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而復生?不要用這樣的手段炒作人體低溫保存

2020-12-06 人民日報

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13日對外公布:我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的液氨罐運行狀態良好,平均每天消耗液氮約40升。被保存的展文蓮女士棲身於一個巨大的液氮保存罐,已在零下196℃的低溫環境下保存了整整一年時間。(新華社5月14日)

人體低溫保存從創意到實施以來,就一直面對一個問題:低溫保存遺體的意義何在?這個問題不僅是專業的,也是公共的,甚至更多的是常識的。原因在於,無論是國際上還是國內的遺體低溫保存,都被賦予了一個美好的理想,期望將來有一天讓遺體解凍,死而復生!

長生不老或死而復生的願望雖然美好,然而,迄今無論是科學研究的結果,還是既往和現有的事實都表明,這不過是一種神話。一般人認為,人已經死亡了,被冷凍起來與埋起來在本質上沒有什麼兩樣。實際上,人體低溫保存並非沒有意義,最大的意義,就是將對「冷凍復活」之類概念的炒作,轉變為對低溫保存遺體的理性探索和認知。這包括對生命本質的認識,探索器官移植的深度和廣度,為燒傷燙傷治療提供依據,以及為社會和人文學科開拓範圍,例如倫理規範和立法等。

人體低溫保存可以解決器官的保存期和保存質量問題,乃至讓器官移植的成功率更高,挽救更多的人。任何器官一旦失去血液供應,細胞得不到必需的氧氣和養料,在常溫(35~37℃)下短期內即會死亡。這就像人死亡之後的情形一樣,這時,如果給予低溫和組織營養液保存,就會讓摘除下來的器官保持一定的生物活性,使器官移植的存活率更高。

現有的科學研究結果表明,人體的各種器官在低溫狀態下保存的時間長短是各不相同的。例如,冷凍精子可能保持生物活性和存活的時間最長,2017年英國的一對夫婦利用男方冷凍了26年多的精子,產下一對雙胞胎。角膜在冷凍狀態下最長保存期為6~12個月;骨髓在零下50℃下也可保存6至12個月;心臟在冷凍狀態下保持生物活性的時間只有4~6個小時等。

器官和組織保存時間的長短取決於器官解凍後的恢復,最主要的是器官的缺血再灌注可能損傷器官,從而影響器官移植。因此,醫學研究一直在探索如何利用低溫冷凍和組織培養液延長器官的生物活性,其中低溫保存的研究最引人關注,進展也較大。

例如,對腎臟的低溫保存兩種方法,一是將腎臟從人體分離後,立即置入低溫鹽化合物電解質溶液中進行冷卻,可以保存18個小時;二是脈動式局部灌流法保存,向腎臟內注入含氧的冰冷液體進行急速冷卻,可保存72小時。

人體保存的溫度、方式、時間長短,以及後來是否可以解凍等,都可以作為對其他器官冷凍保存的一種借鑑,從而提高器官移植,以及燒傷植皮等治療的成功率和生存率。

人體低溫保存當然還可以有一種意義,就是生者對死者的懷念,可通過遺體的整體保存而實現。相比火葬、土葬等形式,遺體保存在低溫液氮罐裡可以讓親人有一種逝者還存在的強烈感受。從這些方面來看待人體低溫保存,而非拿「死而復生」炒作,才是人體低溫保存的意義。當然,這樣的保存方式還需要倫理和法律的進一步探討和規範。

(來源:中青評論微信公號)

相關焦點

  • 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執行者來青島訪問(圖)
    前不久,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在濟南完成,並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日前,著名人體低溫保存專家、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執行者之一的阿倫·德雷克(Aaron Drake)教授來到青島,訪問了齊魯醫院青島院區。  難度主要來自兩方面  據介紹,阿倫·德雷克是2015年為中國首位人體冷凍志願者執行冷凍大腦手術執行人之一。
  • 人體冷凍保存技術:死而復生能實現嗎
    在科幻小說中,通過低溫冷凍技術保存人體,並通過未來的醫學技術復活,是個屢見不鮮的橋段。但是,冷凍技術是否真的能讓人很好地保存到未來醫學足夠發達的那一天嗎?  人體保存技術的過程  當某個人被宣布死亡的時候,人體冷凍保存公司會收到通知,然後派遣一個反應團隊,確保這個人的血液繼續在體內流動。
  • 我國首例女冷凍人,遺體低溫保存,計劃50年後復活,真能實現嗎?
    人體冷凍技術:人體冷凍技術,是一項醫學研究實驗,把人體或動物在極低溫(攝氏零下196度以下)的情況下冷藏保存,夢想未來用先進的醫療技術將他們復活或解凍,以此實現長生不老之目的。有學者稱人體冷凍技術為"製作現代木乃伊(Modern mummies)的技術",這種說法還是比較形象的。
  • 未來"死而復生"? 冷凍人體被質疑是商業騙局
    杜虹期待將來能夠通過解凍、移植等步驟「死而復生」。  這一夢想真的能夠實現嗎?冷凍人體是科學實驗還是商業騙局?現代醫學距離科幻還有多遠?  醫學難題 目前只管冷凍保管不管復活  61歲的杜虹是知名科幻小說《三體》的編審之一。據報導,這是我國首例參與人體冷凍保存以待「復活」的案例。
  • 國內首例人體低溫保存:倫理上有爭議,法律和醫療規範是空白
    紅星新聞8月13日消息,2017年5月10日晚,山東濟南,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低溫醫學研究中心,桂軍民和剛剛做完人體低溫保存手術的妻子展文蓮進行最後的告別。隨後,展文蓮的身體被轉移至零下196℃的液氮罐中長期保存。兩天前,展文蓮因肺癌去世。
  • 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滿1年 「生命延續」有何意義?
    「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曾引起醫學、生物、法律、倫理等各領域專家學者和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生命延續」到底有何意義?「首例人體低溫保存」進展如何?爭議未止,「志願者」諮詢不斷「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手術完成的消息一經公布,一石激起千層浪,立即引發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和熱議。記者採訪了解到,一年來,關於人體低溫保存的倫理和法律爭議不曾停止,但仍舊不能阻止新的人體低溫冷凍志願者想要加入其中。
  • 回顧: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在濟南完成
    把 《回顧: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在濟南完成》 貼到Blog或BBS
  • 對話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中的美國操作者:不保證能「復活」
    在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德雷克沒有避諱地承認,人體低溫保存技術尚面臨諸多技術難題,這使得「復活」成為人體低溫保存中尚且無法保證的事情。人體低溫保存的踐行者大多願意相信,借用低溫來按下生命的暫停鍵,可等來未來發達的技術將其復甦,治癒患有的絕症。但這仍然是一件遙遠的事。尤其大腦,這個精細的部位幾乎隱藏著關於人類意識和記憶的所有秘密。
  • 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滿一年 "生命延續"有何意義?
    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13日對外公布:我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的液氨罐運行狀態良好,平均每天消耗液氮約40升。「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曾引起醫學、生物、法律、倫理等各領域專家學者和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生命延續」到底有何意義?「首例人體低溫保存」進展如何?
  • 全身冷凍在-196℃液氮中,真能死而復生?
    全身冷凍在-196℃液氮中,真能死而復生?人體冷凍技術是一種試驗中的醫學技術,是指在人類死亡之後,在極低溫的情況下深低溫保存,並希望可以在未來通過先進的醫療科技將他們解凍後復活和治療,不過至今為止冷凍人還是處於不能復活的狀態。
  • 「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滿一年 日耗液氮約40升
    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13日對外公布:我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的液氨罐運行狀態良好,平均每天消耗液氮約40升。「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曾引起醫學、生物、法律、倫理等各領域專家學者和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生命延續」到底有何意義?「首例人體低溫保存」進展如何?
  • 首例人體低溫保存滿一年 銀豐生命延續研究計劃正式啟動
    志願者展女士家屬,山東省知名醫療機構、醫學院校專家,法律學者,人體低溫保存支持者,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的核心成員和部分媒體記者代表參加了本次活動。首例人體低溫保存已滿一年銀豐研究院大廳中播放著展女士最喜歡的音樂——鄧麗君的《我只在乎你》,她的丈夫桂軍民先生將一束黃色玫瑰花放在展女士的巨幅照片前,飽含深情地凝視著她的照片。
  • 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在濟南完成 科技真能給死亡按下暫停鍵嗎?
    桂軍民告訴記者,妻子成為我國本土第一位進行低溫保存的案例算是機緣巧合,身患肺癌的妻子彌留之際住進了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的臨終關懷病房。在與病房主任類維富的一次聊天中,桂先生萌生了將妻子的遺體捐獻進行人體低溫保存科學研究的想法。  桂軍民:和醫生聊起這個話題,說人死了以後怎麼辦,他說你了解不了解低溫保存這個,我說我了解,因為我看過杜虹那個,當時是當成一個新聞去看的。
  • 把人體冷凍起來 數十年之後真能死而復生
    這便是人體冷凍技術的期許,它是將人體保存在超低溫下,好讓他們能在將來復甦的技術,但沒人知道它是否可行。我們今天熟知的人體冷凍技術始於1962年,大學物理老師羅比特.埃延格在他的書《永生的前景》中提出,冷凍能將人體保存下來,這樣未來進步的醫學便能讓他們復活。人體冷凍技術的前提假設便是,只要一個人腦中的信息尚未丟失,他就沒有真正死去。若精神得以留存,那此人也得以留存。
  • 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完成,人體冷凍技術獲重大突破,是真的嗎?
    工作人員表示,「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做出這樣的選擇,而且現在的條件,也並不能保證展女士未來一定就能夠『復活』,可以說她為醫療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犧牲。」如果是你,死後願意被人體冷凍等待覆活嗎?什麼是人體冷凍技術?按照科幻小說和電影設定,在極低溫的環境下,促使人體進入低能耗或零能耗的冬眠狀態,等到數十年之後再喚醒復活。
  • 冷凍在-196℃液氮中的人,未來真能死而復生嗎?
    ,例如皮膚的低溫保存對燒傷病人的救治來說是很好的保障,對心臟、肝臟等器官的低溫保存研究更是如此,這些對延續患者生命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或許你會指出,對於生命延續來說,多數人更關心的還是起死回生的可能,尷尬的是沒有人能保證低溫保存的人體未來一定可以復活
  • 人體冷凍復活背後:20人報名當志願者,系地產老闆投資曾被指炒作
    這是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下稱「銀豐研究院」)生命延續計劃項目中,允許公開報導的第二例人體低溫保存案例。從理論上講,在臨床死亡後,但組織器官微弱的代謝活動仍在進行,腦中樞尚未進入不可逆的狀態。此時通過物理降溫,將人體冷凍,就像為生命按下了暫停鍵,等待在未來的某一天解凍復活。
  • 中國首例人體冷凍:用防凍劑置換血液 手術持續55小時
    載有展文蓮的白色救護車內燈火通明,從醫院急速駛出,13分鐘後,便抵達13公裡外的銀豐研究院低溫醫學研究中心。此次人體冷凍至關重要的灌流置換手術在這裡進行,即通過動脈插管,外部用體外循環機支持血液流動,從而用冷凍保護劑將人體內血液置換出來。  這是一條類似流水線的精確工作流程。  首先是降溫。展文蓮被抬到定製的低溫手術臺。
  • 死而復生不是夢?50年過去,全球首例冷凍人現在怎麼樣了
    死而復生這個話題,其實一直是而死而復生這一個表述最早來自於,三國·魏·曹植《辯道論》:"方士有董仲君,有罪系獄,佯死數日,目陷蟲出,死而復生,然後竟死。"而人來對於死而復生的追求,最早已經能追溯到埃及木乃伊了。
  • 臺灣清大發現低溫水世界 為太空細胞低溫保存提供新思路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如果有天人類要去遙遠的星球太空旅行,需要冷凍數光年再復甦,這就需要更進步的低溫保存方式。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江昀緯實驗室利用電子自旋共振實驗技術ST-ESR,驗證水溶液降至-93℃的低溫下仍可有兩種不同液相存在,為細胞低溫保存技術的研究再推進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