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例人體冷凍:用防凍劑置換血液 手術持續55小時

2020-11-23 中國新聞網

  原標題:國內首例人體冷凍:按下生命的暫停鍵

  8月15日,是山東濟南人展文蓮的百日祭。在墳前,丈夫桂軍民帶了妻子的手機,播放著她生前最喜歡的歌之一《我只在乎你》:「人生幾何能夠得到知己,失去生命的力量也不可惜,所以我求求你別讓我離開你……」

  這個皮膚黝黑「性格剛強」的男人哭了。他告訴妻子「家人都好好的,你放心」。

展文蓮生前與桂軍民的合影。受訪者提供

  展文蓮的墓其實是一座衣冠冢,她的身體則在別處:一個容量2000升、高約4米的不鏽鋼液氮罐。

  在山東濟南高新區的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低溫醫學研究中心,隔著玻璃,可以看到數個大大小小的類似罐體。其中一個罐裡,展文蓮的身體正以頭朝下的姿態被保存著,液氮可以使其保持在零下196度的極低溫中。

  展文蓮就此成為中國本土首例人體冷凍的志願者。

  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低溫醫學研究中心內冷凍保存展文蓮遺體的液氮罐。新京報記者 高敏 攝

  在此之前,2015年,61歲的重慶女作家杜虹罹患胰腺癌去世,家人遵從其遺願,將其頭部冷凍保存在專門從事人體冷凍研究的美國阿爾科生命延續基金會(以下簡稱「阿爾科」)的美國總部。

  杜虹與展文蓮的兩次嘗試均由美國專家阿倫·德雷克(Aaron Drake)主要負責,他在2016年全職加入了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

  人體冷凍,讓死亡從永別變成了未來再見。目前誰也不能保證展文蓮一定能夠復活,但人體冷凍給了家人一個期待,也為低溫科學推進邁出了重要一步。等到未來疾病可以治癒時,或許還能復活。在家人心中,她只是生命被按了暫停鍵。

展文蓮接受灌流手術。受訪者提供

  死亡後的手術

  5月8日凌晨4時1分,齊魯醫院舒適醫療綜合病房中,主治醫生宣布展文蓮呼吸和心跳停止,意味著在法律意義上,她已經離世。

  日夜守候在病床旁的桂軍民和兒子,望了一眼親人,出了病房。病房外,來自銀豐研究院的臨床響應團隊已經待命超過40小時,他們將對展文蓮實施另一場手術。

  時間點很關鍵,在病人臨床死亡4-6分鐘內介入,此時大腦細胞還沒有大量消亡,基本的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還有,第一時間需要通過外力維持機體生理功能,這是後續手術的基礎。

  他們立刻對展文蓮實施了氣管插管,啟動心肺復甦器來按壓心臟,通過體外膜肺氧合來保證供氧,並迅速向她體內注射了抗凝、抗氧化和中樞神經營養等藥物,同時通過循環系統快速輸入冰鹽水進行物理降溫,來保證全身血液的循環,保證細胞和組織不因缺氧造成損傷。

  桂軍民和兒子一直等在病房外,直到4時11分,目送著展文蓮被抬上從前晚22時20分便停在醫院樓下的救護車才離開。5時14分,桂軍民在朋友圈發布妻子去世的訃告,並回家布置靈堂,準備天亮後的追悼會。

  載有展文蓮的白色救護車內燈火通明,從醫院急速駛出,13分鐘後,便抵達13公裡外的銀豐研究院低溫醫學研究中心。此次人體冷凍至關重要的灌流置換手術在這裡進行,即通過動脈插管,外部用體外循環機支持血液流動,從而用冷凍保護劑將人體內血液置換出來。

  這是一條類似流水線的精確工作流程。

  首先是降溫。展文蓮被抬到定製的低溫手術臺。阿倫·德雷克和齊魯醫院心外科醫生、麻醉專家以及體外循環灌注師配合著,通過頸動脈和股動靜脈建立起微創雙通路循環,把血液引流出來,通過外部的泵支持血液流動。

  當體溫降至18度左右時,血液置換和多梯度的冷凍保護劑灌注開始進行。阿倫·德雷克坦言,人體內百分之六七十都是水分,水在低溫下一旦結成冰晶,會刺破細胞膜,造成人體損傷。

  對此,他們的辦法是用防凍劑置換出體內的血液和水分。隨著抽出體外的血液由深紅變成淺紅以至越來越淡,注入展文蓮體內的防凍劑變得越來越濃稠,它會逐漸變成固體但不會結冰,最終展文蓮身體的溫度達到了3.2度,身體代謝也隨著置換的完成大大減弱。

  灌流持續了近6個小時最終完成,展文蓮又被轉移到大尺度程序降溫床上,繼續深度降溫。銀豐研究院工作人員稱,這是世界上唯一一臺可實現連續將整個人體從常溫降到零下190度左右的自動控制設備,由銀豐自主研發。

  與當前低溫保存技術廣泛採用的降溫設備一樣,這臺程序降溫床也是使用液氮蒸汽進行降溫,此次降溫過程共用了3000升左右液氮,並配有二十多個溫度傳感器,實時監測和反饋每個角落的溫度變化,通過電腦控制實現精準降溫。

  這臺機器的突出特性在於能夠實現連續降溫,中間無需斷檔和轉移過程,而過往降到一定溫度再轉移繼續降溫的手法會造成溫差,造成身體破損,「在這個非常關鍵的時刻,減少外界幹擾至關重要。」銀豐研究員說。

  數十小時的程序降溫後,展文蓮身體內外溫度都穩定在了零下190度以下。

  整個過程持續了55個小時

  阿倫·德雷克在美國已經操作過70多例人體冷凍案例,這次他主要負責掌控全局並確定每個環節沒有差錯。降溫曲線可以最直觀地反映穩定程度,他一直盯著曲線。「曲線的弧度圓滑而漂亮」,這說明展文蓮的身體很適應冷凍保護劑,降溫沒有產生大量冰晶,「對將來的復活更有利一些」。

  5月10日晚,桂軍民和家人趕到了銀豐研究院,來見展文蓮最後一面,只有10秒左右。

  隔著操作間的透明玻璃,他們只能看到展文蓮頭部以上的部分,脫水令她看起來比之前瘦小了一些。他們本以為冷凍後人會變得乾癟,但看到眼前「很滋潤,跟活人一樣」的展文蓮後,桂軍民有些震驚,「恨不能用手去摸一摸」,一旁的兒子和小妹妹也都鬆了一口氣。

  11名研究人員對展文蓮深深鞠躬後,她的身體被厚厚的睡袋包裹好,保存在金屬艙中,再通過吊裝設備將金屬艙裝入罐中並蓋好。至此,展文蓮的身體被轉移至零下196℃的液氮罐中,與此前全球參與冷凍的300多人一樣,度過未知的漫長歲月。

  研究人員每天都來監測罐內的液位、內外溫度以及罐體不同點的溫度,每隔10-12天會向罐內充液氮,保證及時的補充和供應。目前,展文蓮的狀態「一切良好」。

  決定

  展文蓮的患病和離世,對於桂軍民來說都太突然。

  桂軍民半輩子都在從事體育工作,妻子展文蓮也一直是運動健將,她是所供職銀行的田徑項目紀錄保持者,還熱衷籃球、排球各種比賽,家裡不少鍋碗瓢盆,甚至空調,都是她比賽贏來的「戰利品」。

  2016年6月,剛剛外出遊玩回家的展文蓮,發現頸部有個小疙瘩,去醫院檢查後被確診為肺癌晚期。當年12月,她突發腦出血,檢查得知肺癌發生腦轉移已經3個多月,產生了耐藥性。

  此後,她的身體開始不可逆轉地迅速衰竭。

  今年春節後,桂軍民將她送入了齊魯醫院舒適醫療病房,即臨終關懷病房。在這裡,醫護人員和病人家屬觀點一致,放棄對疾病末期無意義的過度治療和病人最後時刻無意義的過度搶救,醫生的主要職責不是治病,而是緩解病痛,讓病人有尊嚴地走完最後一程。

  有一次,與病房主任類維富的偶然交談,桂軍民看到了一種新的可能。

  類維富告訴桂軍民,人去世後可以冷凍起來。類維富本人已是「生命延續計劃」的志願者,如果合適,將來會通過捐獻遺體的方式將自己的身體冷凍起來。在他看來,冷凍人體組織和器官,相當於家中多了一個「滅火器」,將來家人萬一生病可以取來使用。對於低溫醫學研究發展,如果沒有遺體捐贈的志願者參與,很難推進。

  此外,作為臨終關懷病房主任,他也認為,這種嘗試可以緩解病人和家屬心理壓力、帶來安慰和期望。

  桂軍民此前聽說人體冷凍,還是2015年的杜虹事件。當時他與妻子把這當作科技新聞,覺得很新奇,甚至想過將來能夠這樣也很好,但「費用太高了,要75萬元,我們承受不了」。

  桂軍民一直不贊成火化。他和妻子達成一致,「人假如到了那一天,角膜、器官都可以給別人用,一把火燒了多浪費。既然人要離開這個世界,總得留給別人點什麼。」

  提起妻子,桂軍民第一句話就是「善良,熱心腸,啥都操心,閒不住」。她愛運動、愛跳交誼舞、愛唱歌。小區附近的公交車很久不來一趟,她看著冬天等在路邊的老人,會忍不住打電話去投訴;賣菜的小販沒有零錢,她會回單位換一把零錢送去;她還是泉城義工的一員,每年都向學校捐贈書本……

  展文蓮很早就開始考慮器官捐獻。多年前看新聞,她得知一個人意外離世後將眼角膜捐獻給一位女孩使對方重獲光明後,便開始琢磨器官捐獻的事;直到她生病住院,還特地打電話給紅十字會諮詢過捐獻器官事宜。

  基於妻子的性格和二人之前的意願,桂軍民幾乎毫不猶豫地接受了人體冷凍的提議。

  他開始和銀豐的團隊接觸,詳細了解了人體低溫保存手術的操作流程、技術未來的發展以及手術中存在的風險等。研究團隊坦誠地告訴他,人體冷凍降溫時,有冰晶刺破細胞膜和血管的可能性,這樣細胞將失去活性、也沒有辦法實行血液循環了,這也就失去了冷凍的意義。

  反覆斟酌後,他還是決定試一試。他做好了手術失敗的最壞打算——把還完好的器官都捐掉,然後火化,「大不了回到世俗的道路上」。

  下定決心後,桂軍民還需要與家人溝通。好在,展文蓮的弟弟妹妹們、兒子都很快達成共識。兒子對他說:「這樣至少我媽還沒離開我們,還在眼前。」

  展文蓮當時幾乎失去了表達能力,只能說單字。桂軍民沒有直接向她提及「冷凍」字眼,而是跟她商量:「你這個病現在無法解決,給你換個辦法,你先睡覺,好不好?」妻子點頭。「可是要睡很長時間,等你醒過來之後病就可以治了。」妻子抓著他的手說出單字「好,好」,事情就此敲定。

  桂軍民與有遺體接受資格的齊魯醫院籤訂了遺體捐贈同意書,與銀豐研究院籤訂了生命延續計劃知情同意書,通過齊魯醫院和銀豐研究院的合作關係,妻子展文蓮成為了人體冷凍項目的志願者。

  外界或多或少有議論,不理解的人認為人死了應該入土為安,有人覺得他們是在「窮折騰」,但桂軍民的態度是「你說你的,我做我的」。

  他中學就是學校裡的「體育明星」,學習也不錯,初中便與展文蓮在一起,考試時由於覺得太形式化而不做卷子考零分的事情他也做過,一直有些特立獨行,「我很難被外界左右自己的想法」,他加重了語氣。

  他不認為此事有違倫理,「要說違背的,只是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現在通過科學手段,在生命活動中按了一下暫停鍵,就這麼簡單。」

  至今,他都覺得這是一件相比器官捐獻更有意義的好事,無論醫學還是情感上,對家人都有好處。就算不成功,「也是為科學做了貢獻。」

銀豐生物集團,涉及臍血儲存、基因檢測等多個領域。新京報記者 高敏 攝

  阻力

  在銀豐研究院宣傳中心主任李慶平看來,展文蓮成為他們第一例實施人體冷凍的人,是源於機緣巧合和長期溝通,其中最重要的是家人理解:「最大的阻力在於觀念,需要尊重病人本人和所有家庭成員的意見。」

  促成此前杜虹頭部冷凍的志願者趙磊持有同樣的觀點。杜虹父母已去世,與丈夫離異,家庭關係簡單,女兒女婿的堅定最終促成了此事。在他看來,「如果換成一些大家族,只要有一個人不同意,這事兒就可能辦不成,畢竟冷凍是有悖於傳統的。」

  在展文蓮之前,李慶平已經接觸了二十多例有意願參加的人,但由於種種原因終未成行。

  比如,2016年12月,山西一位肺癌患者已經從山西轉移至齊魯醫院的舒適醫療病房,研究團隊也做好了準備工作,但就在病人臨終的最後一刻,遠在家鄉的父親接了電話十分悲痛,說要見兒子,冷凍計劃最終由於家人改變主意而「破產」。

  人體冷凍的決定要提前做好,才能預留出準備時間給臨時響應團隊。之前也有病人到死亡的最後時刻才做出決定,還有家屬在病人去世一個月後提出低溫保存,但此時「已經不符合研究標準」。

  要實施人體冷凍,李慶平和阿倫·德雷克均給出了醫學上的標準,他們將以下幾種情況排除在外:死於自殺或突發意外,身旁沒人無法立即介入的;身體有殘缺或有傷口,無法實施灌流的;腦死亡已無低溫保存意義的。此外,還需遵循當地遺體捐獻條例。

  銀豐研究院為何要做人體冷凍,李慶平給出的答案是為了促進低溫醫學在國內的發展,以推動疾病的治療。他說,醫學臨床面臨較大的需求是器官捐獻和器官保存。如果捐獻的器官不能很快移植便浪費掉了,低溫保存技術是延長器官壽命的方法。

  展文蓮的案例,既是遺體捐獻行為,也為人體和器官低溫保存的研究提供了合適的樣本。對此,李慶平承認,「此次人體低溫保存只是科學研究向前邁了一個比較大的探索步伐。」

  爭議

  銀豐研究院所屬的銀豐生物工程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於2011年,註冊資本1億元,其官網顯示,截至目前銀豐生物所轄公司已達26家,涉及臍血儲存、基因檢測、細胞治療等多個領域。

  再往上,銀豐生物所屬的山東銀豐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於1999年8月,註冊資本11億元,主營業務為地產、金融和生物。

  這次操盤人體冷凍的銀豐研究院頗為年輕,成立於2015年。但在銀豐研究院的宣傳板上,1993年,作為其首席科學家的沈柏均成立了齊魯醫院低溫研究醫學實驗室,是他們從事低溫醫學研究的開端。沈柏均曾是齊魯醫院教授、主任醫師,從醫院退休後加盟研究院。

  銀豐低溫保存的研究始於細胞層面的低溫保存和復甦,「目前已經完全掌握,而且應用於臨床有1300多例。」李慶平介紹,他們正在研究且成功實施的還有自體皮膚、手指、卵巢組織的低溫保存及復溫。

  這家起步於房地產的私營企業大幅度跨界生物學,在人體冷凍領域將自身定位為非營利機構,其商業性存在不少謎團。

  就目前全球規模最大、成立於1972年的美國阿爾科而言,雖宣稱並未盈利,但也不代表免費。在阿爾科,全身冷凍需花費20萬美元,腦神經系統冷凍需8萬美元。

  此次展文蓮的冷凍費用也不低。據此前工作人員向媒體透露,固定支持包括液氮罐、程序降溫儀、體外循環機、呼吸機、實驗室搭建等費用加起來至少接近700萬,而此後每隔十幾天就需補充一次液氮,每年大概需投入5萬元。

  據銀豐和桂軍民稱,費用大部分來自銀豐生命科學公益基金會的資助,而作為會員,桂軍民向基金會捐了一筆款,但他並未透露具體數額,只說「儘自己能力捐了很少一筆」。

  銀豐生命科學公益基金會成立時間比銀豐研究院更晚,在官網上,其法人期限始於2016年12月,註冊資金為600萬元,來源於銀豐研究院和其他個人、機構的捐款,但之前未公開宣傳。展文蓮的事被公開,李慶平說,他們希望以此吸引更多志願者參與其中,也需要資金的注入。

  在展文蓮之前,截至去年底全球已有300多位被醫學上判定為死亡的人參與人體冷凍,但至今沒有一例復甦,人體冷凍由於目前無法兌現復活卻收費高昂而備受爭議。

  對此,銀豐研究院的工作人員稱,「目前不可能商業化,因為沒有復活技術,只是一個科研性質的嘗試。將來有了復活技術,才能進行商業化。」

  目前,他們能做到的僅僅是細胞、組織、皮膚等冷凍並回植,大型器官的冷凍和復溫仍在研究層面。至於人體的復溫乃至復活,則顯得遙遙無期。

  阿倫·德雷克向記者坦言,對於人體冷凍後的復活,首先要解決疾病的治癒問題,其次復溫技術也遠不成熟,比降溫更麻煩,同樣面臨冰晶刺破組織的損害問題。

  關於人體冷凍面臨的法律風險,銀豐研究院和齊魯醫院在病人被宣布呼吸心跳停止後才介入手術,並通過遺體捐贈的方式規避了法律風險。

  但是,如果未來人體真的能夠復甦,其面對的倫理和法律問題仍是難題。上海海上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劉曄分析,目前相關法律仍處於空白狀態,關於人復活後的身份認定以及倫理問題的爭議將一直持續。

  對於實際參與者來說,比如阿倫·德雷克和銀豐研究院的研究人員,人體冷凍再復活無關長生不老抑或死而復生,作為一種醫療技術,它就像通過吃藥或者手術延長生命一樣,更多是「低溫醫學的一個終極夢想」。

  桂軍民和家人則通過這個方法,得到了「親人並未離開」的安慰。現在聊起來,桂軍民依然覺得妻子「只是累了,先去『偷懶』休息了。」

  他也成為了銀豐「生命延續計劃」的志願者會員,甚至希望在妻子醒來的那天,自己也能一起醒來陪著她。「睡醒啦!你這一覺睡得夠長的啊。」桂軍民想像過無數次未來再見妻子的場景,「把睡覺這段時間欠下的活全乾了吧。」他還不忘調侃。

  新京報記者 高敏 王婧禕

相關焦點

  • 國內首例人體冷凍者:身體被放在零下196度液氮罐中
    展文蓮就此成為中國本土首例人體冷凍的志願者。在此之前,2015年,61歲的重慶女作家杜虹罹患胰腺癌去世,家人遵從其遺願,將其頭部冷凍保存在專門從事人體冷凍研究的美國阿爾科生命延續基金會(以下簡稱「阿爾科」)的美國總部。杜虹與展文蓮的兩次嘗試均由美國專家阿倫·德雷克(Aaron Drake)主要負責,他在2016年全職加入了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
  • 全國首例「人體冷凍」案例引發關注 人體冷凍真的能讓人「復活」嗎
    「這個過程中,有醫生向我們提出是否願意參加『人體冷凍』項目。」桂先生說,「以前在新聞上看過國外有類似的項目,當時他們和我提出來的時候感覺比較驚訝,但是有一絲希望,也許就能出現奇蹟。」後來,醫生告訴桂先生,展女士是全國首例「人體冷凍」的案例。
  • 國內本土首例人體冷凍,未來人類能否永生?
    人體冷凍人體冷凍技術,正式在全球範圍內被人知曉,還是在上個世紀的70年代。1972年,一個名叫阿爾科生命延續的基金會在美國成立,它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人體冷凍服務供應商。中國的首例冷凍人是科幻小說《三體》的編審,重慶女作家杜虹,而她只冷凍了頭部。她選擇的冷凍機構就是美國阿爾科公司,這意味著只有換頭手術技術成熟,或者可以從她大腦中提取出思維之時,她才可以重見天日。而中國首例本土人體冷凍人,則是一位49歲的志願者展文蓮。
  • 國內首例人體冷凍者丈夫:讓她先睡覺,醒了病就能治了
    展文蓮就此成為中國本土首例人體冷凍的志願者。在此之前,2015年,61歲的重慶女作家杜虹罹患胰腺癌去世,家人遵從其遺願,將其頭部冷凍保存在專門從事人體冷凍研究的美國阿爾科生命延續基金會(以下簡稱「阿爾科」)的美國總部。杜虹與展文蓮的兩次嘗試均由美國專家阿倫·德雷克(Aaron Drake)主要負責,他在2016年全職加入了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
  • 中國「冷凍人」復活倒計時50年?起底國內首家人體冷凍中心
    緊接著,展文蓮被救護車快速轉運至銀豐研究院低溫醫學研究中心,接受至關重要的灌流置換手術,即將血液置換成冷凍保護劑,儘可能減少降溫保存造成的冷凍損傷。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心外科醫生、麻醉專家以及體外循環灌注師參與了這一過程,他們從展文蓮的頸部和股部建立雙通路體外循環,在特製的低溫手術臺上,將其體溫降低到18℃左右,然後將透明的、乳白色的防凍劑,緩緩注入展文蓮體內。
  • 中國"冷凍人"復活倒計時50年,起底國內首家人體冷凍中心
    這家媒體甚至有些樂觀地認為:"中國沒有宗教障礙——這阻礙了西方對"復活"的接受——中國可以很快趕上並在人體冷凍領域領先。"媒體的評論以及這家設在濟南的冷凍人保存中心的論點,似乎並沒有什麼不妥。在人類世界,潛力永遠都是存在的。實事求是的說,"冷凍人"研究在中國比在西方國家受法律和倫理束縛要少一些。
  • 中國本土首例「人體冷凍」完成 專家稱「起死回生」還有很長的路
    央廣網濟南8月15日消息(濟南臺記者馬藝 陳振國)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死亡能夠被按下暫停鍵嗎?很多人相信通過「人體冷凍」可以實現。人類遺體被推進液氮罐內低溫保存著,等待科技發展、醫學發展,等待起死回生。49歲的濟南市民展女士身患癌症去世後,遺體被低溫保存,成為中國本土首例「人體冷凍」案例。
  • 中國冷凍第一人完成!坐等起死回生
    保存展文蓮遺體的液氮罐展文蓮成為首個在中國本土冷凍並等待覆活的「病人」。其實,早在2015年5月,重慶女作家進行了人體冷凍保存,只不過,杜虹僅保留了頭部。杜虹生前照杜虹選擇的這家冷凍機構是美國阿爾科生命延續基金。
  • 中國首例冷凍人,全身冷凍在-196℃液氮中,真能死而復生?
    在中國就出現了首例冷凍人,她就是在經過家人同意的情況下,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的工作人員在他被宣布死亡之後,立即對她進行了人體冷凍手術。,科學家們迅速抽乾展文蓮體內的血液,並注入了生物防凍保護劑,防止器官結成冰晶。
  • 中國「冷凍人」復活倒計時50年?起底國內首家人體冷凍中心
    緊接著,展文蓮被救護車快速轉運至銀豐研究院低溫醫學研究中心,接受至關重要的灌流置換手術,即將血液置換成冷凍保護劑,儘可能減少降溫保存造成的冷凍損傷。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心外科醫生、麻醉專家以及體外循環灌注師參與了這一過程,他們從展文蓮的頸部和股部建立雙通路體外循環,在特製的低溫手術臺上,將其體溫降低到18℃左右,然後將透明的、乳白色的防凍劑,緩緩注入展文蓮體內。
  • 首例:女肺癌患者死後進行冷凍,計劃50年後復活,有可能嗎?
    一、耗時55小時:女性肺癌患者進行死後冷凍重慶女作家杜虹是科幻小說《三體》的編審之一,她讀過《三體》後,也希望自己死後被冷凍起來。杜虹在因癌症不幸去世後,她的女兒通過多方聯繫,選擇了美國的阿爾科爾生命延續基金會。
  • 中國首例「人體冷凍」5月已完成,冷凍再「復活」真的可行?
    去世前,她的家人代她完成了遺體捐獻的登記手續,決定在死後接受一項人體冷凍手術。山東銀豐生物工程集團和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的臨床工作人員將展文蓮的遺體程序性降溫,最終在容積2000升、零下196℃的液氮罐內凍存起來。這被認為是中國本土首例人體全身冷凍術。
  • 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滿一年 "生命延續"有何意義?
    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13日對外公布:我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的液氨罐運行狀態良好,平均每天消耗液氮約40升。「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曾引起醫學、生物、法律、倫理等各領域專家學者和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生命延續」到底有何意義?「首例人體低溫保存」進展如何?
  • 人體冷凍技術:到底是不是一張無法兌現的支票
    「中國首例人體全身冷凍手術在山東完成」的消息一經公布,人們又熱議起人體冷凍這一寄託人類美好願望,卻尚未被科學所完全確認的技術。49歲的展文蓮是在中國本土實施的第一例人體全身冷凍者,在她之前,截止去年底,全球已經有300多位被醫學上判定為死亡的人,保存在零下196攝氏度的液氮罐中。最早的一位踐行者,整整追溯到50年前。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中,令人遺憾的是,尚未有一位冷凍者獲得復甦。復甦遲遲未至,也無人可以設定時間表。
  • 屍體冷凍50年後重生?起底國內首家人體冷凍中心
    緊接著,展文蓮被救護車快速轉運至銀豐研究院低溫醫學研究中心,接受至關重要的灌流置換手術,即將血液置換成冷凍保護劑,儘可能減少降溫保存造成的冷凍損傷。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心外科醫生、麻醉專家以及體外循環灌注師參與了這一過程,他們從展文蓮的頸部和股部建立雙通路體外循環,在特製的低溫手術臺上,將其體溫降低到18℃左右,然後將透明的、乳白色的防凍劑,緩緩注入展文蓮體內。
  • 「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滿一年 日耗液氮約40升
    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13日對外公布:我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的液氨罐運行狀態良好,平均每天消耗液氮約40升。「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曾引起醫學、生物、法律、倫理等各領域專家學者和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生命延續」到底有何意義?「首例人體低溫保存」進展如何?
  • 「人體冷凍技術」距離我們越來越近,冷凍自己真的可以復活嗎?
    中國第一位「冷凍人」,2015年曾任《三體》編審的女作家杜虹接受了美國Alcor的冷凍方案,冷凍了自己的大腦,共花費75萬,將自己凍起來,等一段時間後解凍復活。這種「時間穿越術」是如何實現的呢?這要從冷凍原理開始說起。
  • 中國首例人體冷凍操作者:非長生不老 不保證復活
    兩年前,尚為美國人體冷凍公司阿爾科臨床響應中心主任的阿倫•德雷克(Aaron Drake)來到北京,為重慶女作家杜虹實施頭顱冷凍手術,這是中國第一例人體冷凍。德雷克:我已經參與過70多例人體冷凍手術,其中大部分是來自美國,也有世界各地比如歐洲和亞洲的。在中國首例之前(指2015年杜虹的頭顱冷凍),我還在泰國做了個兩歲女孩的病例。澎湃新聞:此次,中國完成首例本土人體低溫保存,在技術上中國和美國的公司有什麼差異?
  • 對話美國人體冷凍專家:中國首例冷凍者杜虹現在一切正常
    法制晚報訊,近日,我國國內首例人體低溫保存手術已完成,來自山東濟南的展文蓮是首個在中國國內冷凍並等待覆活的「病人」。而展文蓮是繼中國首位接受人體冷凍者——重慶女作家杜虹之後,又一例來自中國的人體冷凍者。有所不同的是,2015年5月,杜虹選擇的冷凍機構是美國最大的人體冷凍機構阿爾科生命延續基金會(以下簡稱阿爾科)。
  • 實地探訪中國首例人體冷凍實施機構:如能復甦,定會商業化
    在那之後的兩分鐘內,已等候40多個小時的臨床應急專家為展文蓮注入抗凝、抗氧化和中樞神經營養物質,同時為已經停止心跳的展安上體外心肺循環系統ECMO,以保持血液和氧氣的循環。由於ECMO,展的胸腔快速地上下浮動,一時令人難分這是機械還是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