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溫差發電裝置的製作

2020-11-24 電子發燒友

半導體溫差發電裝置的製作

秩名 發表於 2012-05-24 11:13:18

  太陽能光伏發電需要有陽光和開闊的朝陽空間,風力發電需要持續的風力和安裝場地。半導體溫差發電不受天氣、場地的制約,日益激發著人們新的綠色慾望。筆者以蜂窩煤熱水爐的進出水為溫差源,製作了一臺半導體溫差發電裝置,原理框圖見上圖。

  半導體溫差發電是一種將溫差能(熱能)轉化成電能的固體狀態能量轉化方式。發電裝置無化學反應和機械運動,無噪聲、無汙染、無磨損、壽命長。它的核心部件是半導體溫差電偶模塊(因多用於製冷,亦稱半導體致冷片,電子元器件市場大多有售)。將它的兩根引出線連接到萬用表的電壓或電流擋,用體溫傳導到它的一個面,使其兩面形成溫差,指針就會偏轉,實實在在的溫差發電就展現在你的面前。但是,目前半導體溫差電偶模塊熱電轉化效率低,近年有研究表明最高不到5%,這是半導體溫差發電實用化的最大障礙。

  製作半導體溫差發電裝置的第一件事是選擇溫差源。供一個家庭利用的溫差源十分有限,可說說也挺多。

  一是炊事溫差,燒天然氣、石油液化氣、煤炭、沼氣等等產生高溫;二是空調、暖氣溫差;三是地溫溫差,庭院井水、溪水與地表的溫差;四是太陽能溫差,用太陽能熱水器、太陽灶獲得熱量;五是冬季冰雪與室內、地下的溫差,等等。但是,利用起來必須滿足方便獲得、經濟、持續和有足夠的能量的要求。實驗表明,對目前通常的半導體溫差發電模塊每提供攝氏1度的溫差可相應產生約0.03V電壓,可見溫差小就沒有實際利用價值。本人之所以選擇蜂窩煤熱水爐的進出水為溫差源,是因為爐火晝夜不熄,爐灶熱水與進水(自來水)的溫差大,夏季攝氏60多度,冬季可達攝氏90多度,且比較穩定。同時利用自來水的壓力解決了能量無耗輸送的難題,只要家庭成員洗菜、洗碗、洗手、洗臉、洗澡等一用熱水,就能獲得理想的溫差。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半導體溫差電偶模塊是良好的導熱體,如果兩面沒有高低溫兩種能量的輸送,溫差就不能維持,保溫做得再好,模塊兩面的溫度接近也是枉然。這是許多失敗案例的根本原因。本發電裝置用的是「過路水」,能耗視同為零,同時對熱水的降溫也不十分明顯。中圖是該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製作要點如下:

  1.介質導管和高低溫差面的製作

  將兩根直徑30.5mm、長1000mm的鋁管兩端車絲,以便在使用時經活接頭接人蜂窩煤熱水爐的冷、熱水管路,按圖2剖面的形狀加工後,分別和寬 60mm、厚3mm、長1000mm的鋁條焊在一起,焊接要充分、厚實。鋁條與半導體溫差發電模塊相貼的冷熱端傳導面要平整光滑。再試著將要安裝的半導體溫差發電模塊在冷熱傳導面間間隔排列(筆者一共用了10塊),然後在鋁板邊緣按每個模塊每邊兩個緊固螺栓鑽好孔。用絕緣板做一個尺寸合適的槽子,用空調保溫套管作保溫材料,將其剪開卡套在熱(水)介質導管上,再將絕緣板槽固定上即可;冷(水)介質導管則無需保溫。

  2.半導體溫差發電模塊的測試選用與裝配

  正規廠商提供的半導體溫差模塊一般都有性能指標,你可別讓上面十幾伏几十安的數值弄得眉開眼笑,那是它們致冷制熱的耗電指標,發電它們可低能呢。筆者曾經測試過同一批產品的發電性能,空載電壓有的3.4V有的2.7V,空載電流有的1.6A有的0.7A。只有採用對溫差特別敏感的,才有可能DIY出較理想的發電裝置來。具體的測試方法是:下面用一塊大功率音響拆下的鋁散熱塊什冷源(散熱),上面把電熨鬥撥到低溫擋作熱源,用萬用表進行測試。注意測試一塊要停頓一下,讓鋁散熱塊冷下來再測下一塊,否則不準。接下來就是對模塊厚度一致性的把握,把稍薄和稍厚的拿下不用,不然整個組件都沒法裝緊。這些工作完後就可以進行溫差發電模塊組件的裝配了,均勻地在模塊雙面薄薄塗上導熱矽脂,逐片擰上四個緊固螺栓,模塊被卡緊不能移動就算裝好。

  3.發電模塊組件的連接。

  將溫差發電裝置接入冷、熱水管路,機械裝配完成。接著就是對發電模塊單體發電工作狀態的檢測,看看有沒有電壓電流明顯偏低的。如果有多半是沒有被緊固螺栓卡緊,需要採取措施解決,否則在並聯中將成為負載,在串聯中成為電流「瓶頸」。半導體溫差發電模塊正反向電阻很低。且差別不太大,攝氏10度溫差時僅幾歐至十幾歐,這時它難與負載匹配,發電效率極低,但隨著溫差的加大迅速上升至幹歐級。由於安裝面向的關係,紅黑引線並不代表實際的正負,檢測單體發電工作狀態的同時也弄清了正負極。可以根據負載的情況進行並聯、串聯的連接。半導體發電模塊組件的總功率並不等於單體功率的簡單相加,會遠小於它,尤其是並聯狀態。筆者將10塊單體發電模塊全部串聯。小流量使用熱水,開路電壓為13.93V,開路電流345mA(時為夏季,冬季自來水溫度將下降攝氏20~25 度,溫差增加攝氏15~20度,功率要比夏季大得多):熱水停用,開路電壓為6.23V,開路電流7mA。

  4.控制電路的製作。

  該發電裝置在夏季便可以直接帶動9V的直流小風扇或50粒的LED燈,但只能與熱水同步。如要擴大供電範圍靈活用電,需要配置控制電路和蓄電池。筆者使用的控制電路是依據《電子報》上一款充電控制器原理圖製作的,因尊重設計者的勞動在此就不依樣畫葫蘆。為了滿足對此有興趣的讀者,筆者另製作了一個簡易實用的控制電路,見下圖。

  由三端可編程集成電路TLA31和三極體C2500組成穩壓充電控制電路。該電路適應輸入電壓的大範圍變動,輸出電壓可調且穩定精度較高。其中R2、R3為TL431參考電壓Vref的調整電阻,改變它們的阻值便可調整輸出電壓的高低,筆者在調試時取R2=16.81kΩ、 R3=12.05kΩ,輸出電壓穩定在7V,並承受輸入電壓從9V到20V(甚至更高,未測)的大幅變化。三極體要求耐壓30V、電流大於0.5A、 hFE120以上的。D1是隔離二極體,接人電路有0.5V左右的壓降,設定輸出電壓值時應當考慮進去。該電路給6V鉛酸蓄電池充電效率較高,接近充滿即轉入涓流充電,直至電流為零,不會發生過充現象。若將輸出電壓調在4.2V,可快速地給3.6V的手機電池充電。蓄電池的過放保護由逆變器承擔(欠壓報警),此不贅述。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淺談溫差發電技術
    2)系統複雜。除循環類發電技術外,近年來,直接轉換類發電技術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例如半導體溫差發電技術、熱離子發電技術、鹼金屬熱電轉換技術和磁流體發電技術等。其中,半導體溫差發電技術已經在空間衛星等領域得到了很好的驗證。
  • 溫差發電:不用電的「智能」風扇
    「我給朋友捎了一個不耗電的ECOFan風扇(譯註:一種利用熱能發電作為能源的風扇),這個概念相當酷,所以打算自己從頭仿製一個。一個反向安裝的半導體製冷片通過溫差發電給風扇供應能源。也就是說,只要把它放在溫暖的爐子上頭,它就會吸收熱能驅動風扇轉動。」
  • 如何自製溫差發電小風扇 用熱能發電的風扇
    也就是通過溫差發電機原理製程,本文提供簡易的教程,不用花費很長時間,只需要有個周末就能完成。一個反向安裝的半導體製冷片通過溫差發電給風扇供應能源。也就是說,只要把它放在溫暖的爐子上頭,它就會吸收熱能驅動風扇轉動。 我一直想做個斯特林發動機,可惜複雜度略高。不過這個溫差發電的小風扇很簡單,適合在一個周末裡搞定。
  • 利用溫差發電 杭師大學生設計的節能設備 獲得專利
    最近,杭師大理學院物理師範專業081班的學生發明了一種新裝置,據說它可以自動調控家裡的採光效果,也可以給大型建築供電。理論上,只要存在溫差,它就能發電。  這個團隊由金佳嫣、張杰、陳苑和石衛四位同學組成,由陳馳一和丁偉兩位老師指導。他們自主研發的這套「太陽能儲能發電裝置」目前已成功申報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 溫差發電原理概述
    溫差發電指利用冷、熱源之間的溫差驅動的發電,溫差發電低能級熱回收方面很有前途,如工業餘熱、汽車尾氣管排放餘熱、太陽能、地熱能和海洋溫差能等
  • 新型可穿戴溫差發電裝置 沒電就用體溫造
    (原標題:新型可穿戴溫差發電裝置 沒電就用體溫造)
  • 溫差發電塗料基本原理
    因此,約一半的太陽光子無法利用,少數能量充足的光子反而會影響電池板的效率。雖然可以通過冷卻來減少電池板過熱產生的副作用。但這將導致成本和體積增加,冷卻過程還需要消耗能量,構成了限制光伏太陽能電池板效率的三大敵人。或許可以用溫差發電材料幫助解決這些問題?2007年,麻省理工學院的陳鋼開始思考,是否能重新挖掘出這種早已被忽視的材料,幫助太陽能電池充分利用各種波長的太陽光。
  • 這種裝置可在夜晚利用溫差發電 以作為太陽能和儲能的補充
    目前很多無電地區開始利用太陽能發電,而儲能裝置也為夜晚的供電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但僅僅在白天發電還不夠,史丹福大學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正在研究一項技術,該技術可以幫助裝置在夜晚發電,他們認為這種夜晚發電的技術或許能在未來扮演重要的角色。
  • 海洋溫差發電前景廣闊
    潮汐發電作為海洋能利用中技術最成熟、規模最大的一種,已為許多人所熟知。而說起海洋溫差發電,知道的人恐怕要少得多。   海洋溫差發電主要採用開式和閉式兩種循環系統。在開式循環中,表層溫海水在閃蒸蒸發器中由於閃蒸而產生蒸汽,蒸汽進入汽輪機做功後流入凝汽器,由來自海洋深層的冷海水將其冷卻。
  • 與太陽能電池板「背靠背」的夜間用溫差發電的新型發電機裝置出爐
    據外媒報導,太陽能電池板雖然環保高效,但其主要缺點是只能在白天發電,因此人們在使用的時候需要儲存多餘的能源以供夜晚使用。不過現在,來自加州洛杉磯分校的工程師們開發出了一種工作原理與之幾乎相反的原型設備--其在寒冷的夜空中收集能量進而為LED供電。
  • 半導體製冷片的優缺點
    此外,半導體製冷器件可以用來製作其他許多小家電產品,如帳內小空調、汽車小空調、冷暖機、除溼器、冷飲杯、製冰機、冷暖飲水機、冷暖床墊、空調椅、魚缸水溫調節器、各類晶片製冷器等。   4、半導體製冷片熱慣性非常小,製冷制熱時間很快,在熱端散熱良好冷端空載的情況下,通電不到一分鐘,製冷片就能達到最大溫差。   5、半導體製冷片的反向使用就是溫差發電,半導體製冷片一般適用於中低溫區發電。
  • 利用溫差發電,以後還能為手機充電!
    近日,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工程師們發明了一種能從空氣中產生電能的裝置。神奇是這種裝置不需要陽光、電池或風力,而是依靠溫度波動產生能量。這一效應的發現,為測溫熱電偶、溫差發電和溫差電傳感器的製作奠定了基礎。
  • 冷知識:利用海水的溫差發電,建立海水溫差發電站
    現在可以發電的能源有很多,有風力發電,水利發電,還有太陽能發電。根據這些我們是否可以利用海水所吸收的熱量也來進行發電呢?在1881年的時候,法國科學家就就提出了這一想法。海水中存在著巨大的溫差,比如我國的西沙群島海域,在每年五月份時30米以上的海水溫度為30度左右。當水深達到1000米以下時,水的溫度僅為5度。理論上如果冷熱水的溫差達到20度。
  • 我國溫差發電效率高 海洋能源前景廣闊
    海洋溫差發電的原理是利用蒸汽推動汽輪機旋轉發電。但是水的沸點相對較高,表層海水的溫度不足以使水沸騰氣化,因此科學家選擇利用液氨進行海洋溫差發電。與水相比,液氨的沸點較低,很容易沸騰氣化。  海洋溫差發電的過程其實並不複雜。
  • 為什麼要發展海洋溫差發電
    目前,太陽能海洋溫差發電正在異軍突起。如果其中的45%用來加熱熱帶海洋的水層,再把熱帶海洋的一半用來進行溫差發電的話,那麼熱帶海洋的水溫降低1℃,能夠發出的電力就達600億千瓦,而到2000年時,全世界的人口總數若以60億計算,平均每人用電10千瓦,也只不過600億千瓦!海洋溫差發電的遠景是多麼的誘人啊!
  • 發明 風+溫差+自行車=輕鬆發電 以後停電再也不擔心了
    全國青年科普創新實驗大賽上,驗證者王楠發現了湖北師範學院學生設計的一個風能發電提水的裝置,他有了一個新的想法,同樣利用風能,能否把這個裝置拿去發電呢?他與同學們一起,經過換馬達、換扇葉、換環境等多次試驗,最終點亮了照明燈管。
  • 你的體溫也能發電,為隨身電子裝置充電已無障礙
    我們經常外出遠行,可以帶一個充電寶之類的可攜式儲能裝置也能解決充電問題。時間一長,問題就來了。人們想到了很多利用能源的方式可以補充能源。利用太陽發電的太陽能,但沒有太陽怎麼辦;下雨的雨滴也要產生能量,可以加以利用,天不下雨又怎麼辦......後來人們想到了人的體溫也是能量之一,有生命就有體溫,有體溫就有能量,有能量就能加以利用。
  • 溫差發電關鍵指標翻倍,有望解鎖廣闊應用
    溫差發電是一種簡單直接的發電技術。無需複雜的設備裝置,只要一種叫做「熱電材料」的特殊材料,在其兩端施加以溫度差——比如,一端是你 37℃的皮膚,另一端是這兩天北京 0℃左右的寒風,這三十幾度的溫度差就可以讓這種材料發出一定功率的電能。
  • 利用溫差電技術設計手機體溫充電系統
    2.2 塞貝克效應溫差發電可直接將熱能轉換成電能,只要存在溫差,溫差發電模塊就能產生電壓。人體與環境溫度常存在溫差,利用溫差電技術可轉化為電能為手機充電。熱電材料是一種能夠將熱能和電能相互轉換的功能材料,其參數如表1所示,選擇多晶矽材料製作熱電偶,其相對於10μm波長的光源可顯示出90%以上的高吸收率。考慮到材料優值係數對發電效率的影響至關重要,而半導體材料的溫差電優值係數最高。所以它是製造溫差電池的首選材料。
  • 溫差發電技術越來越成熟:能為手機充電?
    溫差發電這事兒到底誰發現的?1821 年,德國人 Seebeck 發現,在兩種不同金屬(銻與銅)構成的迴路中,如果兩個接頭處存在溫度差,其周圍就會出現磁場,又通過進一步實驗發現迴路中存在電動勢。這一效應的發現,為測溫熱電偶、溫差發電和溫差電傳感器的製作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