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吃雪來說吧。我在這裡吃雪,正是為了我們祖國的人民不吃雪。他們可以坐在挺豁亮的屋子裡,泡上一壺茶,守住個小火爐子,想吃點什麼,就做點什麼。" ——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
70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開始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爭。70年後的今天,當我們再度回首,那段歷史和其中的點滴故事,依舊能激起我們內心的火花。
在鎮江大市口街道彌陀寺巷的一棟老式居民樓裡,我們見到了今年86歲的抗美援朝老兵方本德。
1951年5月,抗美援朝五次戰役,因英勇頑強、關心戰友榮立一等功。
1952年10月,冬季防衛戰役,因認真負責、積極靈活當好參謀榮立三等功。
1953年5月,反擊戰役,因認真負責、勇敢靈活指揮戰鬥榮立三等功。
在老人的桌上,放著一個文件夾,一等功證書、三等功證書、抗美援朝紀念勳章、參加戰鬥的老照片,都被老人一一珍藏。從當初的帥氣熱血的毛頭小夥兒,到如今歷盡滄桑的耄耋老人,儘管漫長的70年過去,但當方本德說起戰場上他當臨時班長的故事,那神情,仿佛又回到了從前。
1951年5月,方本德隨解放軍六十軍180師540團步兵營步兵二連,赴朝鮮參加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當時,戰役進入第二次階段,由進攻戰轉為阻擊戰。在佔領雞冠山以後,方本德所在的二排六班班長李根亨犧牲了,那時,戰士們已經餓了三天肚子,體力幾乎耗盡。臨危受命的方本德,扛起了老班長的槍,當起了臨時班長,帶著11人的加強班下山找糧,開始突圍。
「快到溝口,看到公路了,我們準備選擇有利地形攔截敵人的運糧車。運糧車附近藏著有兩三百敵人,把我們班包圍了起來,想活捉我們,我們就與敵人硬拼。這時候,我和張志發不約而同地扔出反坦克手榴彈, 一片敵人倒下了,我們就趁機衝出包圍圈。敵人的炮火猛烈地攻擊,跟著打,我們退的山頭,一片青山打成焦山一樣,火燒的一樣。」說起當時的經歷,老人的眼裡閃爍著光芒。
抗住了敵人的三次連續進攻,11人的加強班只剩下了4人。天黑後,方本德帶著三名傷員,從敵人屍體上搜集到一些槍枝彈藥,還找到了排長張志波。在漆黑的暴雨夜裡,他們沿著大山長梁摸黑行走,想找解圍的部隊,誰知惡劣的自然環境,又帶來了新的考驗。
「夜深了,大家不知不覺遇到了懸崖卻沒有及時發現。廖安民、陳小六、俞忠義三位同志突然滾了下去,幸好有一棵小樹掛住了我的背包帶,我才沒有落下去。一直等到天亮,排長張志波用葛藤把我拉上了懸崖。」老人說,當他倆繞道走下懸崖,看到了之前落崖同志的遺體,正當二人準備把戰友們的遺體掩埋起來時,敵人的三輛坦克掩護兵來了。
「幾百個敵人上山搜山,又打槍,又投手榴彈,我的背包被打了兩三個這麼大的洞。」老人伸手比劃道。這時排長張志波再也走不動了,他無奈地勸說方本德先走,但方本德堅決不同意:「我們要堅持,我就把他扶著,穿叢林、翻大山。」
七天七夜,沒水沒糧,還帶著傷員,兩人終於與前線部隊成功會合。方老告訴我們,當時他身上攜帶了轉盤衝鋒鎗子彈50發,手槍子彈7發,美式卡賓槍子彈20發,美式手榴彈5枚,最後打得只剩下手槍子彈1發,手榴彈1枚。「現在想來都覺得不可思議,那時候怎麼那麼有力氣?我想一定是堅定的信念,一直支撐著我。」
方老告訴我們,這場戰役持續了半個月,他們只能以樹皮充飢、喝水解渴,最艱難的時候,甚至吃過馬糞。「馬糞裡有不少沒消化完全的草料渣,我們就從草料裡面一顆一顆地摳一點黃豆出來吃。這常人難以想像的東西,在當時竟成為了戰士們救命的口糧!」
硝煙瀰漫的戰場,早已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遠去,但那些名字,卻深深銘刻在了歷史的豐碑上:李根亨,張志發,廖安民,陳小六,俞忠義……方本德也經常念叨著這些他最可愛的戰友們:「過去穿不暖,吃不飽,現在穿得暖,吃不了。我看到中國日益富強,群眾生活越過越好,我感到很幸福,作為共產黨員,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人民生活好,我想這也是他們的心願。」
在那曾經的戰場,青山處處埋忠骨,你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今日中華,山河無恙,國富民強,這盛世,如你所願!
(來源:江蘇廣電鎮江中心站/馮源 柳放 丁峰 編輯/俞思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