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搜索5月14日訊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13日對外公布:我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的液氨罐運行狀態良好,平均每天消耗液氮約40升。
「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曾引起醫學、生物、法律、倫理等各領域專家學者和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生命延續」到底有何意義?
「首例人體低溫保存」進展如何?
13日,一場小型而又特殊的紀念活動,在位於濟南的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舉行--紀念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志願者展文蓮。
在銀豐研究院低溫醫學研究中心大廳,播放著展文蓮女士最喜歡的音樂--《我只在乎你》,她的丈夫桂軍民將一束黃色玫瑰花放在妻子的巨幅照片前,飽含深情地凝視著她的照片。透過電控玻璃窗望過去,就是展文蓮的棲身之地:一個巨大的液氮保存罐,她已在零下196℃的低溫環境下保存了整整一年時間。
2017年5月8日凌晨4點01分,在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東院舒適的醫療病房中,49歲身患肺癌的展文蓮在病床上停止了心跳和呼吸。在主治醫生按照法定程序宣布展文蓮臨床死亡之後的2分鐘內,幾位臨床響應專家迅速向她的體內注射了抗凝、抗氧化和中樞神經營養等藥物,並通過循環系統快速輸注冰鹽水進行物理降溫,同時實施氣管插管,啟動心肺支持設備,以保障身體供血供氧,維持機體生理功能。
緊接著,展文蓮被救護車快速轉運至銀豐研究院低溫醫學研究中心,進行至關重要的灌流置換手術--將血液置換成冷凍保護劑,儘可能減少降溫保存造成的冷凍損傷。
在特製低溫手術臺上,醫生們通過體外循環技術將展文蓮的體溫降至18℃左右,進行血液置換和多個梯度的冷凍保護劑灌注。此後,展文蓮的身體被快速轉移到大跨度自動程序降溫設備中,繼續深度降溫。
5月10日,經過數十小時的程序降溫過程後,展文蓮的身體被放入3米多高的液氮生物容器保存,她由此成為國內實施的首個人體全身冷凍者。展文蓮也是繼重慶女作家杜虹遺體頭部冷凍後,又一例人體冷凍者。
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執行院長曲廷瑜介紹,過去一年,展女士所在1號罐運行狀態良好,除了液氮罐自帶的自動記錄數據外,他們每天還要巡檢並記錄溫度和液位等數據,確保罐內液氮高度保持在1.8-2.5米之間。節假日期間,即使液氮罐可以實現自動補液和報警,他們仍堅持人工巡檢間隔時間不超過48小時。
「過去一年,我們平均10天補充一次液氮,測算下來每天消耗液氮約40升,低於原先預測的數據,證明了我們自主研製的液氮保存罐具有良好的低耗性能。」曲廷瑜說。
從妻子被冷凍至今,展文蓮的丈夫桂軍民始終堅定著自己的決定。「我不期望未來妻子一定能復活,但現在冷凍起來就保留了一個希望。而且,她本身就是一個有愛心的人,她生前就想捐獻遺體用於科學研究,這也滿足了她的心願。」桂軍民對記者說。
爭議未止,「志願者」諮詢不斷
「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手術完成的消息一經公布,一石激起千層浪,立即引發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和熱議。記者採訪了解到,一年來,關於人體低溫保存的倫理和法律爭議不曾停止,但仍舊不能阻止新的人體低溫冷凍志願者想要加入其中。
上海理工大學生物系統熱科學研究所教授胥義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人體冷凍在國際上討論了幾十年。從科學界的認識來說,目前實現冷凍人體的復活是不可能的。但從促進科學發展來說,銀豐的手術還是有意義的探索。」
開展人體低溫保存,除了未來技術可能性之外,最大的質疑聲還是法律合規性和倫理可行性。中國海洋大學法學教授戴昕認為,在不涉及人體復甦的前提下,人體低溫保存未來主要涉及器官捐獻等一些程序性的法律問題。但一旦涉及復甦,相關法律問題就非常複雜,比如人的身份如何確定、人的實體是否必須存在,現有法律都需要重新設計。
據了解,世界上還有美國人體冷凍機構、歐洲人體冷凍組織、俄羅斯奧魯斯公司等幾大從事人體冷凍的機構。據悉,全球約有兩三百人接受人類冷凍手術。
「只有不斷探索,才能實現科學的進步。」對於外界的各種不同聲音,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賈春生坦言,人體低溫保存僅僅是一項研究計劃,目前無法保證低溫保存的人體未來一定能夠復活,但這是生命科學的勇敢探索,也是低溫生物醫學領域的終極夢想。為實現這一夢想勇於開展科學嘗試,是實現科技進步的主要動力。
銀豐研究院由銀豐生物工程集團有限公司於2015年出資成立,是一家以基因工程,幹細胞技術開發,人體細胞、組織及器官低溫保存與復甦,細胞治療及再生醫學轉化的研究機構。
過去近一年裡,銀豐研究院接待了2000多人次參觀,有201人專門諮詢如何成為人體冷凍志願者,其中40人到銀豐研究院來訪參觀,30人進行了病情評估,可見人體低溫保存的吸引力。
「生命延續」有何意義?
儘管備受爭議,但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13日還是公布了銀豐生命延續研究計劃。賈春生介紹,這是一個生命科學綜合研究計劃,包括基因科技計劃、細胞銀行及臨床轉化計劃、組織器官銀行計劃、甚至是人工器官研究計劃。
賈春生告訴記者,銀豐從事人體低溫保存研究,更多的是希望通過組織器官的保存和復活技術,將來應用於臨床,為疾病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務,同時推動中國當前臨床急需的遺體、器官和造血幹細胞等生命資源的捐獻事業進步。
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院解剖系教授劉樹偉非常關注人體器官組織甚至是人體低溫保存。劉樹偉說:「最初,我對銀豐生命延續研究計劃持懷疑態度,但現在看來,這項研究很值得開展。」比如,什麼溫度下能夠把組織活性保存得更好,將來才能恢復得更好,這些都需要通過不斷試驗來進行驗證。
齊魯醫院心外科(青島院區)主任孫文宇也認為,從技術層面看,組織器官的低溫保存對於臨床醫學具有重要意義,比如皮膚的低溫保存對燒傷病人的救治就是很好的保障,對心臟、肝臟等器官的低溫保存研究更是需要,這些對於延續患者生命至關重要。
山東省紅十字會事業發展部部長王永君說,山東省紅十字會很支持銀豐研究院開展的低溫保存研究,希望促進這項事業的發展,推動醫學技術進步,造福更多患者。
中國海洋大學法學教授桑本謙認為,目前我國對人體低溫保存還沒有立法,但這項探索本身還是具有開拓性,建議加快相關立法,為科學研究提供法律保障。(據新華社電)
相關新聞
沉睡中的希望:首例人體低溫保存一周年記
儀式開始前,桂軍民一個人站在展板前,長久地注視著妻子展文蓮的照片。
照片是他選的。展文蓮穿著印花套裙和黑色靴子,銀色耳墜晃蕩著,對他微笑。
桂軍民把手背在身後,默默看著。從背影看不出他的情緒,只能看到那隻手,反覆地攥緊疊成小塊的發言稿,放開,又攥緊。
「有時候也生氣,想把她揪起來,要她別再睡了。」桂軍民說。
13日,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一周年紀念儀式在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銀豐研究院)舉行。2017年5月8日,展文蓮罹患肺癌去世,之後,她的身體被放進了-196℃的液氮罐中,在那裡沉睡至今。
2000多通諮詢電話
30多人表達了明確意向
儀式結束後,桂軍民一個人進入低溫保存庫,把花放到了妻子所在的1號液氮罐旁邊。
「你聞著花香,繼續睡吧。」桂軍民說。
一年了,家人也沒有給展文蓮立碑。兒子說,我媽只是睡著了,為什麼要立碑?
畢竟,從理論上來講,被低溫保存的人未來有可能復活。這也是桂軍民一直以來的期待。「我為什麼能走出來?因為我知道,她就在這。」他把手往下壓了壓,「就在這。」
想妻子了,桂軍民就開上半個小時的車,到研究院來看看液氮罐。他看不到展文蓮,只能從數據了解她是否安好。
從2017年5月10日到2018年5月10日,銀豐研究院共向展文蓮所在的液氮罐加液氮36次,平均每10天補充一次,液氮總消耗14.45立方米,共11.68噸。根據自動控制和人工每日巡檢記錄顯示,罐內各溫度記錄點無較大變化,罐體及保護艙體均未移動。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執行院長曲廷瑜說:「展女士在我們這裡保存狀態良好。」
這一年,銀豐研究院定製開發了最新低溫灌流手術監測系統,研製並完善了第二代低溫保存設備。
不出意外的話,低溫保存室內,展文蓮會多上一些鄰居。
她的故事被報導之後,爭議洶湧而來,銀豐研究院一下子被推到輿論中心。同時,他們也接到了2000多通諮詢電話,專家團隊為全國30多例患者進行過病情評估。也就是說,至少30多名志願者明確表達了死後「想要低溫保存」的意向。
倫理委員會成立
生命延續研究計劃啟動
銀豐研究院在盡最大可能地規避爭議。
今年3月,它獲得遺體捐獻接受單位資質證書,成為國內首家獲得遺體捐獻接受單位資質的非公立醫學醫療機構。
13日,其又宣布成立了倫理委員會。
「其實從目前來看,需要解決的只是醫療和器官捐獻領域的常規法律問題。」中國海洋大學法學教授戴昕說,如果不考慮日後復活,法律問題並不複雜,主要涉及遺體捐獻程序,遺體捐獻保存與管理制度,遺體捐獻過程中造成損失的責任分配等。但如果技術真的發展到低溫保存人能夠復活的程度,法律和倫理問題會變得極其棘手和複雜。它涉及的將是整個社會結構的變革。
不過這可能不是當前迫切需要考慮的問題。對普通公眾來說,有一項更實際的研究計劃擺在面前——銀豐的生命延續研究計劃。
目前,銀豐生物集團(銀豐研究院為該生物集團的研究機構)的產業領域涉及人類醫用細胞資源庫的建設運營,以基因測序技術為基礎的生物醫學新技術和衍生產品研發和應用,以自體免疫細胞為主的細胞培養製備和臨床應用研究還有以人體、人體組織器官為主的深低溫保存、轉運及臨床應用等領域。
因此,這一野心勃勃的生命延續研究計劃,也包括基因科技計劃,細胞銀行及臨床轉化計劃,組織器官銀行計劃,甚至是人工器官研究計劃。「人體低溫保存研究計劃只是其中一項。」銀豐研究院副院長賈春生說。
普通人可以成為生命延續研究計劃的會員,會員被分為「普通會員」、「認證會員」、「志願者會員」和「榮譽會員」四種。後兩種會員可兌換該計劃的健康服務。據工作人員介紹,目前此計劃已吸納十來位志願者會員。
如果要參與人體低溫保存研究,他們還需滿足一些特別條件。比如,要具有較高的科學素養,要獲得直系親屬的一致同意,要認同研究計劃實施過程中的規範和禁忌等……「不可能用人為手段幹預志願者的去世時間,不可能在人去世數天之後再進行冷凍……這都是規範。」賈春生說,「它是一項科學研究,不是商業買賣。」
並非所有人都適合進行低溫保存。賈春生舉了個例子,如果病人做過心腦血管方面的大手術,其血管可能承受不住冷凍劑灌流時的壓力。所以,志願者必須接受病情評估。
隨著會員計劃的實施,可以確定的是,會有更多人在臨床死亡後,躺入液氮罐。
「這不是個壞事。」桂軍民說,「一年了,我對我當初的決定只感覺欣慰,沒有任何好後悔的。我並不悲傷,我充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