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要外接電源,只要握在手中就可以為手機充電,而且高效的地方在於,「手握2小時能充滿iPhone電池」。在「啟迪之星2014創業營南京站」創業項目路演活動現場,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一名在校大學生的創業項目引起眾多關注。
從新聞中來看,這款溫差充電寶(移動電源)的體型小巧,大約和5000毫安時的移動電源相當,樣品熱能和電能的轉化率能達到17%,「握在手裡兩個小時蓄滿的電就可以給蘋果手機充滿電。」
如此看來,溫差充電寶可真是得力助手,不用外接電源就可以為手機充電,而我們手部的溫度又是比較恆定的,那麼這款充電寶就可以讓手機免於充電了。如果能將其集成在手機殼中,那麼手機的續航問題就不會在困擾用戶了。
百度百科關於溫差充電寶的頁面(圖片截自百度百科)
雖然這樣的設計很理想,我們也希望真的能有這樣的便攜供電設備來免去充電的麻煩,不過這樣逆天的充電寶到底能不能實現這樣的功能,實際表現究竟怎樣,筆者接下來就為您分析。
顧名思義,溫差充電寶就是利用溫度差來實現供電,也就是手部較高的溫度和移動電源內較低的溫度形成的電勢差,並將電能提供給手機,實現充電。
塞貝克效應原理(紅色為熱端,藍色為冷端,圖片源自維基百科)
這裡運用的是塞貝克效應(Seebeck Effect),也稱第一熱電效應,指的是兩種不同金屬構成的迴路中,如果兩種金屬的結點處溫度不同,該迴路中就會產生一個溫差電動勢,從而產生電壓,為手機充電。
根據本次創業項目的評審介紹,這款充電寶串聯4個溫差發電組件,20度的溫差即可輸出600毫安的電流,只要2小時50分鐘就可以充滿1420毫安時的電池。
溫差發電電池(圖片源自維基百科)
如此看來,只要環境不是太熱,我們手握充電寶就可以為手機供電了。不過實際使用經驗告訴我們,充電可能不只是這麼簡單。
溫差發電一般應用在玻璃、制磚、煉油廠、煤炭和燃氣電廠等重工業領域,以及大型船舶和油輪裡持續運轉的大內燃機等。之所以在這些領域應用,是因為其有足夠大的溫差,廢熱溫度高達400攝氏度到600攝氏度,這個溫度範圍對於使用熱電材料正是最有效點。
雖然20度的溫差離上面說的400度還很遠,不過如果能夠有效利用,說不定還真能為作為溫差充電寶的能量來源,實現手機充電。
要為手機充電,需要的電壓是5V。溫差發電片如果要達到5V以上開路電壓,600mA的發電電流,就需要至少80攝氏度的溫差,當然這只是理論值。
溫差發電需要較高的溫差才能提供滿足需求的電壓(圖片源自淘寶網)
雖然生活中80度的溫差不好找,但20度的溫差還是有的,這應該就是評審提到的「串聯4個溫差發電組件,20度的溫差即可輸出600毫安的電流」。我們姑且認為這樣的方案可行,4個串聯的溫差發電組件也可以塞進小體積的充電寶中,但是事實上能否充電還是要計算驗證。
我們的手部溫度一般在37℃以下,要達到20度的溫差,充電寶就要有17℃以下的溫度。看起來很簡單,不過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這一系統會自發地朝著熱力學平衡方向演化,而人的體溫保持不變,也就是說沒有額外的製冷措施,移動電源整體最終會變為37攝氏度,和手部的溫差趨於0。
溫差發電片的體積也不小(圖片截自淘寶網)
如果保持20度的溫差,充電寶還需要有製冷措施,據介紹,「充電寶內部有一種半導體材料,這種材料有製冷效果,能給充電寶內部降溫,」保持較大的溫差。根據能量守恆定律,半導體材料需要的能量要高於充電寶所能產生的能量。也就是說,如果要利用半導體降溫,充電寶就不能為手機充電,而且由於能量會有損耗,這一做法也只是減緩充電寶和手部溫差變為0的速度,而不能改變這一趨勢。
如此看來,只依靠手部溫度帶來的溫差為手機充電是不可能的了,如果要保持溫差,就必須消耗額外的能量。
如果藉助額外的能量保持充電寶內部和手部的20度溫差,比如在充電寶內部裝滿液氮用於降溫,雖然充電寶會變成一次性的,但這樣利用溫差充電就變得可行了。我們不去考慮為什麼不把保持溫差的能量為手機充電,單看看溫差充電的效率究竟實用與否。
正常成年人每天消耗的能量約為2000千卡,人體經傳導散熱損失的熱量約佔3%,即60千卡。即使手部散發的熱量較多,也不會超過6千卡(總熱量的10%),如此小的充電寶還不能同時容納兩隻手,這一數字還需要除以4(考慮手心和手背)。
體型小巧的溫差發電寶(圖片截自新浪微博)
現在得到的結果是1.5千卡,這還是24小時的數據,也就是說這款充電寶接受到的熱能每小時遠低於62.5卡,或261.5焦耳。
需要注意的是,充電寶聲稱的熱電轉化率為驚人的17%,即使這一數字屬實,每小時也只能獲得44.45焦耳。
此外,充電線和手機也並不能將所有能量利用,其中只有約90%可以為電池充電,按照理想的情況來看,最後能充進手機電池的能量為40焦耳每小時。
移動電源正常充放電都會有熱能損耗
iPhone 5s的電池容量為1570毫安時,即5.96Wh。即使充電沒有能量損耗,也需要21456焦耳的能量才能充滿。這就意味著,即使充電寶和手部保持了20度的溫差,用戶也需要536.4小時才能將iPhone 5s的電池充滿,充電時間已經遠遠超過了iPhone的靜待機時間,相信沒有用戶會選擇用這樣的產品來充電。
綜上所述,不管是從理論分析還是實際表現,如此小體積的溫差充電寶都不能實現,充其量也就是譁眾取寵的一個創意。如果真要實現溫差發電來完成手機充電,必須滿足有80攝氏度以上的溫差,並能夠將溫差持續2小時以上,其實足量的移動電源才是更好的續航保障。
雖然溫差充電寶的創意被我們破解,但還會有更多的「溫差充電寶」出現,我們在這裡也提醒您不要輕易相信類似的宣傳內容,同時呼籲廣大新聞媒體注重科學分析,減少虛假不實報導。如果您對本文和我們的內容有任何意見和建議,歡迎在下面的評論中給出,我們也會儘量滿足您的要求。
溫差充電寶受到很多人的關注,新聞中方便快捷的充電方式是不少用戶夢寐以求的,不過大多數人在讚賞其便捷的同時忽略了科學的支持,這裡我們就從客觀角度為您揭示這款黑科技充電寶背後的秘密。
趙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