。
  • 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科學家做了一個溫差發電電池
    實際上,趙研究的的溫差發電技術就脫胎於加州理工的NASA JPL,在2005年前後,他在NASA JPL就開始了溫差發電(TREC,The Thermal Recharging)電池技術的研究。矽谷密探獨家專訪了Seatrec的創始人兼CEO 趙,獨家揭秘這項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