淚目!海門老兵鍥而不捨,揭開抗美援朝特等功臣塵封往事……

2020-12-05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海門日報 ,作者海門融媒體中心

海門日報

海門日報為江蘇海門市委機關報,關注社會熱點,市民生活。秉承服務百姓、服務生活的宗旨,為市民提供新鮮、有價值的新聞資訊和生活信息。

點擊上方「海門發布」關注我們

七十年前的11月1日,志願軍第39軍在朝鮮雲山,與美軍「王牌部隊」第1騎兵師狹路相逢,115師345團戰士羅亮泗躍出戰壕,隻身一人,拿爆破筒炸毀了美軍重型坦克,堵住了敵人逃跑之路。

此戰志願軍殲敵兩千多人,羅亮泗創造了單兵用爆破筒炸毀美軍重型的先例,被授予「爆炸英雄」稱號,榮記特等功一次。

光陰荏苒,三十年彈指一揮間,英雄的壯舉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連最親密的家人都毫不知情。就在這年,執拗海門人張永春的意外加入,揭開了塵封已久的英雄往事,士兵與老班長的隔空情緣就此展開……

捨身炸坦克,榮立特等功

10月25日,湖南省衡南縣三塘鎮羅亮泗村,戰鬥英雄羅亮泗陳列館舉行了揭牌開館活動。現場彩旗飄揚,白鴿飛翔盤旋,駐地部隊官兵向「爆炸英雄羅亮泗銅像」敬獻花圈。

原115師宣傳科幹事郭勇、紅七連退伍老兵張永春代表羅亮泗生前所在部隊戰友,向陳列館捐贈羅亮泗相關資料。

1979年任345團政委、十六屆中共中央委員、中央軍委紀委副書記兼總裝備部副政委李棟恆中將,為「戰鬥英雄羅亮泗陳列館」題寫了館名。

當全體人員向羅亮泗銅像鞠躬致敬時,原本晴朗的天空,落下了幾滴雨水,溼潤了臉頰,上天仿佛也被感動。

墓碑前,張永春佇立良久,鞠躬彎腰,先前內心遺憾一掃而空。

據了解,羅亮泗陳列館已授牌成為衡南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山間矗立的銅像背後隱藏著個動人心魄的英雄故事。1950年11月1日,跨過鴨綠江十多天後,羅亮泗所在的39軍在朝鮮雲山,與美軍「王牌部隊」陸戰第1師遭遇。

狹路相逢勇者勝,志願軍主力部隊與美軍在朝鮮戰場上第一次正面交鋒,當時,美軍是機械化部隊,還有飛機、坦克掩護,志願軍武器裝備與美軍不在一個檔次。

當時美軍有先進的重型坦克,而志願軍戰士只有些輕武器,在武器裝備力量懸殊的情況下,躍出戰壕攻擊坦克,安全返回的機率很小。

戰鬥中,年僅19歲的115師345團戰士羅亮泗挺身而出,隻身一人拿著兩根爆破筒,躍出戰壕,勇敢地向敵人的坦克靠近。在戰友的掩護下,靠近美軍坦克的羅亮泗,機智地將爆破筒插到坦克的第三、第四負重輪之間,然後果斷拉出了導火索。

隨著一聲巨響,號稱流動鋼鐵碉堡的重型坦克被瞬間炸毀,為部隊追擊敵軍打開了通道。

羅亮泗隻身炸坦克的壯舉,極大鼓舞了部隊士氣。時任345團三營教導員、後任瀋陽軍區白城守備區副司令的王少伯說:「兵貴神速,我的命令剛發出口,羅亮泗就衝出去了,他冷靜地選擇了位置,準確地實施爆破,取勝之道突出了一個快字。」

張永春告訴我們:「當時那種情況下,衝出戰壕意味著赴死,羅亮泗絲毫沒有猶豫,那種視死如歸的精神深深震撼了我。我自己也當過兵,雖然沒有參加過戰鬥,但在部隊裡耳濡目染英雄的事跡,想像著當初的場面,是何等的兇險!」

時任345團團長,後任瀋陽軍區外長山要塞司令員耍清川每當講到羅亮泗時,都面帶自豪,他說:「這是位勇敢又機智的好兵啊,能夠在敵人密集的火力下,毫髮無損地炸毀重型坦克,真是奇蹟!」

經過3天2夜激戰,志願軍殲敵兩千多人,取得了對美軍交戰的首次勝利。羅亮泗創造了單兵用爆破筒炸毀美軍重型的先例,被授予「爆炸英雄」稱號,記特等功一次。

1950年12月26日的《人民日報》和《東北日報》都報導了羅亮泗的事跡,正如毛主席所說:「美國人就是鋼多氣少,而我們的部隊是鋼少氣多。」這一首例戰果,不僅戳穿了美帝紙老虎的真相,也使羅亮泗成了聞名全國的戰鬥英雄。

上世紀五十年代,北京大學還將一個班命名為「羅亮泗班」。自此,「羅亮泗威名傳」也被寫進了七連連歌中,一代又一代傳唱著。而張永春也是在連歌中第一次聽到了羅亮泗這個名字。

隨著更深入的了解,張永春不僅對羅亮泗的英勇事跡,感到折服,更對他退伍回鄉後淡泊名利、甘於平凡的精神所折服。

執拗海門老兵,挖出塵封往事

採訪中,羅亮泗的小女兒羅積銀動情地說:「要不是張大哥執著地尋找父親,可能到現在,家人都不知道他是名捨生忘死的大英雄!」

羅積銀口中的張大哥,就是張永春。作為羅亮泗的子女,他們從內心敬佩張永春,是他讓父親的英魂得到慰藉。

1980年,從海門入伍的張永春,來到了羅亮泗所在的紅7連當兵,第一堂課就是學習羅亮泗的英雄事跡,這是支曾參加過平型關大捷、遼瀋戰役、抗美援朝、對越自衛反擊戰的英雄部隊。

「羅亮泗」這個名字是個特別的存在,抗美援朝能取得決定性勝利,靠的就是像羅亮泗這樣的中國軍人,他們創造了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蹟。

服役期間,懷揣對羅亮泗精神的崇高敬意,張永春成為部隊典型。1981年,在內江抗洪搶險中,張永春因表現突出,榮立三等功。

1983年,復員回鄉的張永春,始終忘不了羅亮泗,找到這位已和老部隊失去聯繫的英雄,成為他強烈的心願。他不放過每一個機會,尋找老英雄的蛛絲馬跡。

2015年9月,張永春得知羅亮泗老家在湖南衡陽,具體情況不詳,遂求助當地媒體。接到求助後,《衡陽晚報》以「羅亮泗,紅七連戰友在尋你」為題,登載了羅亮泗的英雄事跡。

羅亮泗昔日同事和鄰居見到報導後,先後提供了線索,羅亮泗的二兒子羅積運輾轉聯繫上了張永春。

32年悄然而逝,當張永春找到老英雄下落時,羅亮泗已去世多年。從羅亮泗小女兒羅積銀髮來關於父親的照片中,只有一堆荒草掩蓋的土丘,場景頗為悽涼。

雙鬢髮白的張永春,看著照片眼含熱淚。2016年11月,經濟並不寬裕的張永春自掏腰包5萬元,為羅亮泗重修了墓地,豎起了紀念碑。張永春說:「我做這些不為了什麼,只想給英雄一個交代!」

「在我心裡,始終有個執念,那就是找到英雄。我們當過兵的人,認定一件事就一定要做到。」

張永春個人出資為羅亮泗修建紀念碑的事傳開後,引起了羅亮泗生前所在的部隊的高度重視,2017年,該特戰旅向羅亮泗家鄉捐贈了銅像,同時地方政府也著手為羅亮泗修建陳列館。

連續4年,每逢清明,張永春都會去祭拜。同時,他自費領著羅亮泗的家人回到老部隊,參觀各級軍史館,為英雄圓了回歸夢。

同行人中,原瀋陽軍區宣傳部新聞辦主任蓋旭輝評價張永春:「張永春不求名,不求利,他的凡人善舉無愧於紅7連光榮一兵,無愧於最美退伍軍人稱號。」

回鄉四十餘載,深藏功與名

在戰鬥英雄羅亮泗陳列館中,通過一系列文獻資料,我們更全面了解了羅亮泗的一生。1952年,羅亮泗在第二次參戰中負傷,被送往後方治療,由於當時朝鮮冬天氣候惡劣,羅亮泗高燒不退,後方醫藥供應不上,部隊沒有辦法給他降溫,同年5月,羅亮泗因三級甲等傷殘回鄉,原本可以在部隊享受待遇的他,依舊選擇農民身份,復員回鄉。

回鄉之後的羅亮泗,把榮譽證書、軍功章藏了起來,從不拿來示人,甚至連家人都不知道他的事情。羅亮泗的子女回憶道。

父親只跟他們說過,他非常感謝國家,如果沒有國家的救助,他可能已經死在了戰場上。

四十餘年載,羅亮泗始終默默無聞,即使遇到困難,也不願麻煩國家。回鄉後,他先後在當地的合作社和煤礦工作,1959年,考慮到羅亮泗的特殊情況,組織上安排他到一家效益不錯的工廠工作。

因頭部受傷留下的彈片無法取出,羅亮泗經常會突然暈倒。為了不影響工廠的工作,1979年,羅亮泗主動申請提前退休,重新回到了老家當起了農民。

在陳列館中,擺放著一件短襖,據羅亮泗的大女兒羅積翠回憶說:「這件衣服,經常看到父親穿在身上,每次不穿的時候,都會小心地擺在箱子裡,當時不懂是為何,現在終於明白過來了。」

面對這件破舊短襖,張永春明白,這不單單是件短襖,而是承載了羅亮泗對部隊的深厚感情。這一份情,難以割捨。

如今,羅亮泗生前戰鬥過的部隊,早已告別了當年裝備落後的狀況,成為了一支「鋼多氣多」的精兵強旅。羅亮泗的精神,更是成為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官兵的精神信仰。

返鄉後的羅亮泗育有四名子女,當大兒子羅積省成年後,揣著父親的期許,他踏上了參軍道路。羅積省說:「媽媽起初不願意我參軍,因父親身上的老傷,導致他幹不了太重的農活。但最後父親還是做通了母親的思想工作,她含淚答應了。」

大兒子入伍後,家裡沒了全勞力,僅靠羅亮泗每個月十八塊的傷殘津貼勉強生活。最困難時,一家人只能喝粥,羅亮泗就把上面的一層水自己喝,粥分給孩子們。

隨著年齡增大,羅亮泗身體每況愈下,暈倒的次數越來越多。1995年冬天,獨自在家烤火取暖的他,突然暈倒,人栽在了火盆上。等家人發現時,下半身嚴重燒傷。談及此事,大女兒羅積翠忍不住流淚:「當時我們準備送父親去醫院,但是他堅持不去,說去了是白白浪費國家的錢。」一個月後,因傷口感染,羅亮泗在家中去世。這件事,成為張永春心中難以磨滅的痛。

「我前後來過六次,心想應該給老英雄一個體面,不僅是對他過往事跡的肯定,更是對家人、後代的慰藉。」張永春說。

如今,羅亮泗銅像赫然屹立在山崗之巔,「爆炸英雄羅亮泗」7個大字赫然醒目,對於張永春來講,心中多年的石頭總算是落地了。

活動結束後,張永春表達了自己的期許:「希望世世代代能傳承下去,讓年輕人能夠牢記英雄,學習英雄,爭當英雄。同樣希望戰鬥英雄羅亮泗陳列館能夠作為衡南乃至湖南,甚至是國家級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讓羅亮泗精神永存不滅!」

來源:海門日報

原標題:《淚目!海門老兵鍥而不捨,揭開抗美援朝特等功臣塵封往事……》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高碑店這位抗美援朝老兵把紀念章捐了
    12月8日,高碑店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來到泗莊鎮,接受抗美援朝老兵捐贈「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並為抗美援朝老兵頒發捐贈證書。,他作為一名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兵,能夠親手將自己的紀念章捐給國家,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 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丨老兵永恆——抗美援朝參戰老兵參觀紀念中國...
    老兵永恆——抗美援朝參戰老兵參觀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側記新華社記者楊雅雯20日上午,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迎來一批八九十歲的「銀髮」老兵。
  • 86歲抗美援朝老兵飆英文:「Lay down your arms!」
    近日,一條86歲抗美援朝老兵說英文的視頻在B站上火了。視頻中,抗美援朝老兵李繼德爺爺用最輕鬆的語調,講述了那段最殘酷、最驚心動魄的朝鮮戰場故事。(英文在1:00處)視頻:@食貧道網友看過紛紛表示:「流著淚又想笑,笑著笑著又哭了。」
  • 犯罪大師塵封的往事兇手答案是什麼 塵封的往事兇手是誰
    犯罪大師塵封的往事兇手答案是什麼 塵封的往事兇手是誰 犯罪大師在8月4日的突發案件是《塵封的往事》,這個案件需要你在四個嫌疑人中找出兇手,很多玩家還不清楚這個案件的兇手是誰,下面就來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
  • 傳承紅色基因 抗美援朝老兵走進校園
    近日,山西財經大學開展「學四史守初心,致敬革命英雄」主題活動,其間,邀請抗美援朝老兵賈振鑫、呂良兩位老人分享戰鬥故事。賈振鑫,1933年出生,山西太谷人,1950年10月,第一批入朝作戰人員,參加了4次戰役,1951年1月1日突破三八線戰役後,繳獲一架照相機;呂良,1934年生,山西稷山人,赴抗美援朝戰場時,年僅16歲。兩位老人的講述,將同學們帶回戰爭年代。
  • 推薦幾部抗美援朝的經典愛國主義電影
    抗美援朝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同朝鮮人民一起,歷經兩年零九個月捨生忘死的浴血奮戰,終於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譜寫出氣壯山河的英雄讚歌!
  • 8位老兵登記遺體捐獻,並得到一個...
    據上遊新聞消息,11月15日,重慶抗美援朝聯誼會的志願軍老兵聚會時,進行了集體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手續辦理。 重慶市紅十字會也向他們承諾:百年之後,把捐獻者老兵們的名字刻在同一塊碑上,讓戰友們還能繼續「在一起」。
  • 老連長張計發回憶抗美援朝戰爭時期孫佔元等戰友
    他是與黃繼光、邱少雲、楊根思、楊連第齊名的抗美援朝「五大烈士」,他就是抗美援朝特等功臣孫佔元。原標題:致敬最可愛的人——張計發(含最近獨家採訪視頻)「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70年前,由中華優秀兒女組成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肩負著人民的重託、民族的期望,高舉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旗幟。
  • 志願軍特等功臣柴雲振去世 食指被美軍咬斷
    他是中國人民志願軍一級戰鬥英雄、志願軍特等功臣獲得者,朝鮮一級自由獨立勳章獲得者,他在上甘嶺戰役中與敵殊死肉搏,右手食指被咬斷,殲敵200多人,黃繼光曾以他為前線楷模! 他就是柴雲振!說起尋找英雄,不能不提起一個人,他叫李天恩,是一位解放戰爭時期入伍的老兵,抗美援朝期間,他是志願軍十五軍軍部《戰場報》的記者。後來這支部隊改建成空降兵,他又當過軍政治部的宣傳處處長,1983年離休後,軍首長請他出任空降兵十五軍軍史編寫組組長。在軍史編寫的過程中,軍史編寫組接到軍首長給他們下達的任務,就是尋找英雄柴雲振。
  • 他是一位生活在臺灣的抗美援朝老兵
    在花蓮北回歸線紀念碑前,我們遇到了一個臺灣老兵,他不是1949年前跟隨蔣介石退守臺灣的國軍,而是一位參加了抗美援朝的志願軍。老人在朝鮮戰場一次戰役中不幸被俘,1952年根據停戰協議,被遣送到臺灣,後來娶了一位臺灣當地女子為妻,但唯一的兒子不幸病亡。
  • 梅縣區石扇鎮抗美援朝老兵李新能憶當年戰事:炮聲震耳欲聾 戰友們...
    在這個偏僻村莊裡,生活著一位抗美援朝老兵,他叫李新能,曾是志願軍381部隊的一名偵察兵。記者一行在村委會附近找到了李新能的家,剛進其家門,早已坐在大廳等候的李老先生熱情歡迎我們的到來。  走下火線老兵與妻子在山村長相廝守  李新能告訴記者,他今年86歲,1951年參軍時才17歲,當時虛報多了一歲,但對於自己出生何年則已記不太清。記者翻閱其復員軍人證明書,裡面記錄他是1933年出生,照此推測,李新能實際應在1934年出生。
  • 86歲老兵飆英文:「Lay down your arms!」
    近日,一條86歲抗美援朝老兵說英文的視頻在B站上火了。 這就是我們淄博綜合廣播採訪報導過的抗美援朝老兵——李繼德。 視頻中,抗美援朝老兵李繼德爺爺用最輕鬆的語調,講述了那段最殘酷、最驚心動魄的朝鮮戰場故事。
  • 張瓊 申福建 ‖ 眾志成城 保家衛國——內江人民支持抗美援朝戰爭...
    10月20日,黨中央在國內發動起一場聲勢浩大的全國人民抗美援朝運動。1950年10月26日,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反對美國侵略委員會(簡稱抗美援朝總會)在北京成立,負責領導全國人民的抗美援朝運動。11月初,中共內江地委根據黨中央號召,迅即成立抗美援朝組織機構,並在內江縣城區梅家山廣場召開抗美援朝誓師大會。會後,組織開展了廣泛深入的宣傳活動。至1951年3月,全區召開規模較大的群眾大會60餘次,座談會200餘次,參加會議的共有300餘萬人次。至6月上旬,全區受教育面佔總人口的91%以上。全區參加擁護締結世界和平公約籤名的達229萬餘人。
  • 又一位抗美援朝老兵去世:曾指揮幹掉美軍一個加強連
    法晚·觀海解局記者梳理發現,這位老兵18歲就入伍,參加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抗美援朝。而且在一次爭奪高地的戰鬥中,作為指揮員的他乾淨利落地吃掉了美軍一個加強連,榮獲二等功。  和平年代,他鎮守邊塞;離退休後,不佔公家的東西,連一本40多年前從圖書館借的一本字典,他都要在90歲高齡時親自還回去。
  •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引專家熱議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是講述得最清楚和生動的一部。二十集文獻片,不僅採訪了大量的抗美援朝健在的老戰士,老將軍,而且還採訪了美國參戰老兵和國際上有關研究學者,讓人從更加廣闊的視角去思考人類戰爭,思考這個世界,思考中美兩國人民究竟應該如何和諧相處。
  • 中國遠徵軍老兵鐵血往事——《遠徵之魂》
    《遠徵之魂》一書以許多親臨印緬抗日戰場的老兵的回憶為主,輔以相關學者的研究,將一副真實的中國駐印軍遠赴印緬抗日的畫卷徐徐地在讀者面前展開。本書是第一部中國抗日第三戰場印緬抗戰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 86歲抗美援朝老兵飆英語,網友:笑著笑著就哭了
    近日86歲抗美援朝老兵飆英語的視頻在網絡上火了網友看過後「哈哈哈哈哈」的彈幕刷屏紛紛致敬老英雄英語地道還有網友推測「聽口音,山東的啊」「是我老家山東淄博嗎?」
  • 抗美援朝老兵講述:經歷歲月洗禮,最憶是那段戰鬥青春
    抗美援朝老兵講述:經歷歲月洗禮,最憶是那段戰鬥青春■講述人:張錦華整理:戴嶽編者按: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現年85歲高齡的志願軍老戰士、東北國際醫院神母患兒中心主任張錦華教授榮獲國家頒發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
  • 抗美援朝老兵方本德:翻山趟河 馬糞充飢 七天七夜突出重圍
    70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開始了抗美援朝   在鎮江大市口街道彌陀寺巷的一棟老式居民樓裡,我們見到了今年86歲的抗美援朝老兵方本德。   1951年5月,抗美援朝五次戰役,因英勇頑強、關心戰友榮立一等功。   1952年10月,冬季防衛戰役,因認真負責、積極靈活當好參謀榮立三等功。
  • 抗美援朝老兵訪談錄⑨丨包月祿:率先丟出一枚手榴彈,衝鋒在前奪下「白虎團」團旗
    老兵檔案姓名:包月祿年齡:88歲籍貫這部京劇,講的是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傳奇故事;跟著和的,正是故事的親歷者。今年88歲的包月祿。照片拍攝於抗美援朝戰爭結束之時,照片中12張年輕的面孔都是《奇襲白虎團》的故事原型人物,當時年齡最小的包月祿如今也已至耄耋之年。談起年少往事,老人記憶猶新。15歲那年,他剛把地主家春耕活忙完,馬上又要挑80斤茶葉去縣城賣。300多裡一個來回,少年包月祿病倒在床,「根本沒有看病的可能,地主還找人把我抬了出去,怕我死在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