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倫·德雷克(中)與齊魯醫院青島院區醫務人員交流。
前不久,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在濟南完成,並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日前,著名人體低溫保存專家、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執行者之一的阿倫·德雷克(Aaron Drake)教授來到青島,訪問了齊魯醫院青島院區。
難度主要來自兩方面
據介紹,阿倫·德雷克是2015年為中國首位人體冷凍志願者執行冷凍大腦手術執行人之一。三個月前,阿倫·德雷克與齊魯醫院臨床醫生組成的醫療團隊,共同實施了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這意味著中國將是繼美國、俄羅斯之後,世界第三個實現人體低溫保存的國家。在美國阿爾科生命延續基金會工作多年的阿倫·德雷克,已經參與了70多例人體保存手術,但他依然對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印象深刻。「在中國的這次手術有很多資源的支撐,專業的團隊、專業的醫生,都讓這次的操作更加順利和完美。」在訪問齊魯醫院青島院區的座談中,阿倫·德雷克教授圍繞人體低溫保存話題同與會人員進行了交流。
據統計,目前世界上已經完成了360例人體低溫保存,還有2000多人籤署人體低溫保存協議。但在中國,人體低溫保存仍然是新鮮事物。阿倫·德雷克計劃先在中國工作3年,3年對人體低溫保存來說只是完成人員架構和手術方案的初定期。阿倫·德雷克認為,目前人體低溫保存在技術上的難度在於臨床介入的時間,病人臨床去世後3至5分鐘就有臨床介入是最好選擇,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和第一位志願者一樣提前入住臨終關懷醫院。
更大的難度在來源於中國的社會文化,對此阿倫·德雷克有清楚的認識,中國文化決定了中國人選擇人體低溫保存是整個家族的決定,只有個人和家屬的意見統一,團隊才能實施這件事情,而統一家屬意見本身就有很大的難度。
為器官捐獻提供新的可能
在從事人體低溫保存工作前,阿倫·德雷克是一名急救醫生,「如果是急救的話,最多只能救1個人。但人體低溫保存是一種醫療手段,可以救成千上萬的人。」在他看來,人生病了之後要打針吃藥要手術,這些都是醫療手段,人體低溫保存也是種醫療手段。通過這樣的方式能為成千上萬的人延長生命是這項技術的重要意義,他解釋說:「這個手段讓我們為病人贏得一些時間,等到科技發達到一定程度病人就還是可以被治癒的,從這個意義來說這是種醫療手段,可以幫助更多人多存活一段時間。」
現在醫學科技上已經運用深低溫療法治療一些疾病,人體3小時候後是可以復溫治癒的。而對於低溫保存人體的復甦,阿倫·德雷克認為「至少還需要相當長時間」。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徐軍 通訊員 楊曉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