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在濟南完成 科技真能給死亡按下暫停鍵嗎?

2020-11-23 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8月16日消息(濟南臺記者馬藝 陳振國)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49歲的桂軍民是濟南一所體校的足球老師,去年,他的愛人展文蓮被查出患有肺癌。今年5月8日,展女士在病床上停止了心跳和呼吸,醫生宣布其臨床死亡,但是這一次,卻不能說她「永遠離開了」桂先生。因為幾分鐘後,一家生物工程公司旗下的生命研究院的工作人員對展女士實施了一場長達55個小時的手術----人體冷凍,展女士以頭朝下的姿態沉睡在零下196度的極低溫液氮罐內。這是我國首例人體冷凍實施案例。

  桂先生一家是如何接觸到「人體冷凍」技術的?他做出這個「冷凍」妻子遺體的決定是如何考慮的?

  桂軍民告訴記者,妻子成為我國本土第一位進行低溫保存的案例算是機緣巧合,身患肺癌的妻子彌留之際住進了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的臨終關懷病房。在與病房主任類維富的一次聊天中,桂先生萌生了將妻子的遺體捐獻進行人體低溫保存科學研究的想法。

  桂軍民:和醫生聊起這個話題,說人死了以後怎麼辦,他說你了解不了解低溫保存這個,我說我了解,因為我看過杜虹那個,當時是當成一個新聞去看的。

  桂先生所說的杜虹,正是兩年前在美國對頭顱進行低溫保存的科幻小說《三體》責任編輯、重慶女作家,他告訴記者,在有了這樣的想法後,他向研究人員和主治醫生進行了詳細了解,包括人體低溫保存的方式和未來復溫復甦的可能,在妻子生命的最後階段徵求了妻子意見。

  桂軍民:我問她可不可以讓你到一個地方睡覺,她說嗯嗯,好好。她是願意的,因為我們即使不做這個,也要去籤署遺體捐贈協議的。

  5月8號凌晨4點1分妻子被宣布臨床死亡後,在病房外等待了40多個小時的臨床響應團隊迅速介入,對她進行了另外一場漫長而精細的手術,在進行了灌流和血液置換等操作後,55小時後展女士在一臺由電腦控制的深度降溫設備上,逐漸降溫到零下190℃,在與親屬最後告別後,被轉移至零下196℃的液氮罐中長期保存。

  桂軍民:目前我不認為她去世了,我只是認為她去短暫的休息一段時間,她只是暫停了。

  至於這次低溫保存的費用,桂軍民並不願意多透露。

  桂軍民:沒有花多少錢,具體花了多少錢我也不願意去多說,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我們都能承受的起,最主要的這是一個公益項目。

  參與項目的當地研究院工作人員向記者透露,這臺手術和保存的費用超過一百萬,但這並不包括後期保存中可能產生的維護等其他費用。因為是第一例,整個項目的支出費用由當地一家生命科學基金會承擔。在未來很長時間裡,沉睡在冰凍艙裡的妻子將一直是桂軍民的牽掛,這份牽掛中有期待、也有焦慮。

  桂軍民:我當然希望她越快醒過來越好,即使她復活了也帶來很多新的問題,比如說倫理問題,她復活了,我不在了,這是完全可能的。再一個她復活了後記憶只是停留在現在,將來幾十年的記憶她是真空,會很痛苦。

  低溫保存在我國可以說剛剛實現零的突破,而在世界範圍內已經有300多人加入到冷凍計劃中,早在1967年美國著名物理學家詹姆士·貝德福德就首次使用人體冷凍技術貯存遺體,但至今仍沒有冷凍人進行復甦。桂先生說,已經了解到過程中會有風險,如果未來出現了最壞的結果,真的保存失敗,他們也考慮過再把遺體取回火化。

  人體冷凍技術,是一種試驗中的醫療科學技術,把人體或動物在極低溫(攝氏零下196度以下)的情況下冷藏保存,夢想未來能通過先進的醫療科技使他們解凍後復活及治療。目前最大型的人體冷藏公司為美國的阿爾科生命延續基金和美國人體冷凍機構。

  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院饒偉接受中國之聲記者採訪時表示,人體凍存是低溫醫學的終極目標,但目前的人體凍存還主要是一種商業行為或嘗試。「冷凍」之後將人體「復活」,還有漫長的科學探索的路要走。

  饒偉:我們目前解決的是一個單細胞尺度的冷凍保存,也僅僅是在微米級別。再高一層呢,組織和器官,大概是釐米級甚至是分米級。這塊我們目前還沒有說特別成熟的技術能夠實現一個組織器官的冷凍保存。所以再往上,上升到人體階段,這應該是一個,就是米級的這麼一個計量單位。在這個一個系統裡面,它不單單是單細胞或者是器官的問題。除了組織器官,它還包括血管、然後還包括比如說大腦當中涉及到人的記憶,記憶冷凍之後保存之後能不能被喚醒,能不能恢復,這都是非常嚴峻的技術問題。這真的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或許我說走了十級這都是比較樂觀的一個預估。

  在很多研究人員看來,人體冷凍被質疑是在兜售不可能兌現的承諾。目前,在實驗室,哪怕是像小鼠、兔子這樣的動物,還沒有完整的成功的低溫冷凍再復活的案例。

  在法律層面,有律師表示,人體低溫保存是一個新生事物,目前我國法律對於人體低溫保存尚未有明確具體的禁止性規定,也就是對此類新生事物的態度在法律層面上尚不明確,而且這種保存方式後期如何處理,人體寄存方和保管方之間的權利義務如何確定,也沒有具體的專門的法律規定,需要雙方在現有法律規範框架下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具體的協商和約定。

  在這個領域研究多年的美國專家阿倫·德雷克看來,「死亡」不是一個瞬時概念,也並非不可逆。就算心臟停跳、呼吸停止,人的身體和大腦還「活」著。生命按下了暫停鍵,未來也許有一天會重新被按下開始鍵。「冷凍」也並不是一個沉重的話題,相反,它是對死亡的抗爭,相比「死別」,很多人更願意接受「生離」。拋開這些現實的問題,科技正在已不可知的速度發展著,沒人能說清未來會發生什麼。

相關焦點

  • 回顧: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在濟南完成
    把 《回顧: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在濟南完成》 貼到Blog或BBS
  • 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完成,人體冷凍技術獲重大突破,是真的嗎?
    濟南49歲的展女士因肺癌去世兩天後,身體被放進零下196攝氏度的液氮罐內。工作人員表示,「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做出這樣的選擇,而且現在的條件,也並不能保證展女士未來一定就能夠『復活』,可以說她為醫療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犧牲。」如果是你,死後願意被人體冷凍等待覆活嗎?
  • 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執行者來青島訪問(圖)
    前不久,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在濟南完成,並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日前,著名人體低溫保存專家、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執行者之一的阿倫·德雷克(Aaron Drake)教授來到青島,訪問了齊魯醫院青島院區。  難度主要來自兩方面  據介紹,阿倫·德雷克是2015年為中國首位人體冷凍志願者執行冷凍大腦手術執行人之一。
  • 對話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中的美國操作者:不保證能「復活」
    阿倫•德雷克兩年後,2017年5月,德雷克成為中國本土第一例人體全身低溫保存手術的主要參與者,將因肺癌被臨床宣布死亡的山東濟南市民展文蓮,安放在濟南高新區一座實驗室的液氮罐裡。這是德雷克自2016年全職加入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以來,實施的第一例人體低溫保存。在此之前,德雷克參與過70餘例。
  • 中國本土首例「人體冷凍」完成 專家稱「起死回生」還有很長的路
    央廣網濟南8月15日消息(濟南臺記者馬藝 陳振國)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死亡能夠被按下暫停鍵嗎?很多人相信通過「人體冷凍」可以實現。人類遺體被推進液氮罐內低溫保存著,等待科技發展、醫學發展,等待起死回生。49歲的濟南市民展女士身患癌症去世後,遺體被低溫保存,成為中國本土首例「人體冷凍」案例。
  • 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滿一年 "生命延續"有何意義?
    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13日對外公布:我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的液氨罐運行狀態良好,平均每天消耗液氮約40升。「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曾引起醫學、生物、法律、倫理等各領域專家學者和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生命延續」到底有何意義?「首例人體低溫保存」進展如何?
  • 「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滿一年 日耗液氮約40升
    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13日對外公布:我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的液氨罐運行狀態良好,平均每天消耗液氮約40升。「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曾引起醫學、生物、法律、倫理等各領域專家學者和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生命延續」到底有何意義?「首例人體低溫保存」進展如何?
  • 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滿1年 「生命延續」有何意義?
    中國搜索5月14日訊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13日對外公布:我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的液氨罐運行狀態良好,平均每天消耗液氮約40升。「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曾引起醫學、生物、法律、倫理等各領域專家學者和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生命延續」到底有何意義?「首例人體低溫保存」進展如何?
  • 中國首例!全身冷凍在-196℃液氮中,真能死而復生?
    中國首例!全身冷凍在-196℃液氮中,真能死而復生?人體冷凍技術是一種試驗中的醫學技術,是指在人類死亡之後,在極低溫的情況下深低溫保存,並希望可以在未來通過先進的醫療科技將他們解凍後復活和治療,不過至今為止冷凍人還是處於不能復活的狀態。
  • 國內首例人體低溫保存:倫理上有爭議,法律和醫療規範是空白
    紅星新聞8月13日消息,2017年5月10日晚,山東濟南,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低溫醫學研究中心,桂軍民和剛剛做完人體低溫保存手術的妻子展文蓮進行最後的告別。隨後,展文蓮的身體被轉移至零下196℃的液氮罐中長期保存。兩天前,展文蓮因肺癌去世。
  • 國內本土首例人體冷凍,未來人類能否永生?
    序言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死亡能不能按下暫停鍵?咱們在不少科幻電影看到過人體冷凍的橋段,把人體低溫保存,然後等待起死回生。比如《復仇者聯盟》裡的美國隊長在被冷凍了70年,復甦後又是一條能戰能鬥的好漢。那麼這到底有沒有可能實現呢?
  • 死亡暫停:期待液氮罐裡的復活
    ,他在濟南為中國第二位冷凍申請人執行了冷凍全身的手術。這也是中國首例人體全身凍存手術。   申請人體凍存的是一位罹患肺癌的49歲女性,名叫展文蓮。人體冷凍手術由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與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共同完成。
  • 中國首例人體冷凍操作者:非長生不老 不保證復活
    兩年後,2017年5月,德雷克成為中國本土第一例人體全身低溫保存手術的主要參與者,將因肺癌被臨床宣布死亡的山東濟南市民展文蓮,安放在濟南高新區一座實驗室的液氮罐裡。人體低溫保存的踐行者大多願意相信,借用低溫來按下生命的暫停鍵,可等來未來發達的技術將其復甦,治癒患有的絕症。但這仍然是一件遙遠的事。尤其大腦,這個精細的部位幾乎隱藏著關於人類意識和記憶的所有秘密。如果低溫保存的人體終能有一天等到回溫,他們的大腦是否會復甦?是否還能延續進入液氮罐保存前的記憶?大腦的冷凍復甦之難是人體低溫保存術的阿喀琉斯之踵。
  • 全國首例「人體冷凍」案例引發關注 人體冷凍真的能讓人「復活」嗎
    去世前,她和家人籤署相關文件,成為第一個由國內機構實施人體低溫保存的志願者。人體冷凍技術是科幻世界裡的常見橋段,在《三體》《太空旅客》等很多科幻小說、電影裡都能見到,現實中的這項技術是什麼樣的?真的如科幻電影裡一樣神奇嗎?
  • 中國首例人體冷凍:用防凍劑置換血液 手術持續55小時
    原標題:國內首例人體冷凍:按下生命的暫停鍵  8月15日,是山東濟南人展文蓮的百日祭。在墳前,丈夫桂軍民帶了妻子的手機,播放著她生前最喜歡的歌之一《我只在乎你》:「人生幾何能夠得到知己,失去生命的力量也不可惜,所以我求求你別讓我離開你……」  這個皮膚黝黑「性格剛強」的男人哭了。
  • 國內首例人體冷凍者:身體被放在零下196度液氮罐中
    在山東濟南高新區的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低溫醫學研究中心,隔著玻璃,可以看到數個大大小小的類似罐體。其中一個裡,展文蓮的身體正以頭朝下的姿態被保存著,液氮可以使其保持在零下196度的極低溫中。展文蓮就此成為中國本土首例人體冷凍的志願者。
  • 國內首例人體冷凍保存 人類真的可以「起死回生」嗎?
    矇昧無知的古人因為不懂科學,不乏煉丹求長生者,而備受科學洗禮的我們,開始理智的接受並認可死亡這件事。然而看似不可撼動的自然規律卻也終究因為科學的發展而好像有所動搖……8月14日,世界知名低溫醫學專家阿倫·德雷克(Aaron Drake)14日在濟南對外宣布,他在濟南為中國第二位冷凍申請人執行了冷凍全身的手術。這也是中國首例人體全身凍存手術。
  • 首例人體低溫保存滿一年 銀豐生命延續研究計劃正式啟動
    活動現場2018年5月13日上午,紀念中國首例人體低溫保存志願者活動志願者展女士家屬,山東省知名醫療機構、醫學院校專家,法律學者,人體低溫保存支持者,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的核心成員和部分媒體記者代表參加了本次活動。首例人體低溫保存已滿一年銀豐研究院大廳中播放著展女士最喜歡的音樂——鄧麗君的《我只在乎你》,她的丈夫桂軍民先生將一束黃色玫瑰花放在展女士的巨幅照片前,飽含深情地凝視著她的照片。
  • 有了人體冷凍技術,「起死回生」還會遠嗎?
    據中國新聞網報導,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聯合山東大學齊魯醫院臨床專家採用人體冷凍技術,實施了中國首例人體冷凍手術。那麼什麼是人體冷凍技術呢?這種技術真的可以令人起死回生嗎?發展這一技術有何意義?一起隨小編來看看吧~   什麼是人體冷凍技術?
  • 實地探訪中國首例人體冷凍實施機構:如能復甦,定會商業化
    前一天,經《科技日報》報導,這家公司下屬的研究院已完成中國本土第一例人體全身低溫保存的消息傳播開來。有媒體給銀豐一個用於監督舉報的郵箱發了郵件,希望得到採訪機會。短短不到兩天裡,至少已經有4位打來電話,表達了想要人體冷凍的意願。可在當地人心裡,銀豐名字的響亮,更在於它的房地產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