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梁志航
見習記者 侯珍妮
到了梅縣區石扇圩鎮,車輛繼續行駛近十公裡的蜿蜒山路,才到紅南村。在這個偏僻村莊裡,生活著一位抗美援朝老兵,他叫李新能,曾是志願軍381部隊的一名偵察兵。記者一行在村委會附近找到了李新能的家,剛進其家門,早已坐在大廳等候的李老先生熱情歡迎我們的到來。
李新能近照。
走下火線老兵與妻子在山村長相廝守
李新能告訴記者,他今年86歲,1951年參軍時才17歲,當時虛報多了一歲,但對於自己出生何年則已記不太清。記者翻閱其復員軍人證明書,裡面記錄他是1933年出生,照此推測,李新能實際應在1934年出生。
交談中記者得知,李新能老人耳背有點嚴重,需要在其耳邊大聲說話才能聽清。「前幾年我的(右)眼弄壞了,看不見了。」李新能說,自己的一條腿得了關節炎,「抗美援朝的時候每天行軍作戰,又住在潮溼的山洞裡,腿就在那時候搞壞了。」李新能回憶,當時部隊首長讓他去留醫,但他不願意,「我說讓我上前線我就去。」
復員回鄉後,由於子女外出工作或嫁人,這一棟兩層樓高的民房,平時只有李新能及其妻子兩人居住。由於兩位老人腿腳都不方便,倆老便在家中院子種了些許蔬菜,平日買點摩託來村「遊門」售賣的豬肉。
在問及政府關懷時,李新能表示,黨和政府對他各方面的照顧都不錯,鄰裡鄉親也會幫忙照顧自己和老伴,儘量滿足生活需求。
炮火猛烈炮筒打得通紅耳朵嗡嗡響
對於當年抗美援朝,李新能仍記憶猶新,講起來精彩生動,仿佛把記者一行帶回到當年的慘烈戰鬥現場。當年,李新能從東莞樟木頭鎮出發,坐了六天六夜的火車抵達遼寧丹東,休整三日後,換上蘇聯的先進武器,入朝鮮作戰。
「過浮橋時,由於馬馱著兵器,浮橋搖搖晃晃,馬掉了下去。我們把馬拖過江時天已經亮了。」李新能回憶,他們部隊有過打下敵軍十餘架轟炸機的光輝戰績。「當時上空盤旋著16架敵方轟炸機,第一架飛機俯衝下來(偵察)時,我們的高炮沒有打它,第二架一俯衝下來,我們就把它打沒了,一連打下了對方8架轟炸機。還有七八架在上空盤旋,我們5門高射炮全部開打,又打下了三四架。」
李新能還記得,他參與的最後一場仗,是1953年7月韓戰停戰協定籤訂前夕的金城戰役。「我方炮火相當猛烈,炮筒都打得通紅。戰士就把手帕沾溼,放在炮筒上(降溫)。」李新能說道,我方炮火震天撼地,聲響巨大,戰士們的耳朵嗡嗡直響,「說話都聽不見,需要比手勢。」
據歷史資料記載,金城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中規模最大的陣地攻堅戰,也是最後一次戰役,南朝鮮的王牌「白虎團」也在這場戰役中被志願軍打得威風掃地。
李新能的復員軍人證明書。(圖片均由梁志航 攝)
銘記歷史傳承抗美援朝精神
1956年,李新能復員,回到家鄉紅南村,曾做過民兵營長,後在生產隊當會計。70年歲月流逝,抗美援朝的硝煙散去,但抗美援朝的精神不能忘記。「那時打仗我們曾三天三夜沒吃到食物,每一次送來,都被敵軍半路打掉了,今天要懂得愛惜糧食。」李新能叮囑,現在國家的富強和人民的幸福來之不易,是無數先烈用熱血和生命換來的,年輕一代不要忘記這段歷史,要能吃苦耐勞,把抗美援朝精神一代代傳下去。
①凡本網註明「來源:梅州網(包括梅州日報)」的所有文字、圖片稿件,版權均屬梅州日報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梅州日報社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違反上述聲明者,梅州日報社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③如您因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15天內來電或者聯繫mzrbw@meizho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