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滿1年 「生命延續」有何意義?

2020-12-06 中國搜索

中國搜索5月14日訊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13日對外公布:我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的液氨罐運行狀態良好,平均每天消耗液氮約40升。

「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曾引起醫學、生物、法律、倫理等各領域專家學者和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生命延續」到底有何意義?

「首例人體低溫保存」進展如何?

13日,一場小型而又特殊的紀念活動,在位於濟南的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舉行--紀念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志願者展文蓮。

在銀豐研究院低溫醫學研究中心大廳,播放著展文蓮女士最喜歡的音樂--《我只在乎你》,她的丈夫桂軍民將一束黃色玫瑰花放在妻子的巨幅照片前,飽含深情地凝視著她的照片。透過電控玻璃窗望過去,就是展文蓮的棲身之地:一個巨大的液氮保存罐,她已在零下196℃的低溫環境下保存了整整一年時間。

2017年5月8日凌晨4點01分,在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東院舒適的醫療病房中,49歲身患肺癌的展文蓮在病床上停止了心跳和呼吸。在主治醫生按照法定程序宣布展文蓮臨床死亡之後的2分鐘內,幾位臨床響應專家迅速向她的體內注射了抗凝、抗氧化和中樞神經營養等藥物,並通過循環系統快速輸注冰鹽水進行物理降溫,同時實施氣管插管,啟動心肺支持設備,以保障身體供血供氧,維持機體生理功能。

緊接著,展文蓮被救護車快速轉運至銀豐研究院低溫醫學研究中心,進行至關重要的灌流置換手術--將血液置換成冷凍保護劑,儘可能減少降溫保存造成的冷凍損傷。

在特製低溫手術臺上,醫生們通過體外循環技術將展文蓮的體溫降至18℃左右,進行血液置換和多個梯度的冷凍保護劑灌注。此後,展文蓮的身體被快速轉移到大跨度自動程序降溫設備中,繼續深度降溫。

5月10日,經過數十小時的程序降溫過程後,展文蓮的身體被放入3米多高的液氮生物容器保存,她由此成為國內實施的首個人體全身冷凍者。展文蓮也是繼重慶女作家杜虹遺體頭部冷凍後,又一例人體冷凍者。

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執行院長曲廷瑜介紹,過去一年,展女士所在1號罐運行狀態良好,除了液氮罐自帶的自動記錄數據外,他們每天還要巡檢並記錄溫度和液位等數據,確保罐內液氮高度保持在1.8-2.5米之間。節假日期間,即使液氮罐可以實現自動補液和報警,他們仍堅持人工巡檢間隔時間不超過48小時。

「過去一年,我們平均10天補充一次液氮,測算下來每天消耗液氮約40升,低於原先預測的數據,證明了我們自主研製的液氮保存罐具有良好的低耗性能。」曲廷瑜說。

從妻子被冷凍至今,展文蓮的丈夫桂軍民始終堅定著自己的決定。「我不期望未來妻子一定能復活,但現在冷凍起來就保留了一個希望。而且,她本身就是一個有愛心的人,她生前就想捐獻遺體用於科學研究,這也滿足了她的心願。」桂軍民對記者說。

爭議未止,「志願者」諮詢不斷

「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手術完成的消息一經公布,一石激起千層浪,立即引發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和熱議。記者採訪了解到,一年來,關於人體低溫保存的倫理和法律爭議不曾停止,但仍舊不能阻止新的人體低溫冷凍志願者想要加入其中。

上海理工大學生物系統熱科學研究所教授胥義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人體冷凍在國際上討論了幾十年。從科學界的認識來說,目前實現冷凍人體的復活是不可能的。但從促進科學發展來說,銀豐的手術還是有意義的探索。」

開展人體低溫保存,除了未來技術可能性之外,最大的質疑聲還是法律合規性和倫理可行性。中國海洋大學法學教授戴昕認為,在不涉及人體復甦的前提下,人體低溫保存未來主要涉及器官捐獻等一些程序性的法律問題。但一旦涉及復甦,相關法律問題就非常複雜,比如人的身份如何確定、人的實體是否必須存在,現有法律都需要重新設計。

據了解,世界上還有美國人體冷凍機構、歐洲人體冷凍組織、俄羅斯奧魯斯公司等幾大從事人體冷凍的機構。據悉,全球約有兩三百人接受人類冷凍手術。

「只有不斷探索,才能實現科學的進步。」對於外界的各種不同聲音,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賈春生坦言,人體低溫保存僅僅是一項研究計劃,目前無法保證低溫保存的人體未來一定能夠復活,但這是生命科學的勇敢探索,也是低溫生物醫學領域的終極夢想。為實現這一夢想勇於開展科學嘗試,是實現科技進步的主要動力。

銀豐研究院由銀豐生物工程集團有限公司於2015年出資成立,是一家以基因工程,幹細胞技術開發,人體細胞、組織及器官低溫保存與復甦,細胞治療及再生醫學轉化的研究機構。

過去近一年裡,銀豐研究院接待了2000多人次參觀,有201人專門諮詢如何成為人體冷凍志願者,其中40人到銀豐研究院來訪參觀,30人進行了病情評估,可見人體低溫保存的吸引力。

「生命延續」有何意義?

儘管備受爭議,但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13日還是公布了銀豐生命延續研究計劃。賈春生介紹,這是一個生命科學綜合研究計劃,包括基因科技計劃、細胞銀行及臨床轉化計劃、組織器官銀行計劃、甚至是人工器官研究計劃。

賈春生告訴記者,銀豐從事人體低溫保存研究,更多的是希望通過組織器官的保存和復活技術,將來應用於臨床,為疾病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務,同時推動中國當前臨床急需的遺體、器官和造血幹細胞等生命資源的捐獻事業進步。

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院解剖系教授劉樹偉非常關注人體器官組織甚至是人體低溫保存。劉樹偉說:「最初,我對銀豐生命延續研究計劃持懷疑態度,但現在看來,這項研究很值得開展。」比如,什麼溫度下能夠把組織活性保存得更好,將來才能恢復得更好,這些都需要通過不斷試驗來進行驗證。

齊魯醫院心外科(青島院區)主任孫文宇也認為,從技術層面看,組織器官的低溫保存對於臨床醫學具有重要意義,比如皮膚的低溫保存對燒傷病人的救治就是很好的保障,對心臟、肝臟等器官的低溫保存研究更是需要,這些對於延續患者生命至關重要。

山東省紅十字會事業發展部部長王永君說,山東省紅十字會很支持銀豐研究院開展的低溫保存研究,希望促進這項事業的發展,推動醫學技術進步,造福更多患者。

中國海洋大學法學教授桑本謙認為,目前我國對人體低溫保存還沒有立法,但這項探索本身還是具有開拓性,建議加快相關立法,為科學研究提供法律保障。(據新華社電)

相關新聞

沉睡中的希望:首例人體低溫保存一周年記

儀式開始前,桂軍民一個人站在展板前,長久地注視著妻子展文蓮的照片。

照片是他選的。展文蓮穿著印花套裙和黑色靴子,銀色耳墜晃蕩著,對他微笑。

桂軍民把手背在身後,默默看著。從背影看不出他的情緒,只能看到那隻手,反覆地攥緊疊成小塊的發言稿,放開,又攥緊。

「有時候也生氣,想把她揪起來,要她別再睡了。」桂軍民說。

13日,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一周年紀念儀式在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銀豐研究院)舉行。2017年5月8日,展文蓮罹患肺癌去世,之後,她的身體被放進了-196℃的液氮罐中,在那裡沉睡至今。

2000多通諮詢電話

30多人表達了明確意向

儀式結束後,桂軍民一個人進入低溫保存庫,把花放到了妻子所在的1號液氮罐旁邊。

「你聞著花香,繼續睡吧。」桂軍民說。

一年了,家人也沒有給展文蓮立碑。兒子說,我媽只是睡著了,為什麼要立碑?

畢竟,從理論上來講,被低溫保存的人未來有可能復活。這也是桂軍民一直以來的期待。「我為什麼能走出來?因為我知道,她就在這。」他把手往下壓了壓,「就在這。」

想妻子了,桂軍民就開上半個小時的車,到研究院來看看液氮罐。他看不到展文蓮,只能從數據了解她是否安好。

從2017年5月10日到2018年5月10日,銀豐研究院共向展文蓮所在的液氮罐加液氮36次,平均每10天補充一次,液氮總消耗14.45立方米,共11.68噸。根據自動控制和人工每日巡檢記錄顯示,罐內各溫度記錄點無較大變化,罐體及保護艙體均未移動。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執行院長曲廷瑜說:「展女士在我們這裡保存狀態良好。」

這一年,銀豐研究院定製開發了最新低溫灌流手術監測系統,研製並完善了第二代低溫保存設備。

不出意外的話,低溫保存室內,展文蓮會多上一些鄰居。

她的故事被報導之後,爭議洶湧而來,銀豐研究院一下子被推到輿論中心。同時,他們也接到了2000多通諮詢電話,專家團隊為全國30多例患者進行過病情評估。也就是說,至少30多名志願者明確表達了死後「想要低溫保存」的意向。

倫理委員會成立

生命延續研究計劃啟動

銀豐研究院在盡最大可能地規避爭議。

今年3月,它獲得遺體捐獻接受單位資質證書,成為國內首家獲得遺體捐獻接受單位資質的非公立醫學醫療機構。

13日,其又宣布成立了倫理委員會。

「其實從目前來看,需要解決的只是醫療和器官捐獻領域的常規法律問題。」中國海洋大學法學教授戴昕說,如果不考慮日後復活,法律問題並不複雜,主要涉及遺體捐獻程序,遺體捐獻保存與管理制度,遺體捐獻過程中造成損失的責任分配等。但如果技術真的發展到低溫保存人能夠復活的程度,法律和倫理問題會變得極其棘手和複雜。它涉及的將是整個社會結構的變革。

不過這可能不是當前迫切需要考慮的問題。對普通公眾來說,有一項更實際的研究計劃擺在面前——銀豐的生命延續研究計劃。

目前,銀豐生物集團(銀豐研究院為該生物集團的研究機構)的產業領域涉及人類醫用細胞資源庫的建設運營,以基因測序技術為基礎的生物醫學新技術和衍生產品研發和應用,以自體免疫細胞為主的細胞培養製備和臨床應用研究還有以人體、人體組織器官為主的深低溫保存、轉運及臨床應用等領域。

因此,這一野心勃勃的生命延續研究計劃,也包括基因科技計劃,細胞銀行及臨床轉化計劃,組織器官銀行計劃,甚至是人工器官研究計劃。「人體低溫保存研究計劃只是其中一項。」銀豐研究院副院長賈春生說。

普通人可以成為生命延續研究計劃的會員,會員被分為「普通會員」、「認證會員」、「志願者會員」和「榮譽會員」四種。後兩種會員可兌換該計劃的健康服務。據工作人員介紹,目前此計劃已吸納十來位志願者會員。

如果要參與人體低溫保存研究,他們還需滿足一些特別條件。比如,要具有較高的科學素養,要獲得直系親屬的一致同意,要認同研究計劃實施過程中的規範和禁忌等……「不可能用人為手段幹預志願者的去世時間,不可能在人去世數天之後再進行冷凍……這都是規範。」賈春生說,「它是一項科學研究,不是商業買賣。」

並非所有人都適合進行低溫保存。賈春生舉了個例子,如果病人做過心腦血管方面的大手術,其血管可能承受不住冷凍劑灌流時的壓力。所以,志願者必須接受病情評估。

隨著會員計劃的實施,可以確定的是,會有更多人在臨床死亡後,躺入液氮罐。

「這不是個壞事。」桂軍民說,「一年了,我對我當初的決定只感覺欣慰,沒有任何好後悔的。我並不悲傷,我充滿希望。」

相關焦點

  • 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滿一年 "生命延續"有何意義?
    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13日對外公布:我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的液氨罐運行狀態良好,平均每天消耗液氮約40升。「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曾引起醫學、生物、法律、倫理等各領域專家學者和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生命延續」到底有何意義?「首例人體低溫保存」進展如何?
  • 首例人體低溫保存滿一年 銀豐生命延續研究計劃正式啟動
    13日上午,紀念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志願者活動,在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低調舉行。志願者展女士家屬,山東省知名醫療機構、醫學院校專家,法律學者,人體低溫保存支持者,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的核心成員和部分媒體記者代表參加了本次活動。首例人體低溫保存已滿一年銀豐研究院大廳中播放著展女士最喜歡的音樂——鄧麗君的《我只在乎你》,她的丈夫桂軍民先生將一束黃色玫瑰花放在展女士的巨幅照片前,飽含深情地凝視著她的照片。
  • 「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滿一年 日耗液氮約40升
    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13日對外公布:我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的液氨罐運行狀態良好,平均每天消耗液氮約40升。「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曾引起醫學、生物、法律、倫理等各領域專家學者和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生命延續」到底有何意義?「首例人體低溫保存」進展如何?
  • 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執行者來青島訪問(圖)
    前不久,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在濟南完成,並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日前,著名人體低溫保存專家、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執行者之一的阿倫·德雷克(Aaron Drake)教授來到青島,訪問了齊魯醫院青島院區。  難度主要來自兩方面  據介紹,阿倫·德雷克是2015年為中國首位人體冷凍志願者執行冷凍大腦手術執行人之一。
  • 回顧: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在濟南完成
    把 《回顧: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在濟南完成》 貼到Blog或BBS
  • 對話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中的美國操作者:不保證能「復活」
    阿倫•德雷克兩年後,2017年5月,德雷克成為中國本土第一例人體全身低溫保存手術的主要參與者,將因肺癌被臨床宣布死亡的山東濟南市民展文蓮,安放在濟南高新區一座實驗室的液氮罐裡。這是德雷克自2016年全職加入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以來,實施的第一例人體低溫保存。在此之前,德雷克參與過70餘例。
  • 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在濟南完成 科技真能給死亡按下暫停鍵嗎?
    因為幾分鐘後,一家生物工程公司旗下的生命研究院的工作人員對展女士實施了一場長達55個小時的手術----人體冷凍,展女士以頭朝下的姿態沉睡在零下196度的極低溫液氮罐內。這是我國首例人體冷凍實施案例。  桂先生一家是如何接觸到「人體冷凍」技術的?他做出這個「冷凍」妻子遺體的決定是如何考慮的?
  • 有了人體冷凍技術,「起死回生」還會遠嗎?
    據中國新聞網報導,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聯合山東大學齊魯醫院臨床專家採用人體冷凍技術,實施了中國首例人體冷凍手術。那麼什麼是人體冷凍技術呢?這種技術真的可以令人起死回生嗎?發展這一技術有何意義?一起隨小編來看看吧~   什麼是人體冷凍技術?
  • 對話美國人體冷凍專家:中國首例冷凍者杜虹現在一切正常
    法制晚報訊,近日,我國國內首例人體低溫保存手術已完成,來自山東濟南的展文蓮是首個在中國國內冷凍並等待覆活的「病人」。而展文蓮是繼中國首位接受人體冷凍者——重慶女作家杜虹之後,又一例來自中國的人體冷凍者。有所不同的是,2015年5月,杜虹選擇的冷凍機構是美國最大的人體冷凍機構阿爾科生命延續基金會(以下簡稱阿爾科)。
  • 國內首例人體低溫保存:倫理上有爭議,法律和醫療規範是空白
    紅星新聞8月13日消息,2017年5月10日晚,山東濟南,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低溫醫學研究中心,桂軍民和剛剛做完人體低溫保存手術的妻子展文蓮進行最後的告別。隨後,展文蓮的身體被轉移至零下196℃的液氮罐中長期保存。兩天前,展文蓮因肺癌去世。
  • 不要用這樣的手段炒作人體低溫保存
    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13日對外公布:我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的液氨罐運行狀態良好,平均每天消耗液氮約40升。被保存的展文蓮女士棲身於一個巨大的液氮保存罐,已在零下196℃的低溫環境下保存了整整一年時間。(新華社5月14日)人體低溫保存從創意到實施以來,就一直面對一個問題:低溫保存遺體的意義何在?這個問題不僅是專業的,也是公共的,甚至更多的是常識的。原因在於,無論是國際上還是國內的遺體低溫保存,都被賦予了一個美好的理想,期望將來有一天讓遺體解凍,死而復生!
  • 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完成,人體冷凍技術獲重大突破,是真的嗎?
    如果是你,死後願意被人體冷凍等待覆活嗎?什麼是人體冷凍技術?按照科幻小說和電影設定,在極低溫的環境下,促使人體進入低能耗或零能耗的冬眠狀態,等到數十年之後再喚醒復活。長期以來,人體冷凍技術僅停留在科幻層次,現階段的醫療技術水平遠遠不及。
  • 中國首例本土人體冷凍完成 遺體被冷凍等待"復活"
    原標題:中國首例本土人體冷凍完成 遺體被冷凍等待"復活"   2   對銀豐研究院來說,展文蓮也是他們真正冷凍的第一具人體。   銀豐研究院由銀豐生物工程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銀豐生物)於2015年出資成立。
  • 中國首例「人體冷凍」5月已完成,冷凍再「復活」真的可行?
    2017年5月8日,49歲的展文蓮因肺癌去世。去世前,她的家人代她完成了遺體捐獻的登記手續,決定在死後接受一項人體冷凍手術。山東銀豐生物工程集團和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的臨床工作人員將展文蓮的遺體程序性降溫,最終在容積2000升、零下196℃的液氮罐內凍存起來。這被認為是中國本土首例人體全身冷凍術。
  • 中國首例人體冷凍操作者:非長生不老 不保證復活
    這是德雷克自2016年全職加入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以來,實施的第一例人體低溫保存。在此之前,德雷克參與過70餘例。8月15日,在位於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的辦公室裡,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見到了德雷克。在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德雷克沒有避諱地承認,人體低溫保存技術尚面臨諸多技術難題,這使得「復活」成為人體低溫保存中尚且無法保證的事情。
  • 中國首例人體冷凍:用防凍劑置換血液 手術持續55小時
    在山東濟南高新區的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低溫醫學研究中心,隔著玻璃,可以看到數個大大小小的類似罐體。其中一個罐裡,展文蓮的身體正以頭朝下的姿態被保存著,液氮可以使其保持在零下196度的極低溫中。  展文蓮就此成為中國本土首例人體冷凍的志願者。
  • 中國首例本土人體冷凍 補充液氮每年約5萬元
    中國首例本土人體冷凍 補充液氮每年約5萬元2017-08-14 12:22出處/作者:其他整合編輯:Alan責任編輯:leijunhua> 相信大家都聽說「人體冷凍」相關新聞,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國內也成功做到用本土做人體冷凍呢?
  • 首例人體低溫保存者已被「冷藏」3個月
    首例人體低溫保存者已被「冷藏」3個月  黃粱 • 2017-08-15 18:20:49 來源:前瞻網 E8886他相信技術和醫學知識的進步有一天可以讓夫妻團聚。5月8日,展文蓮在中國山東省一家醫院因肺癌去世,科技報周一報導。死亡後,身體立即送往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醫生被冰凍保存。55小時的工作中,有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的專家和美國阿爾科生命延伸基金會的Aaron Drake在此協助。人體冰凍是一項實驗技術,假設醫療技術的進步有一天可以使冷凍身體復活。
  • 國內首例人體冷凍者:身體被放在零下196度液氮罐中
    在山東濟南高新區的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低溫醫學研究中心,隔著玻璃,可以看到數個大大小小的類似罐體。其中一個裡,展文蓮的身體正以頭朝下的姿態被保存著,液氮可以使其保持在零下196度的極低溫中。展文蓮就此成為中國本土首例人體冷凍的志願者。
  • 肺癌患者人體冷凍待覆活 被轉移到-196℃液氮罐中
    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6月24日對外披露,該院實施的中國首例異地轉運,實現人體低溫保存手術在濟南完成,這是該院生命延續研究計劃中最完整、最全面、最具挑戰性的典型案例。2018年6月19日下午,一場特殊的離別探望在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舉行,72歲罹患肺癌的志願者劉愛慧被轉移到-196℃的液氮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