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起懸棺葬,不少人對它的印象是:神秘!尤其是近幾年《盜墓筆記》等類似題材的電視劇盛行,使得一些傳統墓葬文化變得玄之又玄,一提起古墓有關的詞,就讓人倍感神秘,甚至望而生畏。
其實懸棺葬作為古代的一種墓葬制度,是處理死者屍骨的比較特殊的墓葬方式,與土葬、火葬等,在本質上並沒有什麼不同。懸棺葬主要分布在少數民族地區。懸棺葬是古代墓葬文化的一種,通過了解墓葬,我們可以從側面去了解各族人民所處的歷史階段、社會物質生活、社會文化習俗等等,是重要的史料。
根據目前我們所掌握的考古資料,懸棺葬有哪些方式呢?一共四種,我們這這裡便簡單了解下。
第一種,在巖石上鑿出洞穴,然後把棺木插進入,棺木一部分在洞穴內,一部分懸在洞穴外。
第二種,省時省力,不用人工去鑿洞穴,利用天然形成的洞穴,把棺材半放在洞穴內,一半裸露在外面,當然這種還是比較少,天然形成的洞穴不是那麼好找的。
第三種,也是借地理優勢,挑有巨巖縫隙的地方,把棺材放置上,也有的架幾根橫梁,棺材全部露在外面,懸在空中。
第四種,在巖壁上先把孔鑿出來,鑲上木樁子,再把棺材放在上面,這種還是比較常見的,不過有些棺材放的位置比較高,據記載「百公尺以上」,不少棺木經歷了歲月的侵蝕,已經掉了下來,但上面依舊留有斧鑿的痕跡。
上面這四種方式,都離不開一個字「懸」,所以統稱為「懸棺葬」,當然還有一些在巖壁上鑿洞,將棺木全部放置其中的,這種方式是「巖葬」,不少文獻將其也列入懸棺葬中。
那麼,目前我國哪些地方出現過懸棺葬這種墓葬遺蹟呢?
筆者據所掌握的文獻了解,我國兩湖兩廣(湖南、湖北、廣州、廣西)地區,及四川雲貴、福建、安徽、江西、浙江等地,還有臺灣和陝西南部,或多或少均有懸棺葬或者巖棺的遺蹟。
棺材的形式也不是單一的,它的形式比較豐富,例如福建地區崇安武夷山的白巖和觀音巖,當地懸棺葬的棺材形狀和船一樣,用整塊木鑿刻成舟狀,統稱「船棺」。「船棺」也只是一種,棺材的材質上也有區別,比如用陶瓷的,用竹蓆的,甚至還有用麻袋布袋來作為懸棺葬葬具的。
關於懸棺葬,最早出現在哪個時代?
按照考古資料來分析,目前懸棺葬最早出現的時期應該是商周時期。從福建崇安武夷山的船棺標本數據來看,年代距今應該在三千六百多年左右,如果檢測數據可靠的話,這些棺材應當屬於殷商時期的遺蹟。也有不少專家學者覺得數據給出的年代有些遠了,按陪葬品來看,西周或春秋戰國也是有可能的。懸棺葬這一少數民族墓葬習俗,從春秋戰國,一直延續到明清,從未斷絕。
那麼,為什麼古代的少數民族要採用這樣的墓葬方式呢?這當然離不開當地人們的宗教意識和風俗信仰了。
唐代有文《朝野僉載》中記載,「五溪蠻」的父母去世以後,將屍骨放置在村外面,三年後在臨江的高巖上放置棺木。他們認為,「彌高者以為至孝」,也就是放的位置越高,越是盡了孝道。
元代時期的李京,根據他的親身經歷寫了一篇文章《雲南志略》,文章記述土僚人死後,「則以棺木盛之,置於千仞巔巖之上,以先墜者為吉」。這裡明確提到土僚的宗教意識,認為懸放的祖先棺木,愈高愈好,墜落愈快,愈能使後嗣子孫得到吉祥;相反,就是比較不吉利了。
懸棺葬作為古代墓葬方式的一種,屬於比較特色的墓葬文化,它反映了一個地區或者一個民族所獨有的意識形態,可以通過了解當地的墓葬習俗,側面了解當地的歷史人文,當以平常心視之,揭開它神秘的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