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軍至少犧牲18萬,只有不超過3000人安葬在國內

2020-12-03 騰訊網

[摘要]18萬餘志願軍烈士戰鬥在朝鮮,流血在朝鮮,獻身在朝鮮。

志願軍烈士知多少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的「抗美援朝戰爭館」,是展示志願軍烈士功績的地方。筆者獨自站立在「志願軍烈士牆」前,懷著崇敬的心情,凝視著牆上的數字。

「志願軍烈士牆」的上方鑲嵌著29個金光大字:「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的英名和光輝事跡將永遠激勵著我們不斷前進!」

「志願軍烈士牆」的中間花環中標明了志願軍烈士人數:183108人。

「志願軍烈士牆」的兩旁分別標註了30個省、市、自治區犧牲的志願軍人數:福建1173人;甘肅1259人;雲南1604人;江西3258人;遼寧13,374人;山東19,766人;吉林18,499人;四川21,051人;湖南11,541人;河北11,853人;河南11,048人;江蘇8444人;青海56人;重慶9468人;安徽6375人;北京1551人;湖北7183人;廣西3418人;黑龍江8683人;山西5488人;內蒙古1995人;陝西3387人;廣東3307人;海南91人;寧夏441人;貴州2957人;浙江3361人;上海1576人;天津808人;新疆93人。

這是目前最新公布的志願軍烈士人數。在此之前,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志願軍烈士人數有過多種說法。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戰史》中說:中國人民志願軍傷亡36萬餘人。但沒有單獨公布志願軍犧牲人數。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的《當代中國—抗美援朝戰爭》統計,中國人民志願軍犧牲和負傷36萬餘人,也沒有單獨說明犧牲的志願軍人數。

筆者還從有關資料中查到了這樣一組數字,根據解放軍衛生勤務部統計,中國人民志願軍的總損失情況是:戰鬥和事故死亡11.8萬人,負傷38.3萬人,患病後送醫45.5萬人;失蹤2.56萬人。另據後方醫院統計,傷員有2.16萬人不治身亡,還有部分患病者病死。戰後統計志願軍總計有14.8萬人犧牲。

2000年10月16日,據《解放軍報》所提供的數據,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志願軍共傷亡36萬餘人,陣亡171,687人。

坐落在遼寧省丹東市的抗美援朝戰爭紀念館,曾組織工作人員多方搜集資料,最初統計的烈士人數是171,669人。這些都是能查到姓名的志願軍烈士。

抗美援朝戰爭紀念館研究員張中勇指出,從20世紀末開始,抗美援朝紀念館通過民政部下發通知,同時派員到除西藏外的全國480多個地級市的2670個縣區單位,從地方最基本的縣區民政烈士名單裡面,逐一進行核對,於2006年公布了志願軍直接戰鬥犧牲的人數為183,108人。

這一數字與軍事博物館公布的志願軍烈士數字相吻合,也是截至目前最權威的數字。

據《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戰史》公布的數字,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中朝軍隊共殲滅敵軍109萬餘人(朝鮮人民軍殲敵13萬餘人),其中美軍39萬多人。

1953年10月23日,美聯社報導的17國軍隊在韓戰中的損失數字為1,474,269人。

1976年,韓國國防部編寫出版的《韓國戰爭史》中披露的傷亡數字是1,168,160人。

1995年7月,美國官方在華盛頓博物館裡的韓戰紀念館旁,修建了韓戰美國士兵群雕和死亡者紀念牆,將每個死者的姓名都刻到牆上,共計54,246人;失蹤者8177人;受傷者103,284人,合計165,707人。

關於志願軍與美軍傷亡對比情況,筆者曾採訪過在抗美援朝戰爭雲山戰鬥中重創美軍「開國元勳師」騎兵第一師的主攻師師長、北京軍區原副司令員汪洋。這位當年的志願軍第三十九軍一一六師師長對筆者說:「抗美援朝戰爭,美軍傷的多,死的少;我軍犧牲的多,受傷的少。原因是美軍重武器多,命中後,很少受傷,大都致命,因此我軍死亡率高。我軍使用的輕武器多,命中後,一般受傷率高,死亡率低。」

183,108名志願軍烈士,祖國人民想念你們,如今你們都在哪裡?

約18萬志願軍烈士長眠在朝鮮

筆者曾採訪過志願軍老兵曹家麟。曹家麟,1950年10月入伍,原志願軍第六十七軍文化教員、作訓參謀,退休前任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培訓交流部主任。他業餘從事志願軍烈士考察已經10年,對安葬在朝鮮的志願軍烈士情況了如指掌。

2000年、2004年、2009年曹家麟先後三次以志願軍老戰士的名義到朝鮮訪問,對安葬在朝鮮的志願軍烈士墓進行了考察。

曹家麟介紹,志願軍在韓戰中共犧牲183,000多人,除少數團以上幹部和著名戰鬥英雄運回國內葬在瀋陽、丹東等地烈士陵園外,大約有18萬志願軍烈士安葬在朝鮮。

由於當年在志願軍六十七軍服役,曹家麟對六十七軍的志願軍烈士情況更為熟悉。他對筆者說:據我所知,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烈士遺體基本上是在作戰地區附近安葬的。我所在的六十七軍主要是在金城地區。朝鮮停戰後的1954年5月,志願軍總部召開了修建烈士陵園工作會議。會後,六十七軍在軍、師兩級組成了烈士陵園修建委員會和辦公室,從當年6月初至11月底,在金城地區7440平方公裡的地區內,在查對烈士、制碑(均為水泥墓碑,在碑上刻有烈士姓名)、制棺、選址修建和移葬等程序中,儘量改造原有陵園墓地,少建新陵園,相對集中。六十七軍共接收和查出烈士陵園墓地1271處,烈士20,116名,移葬烈士4582名,制棺4531口,補充製作墓碑19,980塊,修建陵園墓地373處。此外,五十四軍在金城地區也有四個烈士陵園,共安葬了1468名烈士。

曹家麟曾走訪了當年負責志願軍烈士陵墓建設的原志願軍政治部組織部助理員劉秀峰。據劉秀峰迴憶,他從陵園籌建到1957年奉命回國,一直負責烈士的安葬工作。根據志願軍政治部的要求,所屬部隊均建立了完整的烈士陵園墓地檔案:一、每個陵園墓地均印製了《陵園墓地埋葬情況登記表》,內容包括陵園位置圖、烈士墓地安葬分布圖、安葬順序、編號和烈士名冊,包括姓名、功模、部別、職務和原安葬地;二、以師為單位繪製了烈士陵園墓地位置分布圖,每座陵園墓地位置、編號、烈士數和無名烈士數均標在圖上。當時還請朝鮮同志幫助拍攝了一部紀錄片。目前,這些志願軍烈士陵園的檔案資料很可能存放在解放軍檔案館。

曹家麟還向筆者介紹了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的烈士在朝鮮的安葬情況。志願軍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的共有12人,當年生還者只有彭德懷、楊育才、胡修道。楊根思、黃繼光、孫佔元、邱少雲、楊連弟被安葬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李家發、伍先華、許家朋、楊春增被安葬在朝鮮。

李家發是曹家麟在六十七軍的戰友。在金城反擊戰中,李家發以胸膛堵住敵暗堡射孔而壯烈犧牲。志願軍總部為他追記特等功,授予「一級戰鬥英雄」稱號;朝鮮授予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同時授予金星獎章和一級國旗勳章。李家發犧牲後被安葬在朝鮮江原道昌道郡榆昌裡志願軍烈士陵園,編號為金356。這裡還安葬著志願軍六十七軍排以上軍官、戰鬥英雄和功臣120人。

1954年10月,李家發烈士的父親李繼成曾隨賀龍任總團長的中國人民第三屆赴朝慰問團訪問朝鮮。當時,李繼成曾來到榆昌裡志願軍烈士陵園,看望了長眠在這裡的兒子。

2009年10月27日,應朝鮮朝中友好協會邀請,曹家麟和11名志願軍老戰士以及烈士親屬組成志願軍老戰士代表團,赴朝鮮進行了為期七天的訪問。代表團中有李家發烈士的妹妹李家英。訪問期間,曹家麟陪同李家英專程祭奠了李家發。

曹家麟介紹,在距上甘嶺不遠的江原道金化郡九峰裡,也有一個志願軍烈士陵園,那裡長眠著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的伍先華、許家朋、楊春增和他們的16,848位戰友。

朝鮮境內的八處志願軍中心烈士陵園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後,志願軍領導機關成立了烈士陵園修建委員會。中國政府撥出專款用於陵園建設,在朝鮮建起了八處志願軍中心烈士陵園。

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位於朝鮮檜倉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是朝鮮境內幾十個志願軍烈士陵園中規模最大的一個。它位於平壤以東約100公裡處的山區,坐落在平安南道檜倉郡的一個150米高的山腰上。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部曾駐紮在這裡。

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檜倉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所在地原本是志願軍的簡易墓地。1954年,即《朝鮮停戰協定》籤署一年後,志願軍烈士陵園開始興建,1957年建成,佔地面積九萬平方米。

檜倉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依山而建。園內有按照中國民族傳統風格修建的紀念亭、牌樓等。陵園正中央是雄偉的志願軍銅像,銅像昂首屹立在高大的基座上,基座的四面均有題詞。大門的牌樓上是郭沫若題寫的「浩氣長存」四個大字。

陵園四周群山起伏,蒼松翠柏環繞,山下溪水潺潺。陵園由下至上分三層景觀,每一層均以塑像、碑文、浮雕、繪畫等藝術形式,展現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英勇形象。

陵園大門上方用中朝兩國文字書寫著「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大門至陵園第一層有240級臺階,象徵著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浴血奮戰的240萬中國人民志願軍將士。

在第三層的墓地裡,有包括毛岸英在內的134名烈士長眠於此。除三名無名烈士外,每一個墳冢前都立有石碑,所有烈士墓旁都種有一株當年從中國移植來的東北黑松。

曹家麟介紹,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對犧牲在戰場上的烈士,原則上都安葬在朝鮮。1950年11月25日,志願軍司令部被炸,毛澤東的兒子、志願軍總部翻譯毛岸英不幸犧牲。有人建議運回國內安葬,彭德懷給周恩來發電報提出:「我意即埋在朝北,似此對朝鮮人民教育意義較好,其他死難烈士家屬亦無異議。」周恩來批示:「同意彭的意見。」這樣,毛岸英烈士也被安葬在朝鮮。

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是在朝鮮境內最有代表性的志願軍烈士陵園。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出訪朝鮮時,都要到這個陵園舉行紀念活動。每逢重要紀念日,朝鮮黨和政府領導人也到此陵園紀念志願軍。

雲山志願軍烈士陵園。位於朝鮮雲山郡舊邑裡,陵園內建有紀念碑、紀念亭、牌樓等建築物。安葬在這裡的是1950年10月25日至1950年11月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在第一次戰役中犧牲的烈士。第一次戰役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國第一仗,此役歷時12天,殲敵15,000餘人,收復雲山、博川、溫井、寧邊、德川等重要城鎮,初步穩定了朝鮮戰局。志願軍在此次戰役中傷亡1萬餘人,犧牲者大部分被安葬在雲山志願軍烈士陵園。

价川志願軍烈士陵園。位於朝鮮价川市中心的高地上。安葬的是1950年11月25日至12月2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在第二次戰役西線作戰中犧牲的烈士。在第二次戰役的西線戰場,志願軍激戰八晝夜,殲敵23,000餘人。

長津湖志願軍烈士陵園。位於長津湖畔,安葬的是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在第二次戰役東線長津湖之戰中犧牲的烈士。長津湖之戰歷時28晝夜,殲敵13,900餘人。第二次戰役,中國人民志願軍傷亡30,700人。价川與長津湖兩個烈士陵園安葬著第二次戰役犧牲的烈士。

開城志願軍烈士陵園。位於開城市松嶽山下。開城是朝鮮停戰談判會場所在地,最初作為停戰談判會場的來鳳莊和後來的板門店都在開城。這裡安葬著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在第三次戰役中犧牲的烈士。此次戰役歷時9天,突破「三八線」,解放了漢城(今首爾),將敵人驅至「三七線」以南地區。此戰殲敵19,000餘人,志願軍傷亡5800人,大部分被安葬在這個陵園。後來,通過停戰談判從南朝鮮移交來的志願軍烈士也都被安葬在這裡。

上甘嶺志願軍烈士陵園。位於朝鮮平康郡福溪鎮。這裡安葬著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在上甘嶺戰役中犧牲的志願軍烈士。上甘嶺戰役歷時43天,是抗美援朝戰爭中最為殘酷的戰役,也是世界戰爭史上最為殘酷的戰役。此役共斃傷俘敵25,000餘人,志願軍傷亡11,500餘人。上甘嶺戰役中湧現出黃繼光、邱少雲、孫佔元等著名戰鬥英雄。在上甘嶺戰役中犧牲的烈士,除黃繼光、邱少雲、孫佔元等著名戰鬥英雄被安葬於瀋陽外,其餘的烈士均被安葬於上甘嶺志願軍烈士陵園。

金城志願軍烈士陵園。位於金城地區,安葬著1953年5月13日至7月27日,在夏季反擊戰役中犧牲的志願軍烈士。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是志願軍轉入陣地防禦後,規模最大的一次對敵堅固陣地發起進攻的戰役,歷時兩個半月。志願軍實施了三次大規模的進攻,其中第三次進攻即金城戰役,一舉突破敵人四個師的防禦,突入敵縱深15公裡。夏季反擊戰役共斃傷俘敵123,000餘人,收復土地240平方公裡,有力地促進了停戰的實現。志願軍在這次戰役中傷亡54,000餘人。

新安州志願軍烈士陵園。位於朝鮮新安州市,是為紀念在鐵路運輸戰線上犧牲的烈士而修建的。園內有志願軍領導機關和朝鮮交通省分別豎立的紀念碑。志願軍鐵道兵在抗美援朝戰爭中,面對敵人強大的空中力量,粉碎了敵人實施的「絞殺戰」,建成了「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志願軍鐵道兵部隊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1131人,鐵路員工犧牲574人。

由於抗美援朝戰爭作戰地域廣,戰線拉得長,戰場情況複雜,以上八處志願軍中心烈士陵園不可能將志願軍烈士全部安葬,很多烈士仍分散葬在朝鮮各地。除以上八處志願軍中心烈士陵園外,朝鮮還修建了62處志願軍墓地,建有243個烈士合葬墓,將分散在各地的大部分志願軍烈士,集中安葬於這些烈士合葬墓中。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必馬革裹屍還。」18萬餘志願軍烈士戰鬥在朝鮮,流血在朝鮮,獻身在朝鮮,英魂也安葬在朝鮮。

安葬在國內的志願軍烈士

「除抗美援朝戰爭初期著名志願軍英雄和團以上幹部犧牲後運回祖國安葬外,一些負傷的志願軍官兵回國治療身亡者也在祖國進行了安葬。」曹家麟對筆者如是說。

據曹家麟提供的線索,筆者經過考證,發現國內安葬志願軍烈士比較集中的有三處。

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安葬特級、一級戰鬥英雄和團以上幹部的烈士陵園。

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位於瀋陽市北陵公園的東側,由原東北軍區政治部修建。1951年8月,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落成。同年12月10日,移交給瀋陽市民政局管理。陵園佔地24萬平方米,地勢居高臨下。拾級而上,迎面矗立著一座23米高的花崗巖砌成的四稜錐形紀念碑。碑體正面是董必武1962年9月的題字「抗美援朝烈士英靈永垂不朽」。碑的頂部是中朝兩國國旗,旗下是手握衝鋒鎗的志願軍戰士銅像。碑的底部有銅鑄的花環。花環的兩側刻有「1950—1953年」,這分別是志願軍赴朝參戰和美國被迫在板門店籤訂停戰協定的時間。

1962年,董必武題詞:「輝煌烈士盡功臣,不滅光輝不朽身。鴨綠江南花勝錦,北陵園畔草成茵。英雄氣魄垂千古,國際精神召萬民。峻極高山齊仰止,誓將紙虎化為塵。」碑體的背面刻有一篇471個字的祭文。

紀念碑後面便是烈士墓,分為東、西、北三個墓區,安葬著123位志願軍烈士。其中,有特級戰鬥英雄黃繼光、楊根思;一級戰鬥英雄邱少雲、孫佔元、楊連弟。還有在朝鮮戰場上犧牲的三位志願軍軍級幹部:志願軍第三十九軍副軍長吳國璋、第五十軍副軍長蔡正國、第二十三軍參謀長饒惠譚。

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中的123位烈士遺體,大多是1951年5月至1955年底,從朝鮮戰場上運回到瀋陽的。1951年,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修建的同時,便有烈士遺體相繼送來安葬。

翻開烈士陵園的原始「志願軍烈士入園登記表」,123位烈士的情況歷歷在目。每張登記表上,都蓋有「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軍區政治部組織部」的大印,留有組織部部長譚開雲等領導的籤名。

第一位被運到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安葬的烈士叫趙興玉,志願軍六十六軍五八八團團長,1916年出生,四川省達縣石崗嶺人。1933年9月於達縣入伍,1937年12月在山西入黨,歷任縣大隊長、營長、副團長、團長,1951年1月在朝鮮戰場犧牲。入園時間為1951年5月,當時的墓地編號為17組5號。

最後一位被運到烈士陵園的烈士是何渠若,瀋陽軍區政治部原副主任,1920年出生,1938年參加革命,同年10月入黨。1973年9月12日,何渠若犧牲在談判鬥爭的崗位上。

當時,志願軍烈士們犧牲後,都直接掩埋在戰場附近。運送遺體前,東北軍區派出人員尋找烈士墳墓,起出烈士遺體,先運到丹東部隊留守處,用棺材裝殮,然後用火車運到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有的烈士遺體在丹東來不及裝殮,就用帆布包裹著運送到瀋陽,然後在瀋陽入棺裝殮。

河南省博愛縣許良鎮江陵堡村耿式全老人,當年在志願軍第十五軍四十四師供給處當通信員。1953年2月18日,師政治部的高幹事對他說,上級指示,犧牲的戰鬥英雄、團以上幹部遺體,都要運送回祖國安葬,命令他參加尋找烈士遺體、護送烈士遺體回國任務。2月21日夜,耿式全和二十九師張幹事冒著敵機、大炮的封鎖,重返中線陣地,尋找邱少雲等烈士的墓地。

邱少雲烈士是二十九師八十七團九連戰士,1952年10月,在平康前線反擊391高地時,在潛伏過程中犧牲。當時,戰鬥打響後,衛生員上前把邱少雲抱了起來,但邱少雲已經被烈火燒焦。邱少雲犧牲後,團裡給他報了二等功。層層上報到志願軍總政治部後,首長決定為邱少雲記特等功,授予「一級戰鬥英雄」稱號。

當時,立二等功的烈士與犧牲的戰士一樣,都集中在一起安葬。邱少雲當時被報二等功,與犧牲戰友安葬在一起,十分難找。當晚10時許,耿式全等人來到安葬邱少雲烈士的墓地,打開手電,一排排、一行行地查看烈士墓的磚記。他們費了好長時間,終於找到了邱少雲烈士的墓地。當時正值隆冬,凍土一尺多厚,他們挖了半個多小時,才把邱少雲烈士的遺體挖了出來。

邱少雲烈士犧牲不到半年,遺體保存完好,身上穿了一件新棉衣,棉衣口袋裡的急救包還是嶄新的。翌日,他們在找到劉光義烈士的遺體後,與尋找黃繼光、孫佔元等烈士遺體的隊伍會合。

1953年2月22日,耿式全他們乘坐5輛貨車,將29位烈士的遺體運送到丹東七道溝志願軍十五軍留守處操場上。留守處已經準備好29口紅漆棺材,將烈士遺體一一裝殮入棺。簡短的悼念儀式後,根據職務、立功級別,孫佔元、黃繼光、邱少雲、劉光義四位烈士的遺體當即被送往瀋陽。其餘25位烈士遺體,被安葬在丹東志願軍烈士陵園。

1951年10月23日,東北人民政府、東北軍區同意了《瀋陽市烈士陵園革命烈士靈柩安葬暫行規定》(以下簡稱《規定》)。1951年12月3日,市長朱其文、副市長焦若愚籤署《通告》,頒布《規定》。

《規定》的第一條:「凡中國人民志願軍、解放軍及其他直接在朝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之團(或相當於團)以上幹部,或由軍(或相當於軍)之領導機關批准的特等英模犧牲病故者,得依本條例之規定入園安葬之。」可見,能夠被安葬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的烈士,級別之高。

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墓區的東南側,有大型畫廊和烈士紀念館。畫廊展出國家領導人陪同國際友人來園掃墓,以及各界群眾和烈士親屬來園祭掃的大幅照片。烈士紀念館主要展出抗美援朝戰爭420多幅珍貴歷史圖片,烈士生前使用過的武器,榮獲的勳章、軍功章等珍貴遺物。

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已經成為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

丹東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園:最早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園。

丹東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坐落在風景秀麗的丹東市錦江山北麓,陵園佔地面積14,000平方米,始建於1951年5月1日,當時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五十軍在丹東修建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也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最早的烈士陵園。該陵園重修於1971年10月25日。

園內現有烈士紀念建築物兩處:一處是1971年由丹東市革委會、丹東市駐軍修建的主體紀念碑「抗美援朝烈士紀念碑」;另一處是1951年由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五十軍修建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紀念塔。園內設有烈士事跡展覽室兩處,建築面積280平方米,展出園內18位烈士的事跡。1984年3月,丹東市各界群眾和駐軍指戰員又對烈士陵園進行了全面修繕和綠化,使烈士陵園面貌煥然一新。

沿著陵園正面花崗巖臺階緩步而上,在一片蒼松翠柏之中,聳立著一座12米高的花崗巖紀念碑,上面銘刻著「抗美援朝烈士永垂不朽」10個金色大字,在紀念碑前後安葬著264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烈士。其中人民英雄、戰鬥英雄、特等功臣等有13位,團以上幹部有8位。紀念碑的兩側設有抗美援朝英烈事跡展覽室。陵園的四周是鐵藝圍牆,整個園內蒼松蔥鬱,翠柏肅然。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時,丹東市地處抗美援朝戰爭的後方前沿。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在國內有較高的知名度,中央和遼寧省的一些相關活動都安排在丹東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園進行。

丹東市是抗美援朝戰爭的後方前沿,全市有多處烈士陵園。除丹東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外,在該地區的五龍背、花園溝、蛤蟆塘、七道溝、四道溝、浪頭鎮、鳳城大堡等地,也有幾處小型的志願軍烈士陵園和零散的烈士墓,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元寶區抗美援朝烈士陵園。

根據丹東市民政部門統計,這些分散安葬的志願軍烈士,有姓名可考的,振興區有612名,元寶區有622名,振安區有235名。另有部分無名烈士。

據丹東市元寶區民政局局長劉偉仁介紹,元寶區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始建於1952年6月,最初為散葬土墓。陵園內一共安葬了688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負重傷轉移到中國人民志願軍總後醫院經搶救無效而犧牲的烈士,他們的墳墓就分布在現七道溝烈士陵園的周圍。這些烈士來自於全國21個省市,分別隸屬於中國人民志願軍一軍、空四軍、安東軍分區、遼東軍區等部隊。由於歷史比較久遠,也由於當時的資料搜集不全,在陵園內安葬的烈士有的只有姓名,極少數的烈士有部隊番號、職務、籍貫,而烈士參加的戰役、戰鬥情況卻沒有記載。

赤壁市志願軍烈士墓群:近七成烈士犧牲時不到30歲。

在湖北省赤壁市城西南30多公裡的羊樓洞村老營盤茶山上,有一片志願軍烈士墓群,即赤壁市志願軍烈士墓群,共計安葬著142名志願軍烈士。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為搶救從抗美援朝前線轉運後方的傷病員,當時的中南軍區在此建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十七預備野戰醫院。該醫院的醫護人員救治了1200多名志願軍傷病員。其間,陸續有142名傷勢過重的傷員於1951年10月29日至1955年2月4日期間因救治無效犧牲。根據碑文介紹,抗美援朝戰爭最慘烈的時期是1952年4月至1953年1月,1952年在該醫院病亡了99人,其中7月就病亡了24人。

「這些犧牲的英烈都是我們的病號,那真叫慘烈啊!」70多歲的劉芳是當年野戰醫院的護士長,她顫巍巍地拿著烈士名單禁不住老淚縱橫。

劉芳回憶,隨著戰爭的深入,傷病員越來越多,病房不夠就在空地上搭草棚,沒有消毒劑就用煮飯的鍋把水煮沸殺菌。因為缺少青黴素等藥品,大量傷員因傷口感染而死。有的是在戰鬥中跟敵人拼刺刀,內臟外露而感染;有的是腿被炸斷,骨頭外露而感染;有的是因美軍飛機扔的細菌彈而感染上了嚴重的肺結核;有的在長期天寒地凍、缺衣少食環境下身患重病,因為長途轉運延誤治療時機,加上當時的醫療技術條件有限,導致救治無效而死亡,被就地安葬。

據當年擔任野戰醫院指導員的白玉發回憶,從前線送來的一位18歲的女戰士因傷口感染犧牲了,大家都格外難過。當時,醫院在掩埋中對她給予了特別的待遇。她叫唐文英,河南省鄧縣(今鄧州市)前進鄉人,系志願軍機要收發員。唐文英的母親生前經常傷心垂淚,在臨終前還喊著她的小名。後來,烈士的妹妹唐文玉找到了姐姐唐文英的墓地,她感慨地說:「要是我媽知道了姐姐的消息,一定會又悲又喜。為她早逝而悲,為她有音訊而喜。」

這些為國捐軀的革命烈士籍貫包括24個省市118個縣市,其中湖南28人,湖北12人,河南10人,河北9人,四川6人,黑龍江6人,涉及當年21個軍的35個師87個團。烈士中既有普通炮兵、步兵、衛生員、警衛員、通信員、炊事員、糧秣員、駕駛員、修械員,也有班長、排長、連長、幹事、參謀、營團級幹部等,其中女兵3名。將近七成犧牲時不到30歲,其中年齡最小的只有18歲。雖然年紀不大,但他們中不少人都立過赫赫戰功。

華北軍區烈士陵園:其中安葬著唯一的志願軍烈士。

石家莊市華北軍區烈士陵園,安葬著抗美援朝戰爭中唯一的志願軍烈士、志願軍犧牲的職務最高的指揮員——志願軍第六十七軍軍長李湘。

曹家麟對筆者介紹:「李湘軍長是我的老領導,14歲參加中國工農紅軍,20餘年始終戰鬥在最前線。他被細菌感染,病情迅速惡化,臉部腫得非常厲害,但仍以驚人的毅力,堅持指揮作戰。很快,他的病情轉化為敗血症和腦膜炎,雖經醫生全力醫治,終搶救無效,於1952年7月8日與世長辭。李湘從發病到去世,前後只有7天時間。李湘軍長犧牲後,過了很長時間我才知道。領導說:『軍長是被美帝細菌彈感染犧牲的,對外要保密,不能長了敵人的威風,滅了自己的志氣。』李湘軍長犧牲時正值暑期,遺體暫埋在軍部附近的青山下。1952年12月10日,李湘的靈柩由朝鮮運回祖國,12月11日舉行了隆重的迎靈儀式和公祭大會,隨後被安葬於石家莊華北軍區烈士陵園。在朝鮮平安南道檜倉郡志願軍烈士陵園內,留有李湘的衣冠冢。」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有大量的志願軍傷病員被送回國內治療,地區非常廣泛,接收的部隊醫院非常多,在轉運途中和治療過程中,一些重傷員陸續犧牲,應該有少量的志願軍烈士在祖國就地分散安葬了。

根據以上情況估算,在國內安葬的志願軍烈士超不過3000人。

韓國境內發現的志願軍遺骸情況

在抗美援朝戰爭第三次戰役中,志願軍突破「三八線」,佔領漢城。此後,在「三八線」以南還進行過第四、五次戰役等多次作戰。因此,志願軍有相當一部分犧牲在韓國境內。

曹家麟為筆者提供了許多韓國境內志願軍烈士資料,筆者又通過多種渠道了解到在軍事分界線以南,即在韓國境內發現的志願軍遺骸情況。

曹家麟介紹,1954年,抗美援朝停戰後的第二年,朝鮮開城市政府當局特地在北郊「三八線」松嶽山南麓的山坳裡,開闢建立松嶽山志願軍烈士陵園,以便安葬從敵佔區運回來的志願軍烈士遺骸。

解放軍總政治部保衛部離休幹部孫佑武當年參與了接收工作。2006年,他在回憶文章中說,松嶽山志願軍烈士陵園專門用於接收安葬來自敵佔區的志願軍陣亡者。1954年9月,雙方在一次軍事人員遺體交接中,「聯合國軍」方面送還的志願軍遺體總數約為1萬具,他們都是在抗美援朝戰爭第一線壯烈犧牲的烈士。

在敵佔區,即「三八線」以南的志願軍烈士遺體,大致可分為三類:

一是在三次戰役中犧牲的烈士。1950年冬至1951年6月在第三、四、五次戰役期間,在越過「三八線」進入敵佔區作戰時犧牲的志願軍烈士,部隊在後撤時就地進行了掩埋。這部分烈士的遺體已完全腐爛,只剩下一具骨骸。

二是在金城戰役中犧牲的烈士。1953年7月中下旬韓戰停戰前夕志願軍發動金城戰役期間,在突破敵防線並向縱深推進時犧牲的戰士,在完成戰役殲敵任務往後撤退時被就地在戰場進行了掩埋。

三是志願軍戰俘烈士,即在「聯合國軍」戰俘營死亡的志願軍被俘人員。這些人大都是有名有姓的,而且還有敵方早先交來的被俘人員死亡名單可以印證。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戰事最為激烈的第三、四、五次戰役都發生在「三八線」以南「聯合國軍」佔領區。按志願軍司令部戰後通報,第四次戰役志願軍共殲滅南朝鮮軍和「聯合國軍」7.8萬人,志願軍傷亡4.2萬人;第五次戰役殲敵8.2萬人,志願軍傷亡7.5萬人。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志願軍隨時推進或撤退。本著人道主義精神,敵我雙方打掃戰場時都儘量會對戰死者進行掩埋。志願軍離開時,也臨時掩埋好戰友遺體,以便戰後妥善安葬。但戰後特別是在原敵佔區對零散掩埋的烈士遺骸的搜集難免會有遺漏。

2005年,韓國聯合通訊社報導,據韓國陸軍部隊透露,在京畿道加平郡北面花嶽山一帶,共挖掘出韓戰期間遺骸52具,其中30具屬「聯合國軍」,22具屬中國人民志願軍。

據新華社駐韓國的一位記者介紹,這並不是韓國首次發現志願軍遺骸,「早在1981年的時候,我就參加過一次中國人民志願軍遺骸的安葬儀式。當時儀式很隆重,同時被發現的還有部隊番號和一些文字資料。這些志願軍遺骸沒有被運回國內的先例。在朝鮮境內開城有一個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大約有1.5萬名烈士被安葬在那裡。所以被發現的遺骸應該會移交給我方,然後安葬在朝鮮的志願軍烈士陵園」。

1986年6月,「聯合國軍」方面曾發現一具志願軍烈士遺骨。這具遺骨是在韓國京畿道楊平地區發現的。同時出土的還有部分遺物。從出土的遺物分析,埋葬的是志願軍烈士。於是,「聯合國軍」方面便將遺骨和遺物交給了當時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駐開城聯絡處。烈士的遺骨被安葬在開城烈士陵園的合葬墓中,遺物交給抗美援朝紀念館。

在韓國鄉間,志願軍遺骸也多有發現。如1989年5月12日,新華社電,新近在南朝鮮境內發現的19具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安葬儀式,在朝鮮軍事分界線邊境城市開城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舉行。

筆者了解到,1958年10月,志願軍最後一批部隊撤離朝鮮。之後,對志願軍烈士遺骸的挖掘,朝鮮也做了相應的工作。

志願軍原本在板門店的軍事停戰委員會(簡稱「軍停會」)有個100人的代表團,撤軍後只剩下一個7人工作小組,全部由軍方人員組成。留守的軍方小組除負責停戰後的善後事務,還負責協調接收在韓國境內發現的、經由「聯合國軍」方面轉交的疑似志願軍失蹤人員的遺骸,然後參與鑑定,並把志願軍的紀念章、標誌牌等遺物移送國內。

中國小組最後一次履行職能是在1989年11月。據當時新華社報導,在朝鮮江原道鐵原郡檢寺裡的一個高坡上,朝鮮人民軍的一支部隊在非軍事區的前沿進行修路施工時,意外發現一枚中國全國政協1951年頒發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紀念章。當他們繼續下挖至離地面約1米深處時,一具零碎的烈士遺骨顯露出來,遺骨附近還有另一枚抗美援朝紀念章、中國人民銀行1949年發行的18萬元紙幣和一張「中國人民志願軍391部」字樣的空白臨時介紹信。「軍停會」中方人員和朝鮮軍方前往現場檢驗後認定,這是一具中國人民志願軍指揮員的遺骨。這位無名烈士終於同他生前的14,233名戰友長眠在松嶽山下的志願軍烈士陵園中。

1991年3月,美國提出由韓國將軍擔任「軍停會」首席代表,遭到朝方拒絕。其後,朝鮮撤走其駐「軍停會」代表團。9月,中國方面鑑於「軍停會」已實際停止工作,決定撤回原駐「軍停會」的代表。中方7人小組撤回後,志願軍的名稱從此成為歷史。尋找、挖掘和掩埋志願軍失蹤人員遺骨的工作也隨之結束。

在韓國境內究竟還會不會再發現志願軍烈士遺骸,誰也說不清,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遺漏在韓國的只是少數零散掩埋的志願軍烈士,不會有大批的志願軍烈士遺骸被發現。

長眠在韓國的志願軍烈士

近年來,韓國又不斷發現志願軍烈士遺骸。這些志願軍遺骸大都是志願軍作戰時臨時掩埋的、散落在各個戰場的烈士遺骸。

2007年1月,韓國專門成立了從事韓戰韓軍戰死者遺骸發掘工作的專業部隊——「國防部遺骸發掘甄別團」,下轄企劃課、發掘課、甄別課、支援課等4個課和4個發掘班,人員有85人。其中,軍官13人,副士官15人,士兵48人,軍務員9人。截至目前,共在韓國境內挖掘出2537具遺骸,分別是1963具韓軍遺骸,8具「聯合國軍」遺骸,386具朝鮮軍隊遺骸,180具中國志願軍遺骸。中朝軍隊烈士遺骸被安葬在韓國坡州的墓地,墓地題字「朝鮮和中國士兵墓地」。

2010年,在志願軍入朝作戰60周年前夕,鳳凰衛視記者秦晴在韓國坡州探訪了安葬有志願軍烈士的該墓地。

到韓國後,秦晴和她的同事打聽到,由於這塊墓地屬於韓國軍方,所以他們必須得到韓國國防部的許可之後才能去拍攝。於是,秦晴很快就向韓國國防部提出要去這個墓地探訪的請求。而韓國國防部一直都沒有給她回復。一直焦急等待的秦晴終於等來了負責他們此次韓國行採訪協調的韓國文化中心的電話,約請她去文化中心當面談此事。

進入韓國文化中心前,秦晴對自己說,我一定要說服他們幫我這個忙。見到韓國文化中心新聞處的兩位男士,秦晴的第一句話就說:「這次墓地探訪是我這一趟來韓國最想看的東西,是我們最重要的行程。我是一個中國人,你們要理解我的心情。」

為了引起對方的重視,秦晴講了一個她剛剛從同事那裡聽來的有關志願軍的故事。

一位年過六旬的老人,從小就沒有見過父親。他剛出生時,父親就去打仗了,戰爭過後又奔赴朝鮮戰場,最後戰死在朝鮮戰場上。母親含辛茹苦把他養大,90多歲的母親臨終前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他找到父親的遺骨。帶著母親的囑託,他去了東北,後來又到了朝鮮,遺憾的是,都沒能找到父親。最後,他帶著從朝鮮志願軍墓地挖來的泥土來到已經昏迷五天的母親床前,令人吃驚的是,母親聽完他的話後居然又有了意識,雙手緊緊握住那個裝滿泥土的罐子。

聽同事講述採訪時聽到的這個故事的時候,秦晴沒有哭,只是覺得心裡很受觸動。但是,當她又把這個故事轉述給韓國文化中心的負責人聽時,話沒說兩句,眼淚就止不住地掉下來。

韓國文化中心的兩位男士看到她這個樣子,於是連忙安慰她,讓她放心,他們一定會盡全力推動秦晴的採訪。

秦晴和攝製組一起反覆交涉,歷經周折,終於來到安葬志願軍烈士的坡州墓地。

按照韓國的傳統,墓地一般面向南方,但秦晴發現這裡的志願軍墓碑全部面向北方。她想,這是為了讓死者可以面向家鄉的方向,遙望家鄉。

「祖國人民從沒有忘記你們」

2009年10月5日上午,在朝鮮進行訪問的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與代表團全體成員專程前往檜倉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憑弔。

一大早,溫家寶一行乘車從下榻的賓館出發,在蜿蜒曲折的盤山公路上顛簸了2個小時後,抵達位於平壤以東約100公裡處的平安南道檜倉郡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1958年,周恩來總理訪問朝鮮時曾來過這裡。

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群山環抱,滿目蒼翠。溫家寶沿著240級青石臺階拾級而上。這240級臺階象徵著240萬赴朝作戰的志願軍將士。大門的牌樓上鐫刻著郭沫若手書的「浩氣長存」四個大字。碑亭梁枋四面有黃繼光、楊根思、邱少雲、羅盛教等志願軍英雄像。溫家寶駐足凝望,神情肅穆。

在二層平臺舉行了莊重的憑弔儀式。溫家寶以及中國駐朝鮮大使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在朝中資機構、華僑和留學生代表敬獻的花圈擺放在志願軍烈士銅像前。溫家寶上前輕輕整理花圈緞帶。緞帶上寫著「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永垂不朽」。全體人員肅立默哀。

隨後,溫家寶來到毛岸英烈士墓前獻上花束。他對著毛岸英的塑像說:「岸英同志,我代表祖國人民來看望你。祖國現在強大了,人民幸福了。你安息吧。」

在一個個志願軍烈士墓前,溫家寶時而駐足沉思,時而飽含深情地說:「志願軍先烈們,半個多世紀了,祖國人民從沒有忘記你們。今天,我們來到你們忠骨安葬的地方,專程看望你們,表達全國人民對你們的思念。」「你們的鮮血灑在異國他鄉,你們偉大而崇高的精神留給了整個世界。你們永遠活在我們心裡,激勵著我們把國家建設好。志願軍烈士浩氣長存,英靈永在!」離開陵園前,溫家寶依依不捨,駐足回望。

在檜倉,溫家寶一行還參觀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部舊址。溫家寶在留言簿上題詞:「中國人民志願軍的不朽功勳和偉大精神與日月同輝!」(作者:陳輝)

相關焦點

  • 韓戰慘烈超乎想像,志願軍傷亡多少人,真實數據讓人淚崩!
    為了避免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國迅速採取行動,派遣志願軍趕赴朝鮮戰場,跟美國的精銳士兵正面抗衡。我們都知道,在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裝備還比較落後,經濟也沒有恢復過來,國家的綜合國力,遠遠不如美國這樣的超級大國,不過我們的士兵卻沒有害怕美國精銳,反而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憑著一腔熱血給了美國一個深刻的教訓。
  • 志願軍犧牲十多萬才打到三八線,為什麼說是志願軍取勝?
    志願軍犧牲十多萬才打到三八線,為什麼說是志願軍取勝? 20世紀50年代,發生了一場為保衛我國領土主權不受侵犯的戰爭,抗美援朝,這場戰爭的敵人是強大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派出軍隊,越過三八線,已經威脅到了我國的領土主權,我國領導人決定援助朝鮮,將美軍打回三八線處,這場戰爭無疑是慘烈的,我方志願軍共犧牲了十多萬人才將美軍打回到了三八線處,可謂是損失慘重,但為什麼又說損失慘重的志願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 7人衝進核反應堆,犧牲後直接封存!安葬地點至今無人知曉
    這個計劃集結當時西方頂尖人才,50多萬人參與其中。經過大家努力,世界上第一枚原子彈在1945年7月16日成功爆炸。美國欣喜若狂,馬上便製造出兩枚原子彈,並取名為「小男孩」和「胖子」。很多人都說美國使用原子彈是無奈之舉,如果不使用原子彈,美國至少還要損失1百萬人。在一些軍事專家看來,美國使用原子彈是必然事件,只是他們一直都在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
  • 今天,請為197653名犧牲的志願軍戰士轉發
    6月20日彭德懷致電毛澤東:根據目前情況,停戰籤字須推遲至月底比較合適,擬再給李承晚偽軍以打擊,再消滅偽軍15000人。毛澤東當即復電,表示同意。6月21日,在檜倉郡的志願軍司令部,彭德懷主持召開了作戰會議。7月13日夜,志願軍1100餘門火炮在一片沉寂中突然爆發,劃亮了朝鮮夏日的夜空,不到半個小時整整傾瀉了1900噸炮彈。
  • 志願軍老兵:最為金城戰役中犧牲戰友難過(圖)
    沐浴過戰火的感情往往最為堅不可摧——1953年11月,也就是停戰協議籤訂之後,兩人的甜蜜愛情也終於修成正果——在朝鮮前線的政治部中,這對年輕的志願軍戰士舉行了簡樸的婚禮,朱更生是安徽人,愛人是山東人,這一南一北兩個人因為這場戰爭走到一起,成為部隊中的一段佳話。  「當時我們就買了點特產,請了兩個領導為我們證婚,又邀請了幾個戰友,就把婚禮給辦了。
  • 志願軍這支部隊殲敵人數最多,軍長卻因美軍細菌武器而犧牲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志願軍是我國在抗美援朝時期英勇的隊伍,為了維護鄰居朝鮮的和平並且不讓我國的戰略緩衝地帶受到其他國家的侵蝕,我國一百多萬志願軍英勇奔赴朝鮮戰場,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奮勇抵抗。
  • 雲南彝良犧牲在戰「疫」一線女村醫陳健骨灰今日安葬
    安葬儀式現場。雲南日報供圖雲南網訊(記者 謝毅 通訊員 彭洪 遲學斌)花為春寒泣,鳥因腸斷哀。2月16日上午,犧牲在戰「疫」一線的昭通市彝良縣女村醫陳健骨灰安葬儀式,在其老家奎香鄉舉行。因是防疫關鍵時期,按照「白事」一律從簡要求,彝良縣衛健系統代表及其親友鄰居等為其送行。
  • 民政部:安葬烈士骨灰墓穴面積一般不超1平方米
    本報北京4月4日電(記者 潘躍)為使烈士犧牲後得到妥善安葬,以褒揚功績,教育啟迪後人,民政部近日頒布了《烈士安葬辦法》,對烈士安葬地和安葬儀式、烈士骨灰或者遺體(骸)安放等作出明確規定。  在運送烈士骨灰或者遺體(骸)方面,為莊嚴肅穆起見,《辦法》規定,要由烈士犧牲地、烈士安葬地人民政府負責安排,並舉行必要的送迎儀式;烈士骨灰盒或者靈柩應當覆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辦法》還明確要求,安葬烈士骨灰的墓穴面積一般不超過1平方米。允許土葬的地區,安葬烈士遺體(骸)的墓穴面積一般不超過4平方米。
  • 這場阻擊戰,志願軍一個營拼到只剩2人,消滅了近700美軍
    像這樣持續失血的部隊,如果不及時休整止損,繼續投入作戰,會大傷元氣。 但精明的對手是不會給他的敵人休整的時機的。美軍新任第8集團軍司令李奇微強令士氣不振的聯合國軍立即發起進攻,一場代號為「撕裂者行動」的大規模反擊讓攻克漢城之後形勢大好的志願軍頓時感到了巨大壓力。 後撤是政治上不允許的,困難再大也要硬著頭皮去頂。
  • 志願軍空軍朝鮮空中「拼刺刀」,美驚呼:中國一夜變成空軍強國
    在志願軍首戰勝利的鼓舞下,史達林正式派殲擊航空兵師參加韓戰,同時援助中國空軍建設。1950年11月,空4師接收蘇聯空軍駐遼陽的第28師裝備,包括60架米格-15驅逐機、2架雅克-12通信機、3部對空指揮電臺、1臺指揮雷達,以及運油車等地面設施。這支被美國人譏諷為「菜雞」的中國空軍,不僅敢與號稱世界一流的美國空軍較量,而且使其遭到沉重打擊。
  • 親歷者憶毛岸英犧牲真相:憑手錶殘殼才確認是他
    【英模小傳】毛岸英,湖南韶山人,毛澤東長子,生前系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部俄語翻譯和秘書。1946年,毛岸英參加蘇聯衛國戰爭後回到延安,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搞過土改,做過宣傳工作,當過秘書。1950年,毛岸英主動請求奔赴抗美援朝戰場。11月25日,美軍轟炸機突然飛臨志願軍司令部上空,投下了幾十枚凝固汽油彈,正在作戰室緊張工作的毛岸英壯烈犧牲,年僅28歲。
  • 李湘:朝鮮戰場陣亡最高將領,吸入毒氣八天犧牲,本可授開國中將
    墳前的新婚照在朝鮮首都平壤的朝中友誼塔內,珍藏著10冊精裝版《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名錄》,名錄首冊第一名,就是犧牲時任第六十七軍軍長的李湘,他是抗美援朝戰場上我軍犧牲的最高級別軍事指揮員。李湘,1914年出生,江西永新人。早在1930年就參加了紅軍,並於同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 長津湖冰雕連:志願軍三個連隊凍死陣地上
    圖1:電視劇《三八線》劇照,六班班長凍死在陣地上從三八線說起這部反映抗美援朝的電視劇用「三八線」來作為劇名,說起三八線,都知道那是北緯38線的簡稱,但是三八線到底因何而來,相信知道的人卻並不多。導演夢繼介紹全劇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情節都有真實的原型,劇中人物無論正反面角色都有歷史原型,男一號李長順則是匯集了四個志願軍戰士的故事,甚至李長順的名字都是真正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犧牲的先烈。敵軍將領的角色塑造則源自美韓軍人的回憶錄,所以人物情節都是那樣真實。
  • 人類只有三人不在地球死亡,而僅有兩人安葬在地球之外
    許多人會說,人類死亡在地球之外的人肯定非常多啊,比如空戰中的飛行員,不是很多都死於天上嗎?先不說這些挨了揍的飛機和飛行員最終都會掉還地球,要知道,完整地球是包括大氣層的。按這個概念來看,人類能死在距地表10-50公裡的大氣層之外,只有太空人才有這個可能了。一般的普通人,就算是在這個世界上自我感覺活得沒意思了,你想自殺於地球之外,也是不可能有這個機會的,只有選擇跳河跳樓這些常規方法。
  • 韓戰長津湖戰役,面對敵強我弱,志願軍戰士如何戰勝敵人?
    從軍事上來說,志願軍也處於極端的劣勢處境,他們缺少飛機和坦克,輕武器也是五花八門來自世界各地,不是統一的建制,甚至還有漢陽造這種50多歲的老古董。而美國一個團的火炮數量,比志願軍一個軍還多。而且口徑威力都不是志願軍的小山炮和迫擊炮可以比,更不用說他們還有讓人談之色變的原子彈。不管怎麼看,美國對中國的優勢都是碾壓式的。麥克阿瑟要是不輕視中國,反倒是不正常。
  • 同班戰友都犧牲,志願軍瞄準手獨自操作高射炮,打爆美機,太厲害了
    1951年4月28日,志願軍第65軍高炮獨立第31營入朝參戰,擔負守衛臨津江高浪浦橋的任務。由於此處是重要的交通要道,美機每天都要來轟炸四五次。在31營執行防禦任務的第6天,8架敵機飛到大橋上空進行轟炸。31營首次擊傷敵機1架。第7天,31營與數批敵機一直激戰到天黑,3連3班擊落了一架敵機,首開31營擊落敵機的記錄。
  • 志願軍特等功臣柴雲振去世 食指被美軍咬斷
    他是中國人民志願軍一級戰鬥英雄、志願軍特等功臣獲得者,朝鮮一級自由獨立勳章獲得者,他在上甘嶺戰役中與敵殊死肉搏,右手食指被咬斷,殲敵200多人,黃繼光曾以他為前線楷模! 他就是柴雲振!有人提出,柴雲振究竟還在不在?如果他還在,為什麼這麼多年他都不來找部隊?儘管部隊回國後的駐地他不知道,但部隊的番號一直沒有變,他只要想找,就一定可以找回來的。也許他當時已經犧牲。即使他當時沒有犧牲,但從他當時在戰場上受傷的嚴重情況來看,我們的戰地醫院是不是可以救治得了?就是經過搶救保住了他的生命,他的頭腦還是不是清醒?後來還會不會出現意外?
  • 李奇微:志願軍是最兇狠,同時也是最文明的敵人!這是為何?
    像長津湖戰役,上甘嶺戰役,鐵原阻擊戰等等一系列著名的戰鬥,都完美地體現了我軍作戰勇猛,不畏犧牲的戰鬥精神。連聯合國總司令李奇微都說到:"志願軍是最兇狠的鬥士,也是最文明的敵人"。前半句已然成為一種共識,歷經三年的抗美援朝戰爭,我軍創造了戰爭史上一個個奇蹟,已湧現出許多戰鬥英雄。
  • 聰明人打仗就是不一樣,這位志願軍自學英語,專打美軍的要害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抗美援朝時,中國志願軍戰士大多數都沒上過學,缺乏現代科學知識和常識,所以和美軍這樣世界頂級的現代化軍隊作戰時,會吃很多不必要的虧。劉鳳勇是河南正陽縣人,原本是國軍的一名士兵,後來被我軍俘虜,就加入了我軍。1951年,劉鳳勇所在的第12軍要入朝參戰,劉鳳勇非常興奮,摩拳擦掌,還積極地尋找機會學習英語和韓語。由於是出國作戰,部隊中配備有這方面的專業人員,劉鳳勇本來沒必要去學習英語和韓語,但他仍然積極向專業人員請教。因為他機靈聰明,再加上刻苦用心,所以不長時間就學會了不少英語、韓語單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