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海門日報 ,作者海門融媒體中心
海門日報
海門日報為江蘇海門市委機關報,關注社會熱點,市民生活。秉承服務百姓、服務生活的宗旨,為市民提供新鮮、有價值的新聞資訊和生活信息。
點擊上方「海門發布」關注我們
七十年前的11月1日,志願軍第39軍在朝鮮雲山,與美軍「王牌部隊」第1騎兵師狹路相逢,115師345團戰士羅亮泗躍出戰壕,隻身一人,拿爆破筒炸毀了美軍重型坦克,堵住了敵人逃跑之路。
此戰志願軍殲敵兩千多人,羅亮泗創造了單兵用爆破筒炸毀美軍重型的先例,被授予「爆炸英雄」稱號,榮記特等功一次。
光陰荏苒,三十年彈指一揮間,英雄的壯舉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連最親密的家人都毫不知情。就在這年,執拗海門人張永春的意外加入,揭開了塵封已久的英雄往事,士兵與老班長的隔空情緣就此展開……
捨身炸坦克,榮立特等功
10月25日,湖南省衡南縣三塘鎮羅亮泗村,戰鬥英雄羅亮泗陳列館舉行了揭牌開館活動。現場彩旗飄揚,白鴿飛翔盤旋,駐地部隊官兵向「爆炸英雄羅亮泗銅像」敬獻花圈。
原115師宣傳科幹事郭勇、紅七連退伍老兵張永春代表羅亮泗生前所在部隊戰友,向陳列館捐贈羅亮泗相關資料。
1979年任345團政委、十六屆中共中央委員、中央軍委紀委副書記兼總裝備部副政委李棟恆中將,為「戰鬥英雄羅亮泗陳列館」題寫了館名。
當全體人員向羅亮泗銅像鞠躬致敬時,原本晴朗的天空,落下了幾滴雨水,溼潤了臉頰,上天仿佛也被感動。
墓碑前,張永春佇立良久,鞠躬彎腰,先前內心遺憾一掃而空。
據了解,羅亮泗陳列館已授牌成為衡南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山間矗立的銅像背後隱藏著個動人心魄的英雄故事。1950年11月1日,跨過鴨綠江十多天後,羅亮泗所在的39軍在朝鮮雲山,與美軍「王牌部隊」陸戰第1師遭遇。
狹路相逢勇者勝,志願軍主力部隊與美軍在朝鮮戰場上第一次正面交鋒,當時,美軍是機械化部隊,還有飛機、坦克掩護,志願軍武器裝備與美軍不在一個檔次。
當時美軍有先進的重型坦克,而志願軍戰士只有些輕武器,在武器裝備力量懸殊的情況下,躍出戰壕攻擊坦克,安全返回的機率很小。
戰鬥中,年僅19歲的115師345團戰士羅亮泗挺身而出,隻身一人拿著兩根爆破筒,躍出戰壕,勇敢地向敵人的坦克靠近。在戰友的掩護下,靠近美軍坦克的羅亮泗,機智地將爆破筒插到坦克的第三、第四負重輪之間,然後果斷拉出了導火索。
隨著一聲巨響,號稱流動鋼鐵碉堡的重型坦克被瞬間炸毀,為部隊追擊敵軍打開了通道。
羅亮泗隻身炸坦克的壯舉,極大鼓舞了部隊士氣。時任345團三營教導員、後任瀋陽軍區白城守備區副司令的王少伯說:「兵貴神速,我的命令剛發出口,羅亮泗就衝出去了,他冷靜地選擇了位置,準確地實施爆破,取勝之道突出了一個快字。」
張永春告訴我們:「當時那種情況下,衝出戰壕意味著赴死,羅亮泗絲毫沒有猶豫,那種視死如歸的精神深深震撼了我。我自己也當過兵,雖然沒有參加過戰鬥,但在部隊裡耳濡目染英雄的事跡,想像著當初的場面,是何等的兇險!」
時任345團團長,後任瀋陽軍區外長山要塞司令員耍清川每當講到羅亮泗時,都面帶自豪,他說:「這是位勇敢又機智的好兵啊,能夠在敵人密集的火力下,毫髮無損地炸毀重型坦克,真是奇蹟!」
經過3天2夜激戰,志願軍殲敵兩千多人,取得了對美軍交戰的首次勝利。羅亮泗創造了單兵用爆破筒炸毀美軍重型的先例,被授予「爆炸英雄」稱號,記特等功一次。
1950年12月26日的《人民日報》和《東北日報》都報導了羅亮泗的事跡,正如毛主席所說:「美國人就是鋼多氣少,而我們的部隊是鋼少氣多。」這一首例戰果,不僅戳穿了美帝紙老虎的真相,也使羅亮泗成了聞名全國的戰鬥英雄。
上世紀五十年代,北京大學還將一個班命名為「羅亮泗班」。自此,「羅亮泗威名傳」也被寫進了七連連歌中,一代又一代傳唱著。而張永春也是在連歌中第一次聽到了羅亮泗這個名字。
隨著更深入的了解,張永春不僅對羅亮泗的英勇事跡,感到折服,更對他退伍回鄉後淡泊名利、甘於平凡的精神所折服。
執拗海門老兵,挖出塵封往事
採訪中,羅亮泗的小女兒羅積銀動情地說:「要不是張大哥執著地尋找父親,可能到現在,家人都不知道他是名捨生忘死的大英雄!」
羅積銀口中的張大哥,就是張永春。作為羅亮泗的子女,他們從內心敬佩張永春,是他讓父親的英魂得到慰藉。
1980年,從海門入伍的張永春,來到了羅亮泗所在的紅7連當兵,第一堂課就是學習羅亮泗的英雄事跡,這是支曾參加過平型關大捷、遼瀋戰役、抗美援朝、對越自衛反擊戰的英雄部隊。
「羅亮泗」這個名字是個特別的存在,抗美援朝能取得決定性勝利,靠的就是像羅亮泗這樣的中國軍人,他們創造了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蹟。
服役期間,懷揣對羅亮泗精神的崇高敬意,張永春成為部隊典型。1981年,在內江抗洪搶險中,張永春因表現突出,榮立三等功。
1983年,復員回鄉的張永春,始終忘不了羅亮泗,找到這位已和老部隊失去聯繫的英雄,成為他強烈的心願。他不放過每一個機會,尋找老英雄的蛛絲馬跡。
2015年9月,張永春得知羅亮泗老家在湖南衡陽,具體情況不詳,遂求助當地媒體。接到求助後,《衡陽晚報》以「羅亮泗,紅七連戰友在尋你」為題,登載了羅亮泗的英雄事跡。
羅亮泗昔日同事和鄰居見到報導後,先後提供了線索,羅亮泗的二兒子羅積運輾轉聯繫上了張永春。
32年悄然而逝,當張永春找到老英雄下落時,羅亮泗已去世多年。從羅亮泗小女兒羅積銀髮來關於父親的照片中,只有一堆荒草掩蓋的土丘,場景頗為悽涼。
雙鬢髮白的張永春,看著照片眼含熱淚。2016年11月,經濟並不寬裕的張永春自掏腰包5萬元,為羅亮泗重修了墓地,豎起了紀念碑。張永春說:「我做這些不為了什麼,只想給英雄一個交代!」
「在我心裡,始終有個執念,那就是找到英雄。我們當過兵的人,認定一件事就一定要做到。」
張永春個人出資為羅亮泗修建紀念碑的事傳開後,引起了羅亮泗生前所在的部隊的高度重視,2017年,該特戰旅向羅亮泗家鄉捐贈了銅像,同時地方政府也著手為羅亮泗修建陳列館。
連續4年,每逢清明,張永春都會去祭拜。同時,他自費領著羅亮泗的家人回到老部隊,參觀各級軍史館,為英雄圓了回歸夢。
同行人中,原瀋陽軍區宣傳部新聞辦主任蓋旭輝評價張永春:「張永春不求名,不求利,他的凡人善舉無愧於紅7連光榮一兵,無愧於最美退伍軍人稱號。」
回鄉四十餘載,深藏功與名
在戰鬥英雄羅亮泗陳列館中,通過一系列文獻資料,我們更全面了解了羅亮泗的一生。1952年,羅亮泗在第二次參戰中負傷,被送往後方治療,由於當時朝鮮冬天氣候惡劣,羅亮泗高燒不退,後方醫藥供應不上,部隊沒有辦法給他降溫,同年5月,羅亮泗因三級甲等傷殘回鄉,原本可以在部隊享受待遇的他,依舊選擇農民身份,復員回鄉。
回鄉之後的羅亮泗,把榮譽證書、軍功章藏了起來,從不拿來示人,甚至連家人都不知道他的事情。羅亮泗的子女回憶道。
父親只跟他們說過,他非常感謝國家,如果沒有國家的救助,他可能已經死在了戰場上。
四十餘年載,羅亮泗始終默默無聞,即使遇到困難,也不願麻煩國家。回鄉後,他先後在當地的合作社和煤礦工作,1959年,考慮到羅亮泗的特殊情況,組織上安排他到一家效益不錯的工廠工作。
因頭部受傷留下的彈片無法取出,羅亮泗經常會突然暈倒。為了不影響工廠的工作,1979年,羅亮泗主動申請提前退休,重新回到了老家當起了農民。
在陳列館中,擺放著一件短襖,據羅亮泗的大女兒羅積翠回憶說:「這件衣服,經常看到父親穿在身上,每次不穿的時候,都會小心地擺在箱子裡,當時不懂是為何,現在終於明白過來了。」
面對這件破舊短襖,張永春明白,這不單單是件短襖,而是承載了羅亮泗對部隊的深厚感情。這一份情,難以割捨。
如今,羅亮泗生前戰鬥過的部隊,早已告別了當年裝備落後的狀況,成為了一支「鋼多氣多」的精兵強旅。羅亮泗的精神,更是成為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官兵的精神信仰。
返鄉後的羅亮泗育有四名子女,當大兒子羅積省成年後,揣著父親的期許,他踏上了參軍道路。羅積省說:「媽媽起初不願意我參軍,因父親身上的老傷,導致他幹不了太重的農活。但最後父親還是做通了母親的思想工作,她含淚答應了。」
大兒子入伍後,家裡沒了全勞力,僅靠羅亮泗每個月十八塊的傷殘津貼勉強生活。最困難時,一家人只能喝粥,羅亮泗就把上面的一層水自己喝,粥分給孩子們。
隨著年齡增大,羅亮泗身體每況愈下,暈倒的次數越來越多。1995年冬天,獨自在家烤火取暖的他,突然暈倒,人栽在了火盆上。等家人發現時,下半身嚴重燒傷。談及此事,大女兒羅積翠忍不住流淚:「當時我們準備送父親去醫院,但是他堅持不去,說去了是白白浪費國家的錢。」一個月後,因傷口感染,羅亮泗在家中去世。這件事,成為張永春心中難以磨滅的痛。
「我前後來過六次,心想應該給老英雄一個體面,不僅是對他過往事跡的肯定,更是對家人、後代的慰藉。」張永春說。
如今,羅亮泗銅像赫然屹立在山崗之巔,「爆炸英雄羅亮泗」7個大字赫然醒目,對於張永春來講,心中多年的石頭總算是落地了。
活動結束後,張永春表達了自己的期許:「希望世世代代能傳承下去,讓年輕人能夠牢記英雄,學習英雄,爭當英雄。同樣希望戰鬥英雄羅亮泗陳列館能夠作為衡南乃至湖南,甚至是國家級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讓羅亮泗精神永存不滅!」
來源:海門日報
原標題:《淚目!海門老兵鍥而不捨,揭開抗美援朝特等功臣塵封往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