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縣區石扇鎮抗美援朝老兵李新能憶當年戰事:炮聲震耳欲聾 戰友們...

2020-11-29 梅州網

  ●本報記者 梁志航  

  見習記者 侯珍妮

  到了梅縣區石扇圩鎮,車輛繼續行駛近十公裡的蜿蜒山路,才到紅南村。在這個偏僻村莊裡,生活著一位抗美援朝老兵,他叫李新能,曾是志願軍381部隊的一名偵察兵。記者一行在村委會附近找到了李新能的家,剛進其家門,早已坐在大廳等候的李老先生熱情歡迎我們的到來。

李新能近照。

  走下火線老兵與妻子在山村長相廝守

  李新能告訴記者,他今年86歲,1951年參軍時才17歲,當時虛報多了一歲,但對於自己出生何年則已記不太清。記者翻閱其復員軍人證明書,裡面記錄他是1933年出生,照此推測,李新能實際應在1934年出生。

  交談中記者得知,李新能老人耳背有點嚴重,需要在其耳邊大聲說話才能聽清。「前幾年我的(右)眼弄壞了,看不見了。」李新能說,自己的一條腿得了關節炎,「抗美援朝的時候每天行軍作戰,又住在潮溼的山洞裡,腿就在那時候搞壞了。」李新能回憶,當時部隊首長讓他去留醫,但他不願意,「我說讓我上前線我就去。」

  復員回鄉後,由於子女外出工作或嫁人,這一棟兩層樓高的民房,平時只有李新能及其妻子兩人居住。由於兩位老人腿腳都不方便,倆老便在家中院子種了些許蔬菜,平日買點摩託來村「遊門」售賣的豬肉。

  在問及政府關懷時,李新能表示,黨和政府對他各方面的照顧都不錯,鄰裡鄉親也會幫忙照顧自己和老伴,儘量滿足生活需求。

  炮火猛烈炮筒打得通紅耳朵嗡嗡響

  對於當年抗美援朝,李新能仍記憶猶新,講起來精彩生動,仿佛把記者一行帶回到當年的慘烈戰鬥現場。當年,李新能從東莞樟木頭鎮出發,坐了六天六夜的火車抵達遼寧丹東,休整三日後,換上蘇聯的先進武器,入朝鮮作戰。

  「過浮橋時,由於馬馱著兵器,浮橋搖搖晃晃,馬掉了下去。我們把馬拖過江時天已經亮了。」李新能回憶,他們部隊有過打下敵軍十餘架轟炸機的光輝戰績。「當時上空盤旋著16架敵方轟炸機,第一架飛機俯衝下來(偵察)時,我們的高炮沒有打它,第二架一俯衝下來,我們就把它打沒了,一連打下了對方8架轟炸機。還有七八架在上空盤旋,我們5門高射炮全部開打,又打下了三四架。」

  李新能還記得,他參與的最後一場仗,是1953年7月韓戰停戰協定籤訂前夕的金城戰役。「我方炮火相當猛烈,炮筒都打得通紅。戰士就把手帕沾溼,放在炮筒上(降溫)。」李新能說道,我方炮火震天撼地,聲響巨大,戰士們的耳朵嗡嗡直響,「說話都聽不見,需要比手勢。」

  據歷史資料記載,金城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中規模最大的陣地攻堅戰,也是最後一次戰役,南朝鮮的王牌「白虎團」也在這場戰役中被志願軍打得威風掃地。

李新能的復員軍人證明書。(圖片均由梁志航 攝)

  銘記歷史傳承抗美援朝精神

  1956年,李新能復員,回到家鄉紅南村,曾做過民兵營長,後在生產隊當會計。70年歲月流逝,抗美援朝的硝煙散去,但抗美援朝的精神不能忘記。「那時打仗我們曾三天三夜沒吃到食物,每一次送來,都被敵軍半路打掉了,今天要懂得愛惜糧食。」李新能叮囑,現在國家的富強和人民的幸福來之不易,是無數先烈用熱血和生命換來的,年輕一代不要忘記這段歷史,要能吃苦耐勞,把抗美援朝精神一代代傳下去。

相關焦點

  • 唱軍歌、憶軍旅!深圳32名老兵圓夢回軍營
    7月30日,在八一建軍節即將到來之際,李娣等32名老兵走進「沙頭角模範中隊」——武警廣東省總隊執勤第三支隊十三中隊,與官兵一起唱軍歌、憶初心、話使命,通過分享戰鬥故事,傳承紅色基因,以老兵特有的方式歡慶「八一」。
  • 61 名抗戰老兵相聚南京,憶崢嶸歲月訴戰友之情
    61 名抗戰老兵相聚南京,憶崢嶸歲月訴戰友之情 2018-10-16 09:52:00 來源:     現代快報訊 10 月 14 日,來自江浙滬地區的 61 名抗戰老兵相聚南京,一起歡度重陽佳節。
  • 高碑店這位抗美援朝老兵把紀念章捐了
    「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並為抗美援朝老兵頒發捐贈證書。在殘酷的戰場上,簡陋的醫療環境下,他救助過許多受傷的戰友,為贏取戰爭勝利貢獻了自己的熱血和青春。,他作為一名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兵,能夠親手將自己的紀念章捐給國家,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 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丨老兵永恆——抗美援朝參戰老兵參觀紀念中國...
    老兵永恆——抗美援朝參戰老兵參觀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側記新華社記者楊雅雯20日上午,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迎來一批八九十歲的「銀髮」老兵。
  • 憶崢嶸歲月,拍「最美軍裝照」,中山西區為退伍老兵送拍攝禮物
    南都訊 記者侯玉曉 實習生李倩姸 通訊員遊玉華7月17-19日,中山西區武裝部、區退役軍人服務中心聯合轄區社會工作服務,給轄區退伍老兵送上一份充滿心意的節日禮物——以「憶崢嶸歲月,敬退伍老兵」為主題的軍裝拍攝活動。
  • 86歲抗美援朝老兵飆英文:「Lay down your arms!」
    近日,一條86歲抗美援朝老兵說英文的視頻在B站上火了。視頻中,抗美援朝老兵李繼德爺爺用最輕鬆的語調,講述了那段最殘酷、最驚心動魄的朝鮮戰場故事。(英文在1:00處)視頻:@食貧道網友看過紛紛表示:「流著淚又想笑,笑著笑著又哭了。」
  • 梅州梅縣區召開教師節慶祝大會,566名教育工作先進個人受表彰
    梅縣區新城中心小學梅縣區扶外小學 梅縣區新民小學 梅縣區扶貴小學梅縣區石扇鎮中心小學 梅縣區松口鎮中心小學梅縣區畲江鎮中心小學 梅縣區菏泗小學梅縣外國語學校幼兒園 梅縣區第一職業學校梅州英才外語學校 梅縣區城東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梅縣區畲江鎮中心幼兒園 梅縣區石扇鎮中心幼兒園梅縣區扶大中心幼兒園 梅縣區新城中心幼兒園
  • 青島共有抗美援朝老同志、老戰士2300多名,平均年齡近90歲​
    70年來,那些犧牲在異國土地上的戰友時常浮現在我的腦海中,我們活著的老戰士永遠緬懷那些英勇犧牲的戰友。」今天,李滄區浮山路街道福林苑社區隋春暖老人正在家中觀看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直播電視,家中收到了工作人員送來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頓時心潮澎湃。
  • 8位老兵登記遺體捐獻,並得到一個...
    據上遊新聞消息,11月15日,重慶抗美援朝聯誼會的志願軍老兵聚會時,進行了集體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手續辦理。 重慶市紅十字會也向他們承諾:百年之後,把捐獻者老兵們的名字刻在同一塊碑上,讓戰友們還能繼續「在一起」。
  • 抗美援朝老兵方本德:翻山趟河 馬糞充飢 七天七夜突出重圍
    70年後的今天,當我們再度回首,那段歷史和其中的點滴故事,依舊能激起我們內心的火花。   在鎮江大市口街道彌陀寺巷的一棟老式居民樓裡,我們見到了今年86歲的抗美援朝老兵方本德。   1951年5月,抗美援朝五次戰役,因英勇頑強、關心戰友榮立一等功。
  • 老兵永不死,只是漸凋零
    但如果沒有戰爭發生,大家都能相安無事,豈不更好?(小標題)「總惦記著吃」的邢壽保聽說還有一位參加抗美援朝的戰鬥英雄,我們驅車前往漆橋街道荊溪社區的居家村。今年90歲的邢壽保,1951年2月作為新兵,被補充到志願軍隊伍中,上了朝鮮戰場。
  • 86歲抗美援朝老兵飆英語,網友:笑著笑著就哭了
    近日86歲抗美援朝老兵飆英語的視頻在網絡上火了網友看過後「哈哈哈哈哈」的彈幕刷屏紛紛致敬老英雄英語地道還有網友推測「聽口音,山東的啊」「是我老家山東淄博嗎?」李繼德身負重傷與敵人進行了殊死搏鬥最終在刺死美國兵後自己也暈倒過去今年86歲的李繼德是原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5軍45師135團2營6連1排1班戰士是特級英雄黃繼光的戰友李繼德說:在朝鮮戰場上,戰爭特別激烈,生活上真是夠嗆,輕易吃不到一點菜,有點菜的時候
  • 傳承紅色基因 抗美援朝老兵走進校園
    近日,山西財經大學開展「學四史守初心,致敬革命英雄」主題活動,其間,邀請抗美援朝老兵賈振鑫、呂良兩位老人分享戰鬥故事。賈振鑫,1933年出生,山西太谷人,1950年10月,第一批入朝作戰人員,參加了4次戰役,1951年1月1日突破三八線戰役後,繳獲一架照相機;呂良,1934年生,山西稷山人,赴抗美援朝戰場時,年僅16歲。兩位老人的講述,將同學們帶回戰爭年代。
  • 志願軍老兵:最為金城戰役中犧牲戰友難過(圖)
    坐在家裡的沙發上,翻看著當年的老照片,回憶起在朝鮮的點點滴滴,戎馬一生的老人感慨萬千。每一張照片背後,都飽含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我們老兩口,戀愛、結婚都是在朝鮮,在戰爭時代。對那裡有特別深的感情,忘不了。」
  • 海門老兵鍥而不捨,揭開抗美援朝特等功臣塵封往事……
    >原115師宣傳科幹事郭勇、紅七連退伍老兵張永春代表羅亮泗生前所在部隊戰友,向陳列館捐贈羅亮泗相關資料。在戰友的掩護下,靠近美軍坦克的羅亮泗,機智地將爆破筒插到坦克的第三、第四負重輪之間,然後果斷拉出了導火索。隨著一聲巨響,號稱流動鋼鐵碉堡的重型坦克被瞬間炸毀,為部隊追擊敵軍打開了通道。羅亮泗隻身炸坦克的壯舉,極大鼓舞了部隊士氣。
  • 60歲抗戰老兵給戰友掃墓,結果發現了自己的墓碑,原因荒唐
    晏禮根是當年曾經參與對越反擊戰爭的老兵。1969年,作為一個江西人的晏禮根入伍了。但在參與對越反擊戰爭的時候,因一新兵踩中壓發雷,致使同行作戰的晏禮兵頭部腰部受到重創,於是被緊急送往醫院救治。身體稍有好轉後,心急的晏禮根渴望回部隊。但當他重新回到熟悉的地方時,卻並沒有見到熟悉的人。
  • 9旬老兵聚會比去年又少了7個,合影時82歲老兵說:我年輕,站後面
    圖為三個老兵年齡相加261歲,胸口勳章35枚。如今68年過去,最近幾年,當年赴朝參戰的在安徽的老兵每年都會聚在一起,重溫戰爭歲月。10月25日上午,安徽合肥徽州大道一賓館內,40多位志願軍老兵聚到一起,紀念志願軍赴朝作戰68周年,他們的平均年齡87歲。去年的這天,這些老兵也是在這個地方聚會,但是,相比去年,這些老兵又少了7個。
  • 老連長張計發回憶抗美援朝戰爭時期孫佔元等戰友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道,歷經兩年零9個月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70年後的今天(10月23日),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偉大抗美援朝精神必須永續傳承、世代發揚。今天,我們就認識一位老英雄,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5軍45師135團7連連長張計發,聽他追憶那段崢嶸歲月。
  • 84歲老兵回憶軍旅生涯:未當上飛行員終生遺憾
    回想當年,老兵張鳳祥心中有太多話想說。他是莒縣浮來山鎮張家泥溝村人,現已84歲高齡。記者近日來到莒縣,聽他講述自己的軍旅生涯。  參軍17歲當上了「娃娃兵」  8月23日上午8點30分,初秋的早晨有了一絲涼意,當記者來到莒縣浮來山鎮張家泥溝村時,張鳳祥正坐在院子裡曬著太陽,6歲的重孫在他身邊鬧騰著。
  • 103歲川籍抗戰老兵李聖言去世 曾參與臺兒莊等血戰
    李聖言生前同戰友聊天12月1日下午,曾在抗戰中成為日偽軍「噩夢」的川籍抗戰老兵李聖言,走過人生的第103個歲月後,在成都安詳離世。「今後再沒有人可以那樣慷鏘有力地講抗戰故事了。」生前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採訪時,李聖言曾說,他從不後悔當兵打鬼子,也很欣慰在晚年時,還有很多年輕一輩願意聽他講他和兄弟們一起打鬼子的事跡,「我們沒有被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