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個多民族的國家,歷經了5000多年的發展,各民族之間進行一定的融合,相對於以前而言,民族間的差別不是很大,但畢竟是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地域,受到的教育以及根深蒂固的民族風俗是很難改變的。所以,少數民族的一些習俗,被保留了下來,並一直發展到今天,成了一道奇特的風景線,也為研究和延續少數民族文化提供了依據和現實資料。
生死嫁娶一直都是比較重要的大事,在中國人的傳統裡是很講究的,尤其是娶和死,這是一生中至關重要的兩件事。娶什麼樣的人,能直接影響一個家族的發展。一個女人能咽下影響的不止自己的丈夫,上可以影響自己的公婆,下可以影響自己的子女。所以我們都講究門當戶對,要求賢良淑德。對於娶很苛刻的中國人對死也是很講究的,尤其是墓葬的選擇,更是有諸多的要求和忌諱。下面我們看看中國人最常見的幾種安葬形式。
01一、土葬
土葬曾是世界上安葬逝者最常用的形式,一般是把人的遺體裝在棺材裡,然後再把棺材埋於選好的墓穴中。土葬的形式有很長的歷史,《周禮》規定「眾生必死,死必歸土」,土葬在中國流行了幾千年,如今還在延續,但規模沒有以前那麼宏大了,慢慢的被火葬代替了。土葬在各民族,甚至世界各地都很流行,在中國漢族人講究「入土為安」,所以漢族人對土葬是很講究的。
02二、火葬
火葬形式是近代主要的安葬形式,主要是為了節約土地資源而被大力推行的安葬形式。火葬是用火把屍體燒成骨灰,然後安置在骨灰甕中,埋於土中或撒於水中、空氣中,在印度教和佛教中很盛行。火葬在中國也有很悠久的歷史,《墨子·節葬下》「秦之西有義渠之國者,其親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火葬是現代最流行的安葬形式,節約了土地資源。
03三、水葬
水是生命之源,將死者的遺體投於江河湖泊的葬法寓意生命的始終,人死後應歸其源。將死者的遺體固定在木筏上,將木筏放於河流中,隨水漂流。一直飄蕩到不知道什麼地方的岸上,被野獸食之,也算是有始有終,死得其所。還有是將死者的遺體用白布包裹,和石頭綁在一起沉入河底或是湖底,被河裡或湖裡的魚蝦蠶食,也算是功德圓滿了。水葬之前在西藏和西南有些地區盛行,現在已經不允許水葬了,出於對水資源的保護。
04四、天葬
天葬是藏族的一種傳統喪葬方式,在人死後將屍體運到指定的地點,讓禿鷲或其他食肉鳥類吞食。天藏講究的是靈魂的不滅和重生,是佛教的境界,既捨身布施,是對死者的尊重和祝福。天葬的歷史也是很悠久的,《孟子·滕文公上》中寫道:「蓋上也嘗有不葬其親者,其親死則舉而委之欲壑。他日過之,狐狸食之,蠅蚊嘬之」。
05五、風葬
風葬又稱為「露天葬」,是一種風化的喪葬方式。樹葬、崖葬、懸棺葬、洞葬都屬於風葬的形式。風葬在中國東北和西南部分地區流行,一般是將死者遺體放於棺柩中,置於樹上、懸崖上或放在洞穴中的安葬形式。江西龍虎山懸崖峭壁上現如今還能看到很多的懸棺葬,至今都沒人知道哪些棺材是怎麼被準確放到懸崖峭壁上的,新疆羅布泊地區也出現了大型的風葬墓場。
06六、塔葬
塔葬是藏族的一種安葬形式,是藏族葬禮中最為高貴,待遇和規格最高的葬禮。一般是得道高僧或是活佛圓寂才有資格塔葬。塔葬的過程非常複雜,要對屍體脫水,對塔內的環境要求也很高,要保證處理後的屍體不能腐爛,要長久保存,所以不是每個人都有資格塔葬的。
07七、衣冠冢
衣冠冢就是用死者生前的衣冠等物品代替遺體下葬,這種情況一般是死者的遺體無法找到,或是已經安葬到了別處,在此地設衣冠冢以示紀念。很多歷史上的名人除了遺體安葬之外,還有很多地方設衣冠冢。像蜀漢丞相諸葛亮死後遺體被安葬在了定軍山,而在我們所熟知的成都的諸葛墓其實就是人們為了紀念諸葛亮而設的衣冠冢。
08八、二次葬
二次葬顧名思義就是將死者的屍骨進行兩次或兩次以上的埋葬,這主要是異地安葬或是因為風水等問題進行二次或多次安葬。二次葬在生活中很常見,異地搬遷、祖墳徵用都會牽扯到二次葬。二次葬雖然很常見,但在講究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下,如果不是某種不得不的原因,一般是不會折騰已經死去的人的。
當然安葬的形式還有很多種,因為習俗的不同,形式也就不同了,但無論是哪種形式的安葬,其實都是讓死者死後能在另一個世界找到棲息之地,能在那裡獲得幸福。對於生長而言,也是一種美好的慰藉和寄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