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老兵講述:經歷歲月洗禮,最憶是那段戰鬥青春

2020-12-06 中國軍網

抗美援朝老兵講述:經歷歲月洗禮,最憶是那段戰鬥青春

■講述人:張錦華 整理:戴嶽

編者按: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現年85歲高齡的志願軍老戰士、東北國際醫院神母患兒中心主任張錦華教授榮獲國家頒發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追憶崢嶸歲月,往事湧上心頭。時間的長河並沒有淹沒這位耄耋老人的記憶——13歲報名參軍,15歲入朝參戰,19歲回國念書,6年的軍旅生活是她一生寶貴的精神財富。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回國後的求學生活,她始終以戰鬥的姿態刻苦學習,孜孜以求,在神經母細胞瘤研究與診治方面取得豐碩成果,成為我國在該醫學領域的著名專家。透過她不知疲倦工作著的瘦小身軀,我們能夠感受到一位傑出女性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堅韌品質。她用自己的青春芳華,留給人們一本厚厚的人生教科書。

為參軍將13歲改成15歲

地下黨老師為我寫下人生座右銘

我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時才13歲,還是個娃娃呢。

那年,我在老家四川涪陵縣女中讀書,剛上初一。那是1949年12月初,學校的一半教師都換成了川大的學生,後來才知道,都是地下黨。從他們的啟蒙教育中,我開始懂得了「窮人要翻身做主人」的道理,聆聽「白毛女」的故事知道只有反抗舊社會的壓迫,才能迎來幸福的新生活。

沒過多久,頭戴紅五星的人民軍隊來了,就直接睡在我們教室裡的地板上,我對這個印象特別深。這時,全國基本解放,部隊要吸收大量的知識分子,就在四川招收學生參軍。當時,我表哥是地下黨,他參軍了,也鼓勵我當兵。我心裡就萌發了當兵的願望,決定要為窮人做點事。

招兵處就設在縣政府的門口,我就直接去報名了。當時招兵的人問我多大?我說,13歲。人家說,太小,不要,行軍打仗你走不動。我靈機一動,先出去走了一圈兒,後來看那個招兵的桌前換人了,我就又進去。問我多大,我說15。他說,好。我就這樣入伍了。記得離校那一天,我的地下黨老師給我寫下熱血沸騰的留言:錦華小娃娃,祝你在革命的熔爐裡堅強地成長起來。這句話,一直烙在我心裡,至今也沒忘。

我入伍時參加的是第50軍衛訓隊,就是衛校。參軍不久,有次看了反映劉胡蘭事跡的話劇,很受教育。離開涪陵時,大家都說,「涪陵縣涪陵縣,革命成功再相見」。部隊到重慶後,天空飄起難得一見的鵝毛大雪,看到滿大街都張貼著《聖潔的雪花》的大字報,寫的是渣滓洞、白公館裡發生的事,才了解國民黨反動派背地裡幹了很多殘酷迫害革命志士的壞事。這些,都讓我年少的心靈開始萌發追求光明的種子。

後來,部隊又坐船到湖北沙市。在這裡,我們自己開荒種地,就像當年三五九旅一樣,邊勞動,邊練兵,邊接受教育。時間一晃就到了1950年夏,中朝邊境開始緊張起來,部隊這時接到命令開始北上。

隨部隊深夜過江

踏上戰火紛飛的朝鮮戰場

1950年10月,美軍越過三八線向鴨綠江邊推進,當時的氣氛很緊張。中國政府已作出明確表態: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10月下旬,天氣漸冷,部隊到達丹東。一天上午,大概9點多鐘,就聽到了飛機的轟鳴聲,敵機嗚嗚的,密密麻麻地飛過來了。美軍肆無忌憚地轟炸朝鮮的新義州市,火光映紅了江面,鴨綠江大橋被炸斷了。那天,美軍的轟炸一直持續到下午,把整個新義州夷為平地。隔江相望,看得真真切切,大家義憤填膺,恨不得插上翅膀飛過鴨綠江去打擊侵略者。

那時,美軍飛機常常呼嘯而來,呼嘯而去,非常猖狂。開始看到敵機轟炸的時候還是有一些害怕的,但後來就習以為常了。我們當時講解戰場防護知識,敵機來時要迅速找到自己的防空洞掩蔽。部隊領導做報告講,這是麥克阿瑟發動的「聖誕節攻勢」,我們眼前要做的,就是時刻保護好自己,時刻準備跨過江去戰鬥。我們當時每人一把鍬,自己上山挖防空洞搞隱蔽,手常常磨出血泡也不在乎。

入朝之前,我們先開展生死教育,每個人發一個胸牌,正面寫著「中國人民志願軍」,背面寫姓名、年齡、性別、籍貫,以及哪個部隊、什麼血型,一旦受傷後就知道給你輸什麼血,不用驗血型,還有自己交的團費、黨費都留在後方。再一個是留言,每個人都做好隨時犧牲在戰場的思想準備,沒有一人害怕。

激動人心的時刻終於來了。記得是1951年初的一天,頂著刺骨的寒風,我們50軍後勤部第三醫療所(戰地醫院)在半夜12點過的江。在夜幕的掩護下,部隊很快消失在朝鮮北部的莽莽群山之中。那時白天睡覺,晚上工作和行軍。白天一般都找有樹林的地方,好掩蔽。行軍時每人一個餅,用行軍壺在河裡撈點水就走了。我們每個人的背包裡,都有一塊油布、一個蚊帳。油布呢,就地一鋪,蚊帳往樹上四角一掛,人一鑽進去,困得不行,馬上就睡著了。走夜路不準有一點光,煙都不讓抽,就是為了防止敵機轟炸。我們一連走了五天,每天不少於70裡路。過大同江江橋時,規定必須每10分鐘過去一批人,我人小啊,就被架著胳膊連拖帶拽弄過橋去。每天腳都打起水泡,還在堅持走,當時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堅決不能掉隊。這個信念,也一直影響著我人生的前進方向。

第五天,我們到了平壤附近,大部隊就在這裡。由於敵機持續不斷的轟炸,志願軍後方很多物資、糧食都上不來,大家「一把炒麵一把雪」,實在沒有果腹的食物,就上山挖野菜,撿野果。這對我十幾歲的娃娃兵來說,是很開心的事,滿山遍野地瘋跑,撿落地的野蘋果,一撿一大筐,雖說又酸又澀,但在我眼裡這簡直是難得的寶貝。

有一天,部隊的一匹白馬驚了,暴露了目標,美軍的飛機就來轟炸。美軍知道咱們缺少高炮,非常猖狂,飛得很低很低,把茅草房上的草都卷了起來,甚至美軍飛行員我們都能看得見,就這麼低,很囂張,很猖狂。在那段日子裡,每天晚上,我們的耳朵都是沒閒的,嗡嗡地響。在這樣極端危險情況下,我們依舊沒日沒夜地開展救治傷員工作。

把美軍凝固汽油彈殼改裝後做消毒鍋

在防空洞裡搶救傷員

1952年嚴冬時節,美軍策劃要在朝鮮西海岸兩棲登陸,用軍機和艦船把增援部隊運過來,企圖在中朝軍隊側後方建立新的戰線。針對這一敵情,志司部署各部隊在1953年初大規模展開反登陸作戰準備。4月的一天,我所在的志願軍第50軍指揮部正開會研究如何粉碎美軍圖謀,由於很多軍車聚集在一起,不慎暴露了目標,導致美軍飛機密集轟炸。第50軍副軍長蔡正國就是在那天犧牲的,他也是安葬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最高級別的將領。

第一次在朝鮮戰場上參與這樣大規模的戰傷搶救,看著一車接一車的傷員被抬下來,還沒等他們坐下,身上流的血就結冰了,人眼看著就沒了。護士們都急得哇哇哭,輸血都輸不過來,剛抽出來的血,驗一下,馬上就輸。我一擼胳膊要獻血,因為年紀太小,被隊長扯著胳膊一把薅了回來。傷員多得搶救不過來,送來的幾十個傷員,傷得很厲害,我們只能利用現有的條件,就地搶救。消毒鍋不夠用,我們當即用美軍飛機扔下的凝固汽油彈殼,把它清洗改裝之後變成消毒鍋。當時,傷員很多,一來就躺一地,大家忙得不得了,整整一天水米未進。

這時候,我們已挖出防空洞了,一般是在洞裡做手術。記得一個戰士的後背快燒沒了,露出了骨頭,慘不忍睹,當時我們只能拿毛巾把它包上,簡單處理一下,把他就近送到其他醫院進一步救治。還有一個戰士的腸子都流出來了,一時止不住,我們只能用吃飯的碗給他扣在肚子上,然後拿繃帶給他綁上,緊急處置後再趕快轉院救治……由於條件有限,一些傷員的傷口很快就化膿了,但由於美軍飛機封鎖轟炸,物資十分匱乏,就連從傷口上拆下來的沾了膿水的紗布,都捨不得扔啊,洗了以後消毒再用。

在朝鮮戰場,從來沒用過熱水,一直是用涼水洗手。到冬天,洗一次紗布,小手凍得像紅蘿蔔似的。如果傷員的大便不下來,都是用手去摳,沒有一個護士嫌髒的。那時,戰場醫療條件雖然異常艱苦,但與前線作戰的志願軍將士相比,我覺得這點付出不算什麼。

美軍雖然每天轟炸,但由於我軍掩蔽防護後來做得非常好,轟炸帶來的破壞十分有限。在這過程中,美軍的飛行員也被我們俘虜了,有的受傷,就送到我們這裡來治,我曾護理過一個。一次,我給他送來病號飯,見一連多天一個樣,他搖頭,連聲說「No!No!」弄得我一頭霧水。當時,文教隊裡有懂英語的,就跟美軍飛行員交流溝通,才了解到他不吃米飯,喜歡吃土豆和饅頭,我們就專門給他開了小灶。記得這個美軍飛行員離開時,給了我們隊長一個緊緊的擁抱。

美軍除了無差別轟炸外,還公然違反《日內瓦公約》,進行駭人聽聞的細菌戰,投下了大量的霍亂、鼠疫等有害細菌。他們在投放時進行了精心的偽裝,把這些細菌包裝在食品裡,當時我們就發現很多朝鮮兒童因吃了這些投放的食品而感染死亡。那時,我們每到一處,都給朝鮮老百姓的環境衛生打掃得非常乾淨,不留死角,就是讓細菌沒有落腳的地方。由於預防和消毒比較徹底,痢疾和霍亂等傳染病被徹底消滅,最終美軍的細菌戰被粉碎。

在硝煙瀰漫的朝鮮戰場上,戰爭確實是很殘酷的。我的一個戰友為解救一個撿拾所謂「食品」的朝鮮小孩,迎著美軍扔下的炸彈,不顧一切把小孩撲在自己身下,結果自己的雙腿被嚴重炸傷,在朝鮮戰場那個醫療條件下只能截肢。那麼年輕的戰士,被截去雙下肢,是何等的殘酷哦!當得知自己要被截去雙腿時,他難過地嚎啕大哭:「我要腿,我要腿啊!」這撕心裂肺的哭喊,我至今還記得真真切切。我的班長,還有幾個戰友,都是在搶救別人的時候,遭到美軍轟炸犧牲的。我那時也小,一發生轟炸總是被別人撲在身下。硝煙瀰漫的戰場上,我們凝結了生死之交的戰友情。

革命的最高紀律是自覺

戰鬥歲月是我最寶貴人生財富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籤訂。戰場上一片歡騰,大家都換上嶄新的軍裝,給大炮也套上了炮衣,格外高興。

記得國內一些著名演員都到朝鮮戰場來慰問,梅蘭芳、侯寶林、新鳳霞、郭蘭英等,都到我們這裡慰問演出。這之前,也派一些演員來過,但都是在山洞裡演出,有的演員一聽飛機聲,非常害怕,問:「你們怎麼一點也不害怕?」我們就說,「習慣了」。其實,經過炮火洗禮的軍人,更珍愛和平和熱愛生命。

革命的最高紀律是自覺。我在朝鮮的時候,行軍從來沒掉過隊。今年我85歲了,上樓下樓給患兒看片子看檢查不要攙扶,腿腳還行,這要感謝當年行軍練就的一副鐵腳板。

「在革命的熔爐裡錘打錘打,把舊社會的殘渣餘孽全去掉。」現在,我才體會到這句歌詞的意義,好多毛病和缺點都是在革命的實踐中去掉的,好多優點都是在這段時間逐漸養成的。所以,我覺得,在這70年裡都是黨和人民教育培養了我。

從朝鮮戰場回國後,我決定重新拿起課本。如果說戰火洗禮能磨礪人生態度,那麼,我認為知識的力量更能放大人生價值。初一的水平直接念初三,起初根本跟不上,自己很著急。當時,校長跟我談,你還是念初二吧。我說,我能跟上,我一定行。如果這半年,我跟不上,我自動下去。結果呢,到初三下半年,各門功課還都及格了。接著,我被保送上了高中,後來又跨進了仰慕已久的中國醫科大學的校門。

往事難忘,崢嶸歲月稠。我親身感受到積貧積弱的祖國站起來、富起來,我的體會很深。現在我只有一個願望,通過與大家的共同努力,把東北國際醫院神母患兒中心建設好。我始終堅信一點,共產黨說得到,做得到。

我是個閒不住的人,喜歡主動找事,給自己加壓,錘鍊自己。我在臨床中發現,神經母細胞瘤雖然是癌王,但它有一個特點,可以自行消退。針對這個情況,為什麼我們不能給它創造點條件,讓它自行消退呢?基於這樣的思路,我對此展開研究。現在,誘導分化治療小劑量,既對人體傷害不大,還可以引導這瘤細胞消退。這個醫學發現在1988年發表後,就轟動了國際醫壇,也給我帶來「中國神母第一人」的聲譽。

我十分珍愛黨和人民給我的一切,感恩黨的培養。我所從事的神母醫學事業已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我願做一支蠟燭,用自己細微的光亮給很多弱小的神母患兒帶來光明的未來,為很多家庭送去歡樂和幸福,直至我的生命結束,無怨無悔。 

 

相關焦點

  • 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主題展|永恆的精神洗禮
    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主題展|永恆的精神洗禮來源:解放軍報作者:陶春曉 程致遠責任編輯:烏銘琪2020-11-07 08:45
  • 高碑店這位抗美援朝老兵把紀念章捐了
    12月8日,高碑店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來到泗莊鎮,接受抗美援朝老兵捐贈「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並為抗美援朝老兵頒發捐贈證書。雖然老人已是耄耋之年,但那段烽火歲月卻歷歷在目。趙福全說,在5年的軍旅生涯裡,他擔負著軍醫的職責。在殘酷的戰場上,簡陋的醫療環境下,他救助過許多受傷的戰友,為贏取戰爭勝利貢獻了自己的熱血和青春。
  • 傳承紅色基因 抗美援朝老兵走進校園
    近日,山西財經大學開展「學四史守初心,致敬革命英雄」主題活動,其間,邀請抗美援朝老兵賈振鑫、呂良兩位老人分享戰鬥故事。賈振鑫,1933年出生,山西太谷人,1950年10月,第一批入朝作戰人員,參加了4次戰役,1951年1月1日突破三八線戰役後,繳獲一架照相機;呂良,1934年生,山西稷山人,赴抗美援朝戰場時,年僅16歲。兩位老人的講述,將同學們帶回戰爭年代。
  • 小江軍科技:寒冬慰問抗戰老兵 真情傳遞溫暖人心
    四川民生報導網訊(伍雪梅 王梅 綿陽報導)四川小江軍科技有限公司每月開展一次團建活動,在豐富員工們的業餘生活的同時,也將企業社會責任融合進來,2020年正值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小江軍銘記歷史,十月團建組織觀看電影《金剛川》,十一月的團建更是格外的有意義—
  • ——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
    20位耄耋老人胸前佩戴著「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匯聚一堂。紀念大會召開前,習近平等領導同志來到這裡,同他們親切會見併合影留念。他們中有榮立特等功的驍勇戰將,有多次負傷的戰鬥英雄,有救死扶傷的醫護人員,有深入火線的戰場記者……年齡最大的95歲,最小的也已經83歲。這些歷經戰火洗禮的老戰士、老同志,雖然白髮蒼蒼,依然精神矍鑠。
  • 青島共有抗美援朝老同志、老戰士2300多名,平均年齡近90歲​
    今天上午,記者也走進多位抗美援朝老兵的家中,聽他們講述那段驚心動魄的英雄年代故事。在抗美援朝新興裡戰鬥中,他右臂負傷,凍爛了雙腳,導致腳部六級殘疾,但仍以超人的毅力頑強堅持戰鬥。徐常青 攝老人向記者講述那段戰爭歲月。徐常青 攝黃老1935年出生於上海,15歲報考了空軍第五航空學校。
  • 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丨老兵永恆——抗美援朝參戰老兵參觀紀念中國...
    老兵永恆——抗美援朝參戰老兵參觀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側記新華社記者楊雅雯20日上午,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迎來一批八九十歲的「銀髮」老兵。
  • 86歲抗美援朝老兵飆英文:「Lay down your arms!」
    近日,一條86歲抗美援朝老兵說英文的視頻在B站上火了。視頻中,抗美援朝老兵李繼德爺爺用最輕鬆的語調,講述了那段最殘酷、最驚心動魄的朝鮮戰場故事。(英文在1:00處)視頻:@食貧道網友看過紛紛表示:「流著淚又想笑,笑著笑著又哭了。」
  • 《芳華》那段可歌可泣的歲月 那段斑駁陸離的人生
    臺詞中一樣青春吐芳華,就是那個血氣方剛的年代一群有著不同背景的青年匯聚在了一起綻放青春的光華.那是一個已經消失殆盡的時代氛圍,只能從長輩口中零零星星聽到的青春年華.許多人別無選擇地懷著相同的理想、信念和情感度過了自己的青春歲月.這是一個時代縮寫也是一段紅色的記憶.軍隊文工團,一群正值芳華來自五湖四海的青年揮灑著他們的汗水為著革命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他們認為這樣是值得的,值得用自己的歲月去展現自己的篇章.
  • ...韓磊莊嚴獻唱《永誌不忘》,系抗美援朝紀錄片《為了和平》主題曲
    該作品深情中透著堅定,頌揚了英勇無比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重溫那段浴血光榮的記憶。 所有的前赴後繼,所有的驚心動魄,所有的慘烈悲壯,所有的最可愛的人,值得我們永遠地、深深地紀念!
  • 86歲抗美援朝老兵飆英語,網友:笑著笑著就哭了
    近日86歲抗美援朝老兵飆英語的視頻在網絡上火了網友看過後「哈哈哈哈哈」的彈幕刷屏紛紛致敬老英雄英語地道還有網友推測「聽口音,山東的啊」「是我老家山東淄博嗎?」視頻中老英雄李繼德用輕鬆幽默的語言講述了那段最殘酷、最驚心動魄的朝鮮戰場故事——李繼德回憶在上甘嶺戰役中他用刺刀刺死一位美國兵心裡正高興時另一邊又冒出一個敵人他又是一刺刀上去……而這次他刺得靠下了並沒有一刀把敵人刺死於是他急中生智
  • 血與火的洗禮——記抗美援朝戰爭中的東坡兒女
    四川新聞網消息  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70周年之際,東坡故裡人王曉月發表《血與火的洗禮——記抗美援朝戰爭中的東坡兒女》一文,介紹了當年眉山人民為抗美援朝所做的貢獻,本網全文發布這篇紀念文章。抗美援朝戰爭,是新中國誕生後所面對的第一次反對外來侵略的保家衛國戰爭。戰爭的勝利,昭示了一個偉大民族的新生!
  • 回望天津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這部紀錄片今晚開播!
    回望天津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這部紀錄片今晚開播!該片堅持「政論情懷、故事表達」,既客觀反映歷史的進程,又注重接地氣的故事表達,既講述奠基歲月中的重大歷史事件,也反映了千千萬萬天津人民日常生活的巨大變遷。
  • 抗美援朝老兵方本德:翻山趟河 馬糞充飢 七天七夜突出重圍
    70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開始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爭。70年後的今天,當我們再度回首,那段歷史和其中的點滴故事,依舊能激起我們內心的火花。   在鎮江大市口街道彌陀寺巷的一棟老式居民樓裡,我們見到了今年86歲的抗美援朝老兵方本德。   1951年5月,抗美援朝五次戰役,因英勇頑強、關心戰友榮立一等功。
  • 梅縣區石扇鎮抗美援朝老兵李新能憶當年戰事:炮聲震耳欲聾 戰友們...
    在這個偏僻村莊裡,生活著一位抗美援朝老兵,他叫李新能,曾是志願軍381部隊的一名偵察兵。記者一行在村委會附近找到了李新能的家,剛進其家門,早已坐在大廳等候的李老先生熱情歡迎我們的到來。  走下火線老兵與妻子在山村長相廝守  李新能告訴記者,他今年86歲,1951年參軍時才17歲,當時虛報多了一歲,但對於自己出生何年則已記不太清。記者翻閱其復員軍人證明書,裡面記錄他是1933年出生,照此推測,李新能實際應在1934年出生。
  • 9旬老兵聚會比去年又少了7個,合影時82歲老兵說:我年輕,站後面
    圖為三個老兵年齡相加261歲,胸口勳章35枚。如今68年過去,最近幾年,當年赴朝參戰的在安徽的老兵每年都會聚在一起,重溫戰爭歲月。10月25日上午,安徽合肥徽州大道一賓館內,40多位志願軍老兵聚到一起,紀念志願軍赴朝作戰68周年,他們的平均年齡87歲。去年的這天,這些老兵也是在這個地方聚會,但是,相比去年,這些老兵又少了7個。
  • 老兵永不死,只是漸凋零
    那時的採訪重點,是他的入黨經歷,我沒有問及他參加抗美援朝的事。但在他那件藍布衫上,我見到了「1951年入朝戰爭紀念章」和「1953年10月25日中國人民赴朝慰問紀念章」,並認真記錄下來。回到高淳後,他擔任西牆圍大隊大隊長、民兵營長,後又當過電工、廣播員,「哪裡需要就去哪裡」。
  • 英雄兒女驅虎豹——致敬抗美援朝戰爭中的青春方陣
    第一次出國作戰就與美軍老牌勁旅交手,李宏垠至今對當年的戰鬥場景記憶猶新,「美軍就是火力猛,別的也沒什麼了不起。都是些老兵油子,一看打不贏就跑!」  從兩水洞到雲山城,11天的第一次戰役,志願軍殲敵1.5萬。  儘管年輕的中國軍隊首次亮相異國戰場,就讓世界大吃一驚,卻似乎沒有影響到「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的自信。
  • 一天一首好原聲:《友情歲月》,用熟悉的旋律回首那段真摯的友情
    因為每個人的經歷不同,對友誼的理解也不一樣,對朋友的選擇也不一樣。人生在世,總得有三五好友、二三知己,否則那樣的人生必然十分痛苦。每個人的記憶裡,都會有著一段難以抹去的友情,因為那段友誼對自己來說真的意義非凡。那今天,我們就帶來一首與「友誼」相關的歌曲,那就是由鄭伊健演唱的《友情歲月》。