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那段歲月,老人記憶猶新
在朝鮮戰場陣地,左為朱更生
今年是抗美援朝60周年。60年前,中國人民的優秀兒女為「保家衛國」開赴抗美援朝的前線。看著電視中的回顧與宣傳活動,86歲的朱更生老人的眼眶溼潤了——半個多世紀前,他就戰鬥在那片土地上。
走進朱更生老人的家,房間陳設極為簡單,卻收拾得十分利落。桌布、窗簾、床罩、坐椅靠墊都擺得平平整整,毛巾被都疊得可以看到稜角。「在部隊呆了一輩子,都習慣了。」老人原是北京軍區某步兵師副政委,如今正和老伴一起在天津警備區第一幹休所內安享晚年。
坐在家裡的沙發上,翻看著當年的老照片,回憶起在朝鮮的點點滴滴,戎馬一生的老人感慨萬千。每一張照片背後,都飽含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我們老兩口,戀愛、結婚都是在朝鮮,在戰爭時代。對那裡有特別深的感情,忘不了。」
最甜蜜 二十塊錢娶到愛侶
在朝鮮戰場上,朱更生不但結識了許多生死之交、患難兄弟,更加值得一提的是還尋覓得一生的革命伴侶。
老人的愛人王奶奶當時是抗美援朝前線政治部的一名戰地醫生。「我第一次看見她是在戰地醫療帳篷裡,她正給一位大娘包紮,動作麻利,一看就非常有經驗。」就這樣,朱更生記住了這個動作麻利、長相清秀的女醫生,隨後發起「猛烈攻勢」。
沐浴過戰火的感情往往最為堅不可摧——1953年11月,也就是停戰協議籤訂之後,兩人的甜蜜愛情也終於修成正果——在朝鮮前線的政治部中,這對年輕的志願軍戰士舉行了簡樸的婚禮,朱更生是安徽人,愛人是山東人,這一南一北兩個人因為這場戰爭走到一起,成為部隊中的一段佳話。
「當時我們就買了點特產,請了兩個領導為我們證婚,又邀請了幾個戰友,就把婚禮給辦了。一共花了1000塊朝鮮幣,合成人民幣大概也就十幾二十塊錢。」記者轉過頭問王奶奶:「當時婚禮辦得那麼簡單,您不覺得委屈嗎?沒打算再補辦一場?」王奶奶笑著回答:「我們從戰爭年代走過來的人,覺著能活著就很不容易了,還計較那麼多幹嗎,現在挺好的。」
最溫暖 天寒地凍百姓送餐
1924年10月,朱更生出生在安徽省固鎮縣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1940年2月,不滿16歲的他就參軍入伍,成為了了新四軍五支隊教導大隊四隊的一名學員,開始接觸馬列主義先進思想。1952年,朱更生所在的部隊,第二十五軍七十四師220團接到任務,3日內啟程,奔赴朝鮮戰場換防。
「當時我們坐火車從福建到上饒,再從上饒到吉安,最後從吉安跨過鴨綠江,到了朝鮮平康。」回想在朝鮮作戰的日子,老人對那裡惡劣的天氣記憶猶新,「太冷了,零下三十幾度,穿著皮衣皮靴,還是冷得打哆嗦,露在外面的鼻子臉凍得生疼。那時候我們吃的飯都是從國內運去的,但水不能運,打仗時沒有水喝就只能就地挖冰化成水來喝。」
在老人心中,朝鮮人民的熱情,是他們在嚴寒中感受到的最大溫暖:「當地的老百姓經常給我們送吃的,雖然他們自己家裡有時都揭不開鍋。我們有紀律,不能要老百姓的東西,可是他們都太熱情了,特別難拒絕。」
最難過 金城戰役戰友犧牲
朱更生老人所在的團抵達朝鮮後,與二十四軍合併,駐守在戰鬥最前線。時任政治處主任的朱更生,主要工作是做好前線戰士們的後勤保障、思想動員和對敵軍進行政治攻勢。雖然不是在前線衝鋒陷陣,但同樣充滿危險與考驗。那裡地勢開闊,不好隱藏。為了不讓敵人發現,他們住在山腳處挖出的掘開式房屋裡。「前線的槍彈聲聽得真真的,美軍的轟炸機每天都在頭上飛,敵人的遠程炮彈也經常在附近爆炸。」
談到所在部隊傷亡最慘重的一次戰役,朱更生嘆氣說: 「那是1953年7月,停戰協定快要籤訂了,為了在最後談判時增加有利條件,我方志願軍發起了金城反擊戰。」金城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中規模最大的陣地攻堅戰,也是最後一次戰役。「反擊戰是從晚上9點打到轉天凌晨,我軍最後佔領了陣地,打退了敵人。全連700個戰士,一半多都負傷了。犧牲的戰士太多了,看著那麼多戰友被抬回來,心裡難受。」新報記者 任桐 實習生 王月焜 通訊員 李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