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例人體冷凍操作者:非長生不老 不保證復活

2020-11-23 環球網

兩年前,尚為美國人體冷凍公司阿爾科臨床響應中心主任的阿倫•德雷克(Aaron Drake)來到北京,為重慶女作家杜虹實施頭顱冷凍手術,這是中國第一例人體冷凍。

兩年後,2017年5月,德雷克成為中國本土第一例人體全身低溫保存手術的主要參與者,將因肺癌被臨床宣布死亡的山東濟南市民展文蓮,安放在濟南高新區一座實驗室的液氮罐裡。

這是德雷克自2016年全職加入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以來,實施的第一例人體低溫保存。在此之前,德雷克參與過70餘例。

8月15日,在位於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的辦公室裡,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見到了德雷克。在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德雷克沒有避諱地承認,人體低溫保存技術尚面臨諸多技術難題,這使得「復活」成為人體低溫保存中尚且無法保證的事情。

人體低溫保存的踐行者大多願意相信,借用低溫來按下生命的暫停鍵,可等來未來發達的技術將其復甦,治癒患有的絕症。

但這仍然是一件遙遠的事。尤其大腦,這個精細的部位幾乎隱藏著關於人類意識和記憶的所有秘密。如果低溫保存的人體終能有一天等到回溫,他們的大腦是否會復甦?是否還能延續進入液氮罐保存前的記憶?大腦的冷凍復甦之難是人體低溫保存術的阿喀琉斯之踵。

將人體低溫保存作為職業的德雷克無法給出肯定的回答。「現在沒有任何保證說這方法一定行得通。」他說:「很多人都對他們的神有信念,我希望涉及到冷凍醫療的人都對科學有信念。」

儘管,他提到一些動物實驗在探索復甦大腦的可能性。兩年前,阿爾科的研究團隊稱,他們發現經低溫保存後解凍的秀麗隱杆線蟲,能保留冷凍前習得的和食物相關的行為。一年前,又有研究人員測試兔腦的低溫保存和解凍,發現回暖後的兔腦完好地保有神經元之間的單個連接。但線蟲是低等動物,人類有著複雜得多的身體結構;就算兔腦的結構可免於破壞,它的功能或可受損。

「當然,這是不是在人腦上也適用,還沒有得到確認。」在列舉完這些動物實驗後,德雷克說。

德雷克擅長心臟外科體外循環灌注和院前急救。在他成為人體低溫保存業的一員前,他做著和急救護理相關的工作。在2009今年加入阿爾科之前,他曾在美國聯邦應急管理署下屬機構擔任8年的信息專家,又擔任過消防急救員長達14年,還在美國生產醫療診斷成像設備的公司Digirad工作過3年。更早之前,他從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立大學獲得的是工商管理學士學位。

「對於他們來說,這也許是一種終點,但他們仍對終點滿懷希望」

澎湃新聞:你接觸人體冷凍領域多久了?德雷克:我已經參與過70多例人體冷凍手術,其中大部分是來自美國,也有世界各地比如歐洲和亞洲的。在中國首例之前(指2015年杜虹的頭顱冷凍),我還在泰國做了個兩歲女孩的病例。

澎湃新聞:此次,中國完成首例本土人體低溫保存,在技術上中國和美國的公司有什麼差異?德雷克:中國在某些關鍵步驟上已經比美國相對改善了,舉兩個例子。

第一個是在外科手術上。在美國,我們是在患者停止心跳後才開始進行人體冷凍的操作,而這種介入一般是在心跳停止後1個半小時甚至有時候2個小時進行。儘管那時人體已經開始冷凍,但在這一過程中,仍會對人體造成一定損傷。

在中國的這一次,我們更像是進行一種在醫院的常規醫學操作,我們會對病人進行ECMO(體外膜肺氧合,可對需要外來輔助的呼吸和/或循環功能不全的重危患者進行有效的呼吸循環支持)。

這意味著,對於臨床上已經判定為死亡的人來說,進行人體低溫保存的時間窗口是比較充裕的,ECMO還能保持患者的血液和氧氣循環。在我看來,這是至關重要的一環,體現了技術的改進。

第二個比美國有優勢的體現在降溫程序上。美國的降溫是分段式冷卻法,程序降溫儀只能降至零下110℃,再繼續冷卻只能通過轉罐的形式繼續降溫至;零下196攝氏度。而這次的程序降溫儀能讓體溫持續地從室溫降低到零下196攝氏度,也就是液氮的沸點。為了不使這一過程受到任何幹擾,全程由電腦程式控制。在我看來,這已經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了。

澎湃新聞:在展文蓮的這次人體低溫保存手術中,你們醫療團隊對她鞠躬,做了一個簡單的告別儀式,是嗎?德雷克:這是我們第一次對病人實行這樣的禮節,非常令人動容。我們在美國並不是這樣,並不是說我們不能這麼做,只是沒有這個習慣。我個人覺得非常感動,我從中感受到了榮譽和使命感。我們的確應該如此對待病人。

澎湃新聞:展文蓮和丈夫桂軍民之間的故事,你有什麼令人印象深刻的可以分享嗎?

德雷克:在她咽下最後一口氣之前,我感受到了他們之間的愛,你可以從他們的眼中看到這些。我的確感受到了。從中你可以觸碰到情感,這不僅僅是關於科學。雖然我們的工作是科學,但你仍會為這些人的經歷所感動。對於他們來說,這也許是一種終點,但他們仍對終點滿懷希望。

澎湃新聞:後續會對展文蓮進行損傷性評估嗎?怎麼評估?

德雷克:會有評估。當你來評定一個病人的狀態時,有很多臨床上的標記物,比如觀察皮膚顏色的變化,觀察脫水情況——眼睛和嘴唇周圍是否乾燥。有時,也會看體溫曲線,當你看到曲線是呈現比較平滑的下降時,這證明沒有結冰或只有少量結冰。如果是有結冰的話,你會看到這個曲線是一段一段地往下走,改變原先平滑曲線的坡度。所以我們在做手術的時候,會通過觀察這些指標來判斷。

「如果要說這是百分百完美、零損傷的,我認為這樣描述是不準確的」

澎湃新聞:低溫是把雙刃劍,在保存組織活性的同時也會帶來損害。對嗎?德雷克:對。你知道的,我們的身體有六七成的物質是水,我們也見過,當水凝結成冰的時候,它的體積會膨脹。如果這個水是在細胞內部的話,那它膨脹的時候就會把細胞壁刺破,細胞就會受到不可修復的損傷。這正是我們需要避免的結果。

為此,我們把身體內的液體置換掉,這包括了血液和水,取而代之的是醫學冷凍保護劑。這可以避免水的結晶,不用擔心對細胞造成損害。溫度越低時,這種保護液會變得越黏稠,最終變成「玻璃化」的狀態。這不是我們一般意義上的,扔一塊石頭可以砸碎的玻璃,它要來得更結實。

就像你說的,只是對細胞進行冷凍,它會受到損害。但我們現在做的事是沒有結晶的降溫。這是很不一樣的。

澎湃新聞:所以現有的人體低溫保存技術是完全沒有傷害嗎?德雷克:我認為還是有一點點傷害的,可能有由於缺氧、缺血而造成的細微傷害,我們其實也在避免這種傷害。如果要說這是百分百完美、零損傷的,我認為這樣描述是不準確的。傷害的多少還取決於人是怎麼死的,有些人可能是腦溢血,那麼他/她的血管系統是不完整的,你需要把腦中破裂的血管連接起來,可能產生會有一些傷害。

所以,我們能說是百分百完美的安全嗎?不,那不可能存在。我們只能盡其所能地去接近這個狀態。

澎湃新聞:會不會有一些我們沒有意識到,但已經發生的損害?德雷克:我們可以用特製的儀器,觀察更細緻的、分子級別的診斷學影像,來判斷到底有沒有造成損害。

澎湃新聞:現在還沒有在動物實驗上證明人體低溫保存的可行性,對嗎?德雷克:其實這些實驗在全世界不斷地進行著,但很多實驗是自然發生的,像很多小動物,在DNA中就有能夠讓他們身體免受凍傷的基因。比如說北美樹蛙,通常的青蛙到了冬天會冬眠,而北美樹蛙在極度嚴寒的環境下,即使全身凍成固體的情況下,還可以維持很長時間時間。等天氣回暖,它們醒過來的時候,心跳恢復,四處亂跳。這是在自然界發生的事情。某些動物就有這種能力,能讓它們的細胞免受凍傷。

說不定人類也有這種基因呢?也許現在只是暫時性地關閉了這個功能。我們現在可能有一種技術,可以去修飾這類基因,來使得它發揮功能。我們可能因此開闢一項新的研究領域。

澎湃新聞:如果人類身上沒有這種基因呢?德雷克:我相信還是存在的,只是我們沒有發現它,不知道怎麼把這個開關打開而已。可能是因為人類不需要低溫保存,所以這類基因的功能被關閉了。對於人類來說,在寒冷的冬天可以在屋內保暖。因此,人類的身體可能就不會像這個方向進化。而林蛙不會像我們這樣建房子,所以它們需要打開這個基因。

澎湃新聞:有人說,復甦比低溫保存更難,是嗎?德雷克:我也是這麼認為的。首先,我認為,醫療技術需要發達到能治癒那些曾讓冰凍人死亡的病因。不然,有一天即使技術很發達,能讓這些病人像做了胸部電擊一樣,在彈指之間就醒來,但沒有解決這些疾病的技術,他們仍然患有心臟病、癌症、中風等致命病。

澎湃新聞:人體低溫保存中至關重要的是大腦的保存,也有很多人選擇只低溫保存頭顱。低溫保存能不能儲存大腦中的意識和記憶?能否在有一天回溫後,恢復這些意識和記憶?

德雷克:低溫保存大腦的確是最為重要的部分,主要因為器官、組織、皮膚或都可在未來置換、重生,但大腦無法被替換。最近在動物模型上的實驗顯示,記憶可以通過低溫保存來維持,在回溫後還可存在。當然,這是不是在人腦上也適用,還沒有得到確認。

澎湃新聞:「動物實驗」指的是什麼?在秀麗隱杆線蟲上還是在兔子上的實驗嗎?德雷克:秀麗隱杆線蟲和兔子海馬體的實驗都可以佐證。

澎湃新聞:現在已經有300多人進行了人體冷凍,但還沒有一個人復甦。德雷克:對。300多人已經進行,還有3000多人在等待進行。

澎湃新聞:而且很昂貴。德雷克:對。因為這需要存儲很長時間,所以很貴,就像你將一輛車放在停車場裡,放100年也需要很多錢。

所以,這個領域的大多都是非營利的。倒不是說去做這件事的都得是非營利,只是人們很難去指責一家做人體冷凍但不營利的公司。很多公司收費都是為了繼續投入資金,開展進一步研究。現在來談營利,還為時尚早,因為我們還沒找到治療這些冷凍人致死病因的方法。

「如果有志之士可以聚起來盡其所能,中國有潛力成為該領域的領頭羊」

澎湃新聞:為什麼你離開美國,接受在中國的全職工作?德雷克:我第一次來中國是2015年,在北京為杜虹實施人體冷凍手術。儘管對杜虹來說,那時她的生命接近尾聲,但對我來說,這是一次很棒的經歷。也就是從那時候,我開始接觸銀豐,和他們的工作人員碰面。

直到去年,我發現他們嚴肅地在促成這個人體低溫保存的項目。當我了解到銀豐所計劃投入的資金、設備,看到他們的醫療團隊,以及來自醫院和政府的支持後,我覺得這是一個機會,能將人體低溫保存這項新興科技拓展到亞洲,從無到有地把項目做起來。這對我來說也是很激動的,而且還能和世界其他國家的同行一起合作。

澎湃新聞:來銀豐之前,你是在世界最大的人體冷凍公司阿爾科工作,為什麼選擇放棄阿爾科,來到一個沒有什麼經驗的新的科研機構?德雷克:的確,阿爾科從創立至今約有45年歷史,我也有幸參與其中。但在美國,像阿爾科這樣小型的、非營利機構總是面臨資源和人手不足的問題,我們每個人都要做很多額外的工作,不利於項目發展。

而在中國,各種渠道的資源都能整合在一起,推動大項目的發展,潛在的成功率是很高的。阿爾科可以說他們有45年的歷史,這是挺好的沒錯,但他們無法再快速地發展。在我看來,如果有志之士可以聚起來盡其所能,中國有潛力成為該領域的領頭羊。

澎湃新聞:你會在中國待多久?德雷克:我的計劃是在銀豐待三年,希望這個項目可以發展壯大。目前我已經待了一年半,我現在需要做更多來積累經驗。

澎湃新聞:你會將一些技術傳授給中國同行嗎?德雷克:我來這的一部分目的就是幫助銀丰采購需要的設備,給出具有建設性的意義,讓所有事情都運轉起來,以及訓練醫護人員。中國的外科手術醫生其實已經具備很好的技能,我只是幫助他們將技術做一些調整,和人體冷凍相對接。我的工作實際上是做整個項目系統性的建設和調整。

「低溫保存技術並非一定能長生不老,只是一種未經證實的生命延長術」

澎湃新聞:你現在找到未來能喚醒低溫保存人體的方法了嗎?德雷克:喚醒這些低溫保存的人,讓他們擁有更長的壽命,是終極目標。這並不是說我們要扮演上帝的角色,讓人起死回生。我們所做的是,為這些人贏得更多的時間,通過低溫保存他們的身體,防止產生更多的傷害,來給他們50年、100年甚至更多的時間,讓他們能等到人類有治療絕症的方法的那一天。

你知道有時候人會受很重的傷,戰爭、饑荒,也許彗星從天而降撞擊地球,也許火山爆發,總有一些死因是無法修復的。所以我認為,低溫保存技術並非一定能長生不老,只是一種未經證實的生命延長術。

澎湃新聞:有人說,你們是只負責「冷凍」,不保證「復活」。德雷克:當然沒有保證了。我不認為這麼說,就是不負責的表現。這是科學探索,我把它稱為「數學方程式」。等號的兩邊,一邊是你要想著如何低溫保存人體,而不讓他/她受損,另一邊是如何讓他/她回暖,也不讓其受損。不能只追求一邊而捨棄另一邊,要均衡發展。所以目前只是第一步,另一步即將到來。

你說的沒錯,現在沒有任何保證說這方法一定行得通。許多人都對他們的神有信念,我希望涉及到低溫醫療的人都對科學有信念。

澎湃新聞:你觀念中的「死亡」是和醫學上的死亡是不一樣的嗎?德雷克:臨床上的死亡是心臟停止跳動。大多數人覺得,這意味著人已經死亡了。但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救護車來了之後給心跳暫停的人進行心肺復甦,為什麼能救回人呢?對於臨床上的死亡而言,我們是可以克服的。

患者的心跳停止時,並不意味著身體已經死亡了,它仍然是存活的。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這點,但確實是這樣的。按照醫學上的標準,心跳停止後是可以進行器官移植的,包括心臟、肺、腎,皮膚和組織等,身體還是具有生物活性的,即使是在心跳停止後的數個小時,這些組織、器官仍然都是可以使用的。

宣告死亡是醫生宣布他們已經無力回天。但「死亡」正在隨著時間而變化。50年前、100年前,一個醫生還能做什麼呢?好像很有限。但如果是在未來50年-100年,醫生可以做很多我們難以想像的手術來拯救生命。所以說,隨著技術的發展,宣告死亡的定義會隨之改變。

最終的死亡是生物學死亡,這是指細胞和組織層面的死亡。我們現在知道,在細胞和組織還沒死亡之前,我們還有很多時間來進行器官移植。

我們現在所做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保持體內源源不斷的血氧。這樣的話,細胞根本就沒有機會死亡。它們只是在不斷地變冷而已,直到它們停止活動。它們不是停止在死亡這個狀態,而是停止在一個代謝暫停的狀態。

誠然,對死亡來說,是有很多不同的定義。而不管哪種定義,通過我們現在所做的,都能把它限制住。我們可以做到讓人遠離生物學死亡。

相關焦點

  • 對話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中的美國操作者:不保證能「復活」
    兩年前,尚為美國人體冷凍公司阿爾科臨床響應中心主任的阿倫•德雷克(Aaron Drake)來到北京,為重慶女作家杜虹實施頭顱冷凍手術,這是中國第一例人體冷凍。在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德雷克沒有避諱地承認,人體低溫保存技術尚面臨諸多技術難題,這使得「復活」成為人體低溫保存中尚且無法保證的事情。人體低溫保存的踐行者大多願意相信,借用低溫來按下生命的暫停鍵,可等來未來發達的技術將其復甦,治癒患有的絕症。但這仍然是一件遙遠的事。尤其大腦,這個精細的部位幾乎隱藏著關於人類意識和記憶的所有秘密。
  • 中國首例「人體冷凍」5月已完成,冷凍再「復活」真的可行?
    去世前,她的家人代她完成了遺體捐獻的登記手續,決定在死後接受一項人體冷凍手術。山東銀豐生物工程集團和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的臨床工作人員將展文蓮的遺體程序性降溫,最終在容積2000升、零下196℃的液氮罐內凍存起來。這被認為是中國本土首例人體全身冷凍術。
  • 中國首例本土人體冷凍完成 遺體被冷凍等待"復活"
    原標題:中國首例本土人體冷凍完成 遺體被冷凍等待"復活"   2   對銀豐研究院來說,展文蓮也是他們真正冷凍的第一具人體。   銀豐研究院由銀豐生物工程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銀豐生物)於2015年出資成立。
  • 中國有了首例人體冷凍者 但50年後能否復活還兩說
    原標題:中國有了首例人體冷凍者 但50年後能否復活還兩說 4個月後,中國媒體報導了這個中國首例人體冷凍消息。「人體冷凍」因此進入大眾視野,有人向這位女作家致敬,也有人對人體冷凍保存技術質疑發問。 界面新聞記者就此事採訪了兩位人體冷凍保存的志願研究者趙磊和魏景亮,他們參與並協助了杜虹此次的人體冷凍。他們就當下來自各方的質疑進行了解答,也闡述了他們願意投身其中的原因。
  • 全國首例「人體冷凍」案例引發關注 人體冷凍真的能讓人「復活」嗎
    「這個過程中,有醫生向我們提出是否願意參加『人體冷凍』項目。」桂先生說,「以前在新聞上看過國外有類似的項目,當時他們和我提出來的時候感覺比較驚訝,但是有一絲希望,也許就能出現奇蹟。」後來,醫生告訴桂先生,展女士是全國首例「人體冷凍」的案例。
  • 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完成,人體冷凍技術獲重大突破,是真的嗎?
    工作人員表示,「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做出這樣的選擇,而且現在的條件,也並不能保證展女士未來一定就能夠『復活』,可以說她為醫療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犧牲。」如果是你,死後願意被人體冷凍等待覆活嗎?什麼是人體冷凍技術?按照科幻小說和電影設定,在極低溫的環境下,促使人體進入低能耗或零能耗的冬眠狀態,等到數十年之後再喚醒復活。
  • 揭秘:中國首例人體冷凍實驗背後的故事
    促成阿爾科基金會來到中國,完成人體冷凍手術,是魏景亮和他的朋友們多年的願望——這是一個非常冷門的願望。  三年前,大學生魏景亮是百度貼吧劉慈欣吧的副吧主,一天,貼吧裡有人發帖,邀請科幻迷們加入QQ群——「人體冷凍復活交流群」。
  • [新聞眼]山東濟南 封面:中國本土首例人體冷凍完成 花費昂貴 逝者...
    [新聞眼]山東濟南 封面:中國本土首例人體冷凍完成 花費昂貴 逝者「復活」夢想還很遙遠 山東濟南:封面:中國本土首例人體冷凍完成,花費昂貴,逝者「復活」夢想還很遙遠。
  • 對話美國人體冷凍專家:中國首例冷凍者杜虹現在一切正常
    法制晚報訊,近日,我國國內首例人體低溫保存手術已完成,來自山東濟南的展文蓮是首個在中國國內冷凍並等待覆活的「病人」。而展文蓮是繼中國首位接受人體冷凍者——重慶女作家杜虹之後,又一例來自中國的人體冷凍者。有所不同的是,2015年5月,杜虹選擇的冷凍機構是美國最大的人體冷凍機構阿爾科生命延續基金會(以下簡稱阿爾科)。
  • 我國首例女冷凍人,希望50年後「復活」與家人相見,如今怎樣了?
    的核心是將人體或者動物存放在極低溫度的冷藏環境下,溫度最低可以達到-196℃,然後再通過解凍是人或動物復活。就在這時,時任美國生命延長協會主席羅伯特·尼爾森邀請詹姆斯加入人體冷凍計劃,在「復生」這個巨大的誘惑和羅伯特的懇切請求下,詹姆斯最終同意了他。1966年,詹姆斯在遺囑中囑咐兒女,用10萬美元來冷凍他的遺體。為了保證冷凍的效果,詹姆斯另外支付了4200美元的購買費用,用來購置鋼艙和充足的液氮。
  • 中國第二例本土「人體冷凍」手術完成 「復活」至少還要50年
    她是銀豐研究院公開進行的第二例人體低溫保存實驗對象,也是某種程度上的「首例」——應用體外循環技術實現人體的異地轉運,是第一次。項目技術團隊包括4位專家和12位協助實驗的工作人員,阿倫·德雷克是主要負責人。德雷克曾在美國最大的人體冷凍機構阿爾科生命延續基金(以下簡稱「阿爾科」)擔任醫療主任,來銀豐研究院之前,他已參與70多例人體冷凍手術。
  • 「人體冷凍技術」距離我們越來越近,冷凍自己真的可以復活嗎?
    中國第一位「冷凍人」,2015年曾任《三體》編審的女作家杜虹接受了美國Alcor的冷凍方案,冷凍了自己的大腦,共花費75萬,將自己凍起來,等一段時間後解凍復活。這種「時間穿越術」是如何實現的呢?這要從冷凍原理開始說起。
  • 中國首例冷凍人,全身冷凍在-196℃液氮中,真能死而復生?
    在電視劇中經常可以看到各種的冷凍人,在幾十年後可以重新復活,那現實中也有冷凍人嗎?在中國就出現了首例冷凍人,她就是在經過家人同意的情況下,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的工作人員在他被宣布死亡之後,立即對她進行了人體冷凍手術。
  • 中國本土首例,整個身體被冷凍在零下196℃的液氮中,等待覆活
    這項技術叫做「人體冷凍技術」,是一項超越人類極限的未來科學技術,被美國的《生活科學》雜誌列為十大人腦未解之謎之一。不過,人體冷凍技術尚未成熟,還處於試驗之中,原理是將人體或動物保存於極低溫環境,並期望能夠在將來採取先進手段讓其解凍後復活。
  • 中國本土首例,整個身體被冷凍在零下196℃的液氮中,等待覆活
    這項技術叫做「人體冷凍技術」,是一項超越人類極限的未來科學技術,被美國的《生活科學》雜誌列為十大人腦未解之謎之一。不過,人體冷凍技術尚未成熟,還處於試驗之中,原理是將人體或動物保存於極低溫環境,並期望能夠在將來採取先進手段讓其解凍後復活。
  • 中國首例女性冷凍人,已經冷凍了2年,如今她成功解凍復活了嗎?
    中國首例女性冷凍人,已經冷凍了2年,如今她成功解凍復活了嗎?-22 14:08 來源:天天學點新知識 原標題:中國首例女性冷凍人
  • 國內本土首例人體冷凍,未來人類能否永生?
    序言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死亡能不能按下暫停鍵?人體冷凍人體冷凍技術,正式在全球範圍內被人知曉,還是在上個世紀的70年代。1972年,一個名叫阿爾科生命延續的基金會在美國成立,它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人體冷凍服務供應商。
  • 人體冷凍被視作是生命的延續,可一旦被冷凍還能被成功復活嗎?
    ·埃廷格博士,更是寫了一本書來宣揚和鼓吹人體冷凍術,這本書的書名為《永生不死的前景》。另外,這家公司在1972年成立了一個基金會並在1976年進行了首例人體冷凍術, 冷凍的對象就是該基金會的創始人佛雷德·錢德林的父親。看來,無利不起早已被西方人運用的淋漓盡致。目前,該基金會已經為100多人進行了冷凍術。其中,有世界著名的棒球運動員泰德·威廉斯的大腦;當然也有比特幣的先驅哈爾·芬尼的身體。
  • 中國首例!全身冷凍在-196℃液氮中,真能死而復生?
    中國首例!全身冷凍在-196℃液氮中,真能死而復生?人體冷凍技術是一種試驗中的醫學技術,是指在人類死亡之後,在極低溫的情況下深低溫保存,並希望可以在未來通過先進的醫療科技將他們解凍後復活和治療,不過至今為止冷凍人還是處於不能復活的狀態。
  • 中國本土首例「人體冷凍」完成 專家稱「起死回生」還有很長的路
    央廣網濟南8月15日消息(濟南臺記者馬藝 陳振國)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死亡能夠被按下暫停鍵嗎?很多人相信通過「人體冷凍」可以實現。人類遺體被推進液氮罐內低溫保存著,等待科技發展、醫學發展,等待起死回生。49歲的濟南市民展女士身患癌症去世後,遺體被低溫保存,成為中國本土首例「人體冷凍」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