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久凍土中凍結長達42,000年的兩種蠕蟲已經復活,現在被認為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活體動物,被稱為重大的科學突破。
根據俄羅斯科學家團隊與普林斯頓大學合作開展的一項新研究,古代線蟲在實驗室培養皿中恢復生機。該研究的作者寫道:「 我們已經獲得了第一個數據,證明了多細胞生物在北極多年凍土沉積物中長期冷凍的能力。」
在莫斯科土壤科學物理化學和生物學問題研究所的一個實驗室解凍了約300隻史前蠕蟲,並對該研究進行了分析。之後,兩隻蠕蟲「 展示了生命跡象 」。這種能力表明更新世線蟲具有一些適應性機制,可能對相關的科學領域具有科學和實際意義,如低溫醫學,低溫生物學和天體生物學。」這兩種蠕蟲來自俄羅斯最冷的雅庫特地區的兩個地區。其中一個據信大約32,000歲,來自靠近更新世公園的永久凍土牆上的一個松鼠洞穴。另一個,大約47,000年,在2015年在Alazeya河附近的永久凍土中被發現。
復活低溫環境下的生物這並不是第一次出現,早在2003年,法國國家科研中心與馬賽大學的聯合實驗室發表了一份公報,宣告其科研團隊從俄羅斯遠東地區的楚科奇自治區採集到一份凍土樣本,並在其中發現了一種新的巨型病毒,該病毒直徑超過0.5微米,長1.5微米,可以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到,是目前人類已知的第三種超大型病毒。這些封存在3萬多年前凍土層中的病毒可以存活,且仍具有感染性。這就意味著,一些被公認已經消滅了的病毒,例如繁殖過程與「闊口罐病毒」相類似的天花病毒日後仍有可能再次復活。
受這些啟發,人類也一直在探索這低溫保存復活,在現實中也取得了一些進展,在超低溫狀態下,細胞的一切化學活動和新陳代謝都會變得緩慢,而隨著溫度的上升,細胞活動又會慢慢恢復活躍。冷凍細胞並解凍復甦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實現的。但這中間存在著一個大問題。那就是——細胞內的水會結冰,而結冰的過程會產生冰晶,冰晶鋒刃銳利,在水結冰體積膨脹的過程中會毫不留情的刺穿細胞膜,想要掌握冷凍休眠技術,首先要過冰晶這一關。
人們用甘油來滲透到細胞內部,置換游離的水,並與水分子通過氫鍵結合,幹擾冰晶的形成。後來,科學家們又相繼發現了二甲基亞碸、乙二醇等也可以起到類似的作用,並把它們統稱為——抗凍劑。此外,冰凍還需要考慮到微生物的侵襲,人們又學會了利用液氮營造零下-196℃的超低溫環境,這個溫度下微生物也無法存活,如此一來就達到了長期冰凍保存的目的。至此,超低溫保存技術有了一定的技術積累,就開始慢慢的走上實用了。現實中的精子庫對樣本的保存就利用的低溫保存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