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軍老兵:最為金城戰役中犧牲戰友難過(圖)

2020-12-04 中國新聞網

對於那段歲月,老人記憶猶新

在朝鮮戰場陣地,左為朱更生

  今年是抗美援朝60周年。60年前,中國人民的優秀兒女為「保家衛國」開赴抗美援朝的前線。看著電視中的回顧與宣傳活動,86歲的朱更生老人的眼眶溼潤了——半個多世紀前,他就戰鬥在那片土地上。

  走進朱更生老人的家,房間陳設極為簡單,卻收拾得十分利落。桌布、窗簾、床罩、坐椅靠墊都擺得平平整整,毛巾被都疊得可以看到稜角。「在部隊呆了一輩子,都習慣了。」老人原是北京軍區某步兵師副政委,如今正和老伴一起在天津警備區第一幹休所內安享晚年。

  坐在家裡的沙發上,翻看著當年的老照片,回憶起在朝鮮的點點滴滴,戎馬一生的老人感慨萬千。每一張照片背後,都飽含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我們老兩口,戀愛、結婚都是在朝鮮,在戰爭時代。對那裡有特別深的感情,忘不了。」

  最甜蜜 二十塊錢娶到愛侶

  在朝鮮戰場上,朱更生不但結識了許多生死之交、患難兄弟,更加值得一提的是還尋覓得一生的革命伴侶。

  老人的愛人王奶奶當時是抗美援朝前線政治部的一名戰地醫生。「我第一次看見她是在戰地醫療帳篷裡,她正給一位大娘包紮,動作麻利,一看就非常有經驗。」就這樣,朱更生記住了這個動作麻利、長相清秀的女醫生,隨後發起「猛烈攻勢」。

  沐浴過戰火的感情往往最為堅不可摧——1953年11月,也就是停戰協議籤訂之後,兩人的甜蜜愛情也終於修成正果——在朝鮮前線的政治部中,這對年輕的志願軍戰士舉行了簡樸的婚禮,朱更生是安徽人,愛人是山東人,這一南一北兩個人因為這場戰爭走到一起,成為部隊中的一段佳話。

  「當時我們就買了點特產,請了兩個領導為我們證婚,又邀請了幾個戰友,就把婚禮給辦了。一共花了1000塊朝鮮幣,合成人民幣大概也就十幾二十塊錢。」記者轉過頭問王奶奶:「當時婚禮辦得那麼簡單,您不覺得委屈嗎?沒打算再補辦一場?」王奶奶笑著回答:「我們從戰爭年代走過來的人,覺著能活著就很不容易了,還計較那麼多幹嗎,現在挺好的。」

  最溫暖 天寒地凍百姓送餐

  1924年10月,朱更生出生在安徽省固鎮縣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1940年2月,不滿16歲的他就參軍入伍,成為了了新四軍五支隊教導大隊四隊的一名學員,開始接觸馬列主義先進思想。1952年,朱更生所在的部隊,第二十五軍七十四師220團接到任務,3日內啟程,奔赴朝鮮戰場換防。

  「當時我們坐火車從福建到上饒,再從上饒到吉安,最後從吉安跨過鴨綠江,到了朝鮮平康。」回想在朝鮮作戰的日子,老人對那裡惡劣的天氣記憶猶新,「太冷了,零下三十幾度,穿著皮衣皮靴,還是冷得打哆嗦,露在外面的鼻子臉凍得生疼。那時候我們吃的飯都是從國內運去的,但水不能運,打仗時沒有水喝就只能就地挖冰化成水來喝。」

  在老人心中,朝鮮人民的熱情,是他們在嚴寒中感受到的最大溫暖:「當地的老百姓經常給我們送吃的,雖然他們自己家裡有時都揭不開鍋。我們有紀律,不能要老百姓的東西,可是他們都太熱情了,特別難拒絕。」

  最難過 金城戰役戰友犧牲

  朱更生老人所在的團抵達朝鮮後,與二十四軍合併,駐守在戰鬥最前線。時任政治處主任的朱更生,主要工作是做好前線戰士們的後勤保障、思想動員和對敵軍進行政治攻勢。雖然不是在前線衝鋒陷陣,但同樣充滿危險與考驗。那裡地勢開闊,不好隱藏。為了不讓敵人發現,他們住在山腳處挖出的掘開式房屋裡。「前線的槍彈聲聽得真真的,美軍的轟炸機每天都在頭上飛,敵人的遠程炮彈也經常在附近爆炸。」

  談到所在部隊傷亡最慘重的一次戰役,朱更生嘆氣說: 「那是1953年7月,停戰協定快要籤訂了,為了在最後談判時增加有利條件,我方志願軍發起了金城反擊戰。」金城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中規模最大的陣地攻堅戰,也是最後一次戰役。「反擊戰是從晚上9點打到轉天凌晨,我軍最後佔領了陣地,打退了敵人。全連700個戰士,一半多都負傷了。犧牲的戰士太多了,看著那麼多戰友被抬回來,心裡難受。」新報記者 任桐 實習生 王月焜 通訊員 李文波

相關焦點

  • 9旬老兵聚會比去年又少了7個,合影時82歲老兵說:我年輕,站後面
    10月25日,是志願軍赴朝作戰68周年。1950年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應朝鮮方面請求赴朝共同作戰,到1951年6月初,「聯合國軍」退回「三八線」附近,共有183108名中國士兵在朝鮮戰場犧牲,負傷人數超過22萬。圖為三個老兵年齡相加261歲,胸口勳章35枚。
  • 志願軍至少犧牲18萬,只有不超過3000人安葬在國內
    李家發是曹家麟在六十七軍的戰友。在金城反擊戰中,李家發以胸膛堵住敵暗堡射孔而壯烈犧牲。志願軍總部為他追記特等功,授予「一級戰鬥英雄」稱號;朝鮮授予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同時授予金星獎章和一級國旗勳章。李家發犧牲後被安葬在朝鮮江原道昌道郡榆昌裡志願軍烈士陵園,編號為金356。這裡還安葬著志願軍六十七軍排以上軍官、戰鬥英雄和功臣120人。
  • 咬著毛巾一聲不吭直至犧牲,他們的故事可歌可泣……
    日前84歲的抗美援朝志願軍老戰士曹家麟哽咽著回憶了抗美援朝戰場的一場戰役這是一個奇蹟也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戰友以身體掃雷,蹚出了一條血路1953年7月13日金城戰役打響部隊發起衝鋒當時身為炮兵偵察兵的朱再保冒著槍林彈雨闖「敵雷區」到最前線偵察向後方報告準確的敵坐標在敵人前面500米的區域密密麻麻都是地雷
  • 梧州籍97歲老兵茹三:上甘嶺戰役中,我看著黃繼光誓師出戰……
    茹三是上甘嶺戰役三等功勳老兵「我記不清死了多少戰士,也記不清活了多少戰士,只知道我這個班增員了十多次,我還沒記得戰友們的名字,他們就犧牲在戰場上了,人數最少的時候,我們班只剩下了兩三個人。」戰友犧牲了兩年過去,茹三的戰友犧牲了一撥又一撥
  • 今天,請為197653名犧牲的志願軍戰士轉發
    6月21日,在檜倉郡的志願軍司令部,彭德懷主持召開了作戰會議。7月13日夜,志願軍1100餘門火炮在一片沉寂中突然爆發,劃亮了朝鮮夏日的夜空,不到半個小時整整傾瀉了1900噸炮彈。金城戰役是抗美援朝中的最後一戰,也是志願軍對堅固設防之敵實施的規模最大的一次進攻戰役。
  • 老兵永不死,只是漸凋零
    (小標題)神奇老兵李箕秀在我腦海裡,李箕秀的形象並不太清晰,恍惚中,仿佛看到一個小戰士撿起犧牲戰友的機槍,義無反顧地往前衝……我翻箱倒櫃,終於找到2016年對李箕秀的採訪筆記,彼時的採訪場景慢慢鋪展開來。
  • 梅縣區石扇鎮抗美援朝老兵李新能憶當年戰事:炮聲震耳欲聾 戰友們...
    在這個偏僻村莊裡,生活著一位抗美援朝老兵,他叫李新能,曾是志願軍381部隊的一名偵察兵。記者一行在村委會附近找到了李新能的家,剛進其家門,早已坐在大廳等候的李老先生熱情歡迎我們的到來。  走下火線老兵與妻子在山村長相廝守  李新能告訴記者,他今年86歲,1951年參軍時才17歲,當時虛報多了一歲,但對於自己出生何年則已記不太清。記者翻閱其復員軍人證明書,裡面記錄他是1933年出生,照此推測,李新能實際應在1934年出生。
  • 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丨老兵永恆——抗美援朝參戰老兵參觀紀念中國...
    老兵永恆——抗美援朝參戰老兵參觀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側記今天,他們特地來參觀正在這裡舉辦的「銘記偉大勝利捍衛和平正義——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看了這個展覽,我感覺又回到了戰場。」92歲的呂長浩老人看到志願軍繳獲的美制中型坦克活動地區分判圖時分外激動,時任炮兵第二師3團指揮排長的他常常需要藉助地圖指揮打炮,「太熟悉了,這個展覽非常真實,年輕人都應該來看看,不忘歷史,緬懷英烈,奮發圖強。」
  • 上甘嶺戰役為什麼這麼出名?
    其實,上甘嶺戰役之前的五次戰役和上甘嶺戰役之後的金城戰役,規模都比上甘嶺戰役大,可是為什麼單單上甘嶺戰役名氣這麼大呢?關於上甘嶺戰役,你可能還有很多不知道的。戰役中志願軍第15、第12軍共投入3個師又1個團,火炮133門及工兵營、擔架營等,總兵力達4萬餘人。不過,在上甘嶺戰役之前運動戰時期的五次戰役,以及上甘嶺戰役之後的金城戰役(金城反擊戰)等,志願軍一次戰役投入兵力都是至少6個軍,20萬人以上。相比之下,上甘嶺戰役規模要小多了。
  • 這場阻擊戰,志願軍一個營拼到只剩2人,消滅了近700美軍
    堅守在這裡的志願軍38軍,正在經受他們自成軍以來最為殘酷的考驗。 軍人的敏感性讓他產生了清晰的直覺——要打仗了,部隊還需要我這個老兵。 在漫長的行程中,曹玉海時不時拿出未婚妻的照片看。戰友問他為什麼不結了婚再走,他說萬一死了就對不住人家了。戰友開玩笑說你可能不太喜歡她,曹玉海一臉嚴肅地說:「死了我也戀著她!」 離開了心愛的戀人,走上九死一生的戰場,曹玉海帶領全營官兵創造了一個個戰場奇蹟。
  • 86歲抗美援朝老兵飆英文:「Lay down your arms!」
    近日,一條86歲抗美援朝老兵說英文的視頻在B站上火了。視頻中,抗美援朝老兵李繼德爺爺用最輕鬆的語調,講述了那段最殘酷、最驚心動魄的朝鮮戰場故事。(英文在1:00處)視頻:@食貧道網友看過紛紛表示:「流著淚又想笑,笑著笑著又哭了。」
  • 86歲老兵飆英文:「Lay down your arms!」
    近日,一條86歲抗美援朝老兵說英文的視頻在B站上火了。 這就是我們淄博綜合廣播採訪報導過的抗美援朝老兵——李繼德。 視頻中,抗美援朝老兵李繼德爺爺用最輕鬆的語調,講述了那段最殘酷、最驚心動魄的朝鮮戰場故事。
  • 解放軍老兵回憶:我所經歷的長津湖戰役
    由於寒冷,犧牲的戰友無法掩埋,受傷的戰友無法後送,許多戰友活活被凍死。部隊在6天6夜裡,每天踏著厚厚的雪頂著寒風急行軍,沒有喝過一口熱水,餓了就一把炒麵一把雪,或啃幾塊饅頭幹,或啃兩個凍硬的土豆。有些戰士因疲勞休息,坐下就再未起來,成了雪雕。當時全營上下從營長到每個戰士沒有一個沒有凍傷,我雙腳的10個腳趾蓋全部凍掉,行走困難,每前進一步,都咬著牙。
  • 老連長張計發回憶抗美援朝戰爭時期孫佔元等戰友
    1951年張計發隨部隊入朝,上甘嶺戰役中,張計髮帶領連隊擊退敵人一次次反撲,一度戰鬥到只剩十幾人。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5軍45師135團7連連長 張計發1951年11月份,我參加了抗美援朝。一些小的戰鬥已經記不清了,最大的戰役是上甘嶺戰役。
  • 上甘嶺戰役中,面對美軍強大的範弗裡特火力消耗,志願軍為何能夠...
    上甘嶺戰役中,面對美軍強大的範弗裡特火力消耗,志願軍為何能夠堅守下來? 範弗裡特消耗是誕生於韓戰的一個軍事名詞,是美軍將領範弗裡特提出的。其要點就是用無限火力壓制對方,讓對方喪失抵抗意志,極大限度地造成對方傷亡。
  • ...永載史冊的豐碑——寫在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
    88歲的志願軍老兵李維波嗓音嘶啞,眼眶溼潤,「祖國和人民沒有忘記你們!」一座四孔殘橋矗立秋日的鴨綠江中,鋼梁上彈孔累累,訴說著往事崢嶸。這座被炸毀的斷橋,已成為抗美援朝戰爭的記憶坐標。1950年10月19日,肩負著祖國和人民的重託,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沒有歌聲,沒有鮮花,一切都在暗夜中進行。」88歲的志願軍老兵吳松林回憶說,「大家心裡只有一條:保家衛國!」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
  • 同班戰友都犧牲,志願軍瞄準手獨自操作高射炮,打爆美機,太厲害了
    烈焰頓時包圍了整個陣地,有3顆燃燒彈就落在3班陣地附近,3班的瞄準手劉四和炮位上戰友的衣服燃著了,炮身偽裝也跟著起了火。危急時刻,劉四顧不上身體上的傷勢,縱身跳上炮位,艱難地搜索著目標。一架敵機從山背後繞過來,向陣地俯衝。 劉四迅速調整射擊角度,瞄準目標,只聽一陣炮響,敵機冒著黑煙墜落到陣地附近。其他敵機狼狽逃竄。6月9日,6架敵機再次來襲。
  • 60歲抗戰老兵給戰友掃墓,結果發現了自己的墓碑,原因荒唐
    如果有一天你在烈士陵園中發現了自己的墓碑,你會作何感想呢?今天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離奇的故事。晏禮根是當年曾經參與對越反擊戰爭的老兵。1969年,作為一個江西人的晏禮根入伍了。但在參與對越反擊戰爭的時候,因一新兵踩中壓發雷,致使同行作戰的晏禮兵頭部腰部受到重創,於是被緊急送往醫院救治。身體稍有好轉後,心急的晏禮根渴望回部隊。但當他重新回到熟悉的地方時,卻並沒有見到熟悉的人。因為這場戰役,以前的戰友們,非死即傷,一批新鮮血液又重新駐紮在了部隊裡。就連自己也被團隊遺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