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福建省武夷山市西南的武夷山,方圓百裡,溪谷環繞,有「奇秀甲於東南」的美譽。遊客泛舟彎曲碧綠的九曲溪水,蕩漾在赤黑斑駁的巖峰之間,便可仰仰見難以想像的天下奇觀:懸崖石壁上,一具具年代久遠、飽經風雨的棺木凌空懸置。這就是引起國內外學者極大關注的古老而又奇特的葬俗懸棺葬。民俗學將懸棺葬歸為崖葬(亦即風葬)的一種形式。這種把死者遺體或遺骨放入棺中置於懸崖上使之風化的葬法,可分為多種類型:利用人工禊入木樁或於天然巖縫懸置棺材、利用天然巖洞或人工鑿巖為穴插入棺材使之半懸於外等。懸棺葬研究是一個多學科交又的綜合性課題,其中的每個具體項目幾乎都是迷團,所以,也有人以「懸棺葬之迷」作為統稱。那麼,這種奇特的葬俗是怎麼產生的呢?
有人認為,懸棺葬是土葬習俗的自然發展。具體而言,它與新石器時代的土葬墓有密切關係。當時,土葬墓遍及全國,包括文獻記載的懸棺葬地區和考古發現的懸棺葬地區。青海省樂都柳灣馬廠墓葬是用木棍封門,而齊家文化墓葬採用的是獨木舟式棺材。這些都說明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經出現洞室墓和獨木舟船棺的萌芽。懸棺巖洞墓,實質上是把深入地下的洞室及其棺木抬升到高巖洞上。還有人認為,懸棺葬與史前原始民族巖居有關,是人們穴居生活的反映。人們生時住在巖洞裡,死後當然應葬回原處。也有人認為,懸棺的形成實際上與戰亂和科技水平有關並無什麼其他複雜的原因。但持不同意見的人指出,迄今為止還沒有資料表明這種葬俗的形成與戰亂有關。
有人認為,古代越與濮及其後裔民族大多生活於高山僻壤中,把高山險峰、崇山峻岭視為生活的依託,或因其難以接近、難以觸及而產生神秘感,進而把它作為神靈所居或通天之路加以頂禮膜拜。所以,他們便把死者的靈柩置於高山峻岭的崖穴之間。這樣,不但使亡魂接近神仙天國,更重要的是使之易於皈附於神仙天國。如清人董天工《武夷山志》就記有西王母宴請武夷山眾鄉親的傳說,並稱葬有懸棺的崖洞口附近架置棺材用的木條為「虹橋板認為眾鄉親就是從這些「虹橋板」上跨空赴宴的。有學者進步推測,這些木條的真正用途是溝通道路的,好讓崖洞中的靈魂自由出入,歸返天上。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由於懸棺葬遺存的分布幾乎都在臨江面水的懸崖絕壁上,表現出實行懸棺葬的民族都具有「水行山處」的特點,而且葬具形式以船形棺或整木挖鑿的獨木舟式棺材為主,如果再結合置棺方式,葬制和葬式等各種情況綜合分析,懸棺葬習俗當屬原始宗教中在鬼魂崇拜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祖先崇拜觀念的反映。這些習於水上生活並以善於造船和用船著稱的民族,篤信祖先死後,鬼魂雖然到了人鬼相隔的另一個世界,但並未離開生前所依山傍水的地理環境,他們仍將與自己的家人和後代長相廝守,並保佑他們繁榮興旺。所以,採用船形棺或獨木舟式棺具的目的,並不在於如有些人認為的是普渡靈魂回歸故鄉或駛向彼岸世界,而在於滿足祖先在幽冥中的生活需要:至於將棺木高置於陡崖絕壁,則是儘量避免人獸或其他因素對屍骸的傷害,這樣才能使祖先的靈魂魂得到永久的安息。儘管有很多種傳聞,但至今懸棺葬仍然是個謎。對此你怎麼看,在你的家鄉裡有什麼特別的風俗嗎?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